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协调

来源 :大东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L111111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关系,一直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中的敏感问题。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渗透人们的日常生活,使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关系出现了新变化。舆论监督是把双刃剑,既为公民实现知情权和言论自由权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又因舆论与司法的价值理念等方面的差异而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司法公正。寻求网络时代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平衡点,构建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协调机制,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很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 舆论监督;司法公正;协调
  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关系,一直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中的敏感问题。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舆论对司法的监督作用越来越凸显,而司法公正对舆论导向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寻求二者之间的平衡点便成为一个急迫的社会问题。必须加强新闻媒体等制度的立法,确立新闻媒体介入司法的合理界线,同时推进司法独立。
  一、舆论监督对司法公正的促进作用
  司法与舆论存在价值的统一性, 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争取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在我国,作为主导意识形态的舆论媒体和作为國家机器的司法机关都是主流政治制度的工具。”一方面,司法公正的真正实现需要舆论媒体的帮助,而司法又可以成为舆论媒体的坚强后盾,可以保障其充分运作;另一方面,舆论媒体可以宣扬法律正义,使司法公正得到公众的信任,二者可以说是相辅相成。但舆论监督对于司法公正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成为积极的推动力量,推进法律的进步,同时也对司法活动构成了干扰。
  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他的著作《论法的精神》中提到过:“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 这是一条万古不变的经验,要防止滥用权力,就要以权力去制衡权力”。任何一种权力都需要体制内外的监督,在我国虽然和立法权、行政权相比,司法权要弱小的多,但它同样需要体制外的监督。司法作为一种权力必须接受人民的监督,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不受监督的司法程序与审判结果,有可能导致司法不公。“正义不仅应当得到实现,而且应当以一种能被公众看得见的方式实现。”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提出批评建议的权利,言论自由权利以及知情的权利。
  二、舆论监督影响司法公正的原因
  我国传媒立法制度不够成熟,司法与传媒监督之间缺乏相应的制度指引,虽然宪法第35条、41条规定了公民言论自由和对国家公权力及其工作人员的批评建议权,这都被舆论媒体用来当作监督司法的宪法依据,但从实践上来说,制度上的不完善导致媒体在处理与司法的关系上没有具体规章制度可循,双方无法在本来就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各自机制中展开合作和对话,导致很难具体操作协调。 在我国,绝大多数的媒体是直属于政府、政党、机关等各部门的机关报、行业报。
  新闻媒体在政府看来,就是党政机关的喉舌,媒体往往反映的是机关、部门和行业的意志,具有浓厚的官方色彩。“媒体在重要案件的报道上要经常依赖于领导的支持和同意,而且媒体作为社会性监督力量被称作是政府推动工作开展的工具。”我国向来是一个非常重视行政权的国家,各种权利都受到行政权的干预和挤压,舆论媒体也不例外。“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说,媒体对司法机关的监督主要不是通过舆论的压力来完成的,而是通过引发对司法机关有影响力的上级党政领导的重视,引起上级领导的关注和批示,指示有关司法机关严肃查处、及时处理等等来完成的。”
  新闻的“典型性原则”要求新闻媒体在挖掘新闻时候,往往善于从民众心理出发,寻找典型、疑难、复杂、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案件进行追踪报道,从而可以引起民众的好奇和兴趣,使民众迅速关注和参与进来,舆论焦点就由此产生,有的新闻工作人员为了吸引读者的兴趣来渲染炒作案件,为了迎合民众的好奇心理而对案件情节妄加评论,渲染炒作引起的民间倾向舆论会给司法审判带来巨大的压力,司法独立性在这一过程中受到了极大的干扰破坏。
  三、正确处理舆论自由与司法公正的关系
  一是加强新闻媒体等制度的立法。我国《宪法》第35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新闻自由权利包含在这项规定之中。但是,任何一项权利,都要有相应的义务去承担。宪法规定的权利要通过普相应法律的立法来具体化,只有通过普通立法,《宪法》规定的权利才有可能成为可操作的权利。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性制定的的新闻法,《宪法》中规定的我国公民的新闻自由实际上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二是确立新闻媒体介入司法的合理界线。第一,新闻媒体介入司法时,应当不影响司法公正。这是新闻媒体监督司法活动的最根本原则。传媒要充分尊重司法权威,在报道中保持其应有的距离和自身的冷静、理性,避免干扰影响法官独立审判。同时媒体在庭审期间的采访活动要听从法院的指挥和安排,对审判过程的报道要严谨,慎重,保持中立,对案情只作客观性的报道陈述,不发表任何主观评论和意见,不做任何具有倾向性或引导性的报道,不偏袒任何一方当事人。
  第二,新闻媒体介入司法时,应当保持报道的真实客观。真实客观指的是对具体案件的报道要真实、全面、客观。新闻媒体在站在公正的原则指导下,还原案件本来的面貌。报道不带有任何倾向性、片面性,不能凭空想象、随便臆断,对司法工作的监督要客观全面,要正确引导舆论,保障司法权威性和公信力。
  三是新闻媒体要提高自身的从业素质。1994年4月我国修订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中规定:“新闻工作者应该维护司法权威,对司法机关审理的案件在法庭做出判决之前不得作定性、定罪或有倾向性的报道,公开审理案件的报道,应与司法程序相符合。”新闻媒体应当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遵守职业道德,在采访和报道司法审判时,具备相关的法律知识素养,对案件作真实、客观的报道。
