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镜头呈现
通知:“×周信息技术教研活动定在×中学听×老师的公开课。”到了那天,参加教研活动的教师走进课堂,活动没有研究的主题和具体的任务,可以十分认真地听课,也可以打打瞌睡。课后教研员召集大家评课,几个优点、几条建议,爱说的多说几句,不爱说的不说也罢,一次教研活动就这样结束了。
二、现象透析
对于这样的教研活动,大家一定不陌生。许多教师参加过若干次这样的活动,花了很多时间,听了很多的课。问题是这样的活动有多少实效?能给教师的专业成长带来多少帮助呢?此类教研活动之所以低效,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活动主题随意性大
活动缺少既定的主题,使承担活动任务的教师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多了几分随意;使听课的教师没有预定的关注重点,只能凭着感觉听,随心所欲说。没有主题引领的教研往往缺乏研究的深度,一次活动究竟要研究什么,既然大家都心中无数,那就只能是看到什么研究什么。
2.活动重准备轻反思
教师接到上课的任务,往往花费很多心思去准备这一堂课,并经过反复实践,然后展示给大家,可很多教师一上完课就完事了。把最重要的反思、总结、改进丢了,也就把教研效果丢了,这也是多年来教研效果不明显的原因。
3.活动重结果轻过程
我们曾看到很多的教研课,教师与学生配合得天衣无缝,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对答如流,课上得非常“成功”。但这“成功”,是因为在课前教师做了大量的铺垫工作,对教学的某些环节进行了反复演练,把问题的答案都告诉了一些“重点”学生。教研课变成了“表演课”,能不“熟练”、能不“成功”吗?这样的结果是真的结果吗?
4.活动重参与轻点评
前来参加的人往往很多,可到了评课环节,参与的人就不多了,常常是听而不评,评而不深,或碍于情面,成了“捧”课。
三、改进策略
有效教研应该是正视教学现实的教研,是开发教学智慧的教研,是让大多数教师行动起来并感到有效提高的教研。
本着“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指导思想,并结合本区的实情,我们确立以“课堂有效性”为研究方向,构建了“1 1”的教研模式。前一个“1”是建立一种比较固定的模式作为学科教研“主餐”;后一个“1”是搭建多种平台作为学科教研“副餐”。两者有机结合,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丰富的“营养”。
1.“主餐”——主题式教研
⑴活动形式
主题式教研活动主要分四种形式。一是同课异构:确定同一主题,对同一教学内容根据不同的观点和意见进行教学设计、展示和研讨。二是同主题不同内容:确定同一主题,以不同的教学内容体现这一主题,进行教学设计、展示与研讨。三是同内容不同层次:确定同一主题,对同一内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教学设计、展示和研讨。四是同课不同主题:以同样的教学内容体现不同的主题进行教学设计、展示和研讨。
⑵模式分析
立足每一节课,关注每一位教师的基本理念,创设开放的环境,形成“教、研、修”一体的教研文化。与常规教研相比,主题式教研活动主要有以下改进之处。
改进一:变无主题为有主题
要使教研活动取得实效,首先要确定好教研的主题。我们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一些具有典型意义和有探讨研究价值的问题,经过筛选确定为每学期的研究主题,再细化为每月主题、每课主题,并以每次主题为教研目标,贯穿在备课、上课、评课、反思等环节中,使教研主题具有针对性。
改进二:变单枪匹马为集体协作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教师普遍认为,集体研讨比独立钻研好、同事之间的研讨比教研组的常规活动好。教师已经认识到,通过集体协作,运用集体的智慧将更有助于自身的专业成长。根据学科特点和骨干教师的分布情况,我们将相近的3所~5所学校划分为学区,形成协作组。以“辐射周边、校际联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为机制开展学区教研,通过听课、座谈、调研等方式与教师零距离接触,发现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具体的案例,从理论到实践,深入浅出地帮助教师。
改进三:变记教学过程为记教学细节
课堂教学细节是透视教学理念的放大镜,关注现场与细节是提升教学智慧的必经之路。我们要求听课教师对照事先下发的教学设计,实时地记录教学细节。记成功之举:即达到预设的目标、引起共鸣效应的做法和措施,教学方法上的创新等,详细记录下来,供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借鉴。记败笔之处:即使是成功的一节课也难免有疏漏,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吸取教训。记学生见解: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他们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的见解,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
