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的那把火

来源 :骏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p2007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边林海莽苍苍,拔地松桦千万章”。著名史学家翦伯赞的诗句,尽显了大兴安岭的壮丽景色。这绵延千里的林海,在1987年春晚,费翔唱了《冬天里的一把火》之后,于当年五月六日,这把火竟然真的燃烧起来了。大火从漠河的西林吉、图强、阿木尔一直烧到塔河,烧毁森林一百零一万公顷,烧毁贮木场存材八十五万立方米,形成了建国以来最大的一场森林火灾,震惊全国,震惊世界。
  大火虽然烧在黑龙江省境内,我们内蒙古的各个林业局的神经都立刻紧张起来了。因为我们毕竟同属于一个大兴安岭。当时我在图里河林业局。那是一个过伐老局,施业区内已经没有一块好林子可采了。所以更加珍愛森林。我们立即组织了二百人的远征扑火队,分乘四辆东风大卡车,驰向黑龙江火场。
  那年,我才四十岁,到图里河林业局工作半年多一点,这个林业局的许多人我都不认得。尽管出发前已经做了周密的部署,从干部的配备、队员的选拔,到机械装备的挑选,后勤物资的准备,可以说是兵精将勇、装备精良。但是我的心仍然像浓浓的夜色一般沉重。因为我毕竟第一次作为指挥官到省外扑火,地形火情都不熟悉,能否出色地完成任务,能否安全地把这二百人带回来,我还没有十足的把握。
  夜间,到满归西线扑火指挥部报了到。指挥部命令我们,立即开往黑龙江图强林业局的潮满林场,把公路两侧的树木杂草清理掉。在公路两旁开出一百米宽的隔离带。我们连夜赶路,清晨就到了潮满林场,那里已是风声鹤唳。居民已经疏散,家家“坚壁清野”,连锅碗瓢盆都“埋”了起来。街上的行人寥若晨星,一个个脸色阴郁,一副大难临头的样子。但乡亲们一见几辆卡车的扑火队员下来,像见到了救星一样,围了过来,似乎我们这些人就能保证他们的安全。一位老大爷还特意给我们送来一板豆腐。他说:“我儿子也上山打火去了,他最爱吃我做的豆腐,我做了一板,原想等他回来吃。现在你们来了,我们这里什么也没有了,就把这板豆腐送给你们吧,你们快点扑灭山火,救救咱们大兴安岭吧!”这哪是一位普通老人的话,分明是整个大兴安岭人的愿望!
  第二天接到任务,我们又去壮林林场七支线以里的原始森林,打防火隔离带。
  我们的队伍看到了阔别已久的原始森林。满山的樟子松金黄碧绿如云如霞,挺拔的落叶松笔直参天如柱如椽,俊俏的白桦树婀娜多姿如梦如仙,遍野的山杜鹃花团锦簇如火如荼。蓝天高远,白云飘逸。没有一点人工开凿的痕迹,完整地保留了天造地设的大自然壮美的景色。谁愿去想这样美好的景色、这样宝贵的生态资源,会被一场大火化为灰烬!我们选择了一处靠近溪水的山坡宿营。一来用水方便,二来一旦大火烧来也有个防御阵地。
  安排就绪,大伙忙着拉塑料、支帐篷的时候,我便带着几个人进入原始森林勘察打隔离带的地段了。我们分得的地段在壮林七支线最里头。没有路,靠人们徒步走,得四五个小时。要攀好几道山梁,涉好几片湿地。那里千山鸟尽,万径皆无,树木粗壮,森林茂密。作为资源,绝好不过了,可作为隔离带的作业点,却有很大困难。
  午夜,我们返回营地。为了抓紧时间作业,我们的队伍凌晨三点便动身出发了。黑沉沉的大山里根本无路可走。手电筒的亮光只能照到脚下一点点地方。不时有人摔倒。大家互相搀扶着、吆喝着、摸索着前进。在原始林里赶路,白天尚且无处落脚,在夜里更是举步维艰。夜沉沉,路漫漫,但大家精神饱满,口号声歌声不断。沉睡的原始森林也被我们吵醒了。
  上午九点,我们赶到了作业现场。那时晨雾已经散去,大山袒露出它秀丽的容颜,山岭起伏绵延,青松苍翠欲滴。大家擦去头上的汗水,陶醉在大自然的秀色之中。我们就要在这里掘出一条丑陋的隔离带,给大山脸上留下一道深深的伤疤。谁也不愿这样干,不忍这样干,又不得不这么干。打隔离带开始了,油锯、割灌机一起吼叫起来,一棵棵大树倒下了,一片片灌木消失了,大山裸露出斑斑肌肤。
