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篇:广东制造,阵痛中转型

来源 :大经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9800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东制造:路在创新
  
  为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和国际经贸合作的深化及国际贸易的平衡,国家最近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和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管理政策调整就是其中的重要举措。
  目前,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土地紧张、劳动力流失、部分优势丧失、政策调整等因素,广东省出口企业生产和经营成本直线上升,许多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表示,在未来几年内将考虑把在珠三角地区的生产厂迁移到其他地方。种种压力之下,广东制造转型升级势在必行。未来的路将通向何方?
  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灵魂。有关人士认为,要用提升技术含量摆脱“代工”的困境,大打品牌战略,由“广东制造”向“广东创造”的方向发展。通过转型升级,使广东发展成为全球制造中心、全球营销中心和全球研发中心。
  
  综述篇
  广东制造,阵痛中转型
  ■ 文/丘文敏 摄影 黄志忠
  
  曾几何时,依靠着便利的交通运输,依靠着临近香港的天然优势,广东的制造业曾经非常的发达。买东西去广东,广州、深圳成为很多内陆人购物的首选地。
  在那个物资并不丰富的年代里,广东人凭借地缘优势、天生的生意头脑,靠着国家“三来一补”的优惠政策,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替香港人代工、贴牌发家,吃到了第一块蛋糕。广东,也成了当时很多人创业和发财致富的梦想地,广东制造业也在那时逐渐走向顶峰,广货成了市场上的宠儿。
  目前,在珠三角地区从事加工贸易的香港企业有57000多家,雇用工人超过了960万人。然而,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土地紧张、劳动力流失等因素,珠三角地区生产成本直线上升,有17300家香港企业表示已经有计划在未来三年内,将全部或部分在珠三角地区的生产迁移到其他地方。 面临着新的困境,广东制造业已经走到了历史的转折点。
  
  转型势在必然
  今年7月,新政策一纸令下,让本来靠加工贸易赚取微薄利润的广东制造业成本骤升,发展举步维艰。
  7月23日,商务部、海关总署经国务院批准联合发布2007年第44号公告,公布新一批加工贸易限制类目录,主要涉及塑料原料及制品、纺织纱线、布匹、家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共计1853个十位商品税号,占全部海关商品编码的15%。对列入限制类的商品将实行银行保证金台账实转管理,这将加剧企业现金周转难度。
  政策的转向对于企业老板来说,意味着美好记忆的断裂。以前国家扶持‘三资’企业发展时,出台一系列鼓励政策,现在市场环境变了。
  


  如果企业产品恰被列入限制类商品,银行保证金台账实转管理实施后,企业每月都会有数百万元现金以类似于“保证金”名目存入银行,这对于一般规模的企业而言,无疑增加了沉重的资金压力。有业内人士测算,保证金返回具有滞后性,要视企业的生产周期而定,如果从进料到制成出口需要一年,那么这笔钱就要押一年,加工贸易企业的出口成本有可能会因此骤然上升30%。
  此番政策调整更深层次的动力还在于,目前外贸的增长方式亟待调整。国家禁止和限制“两高一资”(高污染、高能耗、资源性)产品及加工水平低的产品加工贸易,既符合中国当前的产业政策,又能促进加工贸易的升级转型,提高中国出口产品的附加值。这样一来,广东的制造业面临着雪上加霜的考验。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广东的劳动力市场却异常活跃,劳动力成本逐渐攀高,企业不堪重负,可是外地却以廉价的劳动力,低廉的成本,良好的服务来抢占市场。湖南、广西等省、自治区都从原来属于广东的蛋糕里,分走了一大块,如果再不进行制造业转型调整,那么广东的制造业就会越走越窄。
  成本骤升、优势丧失、政策调整……种种压力之下,广东制造转型势在必然。未来的路将通向何方?开始感到疼痛的广东制造业有着自己的思量:我们要用技术含量摆脱“代工”的困境,大打品牌战略,由“广东制造”向“广东创造”的方向发展。
  