2.“副餐”——多维互动平台
⑴专家引领
本区多次通过“请进来”这一有效手段,先后邀请了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黎加厚、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艺、南京市教研室陈平、江苏省特级教师吴再陵和曹书成等专家学者来我区进行专题讲座、讲学指导、现场作课,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请进来”的同时也“走出去”,先后组织教师赴上海、天津、潍坊等地学习交流。走出去学习,回来后交流,使教师开阔眼界,更好地理解和领会新课改理念。
⑵录像反思
通过录像让教师对照自己的课进行反思,让教师在特定的情绪中检讨自己的问题,认真改进教学。也可以根据教师教学中的问题,有目的地录制某些教学片段,然后组织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反思或比较研究。实践证明,录像是一面镜子,它客观地记录了教师教学的具体过程,教师共同参与点评、研究、修改,既易于接受,又印象深刻。
⑶主题论坛
主题论坛是一种由关心同一教学问题的教师自由参加、自由发言的专题讨论会。论坛每次就一个教学热点或共性问题展开讨论,讨论不强求统一的结论,旨在开阔思路,引发思考,加深教师对某一问题的认识,寻求更好的教学策略和方法,用于指导教学实践。
⑷联谊教研
学科教研不能仅局限于本区内,要注重区与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通过区域之间的联谊教研,实现“一区资源,多区共享”。联谊教研:即以各区内几所有代表性的学校为中心,负责组织联谊教研。本区先后与玄武区、鼓楼区、秦淮区的多所学校结为联谊学校,开展以研究教材、讨论教法为核心的集体备课、示范课、微型讲座等,通过人人参与,交流教学构思,提高课堂教学水平。这些举措对发挥区域优势、博众家之长,促进团队整体发展及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教不研则浅,研不教则空”。学科教研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在新课改背景下,富有个性化的学科教研实践更加受到关注。我们坚信,只要学科教研能真正服务于教学、服务于教师专业发展,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终会结出累累硕果。
参考文献
[1]邹尚智.校本教研指导[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顾建军,李艺,董玉琦.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师范教育司.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通知:“×周信息技术教研活动定在×中学听×老师的公开课。”到了那天,参加教研活动的教师走进课堂,活动没有研究的主题和具体的任务,可以十分认真地听课,也可以打打瞌睡。课后教研员召集大家评课,几个优点、几条建议,爱说的多说几句,不爱说的不说也罢,一次教研活动就这样结束了。
二、现象透析
对于这样的教研活动,大家一定不陌生。许多教师参加过若干次这样的活动,花了很多时间,听了很多的课。问题是这样的活动有多少实效?能给教师的专业成长带来多少帮助呢?此类教研活动之所以低效,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活动主题随意性大
活动缺少既定的主题,使承担活动任务的教师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多了几分随意;使听课的教师没有预定的关注重点,只能凭着感觉听,随心所欲说。没有主题引领的教研往往缺乏研究的深度,一次活动究竟要研究什么,既然大家都心中无数,那就只能是看到什么研究什么。
2.活动重准备轻反思
教师接到上课的任务,往往花费很多心思去准备这一堂课,并经过反复实践,然后展示给大家,可很多教师一上完课就完事了。把最重要的反思、总结、改进丢了,也就把教研效果丢了,这也是多年来教研效果不明显的原因。
3.活动重结果轻过程
我们曾看到很多的教研课,教师与学生配合得天衣无缝,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对答如流,课上得非常“成功”。但这“成功”,是因为在课前教师做了大量的铺垫工作,对教学的某些环节进行了反复演练,把问题的答案都告诉了一些“重点”学生。教研课变成了“表演课”,能不“熟练”、能不“成功”吗?这样的结果是真的结果吗?
