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职业教育功利化的今天,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严重缺失,高职语文课程为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我们必须把语文课程改革涉及的学校、教师、教材、教法等方面的内容与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和认知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
关键词:高职语文;课程改革;人文素养;结合
一、语文课程中的人文素养
《现代汉语词典》对“人文”的解释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指强调以人为主体,尊重人的价值,关心人的利益的思想观念。”对“素养”的解释是“平日的修养”。所以,我们可以将人文素养理解为,由人的人文科学的知识、观念、修养、情感、意志、品质、研究能力等诸多要素综合而形成的人的内在品质,它集中表现为一个人的知识水平、思想道德品质、情感、气质、能力、修养等。
在大学持续扩招和就业难的大背景下,职业教育依靠政府的大力投入与其入学门槛低和超高的就业率、家庭投入见效快等优势成为教育行业一道亮丽的风景。然而,眼下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高职院校的学生专业素养过硬的同时,人文素养却严重缺失,相当一部分职校生知识匮乏,情商低,贪玩、厌学、偏执、自律意识薄弱、纪律观念淡薄、缺乏自信等。在追求功利的今天,一些高职院校为了尽快地做出成效,一味地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这本无可厚非,但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却也有很多的缺点,这些学校过分追求专业成绩而忽视了学生整体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的提高。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是大学一切责任的内涵,失去人文精神的大学是不负责任的大学,因而不再是真正的大学。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可以说高职语文课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当下高职课程改革中,必须把语文课程改革与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只有提高职校生的人文素养才能增强其综合素质,让其更好地全面发展。
二、语文课程改革要求学校给予人文素养教育足够的重视,为人文素养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
高职院校没有了升学的压力,为追求职业的单一发展,一些公共基础课程的课时被大量压缩,有些基础课程甚至被取消,使得基础教学支离破碎,语文课也不例外。语文课程改革必须加入学校的内容,发挥学校的牵动作用。我们希望这些学校能尽量保证语文课程的课时,以便于我们更好地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教育。我们的教育即使是以掌握技术为主的职业教育也要关注人文性,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其品格、品位的提升,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愉悦性,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而语文课程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需要我们职业院校给予足够的重视。
要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高职院校必须为其营造良好的氛围。从办学理念、教学计划、学期安排等环节进行渗透。在全校范围内组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开展知识讲座、知识竞赛以及文明礼仪的宣传学习等等。从领导、老师到学生形成互助互爱、互相学习的和谐环境,在逐渐熏陶中,学生的人文素养自然会得到提高。
三、语文课程改革要形成大语文学习观
以前我们只强调语文的工具性,所以我们传统的语文学习只是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外加一些读写的训练,这远远不能满足我们学生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不利于人文素养的提升。当然,不是说基础知识就不重要,基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语文的工具作用也要为语文本身服务,那就是利用这一工具更好地为人文性做保障。要想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就必须树立大语文的学习观,不仅要学习字词、语法等基础知识,更要学会用基础知识去指导学生自学文学、文化等内容。有了问题不要说这是哪门课该学的,不是我的课程内容我就不讲,而要把天文、地理、政治、经济、历史、礼仪、文学等都放在要学习的范围内,让学生接受这些教育,主动去学习这些内容,知识多了就能融会贯通,方法掌握了就会主动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人文素养。
四、课程改革要强调教师的人文素养
现在不读书已经成为学校的普遍现象,不仅学生不读,很多教师也不读,这严重影响了教育的质量。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启发学生,让其形成良好的学习和思考的习惯,为其以后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这需要我们教师必须有更高的水平,不仅专业知识扎实,还要博览群书,见多识广,深刻思考问题。只有教师自己的头脑丰富了,人文素养提高了,才能教好学生,才能影响他们对学习思考和人文素养的重视。这几年关于语文教学的理念很多,可谓满天飞,我们进行课改,迫切需要提高教师素质,提高语文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能力。如何提高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和素养呢?钱理群先生认为语文老师“要做一个有思想的语文老师”。教和学在很大程度上是思想碰撞的过程,教师只有自己见多识广,有丰富深刻的思想之后才能与学生进行对话;而不仅仅局限于听说读写的范畴,读书比较杂,什么类型的书都读,各种知识都涉猎,也不需要太深,知识杂了之后就能够融会贯通。布鲁纳说:“教师不仅是传播者,而且是模范。”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就是这个道理,教师只有自己做得好了,才能推陈出新,左右逢源。
