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通过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克服困难的经历,增进应用数学的自信心。”为了体现课程标准的这一理念,我努力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尝试。①课前预习,体验数学无处不在。②课中研习,体验学习数学其乐无穷。③课后复习,体验数学精彩纷呈。搭建生活平台,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让学生了解数学世界的奇妙。感知数学学习的精彩,让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数学所带来的快乐。
【关键词】数学课堂,预习,研习,复习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初步形成对数学整体性的认识”、“通过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克服困难的经历,增进应用数学的自信心。”为了体现课程标准的这一理念,我努力做了一些尝试,如:引导学生参与摸球的游戏,通过学生的体验加深对“可能性”知识的理解;让学生经历利用图形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引导学生参与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体验数学的探索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归纳、归类、猜测、验证的体验。
1.课前预习,体验数学无处不在
体验的发生以情感触动为表征,它是在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打破原来的知识经验情感图式,形成新的情感基础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体验生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是无外不在,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升学习的动力。例如:在讲“比”之前,先让学生搜集比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然后在课堂上展示和交流,使学生体验到比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与生活的联系,提高他们学习比的知识的积极性。再如:在学习“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等特性之前,可以让学生先动手制作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在制作的学习体验中,学生对它们的特性必然有更深刻的认识,学习“统计表”、“轴对称图形”之前,老师也可带领学生走向社会,走进大自然,欣赏随处可见的图形美,自然美,得到美的享受。在学习“估算”、“小数的意义”“数学的编码”等知识之前,可要求学生随时随地注意观察,让学生亲自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无处不在。
2.课中研习,体验学习数学其乐无穷
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以自己经验为基础的一种认识过程,数学对小学生来说是自己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的“解读”。数学活动是一个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所以,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认知系统不断建构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自主研习与探究,使学生在观察操作,合情猜想,演绎推理,交流合作,总结反思的学习活动中体验教学学习的无穷乐趣,感受数学的无穷魅力。比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让学生备好剪刀,纸板等学习工具,分三个层次,让学生剪剪、拼拼、看看、想想。首先,请同学们剪出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拼、摆摆、能拼成哪些图形?让学生分析拼成的图形与直角三角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次要求学生剪出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要求学生思考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高、面积与锐角三角形的底、高、面积有什么关系?再次,要求学生剪出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自己拼一拼,想一想。学生通过以上三个层次的动手操作,研习探究,体验了公式推导的全过程,很快从中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但我并不满足,要求学生多动手试试,能不能只用一个三角形就推导出它的面积公式?学生经过研讨,合作、操作,采取割补的方法,同样可以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另一方面,还应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下应用知识以体会相关知识间的区别。
通过具体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它们的不同,增长了“大智慧”。提高了数学素养,这样的学习活动,学生体验深刻,既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3.课后复习,体验数学精彩纷呈
课中所学知识,课后必须巩固复习,以建立稳固的认知结构。这一过程其实是体验的深化过程,是对新知获得深刻感悟的基本方式,是培养学生能力,提升素养的重要途径。“为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我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内容结合生活实际,通过调查访问,课题实验,研究性学习等途径感受数学力量,体验数学的精彩纷呈。如:学生在学习了“圆的周长和面积”后,我要求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设计了这样一个课题:“市园林处决定在北湖公园内建造一个圆形喷水池,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研究,当一回小小设计师,设计圆形喷水池。”同学们接受任务后,摩拳擦掌,情绪高涨。同学们分成四个学习小组,实地测量,征询有关部门意见。确定喷水池的大小,方位,算出水池的同长和面积。有的小组给圆形喷水池设计别具一格的花边,花样,有的小组为喷水池内设计假山,有的小组还为喷水池计算水量,估算建筑成本,设计方案不拘一格,别出主裁。最后大家比比看,哪一组设计的美观大方,计算正确无误,并说说理由。再如学完了“长方形面积、周长的计算”后让学生量一量、算一算自己的课桌、书桌,房间面积的大小和周长是多少;学了米、千克的认识,让学生走一走,估计一下一步的长度,掂掂自己小书包的重量,称一称自己的体重是多少等等。让学生在课后互相交流,把所学知识延伸到课后。这样的课后复习,学生既建立了牢固的认知体系,又体验以数学的魅力和精彩,将数学学习活动提升到更高的境界。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为学生提供乐于学习,敢于学习,勤于学习的平台。让学生了解数学世界的奇妙,感知数学学习的精彩,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唤醒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渴求欲,让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数学所带来的快乐。
