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元旦刚过,日东电工关闭苏州工厂的消息就甚嚣尘上,进而引发新一轮的日企撤资猜测。1月11日,商务部新年第一次例行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高峰对该传闻作出了回应,表示日东电工只是因自身经营亏损,近期准备调整在苏州工厂的生产结构,有一条生产线将进行搬迁,但是公司本身仍然会在苏州存续。他认为,在中国利用外资的问题上,不能因一叶而障目,2017年前11个月,以人民币计算,日本对华实际投入外资金额增长了7.4%,合同外资金额更是大幅增长了91.5%,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外资企业仍然看好中国的投资环境和市场潜力。
对于会员企业事件,日本能率协会会长中村正己也一直在密切关注。在他看来,引起这种误会的主要原因在于当地日企负责人与日本总部负责人在沟通上存在一定的“温度差”,“这个问题几年前日本企业就意识到了,也在想办法解决。现在总部都尽量不去管,放权给当地负责人。我们也会听取会员企业的一些想法和诉求,比如与中国政府交流不足等,协会会竭尽所能为其搭桥。”中村正己告诉《经济》记者,协会与中国的交往源远流长,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接待过两国建交后的首个中国访日团体,目前除中央各部委及相关团体外,与中国许多省区市、企业也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中日企业合作绕不开“一带一路”。
商务部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企业共对“一带一路”沿线的59个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43.6亿美元,占同期总额的12%,主要投向新加坡、马来西亚、老挝、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越南、俄罗斯、阿联酋和柬埔寨等国家。
相比之下,中国与日本的合作却不尽如人意。自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日本各界对此一直持谨慎态度。记者在日企采访中也发现,企业家们虽然表达了对“一带一路”的兴趣,但鲜有行动。2017年日本态度突然发生转变,首相安倍晋三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及未来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意愿,业内人士认为这是日本主动改善两国关系的举动。但是不管怎样,经济界的反映是迅速的。2017年11月,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日中经济协会、日本商工会议所组成约250人的企业代表团联合访华,并就日中企业围绕“一带一路”展开合作提出了具体的建议方案。紧接着,日经中文网报道称,日本最大的物流公司日本通运已与中国海关达成共识,将在2018年春季之前正式搭上“一带一路”便车,开通经中国铁路联通的日本与欧洲之间的货物运输服务。
中村正己认为,这种变化对于中日两国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当前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反全球化倾向严重,相对欧美地区亚洲虽然受影响不大,但还是要加强、促进区域间的经济合作。在他看来,今后中日两国的交流会越来越密切,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两国的企业也将发挥更大的作用,给东亚、东南亚等地区带来很大的变化。“这些地区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他们在基础设施、轨道交通等方面都有很大的需求,而这些正是日本企业如日立、三菱、川崎等比较擅长的,将有很大的施展空间,他们也都很期待。”
另一方面,中日企业还可以一起开拓诸如非洲等地的第三国市场。“中国企业在非洲开展业务比较早,各方面的关系也都比较扎实,日本企业可以用他们的技术和中国企业一起开拓市场,形成成功案例,再往其他地区发展。这应该是一個非常新颖的课题。”中村正己说。
2017年对于日本的制造业来说并不好过。前有日产公司质检不当、斯巴鲁汽车召回,后有神户制钢篡改制品数据、神户牛肉以次充好,丑闻频发。有观点认为症结在于日本终身雇佣制度,这种制度使企业内部形成了一个闭塞环境,缺乏有活力的现代管理和人事流动,让员工对工作产生倦怠。
中村正己承认,近几年日本在员工基础培训方面确实存在不足,因为日本产品一直以来的评价都比较好,企业的危机意识相当不足,加上企业家与生产现场有所脱节,才会导致这些问题的产生。他表示,日本产业界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将加强企业员工的培训,不管职位多高,都应该到现场去了解生产第一线的情况。
除此之外,海外日企的人员本地化程度也一直备受关注。中村正己表示,当前日本企业的本土化程度还是远远不够的,但较之以前,特别是随着国际间企业并购案的增多,也提高了不少。“如果并购以后日本再派人过去,他们既不了解当地的情况,又不好开展工作,还是要找最了解当地市场的人来管理,这样工作进展才会比较快。”在他看来,中国企业的本土化就很值得学习。“华为在日本的员工有900多人,其中四分之三是日本人,还有一部分是其他各国的人,在公司都是用英语来交流,虽然它在日本,但更像是一家国际化的企业。”
