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丽水市乡镇图书室发展为例,就乡镇图书室发展的基本概况、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做了分析,指出乡镇图书室作为新农村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结点,需要依靠各级政府的政策引导与扶持,依靠各级公共图书馆的帮助和支撑,建立乡镇图书室稳固运行的长效机制,搭建互惠互利共谋发展的建设平台,推动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更好发展。
关键词:乡镇图书室文化发展新农村文化
中图分类号:G2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8(b)-0220-02
乡镇图书室是各级公共图书馆面向农村服务的一个节点,以丰富农村读者精神生活,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塑造依靠知识致富成才的新型农民为目的,是图书馆为农民服务,为农村经济和文化服务的前沿阵地。党的十二五规划中指出:“以农村基层为重点,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对公共图书馆开展以乡镇图书室为基层服务节点,不断扩散农村文化的辐射效益,以先进文化引领广大农民的文化素质、精神文明素质、创业致富的理念与实践的提升,都有着积极的助推作用。
1我市乡镇图书室建设基本概况
我市开展的送书下乡工程始于2007年,省文化厅和财政厅每年下拨送书下乡专项购书经费10万元,自2009年起每年增至15万元。2008年12月,省政府为全省各级公共图书馆配送了用于开展送书下乡活动专用的多功能图书流动车。我市各公共图书馆(以下简称“我市各公共馆”)以建立新农村书库形式,开展的一项面向我市广大农村组织和实施的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群众,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惠民工程,以乡镇图书室暨基层图书流通站点建设为载体,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切实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对解决我市农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保障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我市各公共馆充分利用新农村书库和图书流动车,广泛开展送书下乡活动,经过几年的努力,逐步形成了覆盖我市的市、县、乡(镇)、村(学校、企业等)、户五级图书流通网络体系。2010年起,我市文广新局启动了农家书屋建设调查摸底活动,按照农家书屋藏书2000册以上,面积20m2以上,有专职(兼职)管理人员,阅览方便,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三天的要求,全市共有71家首批农家书屋统一挂牌运行。
2目前我市乡镇图書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市乡镇图书室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由于受到的重视程度、运营经费和服务管理水平等的限制,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图书室成为摆设、图书采集与配置不健全、服务管理队伍弱化等共性问题,乡镇图书室的资源辐射效应难以得到有效发挥,制约着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
2.1 乡镇图书室建设意义认识不足,流通站点易成摆设
在建立乡镇图书室这个问题上,仍有部分乡镇领导存有认识上的偏差,没有意识到乡镇图书室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服务于农村文化事业建设,是农民获取文化、提升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他们往往把图书流通站点建设作为一项面子工程,作为村里建设中一个外观漂亮的装饰品来看待,作为应对“东海明珠工程”、“山花工程”等上级部门验收达标考核的一种途径。检查时热热闹闹,新闻媒体报道的热火朝天;验收后冷冷清清,虚拟开放状态无人问津。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导致乡镇图书室应达到的文化惠民、文化益民的功效与实际需要存有很大差距。
2.2 乡镇图书室建设资金不充足,藏书结构和质量难以满足农民需求
乡镇图书室由于没有直接向当地财政申拨文献资源、人员、设备等正常运营所需经费的权力,其经营所需资源大都来自当地文化部门、社会团体等的资助,自身建设资金不充足,正常运营所需的场地、图书、书架、人员等建点所需的基础条件难以得到有效落实,而为能满足广大农民(在家务农、外出打工、留守儿童和老年人等各类读者群体)的种植养殖、特色产业、文学艺术、休闲保健、法律法规等求知、求富、求乐需求的书籍又太少,影响着广大农村读者来图书室阅读的兴趣,图书质量与图书配置的不平衡影响着乡镇图书室作用的发挥。
