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校本教研;根源剖析;
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
10(A)—0021—01
根源剖析
1. 教师参与教研缺乏内需。部分教师没有专业成长的需要,特别是部分中老年教师,他们长期在同一环境下生活与工作,认为自己反正没有什么奔头了,发展是青年教师的事,所以参与学习和教研的积极性不高,同时这种情绪也感染到了青年教师,导致教研氛围不佳。
2. 教师参与教研缺乏引领。目前,很多教师的成长缺乏专业引领,尤其是大多数农村学校,教师人数较少,教学水平差距小,使得他们的专业发展长期在同一水平徘徊,不能获得长足发展,久而久之,使教研失去了“研讨”与“发展”的本意。
3. 部分学校校长教研意识不强。相当一部分校长对学校的管理是粗放式的,只注重校园环境和校舍建设,对教研教改、教材教法的关注不够,不从真正意义上抓教研,更不参与教研,使教研工作失去了外在动力。
4. 学校对教师的考核缺乏过程性评价。大部分学校对教师的考核重结果、轻过程,考核主要依据教学成绩,而对教师的教研态度、能力、方法的考核较少,很少关注教师自我成长及发展,加之部分教师教研能力差,又不注重学习,从而使教师慢慢失去了发展的内在动力。
应对策略
1. 加强学习,提高认识。校本教研是推动课改深入发展、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学校要通过宣传、培训等多种途径,努力营造推进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氛围,提高校长和教师对校本教研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身到校本教研之中。
2. 牢固树立校长是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第一责任人的意识。首先,校长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教研工作,真正树立科研兴教、科研强校的办学理念,切实承担起学校教研带头人的责任,还要从管理入手,整合学校教导处、教研组、备课组等各种资源的力量,从财力、物力上予以大力支持,使校本教研有组织机构、设施配备、经费保障和良好氛围。
3. 发挥教师校本教研的主体作用。教师要树立主体意识,增强研究意识,要以解决问题为目标,以课例分析为载体,以课堂观察为手段,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法,养成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良好习惯,在实践中学习、思考和研究,在反思和研究中实践,通过“发现问题—确立主体—学习理论—研究案例—专题研讨—产生新问题—进行新研究”的过程,不断提高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发挥教研组、备课组在校本教研中的集体优势。学校对教研组、备课组的校本教研从计划到目标,从日常教研到课题研究都要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和考核机制,并倡导教师之间合作与交流,提倡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以年级备课组为研究小组,充分发挥教师个人的主体作用和教研组、备课组的集体优势。
5. 建立健全校本教研教师评价机制。学校要以全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结合学校实际和办学特色,以调动教师教研积极性为原则,构建合理的教师评价标准。对教师的评价不仅要有业务能力提高程度的评价,还要有关注教师教研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提高的评价。
6. 树立大教研观。要结合区情、校情,把校本教研活动与课题研究、校本培训有机结合起来,建立跨学科、跨学校、跨地区教研交流与合作机制,通过教学观摩、公开课、示范课、案例交流等系列活动,为教师参与教研提供平台。
7. 校本教研形式灵活多样。校本教研要立足校情,以教师为主体,以课堂为主阵地,以实践研究为主要方式,以实际教学中面临的具体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宗旨,要以建立“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核心要素,以理论学习、案例分析、教学反思、结对帮扶、听课评课、课改沙龙等为基本形式,为教师参与校本教研创设平台。
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
10(A)—0021—01
根源剖析
1. 教师参与教研缺乏内需。部分教师没有专业成长的需要,特别是部分中老年教师,他们长期在同一环境下生活与工作,认为自己反正没有什么奔头了,发展是青年教师的事,所以参与学习和教研的积极性不高,同时这种情绪也感染到了青年教师,导致教研氛围不佳。
2. 教师参与教研缺乏引领。目前,很多教师的成长缺乏专业引领,尤其是大多数农村学校,教师人数较少,教学水平差距小,使得他们的专业发展长期在同一水平徘徊,不能获得长足发展,久而久之,使教研失去了“研讨”与“发展”的本意。
3. 部分学校校长教研意识不强。相当一部分校长对学校的管理是粗放式的,只注重校园环境和校舍建设,对教研教改、教材教法的关注不够,不从真正意义上抓教研,更不参与教研,使教研工作失去了外在动力。
4. 学校对教师的考核缺乏过程性评价。大部分学校对教师的考核重结果、轻过程,考核主要依据教学成绩,而对教师的教研态度、能力、方法的考核较少,很少关注教师自我成长及发展,加之部分教师教研能力差,又不注重学习,从而使教师慢慢失去了发展的内在动力。
应对策略
1. 加强学习,提高认识。校本教研是推动课改深入发展、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学校要通过宣传、培训等多种途径,努力营造推进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氛围,提高校长和教师对校本教研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身到校本教研之中。
2. 牢固树立校长是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第一责任人的意识。首先,校长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教研工作,真正树立科研兴教、科研强校的办学理念,切实承担起学校教研带头人的责任,还要从管理入手,整合学校教导处、教研组、备课组等各种资源的力量,从财力、物力上予以大力支持,使校本教研有组织机构、设施配备、经费保障和良好氛围。
3. 发挥教师校本教研的主体作用。教师要树立主体意识,增强研究意识,要以解决问题为目标,以课例分析为载体,以课堂观察为手段,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法,养成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良好习惯,在实践中学习、思考和研究,在反思和研究中实践,通过“发现问题—确立主体—学习理论—研究案例—专题研讨—产生新问题—进行新研究”的过程,不断提高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发挥教研组、备课组在校本教研中的集体优势。学校对教研组、备课组的校本教研从计划到目标,从日常教研到课题研究都要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和考核机制,并倡导教师之间合作与交流,提倡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以年级备课组为研究小组,充分发挥教师个人的主体作用和教研组、备课组的集体优势。
5. 建立健全校本教研教师评价机制。学校要以全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结合学校实际和办学特色,以调动教师教研积极性为原则,构建合理的教师评价标准。对教师的评价不仅要有业务能力提高程度的评价,还要有关注教师教研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提高的评价。
6. 树立大教研观。要结合区情、校情,把校本教研活动与课题研究、校本培训有机结合起来,建立跨学科、跨学校、跨地区教研交流与合作机制,通过教学观摩、公开课、示范课、案例交流等系列活动,为教师参与教研提供平台。
7. 校本教研形式灵活多样。校本教研要立足校情,以教师为主体,以课堂为主阵地,以实践研究为主要方式,以实际教学中面临的具体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宗旨,要以建立“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核心要素,以理论学习、案例分析、教学反思、结对帮扶、听课评课、课改沙龙等为基本形式,为教师参与校本教研创设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