寓教于动静之间

来源 :河南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2431294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教师在课堂中都十分注重学生的活动,但由于对新理念理解不到位,导致了实践上的种种偏差:有些老师误认为活动越多越好,出现了课堂作秀和假繁荣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身为美术教师,我对此现象也深有感触。
  我认为,真正的学习应该是动与静完美结合的过程,在动中体验、实践,在静中思索、顿悟。对活动过多的课堂,教师应理智地摒弃“过动”的浮躁,创设恰如其分的氛围,在活动中把握好动与静的尺度,使动中有静,让学生在静中品味与反思。
  首先要注意在学生交流讨论探究前,给学生留出充足的独立思考时间,在静中思索并产生真正的问题。因为没有个人的独立思考,集体的活动就缺少了内容,交流讨论也就只会流于形式。其次要注意在学生交流讨论探究后让学生在静中整理与反思曾经的行动和思想,从而有所收获。如:欣赏课上交流讨论前可为学生留些时间让学生静下心来仔细品读作品,悉心感受作品的色彩、线条、笔墨、结构、布局……默默地与作品对话。因为感性认识是理性学习的基础。留些时间让学生由“感”而“悟”,然后引导学生谈直觉,谈感受,使学生真正走入画面,为接下来的交流讨论提供实质性的基础。
  有人感叹说,中国的教师最负责任,课堂上任何知识都讲得面面俱到,学生只需要成为“两脚书橱”,囫囵吞枣般地生搬硬套就行。这也正是中国学生缺乏探究与创新精神的根源所在。其实,没有问题的课堂不是好课堂。教师在解答学生在活动中发现的某些问题时可有意保持沉默,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动静结合,张弛有度,课堂才能真正精彩。
其他文献
质疑是探究学习的开始,一个好问题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设计适当的问题,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也可以让学生自主发现并提出问题,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提问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问题的设计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老师所设计的问题必须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否则就激不起学生的兴趣。如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人教版八年
作为《(水浒传)词语正误》的续篇,校订“何妨”、“推开”、“快快不乐”、“三猜五猜”、“铁戒箍”、“城池”、“摇旗擂鼓”、“摩拳擦掌”八个词语,供读者参考。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24分)  1.2018年11月2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增加了中国的( )  A.十二木卡姆B.中国剪纸C.热贡艺术D.藏医药浴法  2.2019年1月8日,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是哈尔滨工业大学( )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
期刊
采用分形接触模型推导并计算了由水膜的弯月面效应引起的附加静摩擦力,得到了由水膜的弯月面效应引起的附加静摩擦力的表达式,表明随着分形维数D的增大和分形粗糙度G的减小,计算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利用好课本、开发课程资源起着关键作用。没有教师对教材的主动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就是一句空话。    一、课本在课程资源开发中的作用和地位    课本是课程的物化资源,课本与课程资源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我们通过学习,明白了如果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转化成实际的教学效果。但是,课程资源是课程广泛的外延,它们毕竟不是一回事。一些课程资源并不能直接作为素材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