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的感悟

来源 :中国教育科研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jian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数感”,就是对数学的感觉、感受乃至感情。从数学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具体地表现在对日常生活中的数和运算有敏锐的感受力,有意识地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斛释和表示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数据特征和空间形式,善于捕捉一般问题中潜在的数学特征。如何让数感从孩子们的心中长出呢?下面,笔者根据自已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数感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沉淀的、积累的、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在较长时间的充分感知、体验和感受中逐步建立起来。教师应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深人铺研教材,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创设有助于培养学生数感的情境,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把培养数感的任务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对数的允分感知、感应和感受中,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形成良好数感,提升数学素养。
  
  1 创设情境——体验数感
  
   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到亲切、有兴趣。因此,数学课应以学生熟悉的事例作为背景创设教学情境,使课堂教学更贴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从而使“若隐若现”的数感真实化。如在一年级“认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创设一个富有童趣的情境:“同学们还记得在幼儿园上活动课时的情境吗?大家一起去滑梯、去荡秋千、去骑小马……”学生对幼儿生活的美好回忆渐渐被唤醒了。这时,教师适时运用多媒体出示一个欢快、温馨的幼儿活动的画面:“大家愿意和老师一起来数数这个幼儿园里的活动器材吗?”于是,学生开始兴趣盎然地数数:1架滑梯,2个秋干,3只木马……从而经历了一个从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了数的意义。可见,情境教学是培养学生数感的基础。如果较好地创没和利用情境,使学生体验和感受数学的实际意义,不但能使其较容易将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获得丰富的表象和寓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而且能让学乍允分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的数感意识得以萌芽。
  
  2 感受生活——建立数感
  
   “数学很有用”,这是被干百年来人们的生活实践所证实了的是数学的魅力所在。但它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去创设生活情境,采撷生活实例,与学生一起走进生活,捕捉数学信息。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把自己不和数学融为一体,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在生活实践中自觉地应用了数学知识。如在教学两步加减的应用题时,要求每个小组的学生可以邀请别组的同学参加,小组人数可以比原来的人数多,也可以比原来的少。
   第一小组:我这组原来6人,走了2人,来了4人,现在有8人。
   问:谁能把第一小组人员变化情况列成式子?6-2+4=8(人)。
   问:谁把它编成求“现在有多少人”的应用题。
   第二小组:我这组原来6人,先来了2人,后面又来了3人,现在有11人。
   通过若干个小组的汇报洲练,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完成了两步加减的应用题学习。这样,通过引导学生对身边事物中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使其加深理解数的意义,为建立数感奠定了基础。
  