4.活动重参与轻点评
前来参加的人往往很多,可到了评课环节,参与的人就不多了,常常是听而不评,评而不深,或碍于情面,成了“捧”课。
三、改进策略
有效教研应该是正视教学现实的教研,是开发教学智慧的教研,是让大多数教师行动起来并感到有效提高的教研。
本着“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指导思想,并结合本区的实情,我们确立以“课堂有效性”为研究方向,构建了“1 1”的教研模式。前一个“1”是建立一种比较固定的模式作为学科教研“主餐”;后一个“1”是搭建多种平台作为学科教研“副餐”。两者有机结合,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丰富的“营养”。
1.“主餐”——主题式教研
⑴活动形式
主题式教研活动主要分四种形式。一是同课异构:确定同一主题,对同一教学内容根据不同的观点和意见进行教学设计、展示和研讨。二是同主题不同内容:确定同一主题,以不同的教学内容体现这一主题,进行教学设计、展示与研讨。三是同内容不同层次:确定同一主题,对同一内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教学设计、展示和研讨。四是同课不同主题:以同样的教学内容体现不同的主题进行教学设计、展示和研讨。
⑵模式分析
立足每一节课,关注每一位教师的基本理念,创设开放的环境,形成“教、研、修”一体的教研文化。与常规教研相比,主题式教研活动主要有以下改进之处。
改进一:变无主题为有主题
要使教研活动取得实效,首先要确定好教研的主题。我们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一些具有典型意义和有探讨研究价值的问题,经过筛选确定为每学期的研究主题,再细化为每月主题、每课主题,并以每次主题为教研目标,贯穿在备课、上课、评课、反思等环节中,使教研主题具有针对性。
改进二:变单枪匹马为集体协作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教师普遍认为,集体研讨比独立钻研好、同事之间的研讨比教研组的常规活动好。教师已经认识到,通过集体协作,运用集体的智慧将更有助于自身的专业成长。根据学科特点和骨干教师的分布情况,我们将相近的3所~5所学校划分为学区,形成协作组。以“辐射周边、校际联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为机制开展学区教研,通过听课、座谈、调研等方式与教师零距离接触,发现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具体的案例,从理论到实践,深入浅出地帮助教师。
改进三:变记教学过程为记教学细节
课堂教学细节是透视教学理念的放大镜,关注现场与细节是提升教学智慧的必经之路。我们要求听课教师对照事先下发的教学设计,实时地记录教学细节。记成功之举:即达到预设的目标、引起共鸣效应的做法和措施,教学方法上的创新等,详细记录下来,供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借鉴。记败笔之处:即使是成功的一节课也难免有疏漏,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吸取教训。记学生见解: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他们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的见解,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
2.“副餐”——多维互动平台
⑴专家引领
本区多次通过“请进来”这一有效手段,先后邀请了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黎加厚、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艺、南京市教研室陈平、江苏省特级教师吴再陵和曹书成等专家学者来我区进行专题讲座、讲学指导、现场作课,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请进来”的同时也“走出去”,先后组织教师赴上海、天津、潍坊等地学习交流。走出去学习,回来后交流,使教师开阔眼界,更好地理解和领会新课改理念。
⑵录像反思
通过录像让教师对照自己的课进行反思,让教师在特定的情绪中检讨自己的问题,认真改进教学。也可以根据教师教学中的问题,有目的地录制某些教学片段,然后组织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反思或比较研究。实践证明,录像是一面镜子,它客观地记录了教师教学的具体过程,教师共同参与点评、研究、修改,既易于接受,又印象深刻。
⑶主题论坛
主题论坛是一种由关心同一教学问题的教师自由参加、自由发言的专题讨论会。论坛每次就一个教学热点或共性问题展开讨论,讨论不强求统一的结论,旨在开阔思路,引发思考,加深教师对某一问题的认识,寻求更好的教学策略和方法,用于指导教学实践。
⑷联谊教研
学科教研不能仅局限于本区内,要注重区与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通过区域之间的联谊教研,实现“一区资源,多区共享”。联谊教研:即以各区内几所有代表性的学校为中心,负责组织联谊教研。本区先后与玄武区、鼓楼区、秦淮区的多所学校结为联谊学校,开展以研究教材、讨论教法为核心的集体备课、示范课、微型讲座等,通过人人参与,交流教学构思,提高课堂教学水平。这些举措对发挥区域优势、博众家之长,促进团队整体发展及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教不研则浅,研不教则空”。学科教研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在新课改背景下,富有个性化的学科教研实践更加受到关注。我们坚信,只要学科教研能真正服务于教学、服务于教师专业发展,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终会结出累累硕果。
参考文献
[1]邹尚智.校本教研指导[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顾建军,李艺,董玉琦.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师范教育司.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