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数感”,就是对数学的感觉、感受乃至感情。从数学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具体地表现在对日常生活中的数和运算有敏锐的感受力,有意识地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斛释和表示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数据特征和空间形式,善于捕捉一般问题中潜在的数学特征。如何让数感从孩子们的心中长出呢?下面,笔者根据自已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数感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沉淀的、积累的、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在较长时间的充分感知、体验和感受中逐步建立起来。教师应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深人铺研教材,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创设有助于培养学生数感的情境,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把培养数感的任务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对数的允分感知、感应和感受中,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形成良好数感,提升数学素养。
1 创设情境——体验数感
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到亲切、有兴趣。因此,数学课应以学生熟悉的事例作为背景创设教学情境,使课堂教学更贴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从而使“若隐若现”的数感真实化。如在一年级“认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创设一个富有童趣的情境:“同学们还记得在幼儿园上活动课时的情境吗?大家一起去滑梯、去荡秋千、去骑小马……”学生对幼儿生活的美好回忆渐渐被唤醒了。这时,教师适时运用多媒体出示一个欢快、温馨的幼儿活动的画面:“大家愿意和老师一起来数数这个幼儿园里的活动器材吗?”于是,学生开始兴趣盎然地数数:1架滑梯,2个秋干,3只木马……从而经历了一个从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了数的意义。可见,情境教学是培养学生数感的基础。如果较好地创没和利用情境,使学生体验和感受数学的实际意义,不但能使其较容易将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获得丰富的表象和寓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而且能让学乍允分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的数感意识得以萌芽。
2 感受生活——建立数感
“数学很有用”,这是被干百年来人们的生活实践所证实了的是数学的魅力所在。但它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去创设生活情境,采撷生活实例,与学生一起走进生活,捕捉数学信息。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把自己不和数学融为一体,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在生活实践中自觉地应用了数学知识。如在教学两步加减的应用题时,要求每个小组的学生可以邀请别组的同学参加,小组人数可以比原来的人数多,也可以比原来的少。
第一小组:我这组原来6人,走了2人,来了4人,现在有8人。
问:谁能把第一小组人员变化情况列成式子?6-2+4=8(人)。
问:谁把它编成求“现在有多少人”的应用题。
第二小组:我这组原来6人,先来了2人,后面又来了3人,现在有11人。
通过若干个小组的汇报洲练,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完成了两步加减的应用题学习。这样,通过引导学生对身边事物中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使其加深理解数的意义,为建立数感奠定了基础。
3 活动平台——强化数感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而数学活动又是学生经历数学化并自我建构数学知识过程的活动,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以及人的认知、情感和能力都在活动中汇合并得到表现。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平台,始终把儿童的活动作为主体发展的基础与载体,提供开阔的活动时空,让学生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等活动的空间,使学生的数感真正得到发展。如在教学“5以内的加减法”时。我搭建了一个活动平台。课前,让每个学生从家里带来5个小棋子。上课时,我在每张桌子上都用粉笔画了一个小圆圈,接着提出要求:“同桌每人将这5个棋子往圈里扔一次,老师先演示,分别记下圆圈内外各有几个,然后根据每次圈内外棋子的数目,列出加减法算式,并记录下来。做得快的可再扔一次,看哪个小组在老师规定的时间内得出的算式既对又多。”待学生反馈时,有关5以内的加减法算式全部呈现出来了。接着,再让他们玩“伸手指或磕拳”的游戏,从中发现数学问题并列出算式。如:石头(0),布(5),0+5=5;剪子(2),布(5),5-2=3等。整节课,学生通过活动,学习了5以内的加减法知识。整个活动活而不乱,学生兴趣高涨。通过活动,使原来枯燥乏味的加减法教学“鲜活”了起来,学生也更加喜欢数学,更好地应用了数学,从而强化了数感。
数感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沉淀的、积累的、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在较长时间的充分感知、体验和感受中逐步建立起来。教师应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深人铺研教材,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创设有助于培养学生数感的情境,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把培养数感的任务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对数的允分感知、感应和感受中,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形成良好数感,提升数学素养。
1 创设情境——体验数感
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到亲切、有兴趣。因此,数学课应以学生熟悉的事例作为背景创设教学情境,使课堂教学更贴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从而使“若隐若现”的数感真实化。如在一年级“认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创设一个富有童趣的情境:“同学们还记得在幼儿园上活动课时的情境吗?大家一起去滑梯、去荡秋千、去骑小马……”学生对幼儿生活的美好回忆渐渐被唤醒了。这时,教师适时运用多媒体出示一个欢快、温馨的幼儿活动的画面:“大家愿意和老师一起来数数这个幼儿园里的活动器材吗?”于是,学生开始兴趣盎然地数数:1架滑梯,2个秋干,3只木马……从而经历了一个从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了数的意义。可见,情境教学是培养学生数感的基础。如果较好地创没和利用情境,使学生体验和感受数学的实际意义,不但能使其较容易将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获得丰富的表象和寓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而且能让学乍允分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的数感意识得以萌芽。
2 感受生活——建立数感
“数学很有用”,这是被干百年来人们的生活实践所证实了的是数学的魅力所在。但它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去创设生活情境,采撷生活实例,与学生一起走进生活,捕捉数学信息。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把自己不和数学融为一体,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在生活实践中自觉地应用了数学知识。如在教学两步加减的应用题时,要求每个小组的学生可以邀请别组的同学参加,小组人数可以比原来的人数多,也可以比原来的少。
第一小组:我这组原来6人,走了2人,来了4人,现在有8人。
问:谁能把第一小组人员变化情况列成式子?6-2+4=8(人)。
问:谁把它编成求“现在有多少人”的应用题。
第二小组:我这组原来6人,先来了2人,后面又来了3人,现在有11人。
通过若干个小组的汇报洲练,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完成了两步加减的应用题学习。这样,通过引导学生对身边事物中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使其加深理解数的意义,为建立数感奠定了基础。
3 活动平台——强化数感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而数学活动又是学生经历数学化并自我建构数学知识过程的活动,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以及人的认知、情感和能力都在活动中汇合并得到表现。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平台,始终把儿童的活动作为主体发展的基础与载体,提供开阔的活动时空,让学生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等活动的空间,使学生的数感真正得到发展。如在教学“5以内的加减法”时。我搭建了一个活动平台。课前,让每个学生从家里带来5个小棋子。上课时,我在每张桌子上都用粉笔画了一个小圆圈,接着提出要求:“同桌每人将这5个棋子往圈里扔一次,老师先演示,分别记下圆圈内外各有几个,然后根据每次圈内外棋子的数目,列出加减法算式,并记录下来。做得快的可再扔一次,看哪个小组在老师规定的时间内得出的算式既对又多。”待学生反馈时,有关5以内的加减法算式全部呈现出来了。接着,再让他们玩“伸手指或磕拳”的游戏,从中发现数学问题并列出算式。如:石头(0),布(5),0+5=5;剪子(2),布(5),5-2=3等。整节课,学生通过活动,学习了5以内的加减法知识。整个活动活而不乱,学生兴趣高涨。通过活动,使原来枯燥乏味的加减法教学“鲜活”了起来,学生也更加喜欢数学,更好地应用了数学,从而强化了数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