  参考文献:
  [1] 张先明: 《最高法院要求整合资源 建立大新闻宣传工作格局》,《人民法报》2013年 5 月 11 日,第 1 版。
  [2] 叶竹盛: 《法院: “数字化生存” 的逻辑与异化》, 《南风窗》2013 年第 1 期,第 26 - 28 页。
  作者简介:魏维良(1991-),男,汉族,河南人,法律硕士。
  (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大学)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表演教学法已经逐步走入小学语文教学课堂,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表演就是学生和老师用一些带有艺术性的动作、声音、表情,把文本内容表现出来,在理解课文知识的基础上,把一些抽象的文字转化成形象的形体表演,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深层含义,巩固知识。所以,我们必须运用好表演教学法,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期刊
摘 要: 所谓“知识产权排他效力”,是指权利人排除同一知识产品上内容相斥的权利设定或排除他人使用其知识产品而不予补偿行为的法律上的效果力。知识产权排他效力既是从法律效力角度区分知识产权与物权的关键,也是认识知识产权支配效力与排他效力内在关系的关键。  关键词: 知识产权;知识产品;排他效力;制度实现  一、知识产权排他效力和价值  知识产权排他效力是指权利人得以排除同一知识产品上内容相斥权利的同时
期刊
摘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这是站在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作出的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的重大举措。这一举措不仅仅是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也对我国生育权有重要的意义。生育权作为一项宪法性权利和应有权利,其本质属性是人格权,理应受到法律保护。从生育权保护的角度分析我国出台的“全面二孩”政策,可以解读出我国在人权的尊重和保护
期刊
摘要:鉴于债权面临被侵害的可能。依据我国传统的债的相对性原则,当债权受到第三人侵害时,债权人的利益将无法得到有效保障。拟从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的法理基础为切入口,以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国家关于第三人侵害债权的司法实践为研究径路,最后回归到我国法律运作现状。认为在我国构建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实属必要,从而完善对债权人更加周全的保护。  关键词:债权 第三人 侵权责任  一、问题的缘起  第三人侵害债权行为
期刊
摘要:苗医药是我国传统医药的一部分,是苗族人民从漫长历史发展中总结出的智慧结晶。苗医药在苗族地区充分体现了它的价值。近年来社会的发展推动苗医药也蓬勃发展,然而在苗医药发展的同时,关于苗医药的保护却未与发展同步。苗医药一直沿用传统知识产权法进行保护,苗医药有其特殊性,传统知识产权对苗医药既有保护也有限制,导致苗医药在知识产权法上出现很多问题。如何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成为当前苗医药发展和传承的重点。  关
期刊
摘要:本文从故意伤害罪与故意杀人罪的概念及构成要件、故意伤害与故意杀人未遂的区别、故意伤害致人死亡与故意杀人既遂的界限、以及理论上的几种观点和司法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进行浅析,从而提高对理论的认识。  关键词:故意伤害罪 故意杀人罪 界限问题  一、故意伤害罪的概念及构成要件  故意伤害罪,是指犯罪嫌疑犯人故意非法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本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身体健康。本罪的对象必须是他人,如果自己对
期刊
摘要:鄧小平理论一直是中外学者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焦点,他的廉政思想是近年来最受关注的一个热点。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引导者和设计者,邓小平创新和发展了马列主义理论和毛泽东思想,并结合国内外的发展趋势以及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时期的实际情况总结出来的、最适合中国的一套完善的思想理论体系,即邓小平廉政思想。邓小平廉政思想的内容及其丰富,其中就包括法制建设思想,本文围绕其法制思想进行阐述。  
期刊
摘要 : 在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刑法和有关刑事法律所规定的犯罪行为。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变和人民生活方式的变革,我国的犯罪率也在不断增长,其中未成年犯罪也在呈现上升的趋势。引发未成年人犯罪比重不断增加的原因以及如何预防未成年犯罪的问题迫切需要解决。本文将对未成年犯罪的产生原因、我国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立法现状和找到解决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方面做浅显的研究。  关键词 :未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家庭财产的日益增多与多样化以及人口老龄化,遗产继承问题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继承法》的制定和完善有利于维护继承人的合法权利、解决因遗产引起的家庭纠纷、保障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但因我国继承法制定严重滞后且未进行及时的更新和完善,所以在司法实践中遗产继承问题仍然存在很多疑难之处。本文对继承人的范围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研究观点。  关键词:遗产继承;继承人;继承
期刊
摘要:犯罪故意作为罪过的一种基本形式,主要包含了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两个部分。一般来说,理论界普遍认为认识因素是犯罪故意的基础,意志因素是犯罪故意的核心。但是,在刑法学研究过程中,学者们很容易忽略认识因素的在故意罪过中的基础地位。因此,有必要对认识因素的重要作用和地位进行论证,从而引起学者和司法工作人员对该问题的重视,进而更好地指导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  关键词:犯罪故意 认识因素 事实性认识 评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