五、语文课程要改革教学的内容和形式
现在学生使用的高职语文教材可以说是琳琅满目,良莠不齐,很多教材只注重基础知识的训练,编写思路仍旧停留在工具性的层面,编写体例也很古板,教师教起来费劲,学生学起来也很枯燥;另外一部分教材就是过分注重文章的赏析而忽视了基础知识的学习,所有事物都是过犹不及,完全赏析会使学生同样感到疲惫。而知识的陈旧使得部分选文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这都是制约学生学习兴趣和效率的。我们现在的语文学习的形式也走了极端,要么是老师拿一支粉笔讲解整整一堂课,要么是所谓的现代化教学,学生跟着老师的多媒体浏览很多的图片,听一些优美的音乐,但这些效果都不理想。要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我们就必须要找到教材和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切入点,就必须是教师用最少的时间提高学生的学习领悟能力和学习的自觉性。
六、语文课程的改革须注重与专业课程的结合,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
在职业教育教学中,广大教育工作者更注重的是公共基础课怎样更好地为专业课服务的问题,在市场化的今天这本无可厚非,但如果把基础课尤其是语文课与专业技能课程能够很好地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对语文课程的学习能更多地理解和运用专业知识,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这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学生能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从而把人文素养运用到对专业课的学习以及对职业生涯的认识中,进而提高其专业和职业素养。当然学生专业和职业素养的提高必然会进一步要求其对人文素养的追求,这样在语文课程和专业课程间就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其最终结果必然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综上所述,高职语文课程改革与人文素养的结合必须从学校、教师、教材、教法等多方面进行着手,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生活中学会更多的综合知识和学习方法,更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五版.
[2]赵弼.高职语文课程改革离不开人文精神.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6,4(2).
[3]沈潜.高职高专人文素质教育与“大学语文”课程改革.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2(4).
[4]蔡元培.蔡元培教育名篇.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5]周国平.周国平论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 江苏省无锡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关键词:高职语文;课程改革;人文素养;结合
一、语文课程中的人文素养
《现代汉语词典》对“人文”的解释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指强调以人为主体,尊重人的价值,关心人的利益的思想观念。”对“素养”的解释是“平日的修养”。所以,我们可以将人文素养理解为,由人的人文科学的知识、观念、修养、情感、意志、品质、研究能力等诸多要素综合而形成的人的内在品质,它集中表现为一个人的知识水平、思想道德品质、情感、气质、能力、修养等。
在大学持续扩招和就业难的大背景下,职业教育依靠政府的大力投入与其入学门槛低和超高的就业率、家庭投入见效快等优势成为教育行业一道亮丽的风景。然而,眼下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高职院校的学生专业素养过硬的同时,人文素养却严重缺失,相当一部分职校生知识匮乏,情商低,贪玩、厌学、偏执、自律意识薄弱、纪律观念淡薄、缺乏自信等。在追求功利的今天,一些高职院校为了尽快地做出成效,一味地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这本无可厚非,但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却也有很多的缺点,这些学校过分追求专业成绩而忽视了学生整体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的提高。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是大学一切责任的内涵,失去人文精神的大学是不负责任的大学,因而不再是真正的大学。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可以说高职语文课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当下高职课程改革中,必须把语文课程改革与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只有提高职校生的人文素养才能增强其综合素质,让其更好地全面发展。
二、语文课程改革要求学校给予人文素养教育足够的重视,为人文素养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
高职院校没有了升学的压力,为追求职业的单一发展,一些公共基础课程的课时被大量压缩,有些基础课程甚至被取消,使得基础教学支离破碎,语文课也不例外。语文课程改革必须加入学校的内容,发挥学校的牵动作用。我们希望这些学校能尽量保证语文课程的课时,以便于我们更好地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教育。我们的教育即使是以掌握技术为主的职业教育也要关注人文性,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其品格、品位的提升,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愉悦性,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而语文课程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需要我们职业院校给予足够的重视。
