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全国第三次农业普查开展利用卫星遥感技术、无人机和全球定位系统进行农作物对地抽样调查和农作物播种面积遥感测量。是我国统计事业全面发展阶段中开展的重要国情国力调查,是统计四个建设全面落实的大练兵,也是科技应用统计调查的深入实践。通过农产量对地抽样调查技术与遥感测量技术应用相结合,准确及时获取主要农作物面积,建立起省、市级和县(区)面向未来的现代农业统計对地抽样调查体系。
【关键词】:遥感测量;播种面积;三农普
农作物播种面积测量是指运用遥感等空间信息技术对农作物播种面积进行测量的一种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各类卫星遥感影像、航空遥感、野外调查等数据,与统计抽样调查、遥感测量技术有机结合,获取全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和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初步建立起面向未来的现代农业统计对地抽样调查体系,实现农业统计方法技术的转型升级。
一、遥感测量工作概况
(一)调查内容:以区为总体,对全区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开展遥感测量,承担具体的野外调查任务。
(二)调查原则:以主要农作物种植空间分布数据为基础,抽取有代表性的普查区开展野外调查,并在抽中普查区开展精细到地块级别的作物面积室内测量。
(三)调查样本量:本次测量抽中29个样方,涉及525个地块,播种面积约2050亩。调查采用PDA野外调查及填图的方式。
(四)调查任务:对样方村,由调查员依照耕作地图斑及PDA农业普查调查程序指引,逐个对勾画耕作地图斑上小地块进行作物情况登记,并填好调查表。
二、遥感测量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领导,成立普查小组。按照安徽省调查总队的统一部署和《第三次农业普查农作物面积遥感测量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杜集区统计局及时成立农业普查遥感测量野外调查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内部进行了明确分工,下设综合协调、业务执行、后勤保障、宣传联络四个小组,分别负责遥感测量各层面、各阶段和各环节的具体工作实施,确保野外调查有序推进。
(二)广泛宣传,营造良好氛围。在野外调查工作开展前,杜集区统计局通过张挂横幅和标语、利用会议宣传、结合秸秆禁烧工作等不同形式在区内进行广泛宣传,让广大干部群众真正认识到农业普查遥感测量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了解农业普查知识,引导广大群众积极配合野外调查工作,为野外调查顺利开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三)通力协作,提高调查效率。提前谋划准备,同镇(办)统计站长、村干部通过样方卫星图片,一起研究地块,确定调查方案,随后前往勘察地点,开始一天的核心工作。首先根据GPS定位,锁定样方位置,观察地形地貌和样方地块划分反复比对,如与实际不符,确定是否拆分、新增等操作。接下来将3人分成一个小组,并明确分工,一人操作PDA,仔细采集每个地块的主要地物和次要地物,一人负责填报实地调查表,一人利用GPS负责引路,三人分工协作,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最后及时完成拍照,重点拍摄样方内主要地物、拍摄填好的样方图纸等。
三、遥感测量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次农业普查首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农作物种植面积遥感测量,为此,遥感测量野外调查的全程我们注重及时发现问题、反映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此次野外调查,发现的问题希望在以后的遥感测量工作中能引起重视。
(一)在野外PDA使用困难。针对野外强光条件下采用三农普PDA操作屏面反光,盯着看一会儿眼睛就被刺得生疼的问题。因上级PDA没有下发到位,区农普办遥感组自行采购省级评估最好三防PDA。
(二)抽中样方地块不熟悉。在村陪调员的带领下实地进行遥感测量,依照定位系统的指示标志进入到每一个地块的中央,采取4G移动上网卡加GPS定位组合,对每个地块的作物进行拍照,并细致填写纸质调查表,把每一种作物都进行详细的记载,保证测量精度。调查员主要是找样方的路途花费的时间较多,从尝试摸索,到熟练掌握,仅用一周时间把所有的样方信息统计完毕,保质保量,圆满完成任务!
