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徒然草》中的独特美学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str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徒然草》与《枕草子》《方丈记》并称为日本三大随笔,代表着日本古代随笔文学的最高成就。全书共有243段,包含了杂感、评论、小故事以及对社会各阶层人物的记录。表达了对现世社会的不满和对旧日繁华的留恋,预示了贵族文化逐渐隐遁退出历史的结局。作为日本古典文学的入门读本,《徒然草》注重对人生的感悟,充满思辨智慧,对后世的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关键词:价值观;美学;无常;随笔文学
  作者简介:周美童(1984-),女,辽宁人,硕士研究生,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讲师。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5--02
  《徒然草》是日本随笔文学中的一块璀璨夺目的瑰宝。这部作品中呈现出的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不仅给生活在频繁战乱与艰难世相中的人们以温暖的慰藉,更为后世的读者们提供了全新的思考方式与生活理念,千百年来为人们所深深喜爱。《徒然草文段抄》中曾提及:本文旨趣在于讲说儒道神道佛道,记掌故仪式,说明故实以及事物缘起,描述四季景色,记录世间人事。“初无一定,而其文章优雅,思想高深,熟读深思,自知其妙。”作者吉田兼好,又称兼好法师,是日本南北朝初期的和歌歌人和散文家。他曾在朝为官,后来仕途失意出家做了僧人,隐居于山林茅屋之中。对于他的性格,曾翻译过这部作品的周作人指出,兼好法师的性格中“禁欲家”与“快乐派”两种思想是一直并存的,这种矛盾和反差反而赋予了其作品以别样的魅力,“比倾向任何极端都要更自然而且更好”。作为隐者文学的双璧之一,文学界不乏对《徒然草》这一名作的研究,但以往的研究往往着眼于作者兼好法师积极向上的无常观,或是与《方丈记》等作品进行比对,对于这部作品的主题缺乏深入的探究。本篇论文将以原文第1段,第137段及第235段为中心,窥探作者对于“人”这一永恒话题的思索,阐述作品中呈现的独特美学。
  一、第1段——容姿之美
  人は、かたち·有樣の勝れたらんこそ、あらまほしかるべけれ。物うち言ひたる、聞きにくからず、愛敬ありて、言葉多からぬこそ、飽かず向はまほしけれ。めでたしと見る人の、心劣りせらるゝ本性見えんこそ、口をしかるべけれ。
  人品·容貌こそ生れつきたらめ、心はなどか、賢きより賢きにも、移さば移らざらん。かたち·心ざまよき人も、才なくなりぬれば、しなくだり、顔憎さげなる人にも立ちまじりて、かけずけおさるゝこそ、本意なきわざなれ。
  ありたき事は、まことしき文の道、作文·和歌·管絃の道、また有職に公事の方、人の鏡ならんこそいみじかるべけれ。手など拙からず走りかき、聲をかしくて拍子とり、いたましうするものから、下戸ならぬこそ男はよけれ。
  与用自然描写拉开作品序幕的《枕草子》不同,《徒然草》开篇就把目光聚焦到了人的身上。作者首先对人性中与生俱来的欲望表示了肯定,认为生而为人,渴望有出众的容颜和秀美的身姿是理所当然的,并进一步指出了比外表更重要的是内心的丰足与充盈。容貌与生俱来不可更改,但内在却可以通过不断地修习日复一日的精进。作家心中能为众人表率的形象,是需要有修身的自省,治家的才华和平天下的情怀。同时又要有懂得生活情趣,除了诗词歌赋,还要通晓乐理,工于书法,通达人情。可以说兼好法师为女性们描绘出了一个理想伴侣,也为男子们塑造出一个理想知己的模样。在如今这个到处充斥着权钱渴望的时代,人们往往沉迷于美色的吸引,又或是忙于追逐利益,甚至沉醉在物欲享受中不能自拔。兼好法师的这种思想不仅在当时,在百年后的今天看来也是十分有进步意义的。作为作者,兼好法师不仅记载了当时的典章制度、轶闻趣事,还加入了自己对于自然的认知,以及对世人心理的描述与分析,这些都表现了兼好本人对于人生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积极认真的态度。
  二、第137段——情感之美
  花は盛りに、月は隈なきをのみ見るものかは。雨にむかひて月を戀ひ、たれこめて春のゆくへ知らぬも、なほあはれに情ふかし。咲きぬべきほどの梢、散りしをれたる庭などこそ見どころおほけれ。歌の詞書にも、「花見に罷りけるに、はやく散り過ぎにければ」とも、「さはることありて罷らで」なども書けるは、「花を見て」といへるに劣れる事かは。花の散り、月の傾くを慕ふ習ひはさる事なれど、殊に頑なる人ぞ、「この枝かの枝散りにけり。今は見所なし」などはいふめる。