  区域品牌提升“制造”
  随着“顺德家电”、“佛山陶瓷”等一系列区域品牌的问世,广东开始了以“广东制造”产品打造世界区域品牌的进程。
  近10年来,广东产业集群发展十分迅速,形成了诸如顺德家电、南海铝材、古镇灯饰、龙江家具、虎门服装、狮岭皮具、盐步内衣、西樵纺织等产业集群。据统计,广东省有100多个这种上规模的产业集群镇区,其中实际生产能力在500亿至1000亿元的有30多个。
  但是不少“广东造”都是贴牌“贴”出来的,在国际市场上比较少见广东自主品牌的产品。经过近20年快速发展的广东各产业集群地区,如今普遍开始遭遇发展瓶颈。因为广东缺少一批响亮的区域品牌。
  打造一个国际品牌并非易事,单靠一家企业单打独斗很不容易,产业集群内大部分企业,都无法单个进行品牌创建、培育。即使是品牌经营有一定基础的骨干企业,实施国际品牌战略困难也很大,难以形成与国际品牌抗衡的竞争力。而在产业集群区域内,小而散的现象又较为普遍。
  为破解这个难题,增强“广东制造”品牌的竞争力,广东的区域品牌发展战略应运而生,加快建立区域品牌,为已拥有的产业集群起“大名”,以区域品牌统领产品。广东省工商局的有关人士说,一个产业集群用一个“大名”,统一用一个“品牌”,将产业集群内企业捆在一起,可以用统一标准规范镇区各企业,提升内在质量和经营水平,最终打造出既有名气又受知识产权保护的知名品牌,这是一个缩小与国际品牌差距的捷径。
  


  目前,一场涉及数千亿元以上产值、声势浩大的、集合产业集群整体力量的“区域品牌”工程,正在广东全面展开。广东积极整合产业集群资源,使各地相关企业“五指合握成重拳”,共同开拓国内外市场。广东计划在五年内,扶持建设包括九大支柱产业在内的30个产业升级示范区,打造50个区域品牌,通过创建区域品牌,形成合力,创造性、高起点地实施区域品牌战略,构建国际化品牌,缩短与国际知名品牌的差距,将“广东制造”导入品牌构建轨道。
  
  “制造”向 “创造”转变
  向来,广东制造业以低成本替人做“嫁衣裳”,在当时特定环境下,成本优势的确为广东制造业赢得强劲的竞争力。然而,真正的企业竞争力应该是企业创造价格差别和产品差别的能力,这种竞争力的提升主要是取决于企业的成本优势和技术优势。一般来说,成本优势创造了价格差别,而技术优势则创造了产品差别。广东省工业企业在过去的发展中主要拥有成本优势而没有技术优势,只有创造价格差别的能力,而没有创造产品差别的能力。世易时移,仅仅是有成本优势是不够的。这种状况决定了目前广东的制造业只能是“广东制造”,而并不是“广东创造”。
  “制造”这在企业利润的分配上被动而只能获取微薄的利润,而“创造”则掌握了话语权可以获得“利润”的大头。近年来,珠三角经济的外向依赖度达75%以上,资源小省,制造业两头在外的特点决定了它的发展要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原材料价格、技术壁垒、反倾销等重重袭来,一次又一次地将广东制造业推向更加微利的境地。
  来自国外竞争对手的竞争更挑战了广东制造业的传统优势。美日韩跨国公司将生产线搬到了我国,用更低的成本雇用我国的制造工人,甚至在我国市场推出了超低价格的产品,将具有价格优势的“广东制造”产品的价格底线“击穿”,物美价廉的“广东制造”已不得不面对巨大的价格压力。
  而长期以来,人是保证“广东制造”世界领先的最核心优势,然而这种优势正在接受挑战,劳动力成本正在不可避免地上升,“广东制造”已经开始感受到熟练工人短缺的窘境。技术工人的熟练程度与劳动力的成本正相关,当成本优势逐渐消失时,正是广东需要从低成本模式向具有高技术含量的模式转换时。用媒体的话来说就是:变“广东制造”为“广东创造”。
  