中村正己建议,日本企业到中国发展,首先要意识到它不仅是一家日本企业,还要作为中国企业来运营。他告诉记者,现在日本企业的老观念正在转变,一些企业也在尽量培养能够负责当地业务的中国高管,但是他们也比较犯愁,因为中国人口流动性比较大,人才培养到一定阶段很容易跳槽到其他企业,如何留住人才也是企业需要克服的难题。但同时他也表示,不管是本土化还是日本总部派遣,能跟整个公司有共同的目标和理念才是最重要的。
对于会员企业事件,日本能率协会会长中村正己也一直在密切关注。在他看来,引起这种误会的主要原因在于当地日企负责人与日本总部负责人在沟通上存在一定的“温度差”,“这个问题几年前日本企业就意识到了,也在想办法解决。现在总部都尽量不去管,放权给当地负责人。我们也会听取会员企业的一些想法和诉求,比如与中国政府交流不足等,协会会竭尽所能为其搭桥。”中村正己告诉《经济》记者,协会与中国的交往源远流长,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接待过两国建交后的首个中国访日团体,目前除中央各部委及相关团体外,与中国许多省区市、企业也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一带一路”合作值得期待
中日企业合作绕不开“一带一路”。
商务部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企业共对“一带一路”沿线的59个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43.6亿美元,占同期总额的12%,主要投向新加坡、马来西亚、老挝、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越南、俄罗斯、阿联酋和柬埔寨等国家。
相比之下,中国与日本的合作却不尽如人意。自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日本各界对此一直持谨慎态度。记者在日企采访中也发现,企业家们虽然表达了对“一带一路”的兴趣,但鲜有行动。2017年日本态度突然发生转变,首相安倍晋三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及未来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意愿,业内人士认为这是日本主动改善两国关系的举动。但是不管怎样,经济界的反映是迅速的。2017年11月,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日中经济协会、日本商工会议所组成约250人的企业代表团联合访华,并就日中企业围绕“一带一路”展开合作提出了具体的建议方案。紧接着,日经中文网报道称,日本最大的物流公司日本通运已与中国海关达成共识,将在2018年春季之前正式搭上“一带一路”便车,开通经中国铁路联通的日本与欧洲之间的货物运输服务。
中村正己认为,这种变化对于中日两国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当前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反全球化倾向严重,相对欧美地区亚洲虽然受影响不大,但还是要加强、促进区域间的经济合作。在他看来,今后中日两国的交流会越来越密切,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两国的企业也将发挥更大的作用,给东亚、东南亚等地区带来很大的变化。“这些地区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他们在基础设施、轨道交通等方面都有很大的需求,而这些正是日本企业如日立、三菱、川崎等比较擅长的,将有很大的施展空间,他们也都很期待。”
另一方面,中日企业还可以一起开拓诸如非洲等地的第三国市场。“中国企业在非洲开展业务比较早,各方面的关系也都比较扎实,日本企业可以用他们的技术和中国企业一起开拓市场,形成成功案例,再往其他地区发展。这应该是一個非常新颖的课题。”中村正己说。
目标和理念相同最重要
2017年对于日本的制造业来说并不好过。前有日产公司质检不当、斯巴鲁汽车召回,后有神户制钢篡改制品数据、神户牛肉以次充好,丑闻频发。有观点认为症结在于日本终身雇佣制度,这种制度使企业内部形成了一个闭塞环境,缺乏有活力的现代管理和人事流动,让员工对工作产生倦怠。
中村正己承认,近几年日本在员工基础培训方面确实存在不足,因为日本产品一直以来的评价都比较好,企业的危机意识相当不足,加上企业家与生产现场有所脱节,才会导致这些问题的产生。他表示,日本产业界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将加强企业员工的培训,不管职位多高,都应该到现场去了解生产第一线的情况。
除此之外,海外日企的人员本地化程度也一直备受关注。中村正己表示,当前日本企业的本土化程度还是远远不够的,但较之以前,特别是随着国际间企业并购案的增多,也提高了不少。“如果并购以后日本再派人过去,他们既不了解当地的情况,又不好开展工作,还是要找最了解当地市场的人来管理,这样工作进展才会比较快。”在他看来,中国企业的本土化就很值得学习。“华为在日本的员工有900多人,其中四分之三是日本人,还有一部分是其他各国的人,在公司都是用英语来交流,虽然它在日本,但更像是一家国际化的企业。”
中村正己建议,日本企业到中国发展,首先要意识到它不仅是一家日本企业,还要作为中国企业来运营。他告诉记者,现在日本企业的老观念正在转变,一些企业也在尽量培养能够负责当地业务的中国高管,但是他们也比较犯愁,因为中国人口流动性比较大,人才培养到一定阶段很容易跳槽到其他企业,如何留住人才也是企业需要克服的难题。但同时他也表示,不管是本土化还是日本总部派遣,能跟整个公司有共同的目标和理念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