(三)耕地图斑不够精细。由技术公司提供的图斑在制作上存在调查边界不清、调查地块划分过细、地块标号顺序随意等,这些问题使得调查员在调查过程中产生调查任务不清、调查地块定位不准、调查情况复核较难等困扰,也加大了调查员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
(四)软件程序不够稳定。此次野外调查所用的APP是“遥感调查2.0”,运行该软件占用运行内存大,加之承载的设备性能较差,运行APP时会出现闪退、死机,给调查员带来额外的负担。同时,程序自带的导航功能不尽完善,稳定性有待改进,这些也增加了野外调查难度。
(五)“两员”选聘难度较大。选聘村级辅助调查员过程中,虽然经过精心选配,但由于当前农村高素质人才大多外出工作,想要选配一个既懂农业生产知识,又能熟练掌握电子设备操作,同时还要熟悉村基本情况、责任心强、能腾出时间集中搞调查的人确实有很大困难。辅助调查员的年龄、文化程度、工作水平参差不齐,是造成调查开展困难的重要影响因素。
(六)基层业务力量不足。遥感测量野外调查工作由统计局负责,业务力量明显不足,党组单设、局队业务分工及编制原因,使得人员力量与工作任务不相符。在试点过程中,对于调查员碰到的问题,在乡镇指导员无法解决而又要现场指导的情况下,在安排人员进行实地走访时,存在着不能第一时间到现场处理的尴尬情况。
(七)调查精度存在偏差。野外实地调查受到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诸如调查期间的气候影响、人的因素、比对的影响资料、使用的设备等,在事后质量抽查中,只能避免漏确现象,存在复核较难的情况,调查数据质量和精度在一定程度上会出现偏差。
四、做好遥感测量野外调查工作的体会
1、领导重视是关键。由统计局牵头开展的遥感测量野外调查工作,领导重视很关键,不仅区级领导重视十分必要,而且镇(办)、乡、村各级的领导重视更是关键。实践证明,有调查任务的镇、村,领导重视的点,工作基础扎实,调查开展顺利有序。
2、宣传发动是前提。要营造调查前的浓厚氛围,把提高做好野外调查的责任意识放在突出位置。我们首先与政府领导进行汇报,充分得到领导的理解和支持;通过行政发文明确遥感测量的组织领导、责任落实、工作内容等各项要素,最大限度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3、强化内部基础。野外调查时所用的APP是“遥感测量2.0”,程序本身存在占用内存大,易闪退,导航地图切换缓慢,同时作为调查基质的遥感地块标序太随机,不利于调查开展,容易遗漏未调查地块。因此,在程序方面需要继续优化,切实方便调查开展。
4、优选调查时机。遥感测量野外调查时机与作物生长季有关,同时又受着调查期间气候变化的影响。由于调查工作任务重,实施野外调查时间紧,如再加上调查期间雨水不断或持续烈日,恶劣的调查环境会给野外调查工作带来较大的影响。因此,密切关注调查期间气候变化,特别是小范围的天气变化十分重要,抢抓调查期间有利的调查时间段及时对地调查,才能保质保量完成调查工作。
【关键词】:遥感测量;播种面积;三农普
农作物播种面积测量是指运用遥感等空间信息技术对农作物播种面积进行测量的一种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各类卫星遥感影像、航空遥感、野外调查等数据,与统计抽样调查、遥感测量技术有机结合,获取全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和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初步建立起面向未来的现代农业统计对地抽样调查体系,实现农业统计方法技术的转型升级。
一、遥感测量工作概况
(一)调查内容:以区为总体,对全区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开展遥感测量,承担具体的野外调查任务。
(二)调查原则:以主要农作物种植空间分布数据为基础,抽取有代表性的普查区开展野外调查,并在抽中普查区开展精细到地块级别的作物面积室内测量。
(三)调查样本量:本次测量抽中29个样方,涉及525个地块,播种面积约2050亩。调查采用PDA野外调查及填图的方式。
(四)调查任务:对样方村,由调查员依照耕作地图斑及PDA农业普查调查程序指引,逐个对勾画耕作地图斑上小地块进行作物情况登记,并填好调查表。
二、遥感测量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领导,成立普查小组。按照安徽省调查总队的统一部署和《第三次农业普查农作物面积遥感测量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杜集区统计局及时成立农业普查遥感测量野外调查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内部进行了明确分工,下设综合协调、业务执行、后勤保障、宣传联络四个小组,分别负责遥感测量各层面、各阶段和各环节的具体工作实施,确保野外调查有序推进。
