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营商环境的建设和优化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迫切要求。当前我国营商环境与市场主体的期待相比,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5月11日,由中国战略文化促进会、中国经济传媒协会、万博新经济研究院和第一财经研究院联合举办的“2019中国营商环境研讨会暨城市营商环境指数发布会”在北京举行。研讨会上,专家围绕优化营商环境与城市经济增长、企业对营商环境的关切点、如何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等问题建言献策。他们同时提出,我国应着眼于中长期营商环境的持续改善,在以营商环境为基础,全面深化人才、金融、技术等要素市场改革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深化。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
积极推动营商环境国际化、公开化、法治化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开放出现了五个新的时代性特征:一是从过去主要着力于增加出口转变为既支持出口也鼓励进口,而且努力地降低关税以增加进口;二是从鼓励吸引外资转变为既鼓励吸引外资也积极地走出去投资,走出去和引进来并重;三是我国的开放,从过去以沿海为主,逐步递推到内陆;四是过去以工业制造业开放为主,现在则是服务业、服务贸易和制造业全方位开放;五是过去的开放以商品、资金要素的进出为主,是以商品要素的流量型的开放,今后会进一步转化为制度规则型的开放。
这五大开放的新特征是过去5年新时代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必将在今后几十年对中国的开放形成新的高度、广度、深度,產生重要的推进作用。
分析五大开放的新特征,有一个关键因素就是营商环境的国际化、公开化、法治化,没有营商环境的国际化、法治化、公开化,就不会有五个新的特征的产生。
营商环境国际化、公开化、法治化,是我们建设一切营商环境软硬件的最高标准,也是当下中国最需要、最迫切、最务实,同时也是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所需求的。通过营商环境国际化、法治化,会推动中国进一步的改革,完善“法无授权不能为,法无禁止都可以做”的市场体系。
同时,营商环境国际化可以倒逼更多开放,带来知识产权保护和人才环境的交流,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完善,产业链布局更加合理,效率更高,促进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最终营商环境国际化会推动国家更大开放,融入国际社会。
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滕泰
营商环境评价还需要更明确的指标
中国经济已经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而构建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营商环境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指标之一。政府致力于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既可以确保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同时也可以让政府更好地发挥作用。
我们的营商环境指数研究结果表明,城市经济的发展与金融环境、人才环境、技术创新环境等指标的正相关度分别达到77%、71%和70%;与文化环境、基础设施环境、生活环境等指标的正相关度分别达到69%、63%和62%,这表明政府只要发力营商环境,不必过多干预市场,经济就会蓬勃发展。
经过四十年经济高速发展之后,中国的人口红利、土地红利、储蓄红利等老的要素红利正在递减,同时来自三次工业革命的技术红利和前四十年的市场化改革红利也有边际递减之势。如何再造新红利,不仅要靠深化改革,靠企业创新,还要靠各地地方政府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建设和优化营商环境,首先要对营商环境进行全面、客观、科学的评价。对这样一个新时期的新课题,有必要从方法论上进行更全面、更深度的研讨。
在当前的营商环境评价方法中,世界银行的营商环境评价报告,更多地围绕企业开办的流程、成本、时间等指标,对全世界190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调研和排名,其覆盖面之广也决定了其研究力量和指标设置的相对简化。比如,从研究人员力量上,常常是一个研究员负责几个国家,对中国即使十分重视,也只能配置一名主要研究员,并用北京、上海两地的相关指标来代表整个中国。在这种情况下,要更为全面完整地评价中国的营商环境状况,可能还需要本土机构的更多努力。