2.3 乡镇图书室管理机制不到位,流通站点效应难以发挥
这主要体现在:大部分乡镇图书室只是简单的守摊子;以提供借阅为主的服务方式难以满足农村群众的实际需求;图书室管理人员不稳定;服务宣传不到位,活动不丰富,缺乏吸引力。有部分乡镇图书室将公共馆送书下乡所送书籍用畚箕一挑,随意扔在图书室任一角落,不拆包不上架,长期堆于地上,任由尘埃满目,这也给图书馆工作人员以沉重的思想打击。总体而言,乡镇图书室由于缺乏长效稳定的管理机制,工作人员水平不高,资源不足成为服务效益不高的主要原因。
3乡镇图书室的发展思路与建议
乡镇图书室的存在和发展,对提高我市农民整体素质,塑造新型农民,促进我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致富能力的增强是乡镇图书室生存与发展的依据和目的,紧紧依靠各级政府的政策引导与扶持,依靠各级公共图书馆的帮助和支撑,建立乡镇图书室稳固运行的长效机制,搭建互惠互利共谋发展的建设平台,不断探索乡镇图书室发展的新思路,推动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更好发展。
3.1 加强领导,统筹兼顾,确立切实可行的乡镇图书室建设规划
诚然,各级政府的重视度、认可度、关注度是确保乡镇图书室建设取得成效的关键,而并不是简单的腾出一间空房,添置几张桌椅,把图书摆满书架,再挂上乡镇图书室的牌子就算万事大吉了。随着我省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乡镇图书室建设已成为我省文化建设均等化的一个重点项目。在全市实施的建设生态文明村总体规划中,把乡镇图书室建设提上日程,结合基层文化设施、图书阅读需求和图书馆服务能力等因素,制定乡镇图书室的选址定点标准、建设工作进程、服务效益考核等相关细则,同规划、同建设、同考核,确保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团体和爱心人士等各阶层捐款捐物的参与投入共同并存的多元化资金、资源筹集和保障渠道,不断增加图书室的馆藏资源,使图书室的数量、规模和设备设施条件得到有效改善。
3.2 完善图书资源的采集、配置机制
乡镇图书室的图书来源渠道,以各级图书馆配送的图书为主。各级图书馆在依据自身办馆特色的基础上,以送书下乡和共享工程建设为抓手,不断完善图书资源的采集和配置机制,着力打造乡镇文化建设。每个乡镇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根据读者的需要,依据当地产业经济的发展特色,结合当地的文化需求选购图书。首先,在选择图书之前,应作好调查,了解读者最需要什么样的信息,在做好农村图书正常流通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选择科学性和实用性较强的图书,尤其突出“农”字特色,精选适合农民阅读、适用农业生产、适应农村发展的图书,尽可能把农民群众读得懂、用得上的图书配送到乡镇图书室等流通站点,增强其吸引力。
其次,针对信息需求来购买图书资料,因地制宜采购图书,真正做到“以书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化。每个乡镇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本着向农民提供知识实用信息,提高他们的知识文化素质与技能,扩宽他们的视野为根本出发点,结合当地的文化需求和主导产业发展规模等因素,做好用户研究工作,主要了解用户的阅读倾向和对文献信息需要和规律和特点,依据我市农业生产现状,配置茶叶种植、加工类、食用菌栽培、高山蔬菜种植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图书为主,兼顾其针对性和实用性,有针对性地对图书资源进行整合、分类及发放,这样图书的购进就能依据这些需求来进行。
第三,图书资源采集采用馆内采集与社会采集相结合的方式,发动社会力量,接受全社会包括组织以及个人捐赠的图书也可以增加图书的内容;适当增加有关休闲娱乐,服务医疗保健等对农民有较大吸引力的报刊资料书籍等,也是提高图书质量与利用率的有效措施,充实馆藏资源,丰富图书的形式,结构的合理化才能有助于乡镇图书室整体作用的发挥。
3.3 完善乡镇图书室保障管理机制,创新服务新模式,发挥资源效益
建立乡镇图书室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农民看书难、借书难的问题,帮助农民增长知识、提高农业技能。农村图书室要改变服务理念,从守摊子的被动服务转向主动服务,为农民提供各类个性化服务,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不断引起社会的重视,为农村图书室的良性发展提供条件。因而为达到这种良性循环发展的目的,建立完备的保障管理机制是推动乡镇图书室开展服务的重要保证,否则乡镇图书室的发展就会流于形式,服务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首先,各级政府的重视是确保乡镇图书室取得成效的关键。依据农村文化工作发展的需求,政府部门应把乡镇图书室建设提上日程,结定出台扶持政策,把乡镇图书室服务工作作为一项文化惠民工程来抓,强化公共财政对乡镇图书室的支持力度,完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推动乡镇图书室的工作直走上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其次,加强宣传力度,营造阅读氛围,发挥乡镇图书室应有的信息推广作用。公共图书馆把乡镇图书室的发展作为开展延伸服务的一块重要内容,把它列入自己的服务范围,创新乡镇图书室发展的工作机制,借助于共享工程、送书下乡、全民读书月等各种活动载体,与其他部门联手合作,加大宣传力度,做好乡镇图书室的舆论宣传工作,让农民更深刻地认识图书室、了解图书室、走进图书室,使乡镇图书室成为为农民传播科技新知识的有效载体。