  中午,大家啃着冷馒头,就着咸菜疙瘩。我忽然叫着,让各队派一人来领罐装啤酒。大家一下子都活跃起来。原来,我们到满归西线扑火指挥部时,指挥部的领导要请我们吃一顿,说是到扑火现场以后,就无法吃一顿消停饭了。我说:“任务紧急,这顿饭就不吃了,给我们四箱罐啤酒就行了。”他们笑了:“到火场还有兴致喝啤酒么?”我说:“有。很有可能派上大用场呢!”“那好,就答应你的要求。”就这样,我带来了四箱啤酒。在营地出发前,我让四个队各出一名通讯员,由我直接指挥。我给他们每人一个大背包,他们也不知道装的什么。现在这个谜才解开。大家一边喝着啤酒,一边吃干粮,好美呀!要知道,我们施工的地方,没河没水,一罐啤酒可解决了大问题。
  夜幕四合的时候,我们踏上了归途。队伍疲惫地摇晃着影子,没有歌声,没有笑声,大家累得连话都懒得说一句。我走在最后,不能让一个人掉队。卫生员小卢把药箱往地上一放,说什么也走不动了。他说:“刘书记,你们先走吧,我歇一会就走,只歇一小会儿。”“一会儿?这个时候你坐下来,恐怕一会儿就起不来,深山老林里,谁料到会发生什么事情!”贮木场的李主任回过身来,背起他的药箱,默默地向前走了。我拉起小卢:“拿起点精神来,你刚才还给他量过体温,高烧哇!”小卢望着老李在黑暗中模糊的身影,猛地站起来,追了过去。
  小卢第一次参加扑火,第一次感受到人到精疲力尽时的无奈。上午施工时,他还满腔热情地和大家共同抬木头,砍灌木丛。忽然邻近的金河林业局的队伍里有人求救。说是砍灌木时斧子一下子砍到自己的大腿上。小卢立即跑过去,给伤员缝合、包扎、喂药。往返跑了十几里路,他不累,那是一种激情在鼓舞他。大家的干劲像一杯杯醇酒烧灼着他,使他的情绪总保持在兴奋点以上。现在收工了,在深沉的夜暮中,从迈出的第一步起,就感到双腿沉重,浑身像散了架,一点力气也没有。可替他背药箱的老李,怎么就没感觉呢?这如同在他冷却的热点上又点了一把火。凌晨时小卢给老李打了一针退烧药,那时老李烧到38.7度,大家不让老李来,贮木场的小伙子们求他:“我们一人多干一点,保证带出你那份儿来。”他摇着头,用地道的赤峰口音说:“这是谁也代替不了的,眼下正是用人的时候。知道吗,什么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小卢看着老李瘦长的背影,心里一下子热了起来。   回到了营地。喝上热乎乎的稀饭,全身暖哄哄的。躺在地上,很快就鼾声大震,都睡着了。忽然有人喊:“大火来了!”这无疑是在熟睡的人群中投了一颗炸弹,大家蒙蒙登登地爬起来,冲出帐篷。我看到,远处的夜空已经映得通红,还闻得到山火那种特殊的烟味。我冷静地命令各队做好扑火准备,也做了最坏的设想:一旦大火迅即烧来,来不及撤走,便带大伙到小河上游的大冰包上去。那冰包像山一样,方圆约一公里。五月底,冰包开始融化,表面出现一道道水沟,水沟还很深。人们可以把头探到水沟里,以防缺氧窒息,这样就有可能躲过一扫而过的大火。
  一场严峻的考验又降落到这群疲惫不堪的扑火队员身上。忽然我感到一滴凉丝丝的东西落到我的脸上,抬头望天,墨染一般。又一滴落到臉上。我欢快地喊:“下雨了,下雨了!”大家立即欢声雷动。人们盼了多久了,这救命的雨,拯救大兴安岭的雨呀!多少天来,仰望苍天,默默祈祷,对每片云朵都充满希望,却很快就被大火把云朵烧去,烧得无影无踪。
  毛毛细雨,淅淅沥沥。这个时候谁还躲雨,大家都站在雨中,痛快淋漓,让这雨水把多少天的焦虑冲刷干净。
  远处的火光奇迹般地不见了,临时搭建的营房却滴滴答答地漏起雨来,人们挤在塑料布遮起的一面,谈天说地,乐不可支,竟忘记了雨凉风冷。
  短短的十五天,我们在山林里却过了两个节日。儿童节那天,我们的发报机“嘀嘀嗒嗒”地响了很久,无线电波翻山越岭,传去了长辈对孩子们的嘱托和问候。接踵而来的端午节,我们接到了孩子们捎来的慰问信,乡亲们送来的鸡蛋、粽子。数量虽然不多,却给我们带来了节日的愉快。那天清晨,太阳温暖地抚慰着大兴安岭的群峰,给散落在山坡上的帐篷镀上了一层橘黄。每座帐篷前都插了几束松枝,松枝上一串串纸葫芦在晨风中微微摆动。那是队员们用积攒的香烟盒叠成的。多彩的葫芦炫耀着生命的活跃,昭示着节日的热烈。
