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爱为支点,做回归生活的体验式德育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ygsf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杜小宜,深圳市螺岭外国语实验学校校长,特级教师,全国名校长,广东省“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先后获得全国教育科研先进个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中小学德育先进工作者、全国家庭教育先进个人等称号,并被聘为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客座教授。
  杜小宜校长在教育的一方田地里辛勤耕耘36载,获得众多荣誉,有着多重身份。在学生眼中,她是慈祥可敬的校长;在同事眼中,她是关爱下属的领导;在同行眼中,她是学校改革创新的积极推动者;在领导眼中,她是名校的名校长、领头雁;在社会领域,她是人大代表、党代表。10余年任职校长的履历,她始终倡导“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爱的教育,以爱为支点,做回归生活的体验式德育,帮助孩子们从人生的起步阶段就开始确立爱祖国、爱人生、爱自然的态度。
  发现“爱”的支点
  当前,德育与生活疏离、与社会脱节、走不进学生心灵、体验性不足等等问题,时时冲击、拷问着教育的有识之士。对此,杜校长认为,只有在爱的教育大背景下,实现德育回归生活,我们的学校教育才能真正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
  在杜校长看来,“爱的教育”既是教育的常理,又是一种蕴含无限能量的教育哲学思想。孔子的“有教无类”,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墨子的“兼爱、非攻”等思想,都是以“爱”为核心的教育思想;意大利小说家亚米契斯的经典小说《爱的教育》,也使各国读者受到了爱的启迪与震撼,见证了“爱的教育”的力量。
  对于爱的教育,杜小宜校长有着自己的解读。她认为,爱的教育不是一种说教,而是一种体验,一种唤醒,体验离不开生活,唤醒需要儿童的主动领受,因此,有效的德育就是要以爱为支点,使儿童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体验感动心灵的德育,从而唤醒儿童内心向善的本性与爱心。
  杜校长认为,爱的教育是回归生活的体验式德育的母体,回归生活的体验式德育是“爱的教育”的核心内容。而螺岭外语实验学校“爱的教育”即是用爱将学生、教师、家庭、社会结合起来,编成一只无形的、充满爱的德育网,让学生充分体验回归生活的德育。在她的愿望里,要施行有效的爱的教育,教职工就要以“爱孩子、爱教育、爱生活”为工作之本,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可持续发展有高度的责任心,对事业有爱岗敬业之心,对生活有不变的激情与奔跑的热情。
  在杜校长心目中,爱是世界的语言,学校是学生走向世界的窗口。螺岭外校的校训“志存高远,海纳百川”,即隐含着“具有中华民族情怀、国际视野的‘五美六会’阳光少年”的育人目标。杜校长希望螺岭外校培养的学生心胸宽广、包容大度,既能传扬中华文化,又善于吸纳世界多元文化精髓,因此,将学生培养成“爱的公民”,服务于“爱的社会”,是爱的教育的支点。
  寻找“爱”的路径
  杜校长心目中的理想学校应该是这样的:营造生活化的校园氛围,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使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对于学生而言,学校温馨如家园,美丽如花园,动感如乐园;对于老师而言,学校是教书育人、塑造灵魂、同伴互助、专业成长的大舞台;对于家长而言,学校是教师、学生、家长心灵互动的爱的共同体。
  走进螺岭外校,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这种弥漫于整座校园的和谐温馨的爱的气息。
  螺岭外校的“回归生活的体验式德育”,从思想渊源上说,受到了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理念的影响;从实现条件来说,是在学校生活教育的大背景下实现的。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杜校长认识到,“回归生活的体验式德育”要以学科教学、校本课程、家校合作三方面为实践支撑。德育不只在德育活动中发生,它也根植于学科教学、校本课程、家校合作之中;德育不只在学校中发生,它还可以延伸到家庭、社区、社会;德育内容不只源于课本,也源于生活、源于社会。因此,在螺岭实校,生活、课程、教学、活动都是以爱为支点,积极实践回归生活的体验式德育的有效路径。
  学科教学:创造爱的时空
  课堂是学生在校的主要生活时空,是实施“回归生活的体验式德育”的主渠道。杜校长一直都认为,各学科教师都应是德育工作者,各学科教学内容中都潜藏着丰富的体验式德育元素;作为教师,要充分挖掘这些元素,使教学内容与生活情境、学生情感体验融为一体。
  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五年级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时,就力图落实这种德育思想。课文讲述的是作者七岁时写了一首诗,妈妈看后表扬说:“精彩极了!”爸爸看了批评说:“糟糕透了!”妈妈“精彩极了”的鼓励,给他前进的动力;爸爸“糟糕透了”的鞭策,让他知道要写好诗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学习课文后,教师让学生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希望父母也能从爱的原点出发教育孩子,又不让爱泛滥。