第三,丰富服务载体,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各公共馆可以利用其馆藏优势、管理优势和人才优势对乡镇图书室进行系统化的科学管理,利用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和活动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服务,如结合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图书馆服务宣传周、未成年人读书节等活动,利用共享工程资源,开展电影放映、资料发放、版面展览等服务,即宣传科技知识又丰富群众文化生活;采用业务指导与基层管理相结合的运行模式,通过对乡镇图书室举办图书管理业务培训、业务交流等形式,让基层管理员了解并掌握图书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建立流通站点管理人员的奖励机制,以奖促建,开展评定优秀站点、优秀管理人员等活动,激发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结合农家书屋、乡镇文化站开展各类服务活动,与他们建立协作互助关系,促进农村图书资源的整合利用,及时了解农民群众对图书的实际需求,充分发挥乡镇图书室的最大作用和效益。
乡镇图书室的建设与发展,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节点。虽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不理想的现实因素,但是我们相信,通过政府部门的因势利导和政策支撑,依托以各市县公共图书馆的技术支持以及与其他部门的相互联合,强化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和业务素质,以各类主题活动为载体,不断扩散农村文化的辐射效益,通过文化示范户、科技示范户的带动和影响,麻将扑克占领农村文化阵地的现象将会逐步减少,靠知识致富成才的新型农民将日益增多。
参考文献
[1] 杨鸿敏,汤鸿业.论“农家书屋”的可持续发展[J].图书馆论坛,2010(5):143-145.
[2] 彭细珍,时菁.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图书馆(室)建设浅议[J].图书馆论坛,2010(4):168~169.
[3] 潘麗敏.对云和县新农村图书室建设的思考[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1(5):81.
关键词:乡镇图书室文化发展新农村文化
中图分类号:G2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8(b)-0220-02
乡镇图书室是各级公共图书馆面向农村服务的一个节点,以丰富农村读者精神生活,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塑造依靠知识致富成才的新型农民为目的,是图书馆为农民服务,为农村经济和文化服务的前沿阵地。党的十二五规划中指出:“以农村基层为重点,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对公共图书馆开展以乡镇图书室为基层服务节点,不断扩散农村文化的辐射效益,以先进文化引领广大农民的文化素质、精神文明素质、创业致富的理念与实践的提升,都有着积极的助推作用。
1我市乡镇图书室建设基本概况
我市开展的送书下乡工程始于2007年,省文化厅和财政厅每年下拨送书下乡专项购书经费10万元,自2009年起每年增至15万元。2008年12月,省政府为全省各级公共图书馆配送了用于开展送书下乡活动专用的多功能图书流动车。我市各公共图书馆(以下简称“我市各公共馆”)以建立新农村书库形式,开展的一项面向我市广大农村组织和实施的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群众,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惠民工程,以乡镇图书室暨基层图书流通站点建设为载体,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切实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对解决我市农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保障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我市各公共馆充分利用新农村书库和图书流动车,广泛开展送书下乡活动,经过几年的努力,逐步形成了覆盖我市的市、县、乡(镇)、村(学校、企业等)、户五级图书流通网络体系。2010年起,我市文广新局启动了农家书屋建设调查摸底活动,按照农家书屋藏书2000册以上,面积20m2以上,有专职(兼职)管理人员,阅览方便,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三天的要求,全市共有71家首批农家书屋统一挂牌运行。