  技术助推“转型”
  在“广东制造”向“广东创造”转型的过程中,技术无疑是一股巨大的推动力。
  近年来,中共广东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中共广东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提高工业产业竞争力的意见》、《中共广东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决定》等一系列支持产业技术进步的政策措施,在制定产业规划、构建创新体系、出台扶持政策等方面下功夫,有力地引领和推动了产业技术进步。
  同时,广东省经贸委与省直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激励产业技术进步的政策措施,如实施十二大重点技术创新专题、十大“双优”技改工程、全面实行技术改造项目核准制和备案制以及对优秀技改和创新项目进行“以奖代补”等,加大了对产业技术进步关键环节的支持力度,初步走出了一条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产业技术为重点、以体制为保障的产业技术进步路子。
  实践证明,产业技术进步成为建设创新型广东、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促进了广东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了工业产业高级化和适度重型化,为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企业层面上,制造业企业的有识之士指出,广东制造业企业必须靠技术创新来提升投入效率和效益,广东制造的目标应当是全球制造中心、全球营销中心和全球研发中心三合一。不少广东制造业巨头已经提前思考依靠技术创新向“广东创造”转型的问题。而且他们想的并不简单,广东制造要扭转核心技术“创造”层面上的弱势,组建强大的技术联盟或许是条捷径。于是,一些制造业人士开始在自己的领域内动作起来,2005年下半年,广东各大家电厂商共同组建旨在提升研发水平的华南家电研究院,从某种程度上推动了产业的转型和升级。
  