【关键词】数学课堂,预习,研习,复习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初步形成对数学整体性的认识”、“通过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克服困难的经历,增进应用数学的自信心。”为了体现课程标准的这一理念,我努力做了一些尝试,如:引导学生参与摸球的游戏,通过学生的体验加深对“可能性”知识的理解;让学生经历利用图形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引导学生参与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体验数学的探索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归纳、归类、猜测、验证的体验。
1.课前预习,体验数学无处不在
体验的发生以情感触动为表征,它是在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打破原来的知识经验情感图式,形成新的情感基础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体验生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是无外不在,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升学习的动力。例如:在讲“比”之前,先让学生搜集比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然后在课堂上展示和交流,使学生体验到比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与生活的联系,提高他们学习比的知识的积极性。再如:在学习“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等特性之前,可以让学生先动手制作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在制作的学习体验中,学生对它们的特性必然有更深刻的认识,学习“统计表”、“轴对称图形”之前,老师也可带领学生走向社会,走进大自然,欣赏随处可见的图形美,自然美,得到美的享受。在学习“估算”、“小数的意义”“数学的编码”等知识之前,可要求学生随时随地注意观察,让学生亲自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无处不在。
2.课中研习,体验学习数学其乐无穷
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以自己经验为基础的一种认识过程,数学对小学生来说是自己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的“解读”。数学活动是一个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所以,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认知系统不断建构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自主研习与探究,使学生在观察操作,合情猜想,演绎推理,交流合作,总结反思的学习活动中体验教学学习的无穷乐趣,感受数学的无穷魅力。比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让学生备好剪刀,纸板等学习工具,分三个层次,让学生剪剪、拼拼、看看、想想。首先,请同学们剪出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拼、摆摆、能拼成哪些图形?让学生分析拼成的图形与直角三角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次要求学生剪出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要求学生思考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高、面积与锐角三角形的底、高、面积有什么关系?再次,要求学生剪出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自己拼一拼,想一想。学生通过以上三个层次的动手操作,研习探究,体验了公式推导的全过程,很快从中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但我并不满足,要求学生多动手试试,能不能只用一个三角形就推导出它的面积公式?学生经过研讨,合作、操作,采取割补的方法,同样可以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另一方面,还应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下应用知识以体会相关知识间的区别。
通过具体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它们的不同,增长了“大智慧”。提高了数学素养,这样的学习活动,学生体验深刻,既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3.课后复习,体验数学精彩纷呈
课中所学知识,课后必须巩固复习,以建立稳固的认知结构。这一过程其实是体验的深化过程,是对新知获得深刻感悟的基本方式,是培养学生能力,提升素养的重要途径。“为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我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内容结合生活实际,通过调查访问,课题实验,研究性学习等途径感受数学力量,体验数学的精彩纷呈。如:学生在学习了“圆的周长和面积”后,我要求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设计了这样一个课题:“市园林处决定在北湖公园内建造一个圆形喷水池,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研究,当一回小小设计师,设计圆形喷水池。”同学们接受任务后,摩拳擦掌,情绪高涨。同学们分成四个学习小组,实地测量,征询有关部门意见。确定喷水池的大小,方位,算出水池的同长和面积。有的小组给圆形喷水池设计别具一格的花边,花样,有的小组为喷水池内设计假山,有的小组还为喷水池计算水量,估算建筑成本,设计方案不拘一格,别出主裁。最后大家比比看,哪一组设计的美观大方,计算正确无误,并说说理由。再如学完了“长方形面积、周长的计算”后让学生量一量、算一算自己的课桌、书桌,房间面积的大小和周长是多少;学了米、千克的认识,让学生走一走,估计一下一步的长度,掂掂自己小书包的重量,称一称自己的体重是多少等等。让学生在课后互相交流,把所学知识延伸到课后。这样的课后复习,学生既建立了牢固的认知体系,又体验以数学的魅力和精彩,将数学学习活动提升到更高的境界。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为学生提供乐于学习,敢于学习,勤于学习的平台。让学生了解数学世界的奇妙,感知数学学习的精彩,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唤醒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渴求欲,让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数学所带来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