  3 活动平台——强化数感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而数学活动又是学生经历数学化并自我建构数学知识过程的活动,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以及人的认知、情感和能力都在活动中汇合并得到表现。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平台,始终把儿童的活动作为主体发展的基础与载体,提供开阔的活动时空,让学生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等活动的空间,使学生的数感真正得到发展。如在教学“5以内的加减法”时。我搭建了一个活动平台。课前,让每个学生从家里带来5个小棋子。上课时,我在每张桌子上都用粉笔画了一个小圆圈,接着提出要求:“同桌每人将这5个棋子往圈里扔一次,老师先演示,分别记下圆圈内外各有几个,然后根据每次圈内外棋子的数目,列出加减法算式,并记录下来。做得快的可再扔一次,看哪个小组在老师规定的时间内得出的算式既对又多。”待学生反馈时,有关5以内的加减法算式全部呈现出来了。接着,再让他们玩“伸手指或磕拳”的游戏,从中发现数学问题并列出算式。如:石头(0),布(5),0+5=5;剪子(2),布(5),5-2=3等。整节课,学生通过活动,学习了5以内的加减法知识。整个活动活而不乱,学生兴趣高涨。通过活动,使原来枯燥乏味的加减法教学“鲜活”了起来,学生也更加喜欢数学,更好地应用了数学,从而强化了数感。
其他文献
作文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要求学生作文“说真话、实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这给小学作文教学指明了方向。一直以来,学生都对作文有着畏难甚至恐惧的心理,写出来的作文大多是“任务式”的“瞎子”作文,或是千方百计拼凑编造的“优秀作文”。   在一次期终集体阅卷中,笔者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许多孩子的作文内容很相似,甚至有几篇是只字不差,使在场的每一位阅卷教师都感到很惊讶,经思考推测
期刊
1 在研读教材中形成“独特理解”    1.1 把握教材的单元组合。语文教师在教每个单元之前,要整体地处理教材,即:单元备课,通盘考虑。对这些有着同一思想情趣、同一主张、同一表达手法的课文,教师在引领学生解读时如果仅着眼于“此篇”来解读,那无疑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些课文,只有整合起来教,才能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苏教版语文第十二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江山如此多娇”,安排了《长江之歌》、
期刊
课改以来,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是课堂理念与实践的对接者,处在课改最前线。回首几年讲台磨砺和新课程理念洗礼的历程,其问留下了或深或浅的记忆。其中感受最深、改变最大的是以下四点。    1 新的学习方式的倡导     语文教学中,我们早已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或“教师问、学生答”,或“教师拨、学生转”的教学方式,而新课标强凋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因此从接受新的课堂理念开始,我就积极倡导并践行自主、合作
期刊
数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伴随着数学知识的发生、生成、传播而在特定的数学共同体内积蓄下的、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和启迪价值的数学思考方法、数学思想观念及数学精神品格等,这些都属于数学文化。朴素的内容完全可以承载丰厚的数学内涵,每一堂课,我们都可以挖掘数学知识内在的思维与美学价值,以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的同时,真切感受到数学的美,体验数学学习可能带来的思维愉悦。下面从数学基本概念、数学思想
期刊
“创新型思维、创新型课堂教学”,是时下各中小学教师使用频率较高的一句话。诚然,为了适应新百年新时期形势发展的需要,学校教育必需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以及创造能力摆在突出地位。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上好语文课呢?语文课首先应当是生动的课。我们每天都很关注我们自己孩子的吃饭问题,每当我们看到孩子能大口吃饭、吃菜,我们都会很开心,作为父母我们都知道该怎么给自己的孩子搞好伙食,最重要的原则是可
期刊
学校管理应当体现人文意识,应当渗透人文关怀意识,那么,如何以人为本进行学校管理呢?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方面入手。    1 学校管理的起点和归宿是人     学校管理要以人为本。这是由学校管理的特殊性决定的。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即教职工在学校管理者的管理下开展教育和培养学生的活动,所涉及到的三个方面是:学校管理者——教职工——学生,是个由“人——人——人”构成的管理系统。所以,学校管理归恨到底
期刊
1 “梳理教材意思”是阅读的基本要求    1.1 圈画式阅读。如教学小数的性质时,学生先阅读例题,由生活经验懂得0.3元=0.30元,通过阴影部分大小比较,得出03=0.30。接着,再让学生看直尺,填一填,比较出0.100米=0.10米=0.1米,从而领会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其结论中的关键词“末尾”,学生容易忽略,常常误解为小数点的“后面”或小数的“最后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理念”中,首先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理念。为体现这一理念,新的语文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做到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将其落实在教学过程中,全面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呢?我认为,这需要对三维目标进行有效的整合,并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1 目标具体     三维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中增加了口语交际,它有别于一般的听话、说话,属于言语交际范畴。口语交际是人们运用口头语言进行交谈、演讲、辩论等的一种言语交际活动,具备直接、简便、迅速的特点,使用最多最广,是最基本的语言信息交流手段。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指导学生学习、掌握母语这一思维和交际的工具。而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经济社会、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竞争非常激烈,口语交际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因此,在课标的明确要求下,为
期刊
作文是语文综合能力发挥的主战场,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途径,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现的过程。然而当前小学生怕写作文一提起作文就头痛,视作文为语言学习中的“拦路虎”,由此产生对作文的敬畏感、神秘感。为了能引导学生轻松写作文,消除学生习作中“开头难”的心理障碍,消除学生“言之无物”的恐惧感。教学中,不妨采取“欲擒故纵,‘淡化’作文教学”的策略,引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步入作文的神圣殿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