此外,由相关政府部门做出的官方营商环境评价体系及其评价结果,无疑具有较高的权威性,但这样的评价结果由于承担着各级地方政府政绩指标的考核重任,客观指标与主观评价并存的复杂影响,一般而言很难要求其全部对外公开发布。因此,企业家和投资者更需要由第三方评价的、能够公开发布的营商环境研究成果。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支持开展营商环境的第三方评估,就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当前,各地已经纷纷行动起来,开展各种优化营商环境的专项行动,但其中也存在一些短期化,甚至形式主义的情况,例如一些地方可能将提升企业开办效率的少量指标,当做改善营商环境的全部内容,企图通过较少的政治努力,换取较好的营商环境评价结果;又比如有些地方通过建设一个办事大厅等局部努力来代表整个城市的营商环境。所以,对于如何提升金融环境、技术创新环境、人才环境、文化环境等还需要更明确的指标、更多抓手和可操作性的实现路径。
阳光保险资管首席战略官邱晓华
激活微观活力 适应升级版全球化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营商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其中最重大的特征就是以放权、让利,给了中国企业、企业家、投资者、消费者更多的发展自主权,从而创造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超越发展的新的奇迹。然而,针对今天中国经济面临的新的环境,我们在营商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还是很突出,要适应新的形势,要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的发展,在营商环境方面的工作还有许多需要下大力气做。
首先,从中国目前发展阶段的改变来看,我们已经从短缺发展阶段,从低收入发展阶段进入到相对宽裕的发展阶段,相对中等收入的发展阶段。这种发展阶段的改变意味着市场供求关系的改变,意味着微观层面对各自权利、对政策环境理解上的改变。因此,面对改变了的发展环境,面对发展阶段的调整,我们应当去思考营商环境怎么适应新的发展阶段,那就是适应市场供求关系由短缺到相对宽裕的变化,适应中国低收入向中等收入迈进的变化。 其次,中国目前发展环境也发生很大改变,内部环境已经不再是过去主要靠要素投入求得发展的环境,因为今天的中国要素的瓶颈、要素边际效率都出现了问题,因此我们更多要转到靠创新驱动来实现新的发展。创新驱动的基础就在于要有个更好的营商环境,让微观主体能够更自由、更便捷、更平等地来投资消费,更自主地创业创新和创造。
第三,我们今天面临的主要矛盾也变了,已经从解决人们对物质文化的需求这层矛盾,转到了要解决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矛盾,因此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也需要更好的营商环境。
总结而言,面对经济的下行压力及进入更好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阶段,我们需要进一步提升发展的动力,而发展动力、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都在于微观的活力的提升,微觀动力的提升则更多要靠营商环境的改善。
从国际层面来讲,面对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的内外环境,我们需要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也在于营商环境的重新的构造。因此,改善营商环境不是比过去任务更轻,而是比过去任务更重,更加急迫。
目前中国营商环境虽然有很大改善,但确实还远远不能适应微观层面的需要,远远不能适应内外环境改变的需要,如何提升政府的诚信度,改变政策多变,改变对微观层面的主体利益保护不够的问题;如何打破垄断,降低门槛,给各个市场主体提供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如何解决融资渠道单一,融资成本高昂;宏观环境怎么保持稳定,让政策的预期怎么得到保证?这些都是目前面临的突出问题。
因此,当前在营商环境方面需要抓住三个要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来构建新的营商环境。
市场化就是要进一步深化市场取向的改革,要尊重市场的规律,要构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要打破市场壁垒。法治化即切实提升执法的公平性,切实完善法治的整体性和完善性,要切实维护和保障投资者、消费者的基本权益。国际化就是要遵循一般的通行规则,在从基本国情出发的基础上,在营商环境上更多要兼顾国际的一般通行规则。而国际一般通行规则最大特点就是公平、透明、互惠。因此在公平、透明、互惠方面怎么与国际规则进一步接轨,是我们下一步改善营商环境需要努力的。
在这“三化”基础上,还有两方面需要下力气改进:一是可预期。政策的可预期是营商环境很重要的方面,不要让投资者、消费者猜政策走向,要能预测政策基本变化。如何增强政策透明度,如何提升政策可预期性,是下一步改进营商环境很重要的方面。二是平衡性。要进一步来改进目前各种歧视现象比较突出,各种差别、差异比较突出的现状,让各个主体无论是内资、外资、国有、非国有,让各个消费主体无论是农民还是城市市民,都能够有公平均衡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享有。
只有这样,我们的营商环境才能够得到更好的改进。在一定意义上来说,面对正在改变的国际大势和国内发展环境,构造一个更好的营商环境,已经成为下一阶段抢占经济发展制高点、赢得发展主动权的一个关键环节。升级版的全球化趋势正在向我们走来,中国是适应这种变化还是停留在原版的国际化,这是一个需要做出决断的选项。
