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模仿的神韵——唐代女俑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e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是把俑作为美术史研究的对象或作为今日艺术创作的借鉴参考,都需要对唐俑有正确的认识,唐俑象征的身份是什么,放在什么人的墓葬中,为什么要放置,数量组合如何,制造年代,艺术风格等等,不仅是探讨社会意义的依据,也是唐俑真伪鉴定的基础。
  


  唐人在说到俑时强调“面目机发,似于生人也”,就是说要按现实生活中的人来制作。对当时的工匠和艺术家来说,因为表现的是自己熟悉的生活、熟悉的事物,即便信手拈来,也能再现当时的人物风貌。不过必须清楚,俑是“明器”(或称“冥器”),是专门为死者准备的随葬品,主要表达的是丧葬礼仪。如唐朝规定随葬俑的内容主要有四神十二时、音声队和童仆,也就是目前常说的避邪压胜俑、仪仗俑和家内俑。不同身份的人随葬俑的数量、尺寸也各有程准。俑是丧葬用品,只具有象征性意义,而且数量很大,因此不大可能用贵金属类制作。目前出土的主要是用陶土制造,泥、竹、木、石、纸俑发现较少。晚唐时由于丧葬观念的变化,出现铁猪铁牛,不过每座只有两件。
  仪仗俑和家内俑中都有女俑。一些错误的论断影响着人们的认识,如“以胖为美”被认为是唐代女俑的特点,这至少是一种偏见。事实上以清瘦为特点的女俑很普遍,尤其是唐初,修长类型几乎是全部陶俑的特色。至于说体态丰腴的杨贵妃受到唐玄宗的赞赏,因此影响了唐人对美的追求的说法更无根据,因为早在杨贵妃尚未出世前,不少丰腴的女俑已经充斥了女性塑像中。这些误解的根本原因在于习惯于用一些所谓“典型的”、有“代表性的”的作品来概括某一时代的美术特色。
  以田野发掘为基础的考古学出现后,在年代排序、类型归纳、区域划分的基础上,已经找到了不同时期唐俑的特征。唐初的女俑身材修长,比例适当,面部清秀、消瘦。头部发髻挽起,多平矮。服装窄狭,似贴在身上显出身材。七世纪中叶以后发髻逐渐高耸,样式多变。八世纪初时女俑逐渐变胖,身材丰颐,服饰宽大,可用雍容丰满来形容,流行向前、左、右抛的发髻,唐玄宗天宝时略显臃肿。大量出土资料表明唐初没有以肥胖为特征的女俑,不同时期的特征不可能出现在同一件俑的身上。
  唐代妇女服装的搭配,上身主要是衫和帔。衫又叫襦,是紧身、半袖、领口宽、袒露的短上衣。帔也叫披帛,是紧身衫外披围帛巾,可绕臂垂曳,行走时随风飘动。下身是裙,为束胸、曳地宽幅长摆。唐初人们喜爱窄狭的服装突出苗条优雅的身材,或许有两个原因:一是六朝艺术中称之为“丰肌秀骨”的传统得到了继承,另一个是胡服对妇女服装的冲击,女装以衣裙窄小为时髦。盛唐后流行比较肥大的衣服并非褒衣博带的重演,白居易诗云“风流薄梳洗,时世宽装束”,说明是社会时尚的变化。唐俑的体态、服饰传达出不同时期人的思想观念、审美情趣,而这种风格、神韵,由于直接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难以被后人伪造出来。
  


  唐代女俑可分为贵妇、乐伎、侍从、奴婢等,但并不注重身份的认定,即便是表现劳役、侍奉的俑,也常常面带笑容,轻松活泼,很容易使人忘记她们奴婢的身份。干练、俊俏、健康的外形,庄重、雍容的神态和充满活力之美,在造型艺术上无论不同时期发生什么改变,都是唐代女俑制造时的总体追求。这种柔美多情式的表现,都以当时的背景为依托。俑作为一类特殊的文物来说,其风格带有浓重的时代特征,是文化内涵的外在表现,是不同时期社会一个侧面的缩影。这是很难重复,也很难模仿的。
其他文献
与文人朝夕相伴的文房用具,除了笔、墨、纸、砚之外,还有水盂、笔筒、臂搁、镇纸、砚屏、笔格、墨床、印盒之类的案头小品。这些小摆设大都古雅别致,多彩多姿,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气氛,既可供使用,又可作观赏,既是文玩器物,又是艺术珍品,它们能给主人的案头及书斋平添一种不可言喻的高雅之气,其风姿绰约的气韵尤其迎合了当代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格调。    水盂主要用于给砚池添水,多指敞口器具。另又有砚滴、书滴、水注
期刊
早在宋代时,国人的饮茶已经大盛,南宋末吴自牧所撰的《梦梁录》云:“人家每日不可阕者,柴、米、油、盐、酱、醋、茶。”并逐渐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茶文化。到民国时期,各种茶馆已遍布城乡,可谓星罗密布。民国《燕市积弊》云:“北京中等以下的人,最讲究上茶馆儿,所以这地方茶馆极多。”即便是没有经济实力,也无闲情逸致去茶寮品茗的贩夫走卒之流,为解渴所喝的大碗茶,也多需由茶壶注入碗中成饮,故民国虽仅仅存在了38年