  作为外语特色学校,螺岭外校的英语学科是德育实践的开路先锋。在对新课标进行深度解读后,他们对选用教材《New Parade》进行了校本层面的二次开发,对教学内容重新进行了“生活化”的重构。在英语特级教师杜校长的带领下,老师们除了充分挖掘教材中原有的、与儿童生活相关的元素外,还删改了教材中与学生生活相距较远、难度较大的内容,增加了贴近中国本土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提高了教材的适切性,促进了学生从课堂英语学习向生活中综合语言运用的迁移。
  在螺岭外校,教师在准备Queen of the Calendar故事教学时,就会努力思考如何使教学内容与情感和谐、细腻地揉进学生现实生活,如何在课堂上给学生更多的与自我对话、思考与改进生活品质的机会。教材文本中的故事有两条线索:一是一般将来时的语法线,一是园艺劳动中与家人共度快乐时光的情感线。从成人的视角,这条情感线是Parents should spend quality time with their children(父母应与孩子有更多的共度时间),而从儿童视角的情感线则是to be creative, to be happy(创造着,快乐着)。依据 “基于主题的情感基调与生活语境设计教学”的原则,本课的语言训练重点应确立为命名节日、表达庆祝方式,整体情感升华为HOLIDAY is spending time together and loving each other(节日就是与家人共度时间、彼此相爱)。   不难看出,文本与生活左右着螺岭外校的课堂,文本与生活左右着他们的教学设计,文本与生活中的情感左右着他们的语言训练与生活态度。这种把文本课程转变为学生体验的课程,是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科教学中实施 “回归生活的体验式德育”的积极探索。
  杜校长和老师们在实践中发现,源于对教学内容深入解读的德育,常常贴近儿童生活、触动儿童心灵,激发其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才是有根基和生命力的德育。德育渗透于常规教学之中,要将学科内容、情感体验、学生生活整体考虑,做到水乳交融。脱离教学内容或与教学内容两层皮的德育,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脱说教的味道,不易被学生接受。
  校本活动课程:深悟爱的体验
  课程是实现育人目标的主要载体。为了培养“五美六会”阳光少年,杜校长带领教师们创编了极富校本特色的《德育指南》《“五美六会”德育目标》《学生一日常规和文明礼仪要求》《日常生活规范三字歌》,开展了感恩教育、磨砺教育、诚信教育、法治教育、习惯教育、安全教育、学习《弟子规》等特色校本德育课程,这些课程为螺岭学子的品质成长提供了丰厚适宜的土壤。
  讲述爱的故事
  “爱的故事”是螺岭外校“爱的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在杜校长的带领下,螺岭师生人人都讲爱的故事,人人都在爱的沐浴中成长,形成了学校爱的支点,汇聚了无尽的爱的力量,储备了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
  在螺岭,孩子们都爱听故事,讲故事,因为故事贴近生活。在故事中,他们常常收获角色感,增加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多年来,螺岭外校以“故事会”的形式,传播爱的种子。这种爱的故事会有“校长故事会、年级故事会、班级故事会、家庭故事会”等四种形式。校长故事会由校长在全校一学年一讲,年级故事会由年级长在年级一学期一讲,班级故事会由班上同学在班级一周一讲,家庭故事会由家庭成员在家里天天讲。故事会是老师、家长、孩子分享快乐,增进感情的平台。
  在螺岭,“爱的故事”在一天天延续,人人都讲爱的故事,个个都有爱的行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学生们讲述身边的榜样故事,在发现身边榜样的过程中,懂得欣赏别人、友爱同窗、关爱他人。爱的故事的主人公,慢慢地换成了身边的每一个人。比如,三年级的故事会上,几个小朋友纷纷说:“老师,我妈妈说,天气变冷了,她为班上的所有同学都买了一副手套。”“老师,这是我为大家设计的错别字登记表。”“老师,我的奶奶想问一问,她可以到学校来做义工吗?”……
  爱的故事就像纽带一样,把生活中爱的情感、爱的体验、爱的行动紧密联系在一起,把老师、同学、家长和社区居民的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共赴爱的约会
  爱的故事仅是学生作为客体的一种体验,其实,在螺岭校园,每天也都发生着学生作为主体的爱的体验,这就是杜校长首创的师生、家校之间的“爱的约会”。
  在拥有3391名学生的、并不算宽敞的螺岭外校校园,杜校长别出心裁地设置了一处别样的温馨空间——“爱的约会吧”, 在这里,家长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校长与教师常常共赴“爱”的约会。这个首创的民主、平等的交流方式,播撒下爱的种子,使师生、家长的心间都流淌着爱的暖流。
  在这里,校长和老师们常把一些做事拖拉,爱拖欠作业,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的同学约来,和他们一起写作业,一起聊天,教他们收拾书包;对于一些父母离异,家庭重组,感情缺失的孩子,老师也常会带他们到这里,陪他们聊天,和他们交朋友,让他们感受亲情的温暖。有一次,一个五年级的“捣蛋鬼”在班级故事会上说:“昨天,我和杜校长‘约会’了。她约我帮她备课,要我认真预习第三课的单词,还把我不会读的都提前教我了。今天的英语真是上得太过瘾了!”