  萬の事も、始め終りこそをかしけれ。男女の情も、偏に逢ひ見るをばいふものかは。逢はでやみにし憂さを思ひ、あだなる契りをかこち、長き夜をひとり明し、遠き雲居を思ひやり、淺茅が宿に昔を忍ぶこそ、色好むとはいはめ。
  望月の隈なきを、千里の外まで眺めたるよりも、曉近くなりて待ちいでたるが、いと心ぶかう、青みたる樣にて、深き山の杉の梢に見えたる木の間の影、うちしぐれたるむら雲がくれのほど、またなくあはれなり。椎柴·白樫などの濡れたるやうなる葉の上にきらめきたるこそ、身にしみて、心あらむ友もがなと、都こひしう覺ゆれ。
  《徒然草》中不乏作家對情感的论述。其中以第137段的描述最为精辟。《般若心经》有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其中色指一切有形状的事物,空指万物的恒久变化。这句话是说这个世间存在的万物都终将消亡,而随着生生流转,万物变换,一切事物也都蕴含着无限的可能性。这种观念也投射到了《徒然草》这部作品中。对于人的情感,作家指出,恋爱最让人心驰神往之处,并不在于日日相会长相思守,而是那些“因为暂难相会而忧心忡忡,因为劳燕分飞而伤心悲叹”的时刻,还有独自辗转到天明的长夜,和遥寄相思于远地的凄凉。兼好法师的爱情美学可谓匠心独具,别具一格。收获爱情感受幸福的人往往能因为得到爱而信心倍增,涌起无穷的力量与勇气。而没能收获美满爱情的人,也因为失去爱得到历练,收获成熟与成长,这也未尝不是一笔更加宝贵的财富。能透过表面的现象看穿问题的本质,并利用辩证的思维来衡量其利弊,这与作者本人的性格密切相关。而这种积极乐观的理念,也因为远远超越了作者所处的时代而赋予了作品更为独特的魅力。   三、第235段——心灵之美
  主ある家には、すゞろなる人、心の儘に入り來る事なし。主なき所には、道行人みだりに立ち入り、狐·梟やうの者も、人氣にせかれねば、所得顔に入り住み、木精など云ふ、けしからぬ形もあらはるゝものなり。
  また、鏡には色·形なき故に、よろづの影きたりてうつる。鏡に色·形あらましかば、うつらざらまし。
  虚空よくものを容る。われらが心に、念々のほしきまゝに来たり浮ぶも、心といふものの無きにやあらん。心にぬしあらましかば、胸のうちに若干のことは入りきたらざらまし。
  若一个房子有主人,那所有路过的行人、野兽甚至精灵都会肆意进出。兼好法师提出了“虚空有容”这一结论,认为各种想法思量纷至沓来,是因为我们的心灵之屋也缺少一位主人,才会使得人们杂念丛生。但作者又同时指出,恰恰是因为镜子没有颜色和形状,才能真实映出万物的影像,试想如果镜子有了颜色形状,又岂能忠实地反映出事物的原貌呢。若我们的心有了主人,是否也会变得如同哈哈镜一样,再也无法显示出事物原有的姿态。兼好法师在此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的心到底该不该有主人呢?可以说,《徒然草》的第235段是对于人性的终极考问。
  诚然,在这个不断变化的时代,若心有了主人,我们在接受新鲜事物和接触前沿信息的时候,就可以保持冷静的心态,避免随波逐流。这并不是一种冷眼旁观和置身事外,而是真正的清醒和自省。另一方面,若过于固执己见,又容易被固有的旧观念束缚,寸步难行。就像朱熹在诗中所阐述得道理一样,要想水清如许,需有源头活水。如果把心比作一个容器,那么它的内在应该是不断流动,不断更新的。这与《徒然草》中呈现出的理念是不谋而合的。对于同一事物的两面性进行对比和分析,得出辩证的结论,这正是《徒然草》这部作品的特色之一。作者往往不会给出确切的答案,而是用自己超人的智慧和超然于屋外的思维方式,为我们解开疑惑,指明方向,留下一个呼之欲出的答案留待读者们自己去赏味。
  结论:
  美学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在1750年首次提出来的。是研究人与世界审美关系的一门学科。它充满了思辨与感性,与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神话学等有着紧密联系,更是贯穿到了文学研究的全部过程。古希腊的柏拉图说:美是理念;俄国的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生活;中国古代的道家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而《徒然草》中追寻的美,又与上述几种美学不尽相同。
  作为与《枕草子》《方丈记》并称的日本三大随笔之一,《徒然草》全篇思想深邃,充溢着人生无常和超越时代的思想以及独特的审美情趣,代表了日本古代随笔的最高成就。作者兼好法师独特的人生观和无常观,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睿智而又充满思辨的世界。作家从人的外貌与内在,人的情感以及人的心灵等多个方面对人这一永恒话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究,阐述了自己独特的美学。即“四季之美在于流转”、“花开花落,月盈月亏,各有其美”“有时缺憾会给爱情带来别样的美感”,通过分析《徒然草》这部作品的文第1段,第137段及第235段,我们能充分感受到作品中呈现的充满辩证關系的思维,以及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别具匠心的审美情趣。而这也正是这部作品即使跨越了千年依然熠熠生辉,赋予后世读者智慧与力量的秘匙吧。