5月11日,由中国战略文化促进会、中国经济传媒协会、万博新经济研究院和第一财经研究院联合举办的“2019中国营商环境研讨会暨城市营商环境指数发布会”在北京举行。研讨会上,专家围绕优化营商环境与城市经济增长、企业对营商环境的关切点、如何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等问题建言献策。他们同时提出,我国应着眼于中长期营商环境的持续改善,在以营商环境为基础,全面深化人才、金融、技术等要素市场改革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深化。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
积极推动营商环境国际化、公开化、法治化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开放出现了五个新的时代性特征:一是从过去主要着力于增加出口转变为既支持出口也鼓励进口,而且努力地降低关税以增加进口;二是从鼓励吸引外资转变为既鼓励吸引外资也积极地走出去投资,走出去和引进来并重;三是我国的开放,从过去以沿海为主,逐步递推到内陆;四是过去以工业制造业开放为主,现在则是服务业、服务贸易和制造业全方位开放;五是过去的开放以商品、资金要素的进出为主,是以商品要素的流量型的开放,今后会进一步转化为制度规则型的开放。
这五大开放的新特征是过去5年新时代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必将在今后几十年对中国的开放形成新的高度、广度、深度,產生重要的推进作用。
分析五大开放的新特征,有一个关键因素就是营商环境的国际化、公开化、法治化,没有营商环境的国际化、法治化、公开化,就不会有五个新的特征的产生。
营商环境国际化、公开化、法治化,是我们建设一切营商环境软硬件的最高标准,也是当下中国最需要、最迫切、最务实,同时也是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所需求的。通过营商环境国际化、法治化,会推动中国进一步的改革,完善“法无授权不能为,法无禁止都可以做”的市场体系。
同时,营商环境国际化可以倒逼更多开放,带来知识产权保护和人才环境的交流,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完善,产业链布局更加合理,效率更高,促进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最终营商环境国际化会推动国家更大开放,融入国际社会。
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滕泰
营商环境评价还需要更明确的指标
中国经济已经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而构建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营商环境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指标之一。政府致力于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既可以确保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同时也可以让政府更好地发挥作用。
我们的营商环境指数研究结果表明,城市经济的发展与金融环境、人才环境、技术创新环境等指标的正相关度分别达到77%、71%和70%;与文化环境、基础设施环境、生活环境等指标的正相关度分别达到69%、63%和62%,这表明政府只要发力营商环境,不必过多干预市场,经济就会蓬勃发展。
经过四十年经济高速发展之后,中国的人口红利、土地红利、储蓄红利等老的要素红利正在递减,同时来自三次工业革命的技术红利和前四十年的市场化改革红利也有边际递减之势。如何再造新红利,不仅要靠深化改革,靠企业创新,还要靠各地地方政府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建设和优化营商环境,首先要对营商环境进行全面、客观、科学的评价。对这样一个新时期的新课题,有必要从方法论上进行更全面、更深度的研讨。
在当前的营商环境评价方法中,世界银行的营商环境评价报告,更多地围绕企业开办的流程、成本、时间等指标,对全世界190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调研和排名,其覆盖面之广也决定了其研究力量和指标设置的相对简化。比如,从研究人员力量上,常常是一个研究员负责几个国家,对中国即使十分重视,也只能配置一名主要研究员,并用北京、上海两地的相关指标来代表整个中国。在这种情况下,要更为全面完整地评价中国的营商环境状况,可能还需要本土机构的更多努力。
此外,由相关政府部门做出的官方营商环境评价体系及其评价结果,无疑具有较高的权威性,但这样的评价结果由于承担着各级地方政府政绩指标的考核重任,客观指标与主观评价并存的复杂影响,一般而言很难要求其全部对外公开发布。因此,企业家和投资者更需要由第三方评价的、能够公开发布的营商环境研究成果。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支持开展营商环境的第三方评估,就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当前,各地已经纷纷行动起来,开展各种优化营商环境的专项行动,但其中也存在一些短期化,甚至形式主义的情况,例如一些地方可能将提升企业开办效率的少量指标,当做改善营商环境的全部内容,企图通过较少的政治努力,换取较好的营商环境评价结果;又比如有些地方通过建设一个办事大厅等局部努力来代表整个城市的营商环境。所以,对于如何提升金融环境、技术创新环境、人才环境、文化环境等还需要更明确的指标、更多抓手和可操作性的实现路径。