(二)广泛宣传,营造良好氛围。在野外调查工作开展前,杜集区统计局通过张挂横幅和标语、利用会议宣传、结合秸秆禁烧工作等不同形式在区内进行广泛宣传,让广大干部群众真正认识到农业普查遥感测量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了解农业普查知识,引导广大群众积极配合野外调查工作,为野外调查顺利开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三)通力协作,提高调查效率。提前谋划准备,同镇(办)统计站长、村干部通过样方卫星图片,一起研究地块,确定调查方案,随后前往勘察地点,开始一天的核心工作。首先根据GPS定位,锁定样方位置,观察地形地貌和样方地块划分反复比对,如与实际不符,确定是否拆分、新增等操作。接下来将3人分成一个小组,并明确分工,一人操作PDA,仔细采集每个地块的主要地物和次要地物,一人负责填报实地调查表,一人利用GPS负责引路,三人分工协作,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最后及时完成拍照,重点拍摄样方内主要地物、拍摄填好的样方图纸等。
三、遥感测量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次农业普查首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农作物种植面积遥感测量,为此,遥感测量野外调查的全程我们注重及时发现问题、反映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此次野外调查,发现的问题希望在以后的遥感测量工作中能引起重视。
(一)在野外PDA使用困难。针对野外强光条件下采用三农普PDA操作屏面反光,盯着看一会儿眼睛就被刺得生疼的问题。因上级PDA没有下发到位,区农普办遥感组自行采购省级评估最好三防PDA。
(二)抽中样方地块不熟悉。在村陪调员的带领下实地进行遥感测量,依照定位系统的指示标志进入到每一个地块的中央,采取4G移动上网卡加GPS定位组合,对每个地块的作物进行拍照,并细致填写纸质调查表,把每一种作物都进行详细的记载,保证测量精度。调查员主要是找样方的路途花费的时间较多,从尝试摸索,到熟练掌握,仅用一周时间把所有的样方信息统计完毕,保质保量,圆满完成任务!
(三)耕地图斑不够精细。由技术公司提供的图斑在制作上存在调查边界不清、调查地块划分过细、地块标号顺序随意等,这些问题使得调查员在调查过程中产生调查任务不清、调查地块定位不准、调查情况复核较难等困扰,也加大了调查员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
(四)软件程序不够稳定。此次野外调查所用的APP是“遥感调查2.0”,运行该软件占用运行内存大,加之承载的设备性能较差,运行APP时会出现闪退、死机,给调查员带来额外的负担。同时,程序自带的导航功能不尽完善,稳定性有待改进,这些也增加了野外调查难度。
(五)“两员”选聘难度较大。选聘村级辅助调查员过程中,虽然经过精心选配,但由于当前农村高素质人才大多外出工作,想要选配一个既懂农业生产知识,又能熟练掌握电子设备操作,同时还要熟悉村基本情况、责任心强、能腾出时间集中搞调查的人确实有很大困难。辅助调查员的年龄、文化程度、工作水平参差不齐,是造成调查开展困难的重要影响因素。
(六)基层业务力量不足。遥感测量野外调查工作由统计局负责,业务力量明显不足,党组单设、局队业务分工及编制原因,使得人员力量与工作任务不相符。在试点过程中,对于调查员碰到的问题,在乡镇指导员无法解决而又要现场指导的情况下,在安排人员进行实地走访时,存在着不能第一时间到现场处理的尴尬情况。
(七)调查精度存在偏差。野外实地调查受到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诸如调查期间的气候影响、人的因素、比对的影响资料、使用的设备等,在事后质量抽查中,只能避免漏确现象,存在复核较难的情况,调查数据质量和精度在一定程度上会出现偏差。
四、做好遥感测量野外调查工作的体会
1、领导重视是关键。由统计局牵头开展的遥感测量野外调查工作,领导重视很关键,不仅区级领导重视十分必要,而且镇(办)、乡、村各级的领导重视更是关键。实践证明,有调查任务的镇、村,领导重视的点,工作基础扎实,调查开展顺利有序。
2、宣传发动是前提。要营造调查前的浓厚氛围,把提高做好野外调查的责任意识放在突出位置。我们首先与政府领导进行汇报,充分得到领导的理解和支持;通过行政发文明确遥感测量的组织领导、责任落实、工作内容等各项要素,最大限度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3、强化内部基础。野外调查时所用的APP是“遥感测量2.0”,程序本身存在占用内存大,易闪退,导航地图切换缓慢,同时作为调查基质的遥感地块标序太随机,不利于调查开展,容易遗漏未调查地块。因此,在程序方面需要继续优化,切实方便调查开展。
4、优选调查时机。遥感测量野外调查时机与作物生长季有关,同时又受着调查期间气候变化的影响。由于调查工作任务重,实施野外调查时间紧,如再加上调查期间雨水不断或持续烈日,恶劣的调查环境会给野外调查工作带来较大的影响。因此,密切关注调查期间气候变化,特别是小范围的天气变化十分重要,抢抓调查期间有利的调查时间段及时对地调查,才能保质保量完成调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