  杜校长带领老师们用行动诠释着:爱的约会是爱心的互动、真情的沟通、信息的交换、快乐的分享。它所彰显的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体验式人际关系文化,让教师、家长和孩子在心灵的互动中,与爱一起成长。
  尝试爱的体验
  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杜校长愈发认识到,基础教育是教学生学会做人的教育,育人活动与生活紧密相连,才能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如此践行的德育,才是有效的德育。多年来,在杜校长“以爱为支点,做回归生活的体验式德育”思想的影响下,螺岭外校的综合实践活动都立足于学生生活,并形成了两大品牌:
  一是语言文化节。学校每年一度的语言文化节主题都是从学生生活中细心挖掘的。比如“我能行”“走近宗亲名人”“铺天盖地深圳潮”“做人要做这样的人”“我认识的美国”“文明让深圳更美好,大运因你我而精彩”等,学生全员参与、全程体验是其亮点。在活动中,孩子们感知了生活,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及自主研究意识,育人效果明显。
  二是寒暑假综合实践活动。为了让学生走进自然、走入生活,学会生存、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感恩,学校不布置纯知识类的寒暑假作业,而是让学生积极实践,体验生活,完成综合实践活动类作业。相应的,这类作业的主题也异彩纷呈,诸如“深圳文化之旅”“常存感恩之心”“中华文化遗产探究”等等,而学生的一份份作业,也让老师们充分感受到自然、生活、社会确是学校教育的有效延伸,是学生健康成长的良田。
  回归生活的体验教育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李静纯老师是螺岭生活教育的见证人之一。在深圳市罗湖区的一次课改现场会上,他对此大加褒赏:“螺岭的生活教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螺岭以‘生活化课堂,自主性成长’为目标,加强了课程内容、社会发展与学生生活的整合,增强了课程结构的多样性与综合性,通过生活化课堂的实践探索,螺岭已经打开了课堂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的壁垒,丰富了生活化课堂的意义解读,促进了学生、教师与学校的发展。”
  家校合作:延伸爱的能量
  杜校长认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一致的问题是教育的痼疾之一,但家校之间总是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让孩子健康成长。杜校长由此想到,深圳的很多家长都受过良好教育,如果能搭建一个互动平台,既能让家长参与学校管理,从教师的角度体验学校教育,又能使学校有效开发与利用家长资源,达到双赢。   而实践也让杜小宜校长认识到,家校合作是学生发展、学校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学校管理创新、机制创新的重要举措。实践证明,家长与学校也需要“回归生活的爱的体验”。因此,在螺岭外校,家校合作成为德育工作的重要突破口,家长也因此成为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程资源与力量。
  几年前,杜校长就组织家长们建立了螺岭家教会,还曾经从46位博士、硕士家长中挑选出演讲代表,与来自省内教科所的教育专家一起举办“好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家长论坛,为家长奉献了一场教育盛宴。这种家长论坛让家长从听众走上了讲台,成为主体;挖掘和利用家长中的丰富教育资源,不仅拉近了家长与学校的距离,让家长参与到学校的发展、管理以及对孩子的教育中来,更实现了民主平等的沟通,使更多家长受益。
  近年,螺岭外校改革家校合作形式,建立了“1357”家校合作机制,这是杜校长和老师们近年来在家校合作方面的创新尝试。
  所谓“1”,就是一个工作原则:到位不越位,参与不干预。同为螺岭人,齐心谋发展。“3”就是三个基本目标:参与学校管理,共商发展大计;参与班级管理,为班主任分忧解难;提供良好的义工服务。“5”是5个事务部门的设置:文书秘书部、康乐文体部、学术研讨部、义工服务部、校外联络部。“7”就是“家教会”配合学校积极开发利用家长资源,形成7项独特的德育校本课程。
  目前,“1357”家校合作机制已经成为螺岭外校“回归生活的体验式德育”的特色项目,家长义工、四点半军校、亲子活动、“面对面”等则已经成为具有螺岭外校特色的品牌活动,而这些活动,都是学校与家教会共同开发的。
  亲子活动由各班家教会负责人具体负责。家教会成员热情很高,工作积极,常常牺牲个人休息时间策划、采购、联系、组织、义务服务。在家教会的组织下,许多家长出钱出力,找资源,为班级亲子活动出谋划策,不遗余力。杜校长和老师们常常感动于来自家长们的强大的情感支撑与行动支持。