阳光保险资管首席战略官邱晓华
激活微观活力 适应升级版全球化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营商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其中最重大的特征就是以放权、让利,给了中国企业、企业家、投资者、消费者更多的发展自主权,从而创造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超越发展的新的奇迹。然而,针对今天中国经济面临的新的环境,我们在营商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还是很突出,要适应新的形势,要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的发展,在营商环境方面的工作还有许多需要下大力气做。
首先,从中国目前发展阶段的改变来看,我们已经从短缺发展阶段,从低收入发展阶段进入到相对宽裕的发展阶段,相对中等收入的发展阶段。这种发展阶段的改变意味着市场供求关系的改变,意味着微观层面对各自权利、对政策环境理解上的改变。因此,面对改变了的发展环境,面对发展阶段的调整,我们应当去思考营商环境怎么适应新的发展阶段,那就是适应市场供求关系由短缺到相对宽裕的变化,适应中国低收入向中等收入迈进的变化。 其次,中国目前发展环境也发生很大改变,内部环境已经不再是过去主要靠要素投入求得发展的环境,因为今天的中国要素的瓶颈、要素边际效率都出现了问题,因此我们更多要转到靠创新驱动来实现新的发展。创新驱动的基础就在于要有个更好的营商环境,让微观主体能够更自由、更便捷、更平等地来投资消费,更自主地创业创新和创造。
第三,我们今天面临的主要矛盾也变了,已经从解决人们对物质文化的需求这层矛盾,转到了要解决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矛盾,因此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也需要更好的营商环境。
总结而言,面对经济的下行压力及进入更好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阶段,我们需要进一步提升发展的动力,而发展动力、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都在于微观的活力的提升,微觀动力的提升则更多要靠营商环境的改善。
从国际层面来讲,面对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的内外环境,我们需要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也在于营商环境的重新的构造。因此,改善营商环境不是比过去任务更轻,而是比过去任务更重,更加急迫。
目前中国营商环境虽然有很大改善,但确实还远远不能适应微观层面的需要,远远不能适应内外环境改变的需要,如何提升政府的诚信度,改变政策多变,改变对微观层面的主体利益保护不够的问题;如何打破垄断,降低门槛,给各个市场主体提供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如何解决融资渠道单一,融资成本高昂;宏观环境怎么保持稳定,让政策的预期怎么得到保证?这些都是目前面临的突出问题。
因此,当前在营商环境方面需要抓住三个要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来构建新的营商环境。
市场化就是要进一步深化市场取向的改革,要尊重市场的规律,要构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要打破市场壁垒。法治化即切实提升执法的公平性,切实完善法治的整体性和完善性,要切实维护和保障投资者、消费者的基本权益。国际化就是要遵循一般的通行规则,在从基本国情出发的基础上,在营商环境上更多要兼顾国际的一般通行规则。而国际一般通行规则最大特点就是公平、透明、互惠。因此在公平、透明、互惠方面怎么与国际规则进一步接轨,是我们下一步改善营商环境需要努力的。
在这“三化”基础上,还有两方面需要下力气改进:一是可预期。政策的可预期是营商环境很重要的方面,不要让投资者、消费者猜政策走向,要能预测政策基本变化。如何增强政策透明度,如何提升政策可预期性,是下一步改进营商环境很重要的方面。二是平衡性。要进一步来改进目前各种歧视现象比较突出,各种差别、差异比较突出的现状,让各个主体无论是内资、外资、国有、非国有,让各个消费主体无论是农民还是城市市民,都能够有公平均衡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享有。
只有这样,我们的营商环境才能够得到更好的改进。在一定意义上来说,面对正在改变的国际大势和国内发展环境,构造一个更好的营商环境,已经成为下一阶段抢占经济发展制高点、赢得发展主动权的一个关键环节。升级版的全球化趋势正在向我们走来,中国是适应这种变化还是停留在原版的国际化,这是一个需要做出决断的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