  参考文献:
  [1]中野孝次(1990)『文庫 すらすら読める徒然草』講談社.
  [2]桑原博史(1977)『徒然草の鑑賞と批評』明治書院.
  [3]荻野 文子(2006)『ヘタな人生論より徒然草』河出文庫.
  [4]金文峰(2009)《徒然草受中日古典文学的影响》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5]文东译(2016)《徒然草:吉田兼好的散策随笔》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6]周作人(1927)《冥土旅行》北新书局.
其他文献
摘 要:白俄罗斯女作家S.A.阿列克谢耶维奇获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她的作品最显著的艺术特征是“复调”,这一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不仅具有艺术探索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深切的人文关怀。她的代表作《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则充分体现了复调书写的特征,可以从三个方面予以分析。  关键词:诺贝尔文学奖;S.A.阿列克谢耶维奇;复调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摘 要:在《死魂灵》这部作品中,果戈理用犀利的言语刻画了马尼洛夫、科罗博奇卡、诺兹德廖夫、索巴凯维奇和泼留希金五个栩栩如生的地主形象。五个性格各异、秉性各不相同的地主被果戈理刻画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关键词:果戈理;死魂灵;五个地主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5--02  果戈理他是一位极具责任感的作家。《死魂灵》一出版立
作者简介:王星(1996.2-),男,湖北襄阳人,大学本科学历。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5--02  在著名小说《飘》中,美国作家玛格丽特以美国内战作为写作背景,刻画了诸多鲜明的女性人物,她们无一不是敢爱敢恨、无畏无惧,勇于追求自由以及自我价值的形象。在玛格丽特的笔下,《飘》中的女主人公郝思嘉便是其中最为典型的形象。作者借
期刊
摘 要:《青年艺术家画像》作为一部公认的成长小说,展现了主人公斯蒂芬·德达罗斯从童年到青少年时期的成长经历,讲述了在天主教家庭成长的斯蒂芬如何摆脱家庭、社会和宗教束缚,走上追求艺术的道路,然而在他追求艺术的过程中,也逐渐沦为了家庭和社会生活中的“局外人”。  关键词:斯蒂芬;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局外人”  作者简介:薛义(1991-),女,汉族,山东青岛人,文学硕士,青岛大学外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
摘 要:文学作品的创作总是与作者的个人经历或其创作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作者会将自己的思想,甚至是一部分的自己寄托在作品中,以此抒发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夏目漱石[1]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其创作的作品被广为流传。本文以其中的一部作品《哥儿》[2]为考察对象,通过分析其中主人公且即哥儿的性格并结合小说的创作背景及漱石的个人经历,从中探讨夏目漱石的性格特征以及其所想要表达的自我意识。  关
摘 要:作者理论是西方文论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福柯的作者理论受后结构主义影响,他基于自己的哲学理论提出了以作者功能为核心的作者理论。福柯的作者理论是基于他的权力-话语体系下提出的,作者作为话语的一种特殊功能丧失了先前的主体创造性,这为福柯后来的话语理论的提出奠定了基础。作者理论同时也批判了主体,使文学的开放成为可能。书写由此摆脱被控制的状态,成为通往审美的一条途径。  关键词:作者理论;作者-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