2目前我市乡镇图書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市乡镇图书室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由于受到的重视程度、运营经费和服务管理水平等的限制,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图书室成为摆设、图书采集与配置不健全、服务管理队伍弱化等共性问题,乡镇图书室的资源辐射效应难以得到有效发挥,制约着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
2.1 乡镇图书室建设意义认识不足,流通站点易成摆设
在建立乡镇图书室这个问题上,仍有部分乡镇领导存有认识上的偏差,没有意识到乡镇图书室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服务于农村文化事业建设,是农民获取文化、提升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他们往往把图书流通站点建设作为一项面子工程,作为村里建设中一个外观漂亮的装饰品来看待,作为应对“东海明珠工程”、“山花工程”等上级部门验收达标考核的一种途径。检查时热热闹闹,新闻媒体报道的热火朝天;验收后冷冷清清,虚拟开放状态无人问津。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导致乡镇图书室应达到的文化惠民、文化益民的功效与实际需要存有很大差距。
2.2 乡镇图书室建设资金不充足,藏书结构和质量难以满足农民需求
乡镇图书室由于没有直接向当地财政申拨文献资源、人员、设备等正常运营所需经费的权力,其经营所需资源大都来自当地文化部门、社会团体等的资助,自身建设资金不充足,正常运营所需的场地、图书、书架、人员等建点所需的基础条件难以得到有效落实,而为能满足广大农民(在家务农、外出打工、留守儿童和老年人等各类读者群体)的种植养殖、特色产业、文学艺术、休闲保健、法律法规等求知、求富、求乐需求的书籍又太少,影响着广大农村读者来图书室阅读的兴趣,图书质量与图书配置的不平衡影响着乡镇图书室作用的发挥。
2.3 乡镇图书室管理机制不到位,流通站点效应难以发挥
这主要体现在:大部分乡镇图书室只是简单的守摊子;以提供借阅为主的服务方式难以满足农村群众的实际需求;图书室管理人员不稳定;服务宣传不到位,活动不丰富,缺乏吸引力。有部分乡镇图书室将公共馆送书下乡所送书籍用畚箕一挑,随意扔在图书室任一角落,不拆包不上架,长期堆于地上,任由尘埃满目,这也给图书馆工作人员以沉重的思想打击。总体而言,乡镇图书室由于缺乏长效稳定的管理机制,工作人员水平不高,资源不足成为服务效益不高的主要原因。
3乡镇图书室的发展思路与建议
乡镇图书室的存在和发展,对提高我市农民整体素质,塑造新型农民,促进我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致富能力的增强是乡镇图书室生存与发展的依据和目的,紧紧依靠各级政府的政策引导与扶持,依靠各级公共图书馆的帮助和支撑,建立乡镇图书室稳固运行的长效机制,搭建互惠互利共谋发展的建设平台,不断探索乡镇图书室发展的新思路,推动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更好发展。
3.1 加强领导,统筹兼顾,确立切实可行的乡镇图书室建设规划
诚然,各级政府的重视度、认可度、关注度是确保乡镇图书室建设取得成效的关键,而并不是简单的腾出一间空房,添置几张桌椅,把图书摆满书架,再挂上乡镇图书室的牌子就算万事大吉了。随着我省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乡镇图书室建设已成为我省文化建设均等化的一个重点项目。在全市实施的建设生态文明村总体规划中,把乡镇图书室建设提上日程,结合基层文化设施、图书阅读需求和图书馆服务能力等因素,制定乡镇图书室的选址定点标准、建设工作进程、服务效益考核等相关细则,同规划、同建设、同考核,确保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团体和爱心人士等各阶层捐款捐物的参与投入共同并存的多元化资金、资源筹集和保障渠道,不断增加图书室的馆藏资源,使图书室的数量、规模和设备设施条件得到有效改善。
3.2 完善图书资源的采集、配置机制
乡镇图书室的图书来源渠道,以各级图书馆配送的图书为主。各级图书馆在依据自身办馆特色的基础上,以送书下乡和共享工程建设为抓手,不断完善图书资源的采集和配置机制,着力打造乡镇文化建设。每个乡镇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根据读者的需要,依据当地产业经济的发展特色,结合当地的文化需求选购图书。首先,在选择图书之前,应作好调查,了解读者最需要什么样的信息,在做好农村图书正常流通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选择科学性和实用性较强的图书,尤其突出“农”字特色,精选适合农民阅读、适用农业生产、适应农村发展的图书,尽可能把农民群众读得懂、用得上的图书配送到乡镇图书室等流通站点,增强其吸引力。