  在亲子活动中,家长们很注意自己的言语行为,关注孩子的细微进步,学习引导孩子从成功和愉快的经验中发现自己潜能的技巧,不再随便放过孩子们那些“不起眼”的成功和愉快的经验,而是给予及时的肯定与赞扬。活动中,家长都愿意耐心听取其他家长与同学对自己孩子的看法,别人无意间的评价,也可能就是一个孩子重要的闪光点。亲子活动增强了孩子认识自我、发掘潜力的能力,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和终身教师,其教育理念与能力也在亲子活动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
  从2006年至今,每年“五一”“十一”假期后,螺岭外校都会组织家长、学生、老师的“面对面”活动,围绕特定主题组织展示、交流、总结、评价活动。六年来,活动一直受到家长的好评与高度肯定。
  “面对面”活动不仅是一种新制度,更是螺岭外校自主开发符合学校校情的家访新形式。此制度的诞生,源于学生住址的频繁变动,且许多家庭不在学校周边,上门家访成为一大难题。“面对面”活动很好地突破了这一问题瓶颈。在“面对面”中,家长陪同孩子参与活动,与老师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谈。家长述说孩子个性特点、优点与不足及努力方向,使老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家长也可以对学校工作提出意见与建议,共同解决问题。
  “面对面”活动突显了德育活动的全员性、针对性,面向全体的同时兼顾个体差异,很好地发挥了家校教育合力,提升了家校教育的一致性,促进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实现了家校携手、共享共进的目标。
  在家长义工活动中,家长义工进校园,成为教师的助手,一个个“红马甲”引领着稚气的孩子放学排队过马路,更成为螺岭校园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同时,家长义工也有了机会近距离关注孩子在校的学习、活动情况,能更准确地把握孩子的心态和成长,更好地找到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他们这种助人为乐的精神也对子女进行了言传身教,使孩子也渐渐形成了积极的助人意识与行为。
  螺岭四点半少年军校成立于2006年3月,是学校与家教会协商后,联合东门办事处和武警特检总站而创办的一种新型教育体验阵地,这一活动强壮了学生身体、磨炼了学生意志,同时也解决了部分家长四点半孩子放学不能按时接送孩子的困难。对此,新华社以“四点半少年军校解忧育人”为题进行了专题报道,中央电视台也进行了专题介绍。
  “1357家校合作创新机制研究”是螺岭外校在课程改革工作中的一个特色和亮点,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已经成为深圳建设和谐教育生态的先进典型。杜校长和老师们的不断努力与践行,也使学校获得了深圳市素质教育特色校创建德育特色学校资格,“1357”的四轮驱动德育特色项目还获得创建的专项资金。在深圳市德育示范校评选、省德育示范校的评估中,“1357家校合作创新机制研究”受到评估专家的高度赞扬,并建议向全省推广。
  螺岭外国语实验学校“爱的教育”的探索之路,就是螺岭德育的创新之路、发展之路。目前,杜小宜校长所践行的“以爱为支点,做回归生活的体验式德育”,已经成为螺岭外校师生的生活方式。展望未来,杜校长愿与全体螺岭人继续秉承“在创造中获得自我发展”的办学理念,以“回归生活的体验式德育”为目标,不断丰富具有螺岭特色的德育内容,有效促进螺岭的可持续发展,为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 余志权
其他文献
漫步西湖,处处皆景。  脚下残荷,依稀飘散着当年临安城的酒香;身后栖霞,尽情铺排着岳武穆的壮怀激烈;眼前的苏堤,点缀得空 的西子如此迷人;更远处的夕照山,荡气回肠的爱情大戏正在上演……  寒风中的西湖,游人稀少。一个人安静地伫立湖边,历史上那脍炙人口的一幕幕,便在眼前飘动、翻腾,如梦如幻。  在我看来,不管是寻常酒坊老板还是抗金名人岳飞,不管是现实中的文人苏轼还是神话传说中的白娘子,他们都是追梦人
近日,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發布《关于大力加强新时代学生团员、少先队员劳动教育的工作指引》指出,各级共青团、少先队组织要充实教育载体,聚焦育人功能,通过广泛开展队内团内宣传教育、劳动主题教育、劳动榜样教育,着力引导队员、团员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要丰富实践载体,首先把队员、团员组织起来,把参与劳动实践作为体现队员、团员光荣感、彰显团员先进性的重要方面,坚持分层分类,针对不同阶段队员、团员年龄特点,合理