  “转型”中的阵痛
  转型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转型也要承受一些必经的“疼痛”。
  转型意味着要重新培育市场,企业要耐得住寂寞,然而,淡定背后却要有丰厚的资金支持。有不少企业在最困难的时候,当时产品利润抵不上销售成本,他们是靠筹集民间资金挺了过来。创新永远只比市场快半步,太超前就会拖垮自己。正如贴牌类加工收入稳定,转型就意味着风险。“风险来自资金、人才和市场”,广东省社科院丁力博士说。转型的企业经常要面临两三年市场没有回报的培育期,这时资金链显得异常脆弱。按照一个企业的研发经费通常占销售额的3%至5%来计算,政府目前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是太少了。而且,政府创新基金申请起来是相当困难的。
  目前广东的经济定位为“集粗放型增长与外源型主导于一身”,现在广东工业产值的三分之二是由外源型企业创造的,外源型经济主导着广东经济。广东外源型经济绝大多数来自港澳台等华人圈资本,技术含量普遍不高。粗放型经济的实质是自主技术少、资源消耗多,随着生产成本的提高,再加上近年来不断加重的土地资源紧张、生态环境污染,以及连续出现的“能源荒”、“民工荒”,粗放型增长模式最终都会走到尽头。
  广东目前处于工业化中期,外源型经济还丢不得,同时要着重发展内源型经济,提高创新能力,发展核心竞争力。“转型不是几个企业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把自主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动力,才能说是达到了社会转型和经济转型。”丁力说。
  编辑:舒 迎
其他文献
马宇: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政治专业,现为商务部研究院、中国经济社会研究院(香港)高级研究员,商务部贸易与投资专家组成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特约研究员,中国经济社会研究院中国经济法律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与狼共舞”虽然是典型的形象性中国语言,但其基本含义还是很清楚的,也带有一定的国际普适性,那就是当一个国家及其企业面对外来企业竞争的时候所处的状态及反应。换句话
期刊
高调IPO平息争议,中信银行亮丽登场    作為继中国工商银行后第二家以“A+H”模式同步发行上市的中国内地企业,中信银行IPO无疑是4月的全球财经盛宴。此次中信银行发行不超过23.02亿股A股,发行48.85亿股H股,两地IPO规模将达到约59亿美元,成为今年以来亚太区最大规模IPO。  2007年4月19日,中信银行A股发行,受到资金狂热追捧。网上申购冻结资金的规模接近12000亿元,网下有效
期刊
继DVD、彩电等一系列打着“中国制造”烙印的产品之后,有着同样烙印的MP3又将成为欧美专利大棒的重点照顾对象。    来自德国当地消息显示,德国海关对12家参加CeBIT的中国厂商进行了搜查,并扣押了部分涉嫌侵犯意大利Sisvel公司MPEG-2音频专利的MP3播放器、数码相机、GPS等产品。前不久,此消息得到证实。  尽管专利所有人并未明确透露这12家公司的具体名称,但是从查收现场来看,其中来自
期刊
在过去几年里,我国银行业维持了高速扩张的势头。但是在资产质量、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许多银行面临沉重的历史包袱。  根据WTO的协议,中国给予外资银行国民待遇,而且外资的涌入将会引发我国金融体系和金融机构的深刻变革,首当其冲的将是银行业。    中国银行业的困境  与世界发达国家的银行业相比,中国银行业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的银行在内部管理、资信评估能力和授信
期刊
沙特停发外资独资许可并对外资开放新领域  沙特投资总局最近已经停发了外国投资者的独资企业许可,以便重新研究解决目前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   沙特投资总局曾经允许外国投资者以独资的形式在服务领域开设公司,最低注册资金为10万里亚尔(约合2.66万美元)。投资总局始终在跟踪投资方面的进程,一直在研究外国和本国投资者面临的挑战,与各有关方面协调召开各种座谈会和研讨会来解决这些问题。  此外,沙特已经决定
期刊
为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国家不断出台宏观调控措施,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严控“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以及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产品的出口,鼓励扩大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的出口,从而促进外贸增长方式转变,推动进出口贸易均衡发展。     出口退税政策调整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措施,自2004年1月1日起我国对出口退税机制进行改革以来,已连续四次对出口退税政策进行了较大幅
期刊
中国加入WTO之后,中美贸易战正在出现新的变化。美国在不断强化反倾销手段的同时,越来越多地使用知识贸易保护法中的“337条款”。上个世纪80年代,“337条款”主要针对欧洲和中东,90年代则针对中国台湾、韩国等地,而到了21世纪中国内地成为了“337条款”的主要目标。2007年1月,20余家中国强化木地板企业在美国“337调查”中败诉,重新引起了人们对“337”的警惕。    “337”扼住企业咽
期刊
2006年,汕头市抓住中共广东省委粤东工作会议的机遇,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在“信用立市,品牌兴市,实业强市”的发展理念下,致力营造良好投资环境,吸引外商投资取得了一定成效,全年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1.4亿美元,增长3l.5%,增速处于全省先进行列。我们的主要工作概括为:抓住一个机遇,推进五项建设。      一、抓住粤东工作会议的难得机遇    2006年9月,省委、省政府在汕头召开促进粤东地区加快
期刊
9月12日,国内首只股票类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基金——南方全球精选配置基金率先试水,基金初始申请发行额度为150亿元人民币,业内人士预期,该基金有望引爆被压抑多年投资海外的市场需求。  近年来,我国的国际收支出现持续的巨额顺差,大量外汇流入,但流出渠道不足,产生了许多副作用,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为此,国家加快QDII的步伐无疑是“一石二鸟”:减缓过热A股的流动性,缓解人
期刊
汕头企业备战广交会  据汕头市外经贸局介绍,第101届广交会汕头交易团共有摊位401.5个,其中一期100个、二期301.5个。汕头市有244家优秀企业将在交易会上一展风采。按企业类型分,流通企业75家,占30.7%,生产企业129家,占52.9%,三资企业40家,占16.4%,生产性企业和三资企业共169家,占参展企业总数的69.3%。参展企业主要分布在园艺、玩具、电子信息、日用、礼品、服装、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