  林业部董志勇部长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管局局长蔡延松(后来也曾任林业部副部长)陪同下视察我们营地时,我们正在吃午饭。过节了,一人一碗大炖肉。年轻人吃饭也坐不住,端着菜,挑着馒头,跑到冰包上,光着膀子,吃得直流汗。领导们看到我们有这些生龙活虎的小伙子,夸奖我们的队伍有活力,说我们的后勤保障工作做得好。
  入夜,燃起了篝火,火光映红了一张张喜悦的面孔。有个小青年颇有兴致地吹起了口琴,引来了一群男子汉粗犷的歌声。我指挥用的直流扬声器,被你争我夺,成了这些战地歌星手中的“麦克风”。平时搞点文艺活动,总是你推我让,在众人面前说句话都脸红心跳,可此时此刻,却都自恃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歌声在万顷林海的夜空激荡,舞步在跳动的篝火旁飞旋。司机小王也加入了舞蹈者的行列。他那苍白的面孔,在篝火映照下才有几分血色,谁会想到他刚刚从昏迷中醒来。这些天他东奔西跑,车停人不停,刚有点儿闲空,就去帮伙房打水劈柴。今天,他刚把稀饭煮上,就一头栽倒在地,经过好一阵抢救,才苏醒过来。队员们的欢乐情绪感染了他,他按捺不住,居然抖起了精神,加入了欢愉的行列。
  在扑火前线,苦些累些倒没什么,就是怕寂寞。寂寞就苦恼,寂寞就想家。为了减少大家寂寞悲观的情绪,我往往在大家寂寞的时候,讲个故事。讲完了,哈哈一笑,情绪就调整过来了。讲来讲去,整成了习惯。到时候,就有人围着我要听故事。他们说,走山路时,听着你的故事,不知不觉就到了,不累;睡觉前听你讲故事,不想家,睡得安稳。我讲故事,不与政治生拉硬套,也不与现实紧密相连,《山海经》里的神话、《史记》里的人物传记、《太平广记》里的传奇故事、《三言二拍》里的市井生活,反正除了《西厢记》《金瓶梅》和《红楼梦》,几乎我都讲。能适合大家的口味,产生吸引力就行。没想到,他们觉得还很受教育。说是听了以后,就像被圣水洗过一样,驱除了那些狭隘、小气、猜忌、怨恨,增长了人的良知。我想,这不是我的故事所起的作用,而是扑火过程所锻造的灵魂。回去以后,大家对那些日子仍眷恋不已:“那时虽然又苦又累,可是觉得活得痛快。”
  记得我们进行战略转移时,曾遇到一队解放军战士。一个不足二十岁的小战士看到我戴着“副总指挥”袖标,跑到我面前,恭恭敬敬地立正、敬礼:“报告首长,我们什么时候能够完成任务?”我一时不好回答,只好说:“火势已被控制,很快就会完成任务的。”小战士笑了,说声:“是!”转身返回队列。我的回答其实等于什么也没回答,只是一种愿望。可大家希望有这样的回答,因为这是所有人的愿望。这种朴素的愿望和简单的目标鼓舞着我们,我们对这个目标坚信不疑。我觉得,最近的目标才有最大的诱惑力,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只能是闲暇时的构想。
  责任编辑 王冬海
其他文献
在我路过你之前  杯子还是满的  在我经过你之后  杯子便空了  谁关心杯子  在哪义无反顾  是在哪倒空了  满溢着火苗的歌  谁关心杯子呢  烧尽的干涸的  也不过是杯子  谁关心它在哪里燃烧  杯底  都是温柔的残骸  你依然年轻  这世界的滋味  都要尝尝  黎明海洋都要尝一点  尝过了甜还要尝其中苦涩  你依然年轻  沉默的嘴唇  就值得聆听  你依然年轻  以后的每一天  都不缺夜莺啼
期刊
有人说她是无边绿野的散花天女  醉人的芬芳长留在牧人心上  有人说她是不懈填海的精卫神鸟  日复一日追求着自己的理想  有人说她是敢于补天的女娲皇后  用忠诚和奉献把人间变成天堂……  我说,她就是她  伊敏大地东天的彩霞——  聪明美丽的鄂温克姑娘  一  告别了孟根楚鲁可爱的家乡  告别了扬鞭策马终日相伴的爹娘  乌日娜当上了第一代煤矿女工  亲手来开发家乡的宝藏  脱下了色彩绚丽的蒙古袍  
期刊