近日,教育部对《关于停止小学老师用手机微信和QQ对学生及家长布置和提交作业的提案》做出回复。回复表示,批改作业是教师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应有之义,相关法律法规对此做了明确规定。教师法第八条规定,教师应当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义务教育法第三十五条规定,学校和教师按照确定的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保证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质量要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明
道德与法治教师专业素养的“内涵”与“养成”,自当是一个问题的两面:只有明晰道德与法治教师专业素养的构成与能力要求,我们的培训、教研,乃至教师的自主学习才能“有的放矢”,真正实现其“有效性”;相应地,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已有“养成路径”存在的问题,并不断作出调整和改进,才能真正涵养与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因此,继道德与法治教师专业素养“内涵解读”这一“本源”话题的探讨之后,本期杂志进而探寻其“养成路
以“先学后教” 为基本程序的教学模式, 近年来广受中小学追捧,这股课改的东风也吹进了我们小学品德课堂。甚至有老师云:如果孩子们不带着课前准备的资料走进课堂,这课就没法上了。其实,这只是“先学”的一种形态,也就是我们俗称的预习;另一种“先学”是在课堂上进行的,学生先学老师再教。本文探究的是前者。孩子们课前预习的成效真的如此巨大吗?带着3个问题,我走进了品德课堂。  【课堂回放】  师:我们学校正在举
江苏省常州市教育局教研员张健认为,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中小学职业启蒙逐步兴起,但在实施中也存在一些认识误区。比如有的将职业启蒙仅作为准备分流到职业学校学生的预备教育,有的将之等同于劳技教育,有的将之局限于学校范围进行,有的则缺乏系统化设计。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厘清方向,使职业启蒙迈入科学实施的轨道。  首先,职业启蒙要面向全体学生。积极的职业行为和职业追求得益于在中小学阶段实施的职业启蒙,并延伸向
摘 要辨析栏是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的一大特色,具有贴近儿童生活,启发儿童思考等特点。教师在使用辨析栏时,要引导学生在“回望”中激活已有生活经验,学会明辨是非;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自主选择判断,从而领悟道德意义;在反思中向身边的榜样学习,引领道德认同,从而实现道德的自主建构。  道德与法治;辨析栏;榜样学习;道德理性  关 键 词  中图分类号  文献编码G41 A  文章编号2095-1
为完善课程体系,教育部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20个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日前,教育部公布了最新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普通高中应在原来科目基础上开设劳动课程,共6个学分,为必修学分。其中,志愿服务2学分,在课外时间进行,三年不少于40小时;其余4学分内容与通用技术的选择性必修内容以及校本课程内容统筹。艺术可与音乐、美术两科相互替代,具体开设科目学校可自行确定。体育与健康的必修内容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教育也是如此,人们只关注成功的彼岸,而那些透着辛酸、懊悔的“此岸”,往往更加令人深省……  ——题记  我的眼泪  那是一个令我难忘的日子,是我从教二十年来,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当着孩子们的面哭泣。  那天,我刚出差回来,顾不上休息就回到学校,一些眼尖的孩子早看到我了,快乐地飞到我身边,问长问短。见孩子们这么懂事
摘 要统编《道德与法治》一年级教材通过图片文字的设计、“主持人”角色设置和“绘本式”故事编写,为儿童营建了宽松而富有童趣的对话氛围。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活动讨论、建构思考和角色置换,引领学生与教材、伙伴和自己展开对话与反思,培养良好的公民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的法治规则观念,过更好的道德与法治生活。  关 键 词统编《道德与法治》;对话;法治规则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