期刊
玉石印章,作为文房清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旧时代文人墨客不可或缺的东西,几乎人人都有,内容也极为丰富,名号印、斋堂印、警句吉语印等不一而足。在收藏的古籍碑帖、法书绘画上钤上鲜红的印章,一是增加美观,二是可以使这物件本身增加一份历史的内涵,为后人的鉴别留下一丝痕迹。另外,也有“人以物传”的因素在其中,人是故去了,但东西还在,睹物思人,可以引发人们的思古之幽情。同样,玉石印章作为极具中国传统人文特色的物
期刊
玉质文房用品以其独特的质地、珍稀的材质、精美的雕刻在文房用品中独树一帜,历代以来广受宫廷和民间青睐。据考古资料,早在夏商周时期已经出现了玉质的文房用具,春秋战国时期,玉更被定为国玺用材,到汉代时,已经有玉砚、玉砚滴出现。入清一代,乾隆时期更由于乾隆皇帝的个人喜好,打通了新疆和田玉运往内地的运输之路,使和田玉大量进入了宫廷,原料的供给的充裕使玉质文房用品的制作和使用在乾隆一朝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峰,无论
期刊
2000年,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国家博物馆的前身)的陈列大厅里,举办了一个有特殊意义的展览,叫《国宝回归展》,其中的展品全部是曾经流落异国他乡的中国珍贵文物。这些文物,有在历史上被侵略者掠夺走的,也有现在的不法之徒疯狂盗卖出去的,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令人痛心疾首。值得庆幸的是,在党和政府、各界人士的不懈努力以及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密切配合下,通过打击走私、依法追索、接受捐赠等多种方式,使一小部分
期刊
国家文物局有关负责人就审核换发《文物拍卖许可证》工作答记者问  审核换发《文物拍卖许可证》是国家监管文物市场的一种方式。备受业界关注的2006年审核换发《文物拍卖许可证》工作近日已告结束。这项工作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对文物拍卖市场有何影响?  7月中旬,国家文物局有关负责人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    审核文物拍卖资质的依据是什么?   审核换发的依据是《文物保护法》、《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文物
期刊
厦门胡里山炮台不仅完整地保留着一门113年前280毫米的德国克虏伯大炮,而且还完整地保留着28颗与其相配套的克虏伯炮弹。当这一珍贵的文物信息被德国埃森克虏伯历史档案馆的林登劳、穆特博士、沃布博士获悉之后,他们激动之余,即刻为我们传来有关280毫米克虏伯大炮的功能及其炮弹的弹药装载、炮弹初速、炮口力量以及垂直击中钢板的穿透厚度等珍贵史料。借助这些史料,我们对28颗克虏伯炮弹进行了认真研究。  这28
期刊
高丽镶嵌青瓷是朝鲜瓷器的一大特色。在成型的坯胎上用刻有纹饰的模具捺于胎上,或用木、竹、铁等工具刻划约2毫米深的凹槽,根据图案需要填涂白色或黑色化妆土,再经修胎后施以青釉,入窑烧制,便形成这个别具特色的陶瓷品种。高丽镶嵌青瓷的生产年代主要在12世纪下半期至13世纪上半期,时间跨度不到100年,相当于中国的金代和南宋时期。  镶嵌青瓷最早可能源于金银嵌铜工艺、漆器、木器嵌螺钿工艺。笔者认为,高丽镶嵌青
期刊
瓷质文房用具在我国的烧造已有相当长的历史。从目前传世的瓷质文房用具来看,砚、砚滴、笔筒、笔架、笔管、笔洗、笔舔、印盒、臂搁、镇纸等相继出现。从时代发展来看,早在三国魏、西晋、东晋、南朝时期文具已经陆续出现,考古资料表明,魏正始二年(241年)南京石门坎墓、江苏句容西晋元康四年(294年)墓中出土有青釉三熊足砚,江苏镇江西晋元康五年(295年)墓、南京西晋永嘉二年(308年)墓出土有青釉三足砚,江苏
期刊
原本“养在深闺”、“天生丽质”的中国当代艺术品不仅“一夜成名”身价倍增,更因其“回眸百媚”的高曝光率而吸引了大众目光。自此,中国当代艺术品便成了集经营者、收藏者、创作者“三千宠爱”于一身的“杨家女”。  对当代艺术的界定,欧美多将一个世纪以来,突破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的先锋、前卫艺术归为当代艺术,地域概念并不特别突出,“二战”前多以流派划分,“二战”后多以年代划分。习惯上,理论界还是多把上世纪5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