要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高职院校必须为其营造良好的氛围。从办学理念、教学计划、学期安排等环节进行渗透。在全校范围内组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开展知识讲座、知识竞赛以及文明礼仪的宣传学习等等。从领导、老师到学生形成互助互爱、互相学习的和谐环境,在逐渐熏陶中,学生的人文素养自然会得到提高。
三、语文课程改革要形成大语文学习观
以前我们只强调语文的工具性,所以我们传统的语文学习只是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外加一些读写的训练,这远远不能满足我们学生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不利于人文素养的提升。当然,不是说基础知识就不重要,基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语文的工具作用也要为语文本身服务,那就是利用这一工具更好地为人文性做保障。要想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就必须树立大语文的学习观,不仅要学习字词、语法等基础知识,更要学会用基础知识去指导学生自学文学、文化等内容。有了问题不要说这是哪门课该学的,不是我的课程内容我就不讲,而要把天文、地理、政治、经济、历史、礼仪、文学等都放在要学习的范围内,让学生接受这些教育,主动去学习这些内容,知识多了就能融会贯通,方法掌握了就会主动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人文素养。
四、课程改革要强调教师的人文素养
现在不读书已经成为学校的普遍现象,不仅学生不读,很多教师也不读,这严重影响了教育的质量。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启发学生,让其形成良好的学习和思考的习惯,为其以后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这需要我们教师必须有更高的水平,不仅专业知识扎实,还要博览群书,见多识广,深刻思考问题。只有教师自己的头脑丰富了,人文素养提高了,才能教好学生,才能影响他们对学习思考和人文素养的重视。这几年关于语文教学的理念很多,可谓满天飞,我们进行课改,迫切需要提高教师素质,提高语文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能力。如何提高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和素养呢?钱理群先生认为语文老师“要做一个有思想的语文老师”。教和学在很大程度上是思想碰撞的过程,教师只有自己见多识广,有丰富深刻的思想之后才能与学生进行对话;而不仅仅局限于听说读写的范畴,读书比较杂,什么类型的书都读,各种知识都涉猎,也不需要太深,知识杂了之后就能够融会贯通。布鲁纳说:“教师不仅是传播者,而且是模范。”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就是这个道理,教师只有自己做得好了,才能推陈出新,左右逢源。
五、语文课程要改革教学的内容和形式
现在学生使用的高职语文教材可以说是琳琅满目,良莠不齐,很多教材只注重基础知识的训练,编写思路仍旧停留在工具性的层面,编写体例也很古板,教师教起来费劲,学生学起来也很枯燥;另外一部分教材就是过分注重文章的赏析而忽视了基础知识的学习,所有事物都是过犹不及,完全赏析会使学生同样感到疲惫。而知识的陈旧使得部分选文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这都是制约学生学习兴趣和效率的。我们现在的语文学习的形式也走了极端,要么是老师拿一支粉笔讲解整整一堂课,要么是所谓的现代化教学,学生跟着老师的多媒体浏览很多的图片,听一些优美的音乐,但这些效果都不理想。要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我们就必须要找到教材和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切入点,就必须是教师用最少的时间提高学生的学习领悟能力和学习的自觉性。
六、语文课程的改革须注重与专业课程的结合,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
在职业教育教学中,广大教育工作者更注重的是公共基础课怎样更好地为专业课服务的问题,在市场化的今天这本无可厚非,但如果把基础课尤其是语文课与专业技能课程能够很好地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对语文课程的学习能更多地理解和运用专业知识,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这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学生能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从而把人文素养运用到对专业课的学习以及对职业生涯的认识中,进而提高其专业和职业素养。当然学生专业和职业素养的提高必然会进一步要求其对人文素养的追求,这样在语文课程和专业课程间就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其最终结果必然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综上所述,高职语文课程改革与人文素养的结合必须从学校、教师、教材、教法等多方面进行着手,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生活中学会更多的综合知识和学习方法,更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五版.
[2]赵弼.高职语文课程改革离不开人文精神.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6,4(2).
[3]沈潜.高职高专人文素质教育与“大学语文”课程改革.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2(4).
[4]蔡元培.蔡元培教育名篇.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5]周国平.周国平论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 江苏省无锡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