其次,针对信息需求来购买图书资料,因地制宜采购图书,真正做到“以书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化。每个乡镇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本着向农民提供知识实用信息,提高他们的知识文化素质与技能,扩宽他们的视野为根本出发点,结合当地的文化需求和主导产业发展规模等因素,做好用户研究工作,主要了解用户的阅读倾向和对文献信息需要和规律和特点,依据我市农业生产现状,配置茶叶种植、加工类、食用菌栽培、高山蔬菜种植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图书为主,兼顾其针对性和实用性,有针对性地对图书资源进行整合、分类及发放,这样图书的购进就能依据这些需求来进行。
第三,图书资源采集采用馆内采集与社会采集相结合的方式,发动社会力量,接受全社会包括组织以及个人捐赠的图书也可以增加图书的内容;适当增加有关休闲娱乐,服务医疗保健等对农民有较大吸引力的报刊资料书籍等,也是提高图书质量与利用率的有效措施,充实馆藏资源,丰富图书的形式,结构的合理化才能有助于乡镇图书室整体作用的发挥。
3.3 完善乡镇图书室保障管理机制,创新服务新模式,发挥资源效益
建立乡镇图书室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农民看书难、借书难的问题,帮助农民增长知识、提高农业技能。农村图书室要改变服务理念,从守摊子的被动服务转向主动服务,为农民提供各类个性化服务,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不断引起社会的重视,为农村图书室的良性发展提供条件。因而为达到这种良性循环发展的目的,建立完备的保障管理机制是推动乡镇图书室开展服务的重要保证,否则乡镇图书室的发展就会流于形式,服务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首先,各级政府的重视是确保乡镇图书室取得成效的关键。依据农村文化工作发展的需求,政府部门应把乡镇图书室建设提上日程,结定出台扶持政策,把乡镇图书室服务工作作为一项文化惠民工程来抓,强化公共财政对乡镇图书室的支持力度,完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推动乡镇图书室的工作直走上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其次,加强宣传力度,营造阅读氛围,发挥乡镇图书室应有的信息推广作用。公共图书馆把乡镇图书室的发展作为开展延伸服务的一块重要内容,把它列入自己的服务范围,创新乡镇图书室发展的工作机制,借助于共享工程、送书下乡、全民读书月等各种活动载体,与其他部门联手合作,加大宣传力度,做好乡镇图书室的舆论宣传工作,让农民更深刻地认识图书室、了解图书室、走进图书室,使乡镇图书室成为为农民传播科技新知识的有效载体。
第三,丰富服务载体,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各公共馆可以利用其馆藏优势、管理优势和人才优势对乡镇图书室进行系统化的科学管理,利用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和活动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服务,如结合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图书馆服务宣传周、未成年人读书节等活动,利用共享工程资源,开展电影放映、资料发放、版面展览等服务,即宣传科技知识又丰富群众文化生活;采用业务指导与基层管理相结合的运行模式,通过对乡镇图书室举办图书管理业务培训、业务交流等形式,让基层管理员了解并掌握图书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建立流通站点管理人员的奖励机制,以奖促建,开展评定优秀站点、优秀管理人员等活动,激发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结合农家书屋、乡镇文化站开展各类服务活动,与他们建立协作互助关系,促进农村图书资源的整合利用,及时了解农民群众对图书的实际需求,充分发挥乡镇图书室的最大作用和效益。
乡镇图书室的建设与发展,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节点。虽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不理想的现实因素,但是我们相信,通过政府部门的因势利导和政策支撑,依托以各市县公共图书馆的技术支持以及与其他部门的相互联合,强化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和业务素质,以各类主题活动为载体,不断扩散农村文化的辐射效益,通过文化示范户、科技示范户的带动和影响,麻将扑克占领农村文化阵地的现象将会逐步减少,靠知识致富成才的新型农民将日益增多。
参考文献
[1] 杨鸿敏,汤鸿业.论“农家书屋”的可持续发展[J].图书馆论坛,2010(5):143-145.
[2] 彭细珍,时菁.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图书馆(室)建设浅议[J].图书馆论坛,2010(4):168~169.
[3] 潘麗敏.对云和县新农村图书室建设的思考[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1(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