春早一早就穿好衣服在外边等弟弟起床,她一边看书,一边想着心事。这是林语堂的散文,春早喜欢看散文。除了看散文,她还喜欢写些小东西,虽然已经辍学好几个月了,但看书依旧是春早的爱好。虽然春早对学校还有无限的眷恋,就连昨夜做梦,还梦见自己坐在教室里,回答老师的问题。可是醒来后,春早明白,这一切都不可能了。看书,写字,早操,这些都已经成为过去的事情了,在家里,就应该陪着妈妈去地里干活。  清晨的曙光穿过树荫
期刊
近日总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亲友们在晒家乡的蓝天、白云、草原和从林中采回的山珍。照片中一朵朵棉絮似的云朵在草原的上空中飘浮,好像站在小丘上踮起脚就能碰到头上飘着的一团一团的棉花糖。  几场雨后家乡的草原又被浅蓝、玫红、黄、白、紫等各色小野花妆点了一下,被雨水打湿的草尖和花朵无比的娇美,让我有了回家的冲动。  家乡今年风调雨顺。  大家都说这是今年的旗庆迎来的好兆头。  不怪家乡人都如此兴奋和高调,因为一
期刊
柿树  从记事起,院中的那棵柿树就安扎在了院内,树干清瘦,树叶葱茏。与红砖青瓦的房子,一起照应着家人的安生。柿树守时,春天,起死回生般从枯枝上发芽,青嫩,娇羞;夏天,枝叶茂盛,遮蔽整个院落;秋天,硕果累累,似灯盏,光艳迷人。家,被一片金红包裹着,温暖喜人。  听姐姐说,农忙时,只有她在家里陪我。姐姐一身粗布碎花衣,两束麻花辫,树叶筛落的阳光,扑在她有些土气的脸上,我扣着一个花兜兜,咿咿呀呀地不知所
期刊
河口的时光  水 不请自来  满怀的粮食交出来 鱼群逡巡  年根根的丰收是裸白  浪花在心头  绿叶跟着风光走 不在枝头  卵石随手撒出去  站在一轮弯月似的口岸上  看世事打磨 看凌厉打着旋儿走出去  江水不说 拽长了芦苇的命  涨水了  那个钓鱼的孩子在下游欢叫  水头呜咽着直奔过去 它认得路  泡沫喜欢静  无人的世界里 仰望的日子终于降临  硕大的堤岸抓住轮廓 摁住了水流的小尾巴  尖锐直
期刊
1  男人在地里锄草,上衣已经湿透了,脖子上耷拉着一条花毛巾。男人锄一会儿,就拿毛巾擦擦脸上的汗,就撂下锄头,把毛巾拧出水来,拧干了再擦,脖子、脸被太阳烤得黑红黑红,像铁匠的熔炉里烧了一半的炭。  羊在一旁吃草,吃着吃着就不想吃了,羊偷偷溜到女人身旁。“咩——咩——”羊开始和女人说话,但羊说话的声音比往常要小,它怕男人听见,这是它和女人之间的秘密。羊给女人说家里的母鸡一天下十几个蛋;说小花吃饱了就
期刊
林春年近五十,在改制后的国企混日月。  这改制后的国企,对于林春来说,和以前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工资少了,上班时间自然也少了。以前是四班三运转,现在是一星期上两天班,至于说工资嘛,碍于林春的面子,我得遵守诺言,在此不便于对外张扬。  这休息的时间多了,林春在家自然闲不着。其实闲不着的原因,并不仅仅是闲时多,还有票子少。物价在一天天的往上蹿,一家老小得过日子呀,哎,对了,就是这么个由头吧,林春得出去
期刊
阳光哗啦一声,打开了门锁  五月,塞北的五月  康巴诺尔草原,对我们  打开了她全部的辽阔  漫天的青草顶着露珠  来来去去的羊群啃食着无边的心事  毡房外,马蹄声渐渐远去  一群鹰,追着云朵飞翔  这是一种怎样的美好呵  草原深处  我们俯身亲吻一棵冰草的嫩叶  我们被苜蓿的紫花感动得泪流满面  我们虔诚地为一株株野草命名  我们的嗓音里洋溢着马头琴的忧伤  在康巴诺尔,我们纵马狂奔  古老的风
期刊
铁索是一个偏远嘎查的牧民,父亲有病去世得早,拉下一屁股饥荒,为了还账,患有心脏病的母亲舍不得钱也没钱到大医院治疗,随着年龄的增大,心脏病愈发严重,生活越来越难以自理。  铁索是个孝顺的孩子,初中毕业也没外出打工,一心在家照顾母亲,生怕母亲有个闪失,家中情况特殊,收入不多,仅靠20多只羊维持生活,又住的土房。因此,铁索30岁了也没娶上媳妇,介绍的姑娘一听说他家情况就摇头。母亲对铁索的婚事,看在眼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