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处理欠妥,引发误会
下午临近放学,和我配班的马老师将班上的洋洋喊到教室的前面,对小朋友们说:“你们看,洋洋的衣服口袋里装的是什么?”只见洋洋满脸通红,衣服的口袋鼓鼓的。还没等洋洋开口,马老师便一边说着,一边从洋洋的口袋里掏出了一大堆雪花片插塑玩具。“洋洋想把幼儿园的玩具带回家,这样对吗?”“不对。”“小偷,小偷,打电话叫警察……”教室里顿时乱成一片。
这一幕正巧被站在教室外准备接洋洋回家的妈妈看到了。洋洋的妈妈拉着儿子,噙着泪水,一声不响地消失在人流中,身后留下一声声刺耳的“小偷”……
第二天早上晨间接待,我焦急地等待着洋洋和他的妈妈,想跟她打声招呼,解释一下马老师的出发点是想让孩子明白幼儿园的玩具是不能随便拿回家的。可我等来等去,等到的是浩浩的妈妈,她气愤地对我说“陆老师,我家浩浩不跟洋洋坐,他是小偷,偷幼儿园的玩具。”另外几位家长也附和:“对,不能让洋洋把我们家的孩子带坏了。”更有家长嘱咐自己的孩子不要跟洋洋玩,要离他远一点。家长们的这些举动让我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显然马老师的做法已经给孩子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那一天,洋洋和他的妈妈始终没有出现。
倾心交谈,化解僵局
第三天,洋洋的妈妈带着孩子来到我的办公室,带着委屈和怨气,对我说:“陆老师,我家孩子不懂事,应该教育,回家挨了我一顿打,可马老师也不该当着全班小朋友的面……”说着眼眶就红了。洋洋一句话也不说,低着头,两手摆弄着衣角。此时,我能理解一个家长的心情,孩子的自尊心被我们老师无意伤害了。
我蹲下来,抚摸着洋洋的头,轻轻地问:“能告诉老师,你为什么会把雪花片放到自己的口袋里吗?”“我在家里搭的蘑菇房子上面没有房顶,我想用雪花片做瓦,把房顶搭好,带到幼儿园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孩子的话像针一样刺在我的心上,一开始我们竟没有给孩子任何解释的机会。
我又说道:“你想用雪花片做房顶的想法很特别,蘑菇房子一定很漂亮。可你知道马老师为什么会生气吗?”“我没有经老师同意,就随便把雪花片放口袋里准备带回家玩。”“那这样做,对吗?”“不对,我要跟马老师道歉。”“来,鼓励一个。”我和洋洋同时伸出了大拇指,互相碰了碰(这是我和孩子们之间约定的一种鼓励方式),洋洋的脸上有了一丝笑容。洋洋妈妈也释怀了,说:“陆老师,还是你最了解我家洋洋。”见洋洋妈妈的心情有所好转,我趁机把马老师找来,让她主动和洋洋妈妈沟通:“洋洋妈妈,不好意思,我的处理方法不对,给孩子和您造成了伤害,请您多多包涵。”“马老师,你也是为了教好我家洋洋,他调皮,让你们操心,我也是一时不冷静,气坏了……”此刻,洋洋妈妈心中的不快才得以消除,我和马老师悬着的心也总算放下了。
和洋洋妈妈详细交谈之后,我们才知道,原来洋洋在家里插了一个蘑菇房子,只是房顶上缺了一块,洋洋说再不造好房顶,下雨天小白兔就要淋雨了。正好前天孩子们玩的大雪花片是幼儿园新买的,插在蘑菇房子上做房顶很漂亮,所以洋洋将雪花片放到了口袋里,想着回家搭好房顶,第二天再把蘑菇房子带到幼儿园和小朋友一起玩。由于孩子性格内向,胆子又小,不敢将这个想法直接告诉老师,这才出现了文中开头的一幕。
送走了洋洋妈妈,我牵着洋洋的手来到了教室,对孩子们说:“前天洋洋还没来得及告诉老师和小朋友们为什么要把雪花片放到口袋里,就被大家误会了。其实,洋洋是想在家里用雪花片造一个漂亮的蘑菇房子,再带到幼儿园里跟大家一起玩,你们同意他把雪花片带回家吗?”“同意!”孩子们齐声说。“那今天我们让洋洋把雪花片带回家,好吗?”“好。”
洋洋有点不好意思,转身对着马老师说:“对不起,马老师,我惹您生气了。”“下次有什么想法一定要大胆地跟老师讲清楚哦,老师原谅你。”“谢谢马老师!”在我的带动下,教室里响起了一片掌声,我和洋洋、马老师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第四天,洋洋从家里带来了插好的蘑菇房子。“哇,好漂亮!”“洋洋,你本领真大!”“洋洋,了不起!”孩子们纷纷赞叹。不一会儿,小朋友们就都围到了洋洋的座位旁。洋洋开心地讲起了《有趣的蘑菇房子》的故事,最后还把房子拆了同其他小伙伴一起重新搭建呢!看着洋洋和孩子们玩得这么高兴,我想,曾经的那个“小偷”应该早已烟消云散了,大伙儿已经重新认识了这个善良又有点腼腆的洋洋。
事件反思
马老师是我园新来的教师,在处理这方面的问题时还缺乏一定的经验,无心之失引起了很大的误会。孩子想把玩具带回家,作为教师,首先要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弄清楚孩子内心真实的想法,再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处理。如果孩子喜欢这个玩具,仅仅想把它带回家玩一玩,第二天还会带到幼儿园里来,这样未尝不可。对于3~6岁的幼儿来说,某件东西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界限并不十分明确。很多时候,孩子只是单纯地喜欢某样东西,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带回家,往往意识不到这是一种错误的行为。因此,我们不能一概而论,把这种行为统统冠以“偷”的罪名,让孩子幼小的心灵背上沉重的包袱。
作为父母,在遇到这类情况时,也要克制自己的情绪,打和骂都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而是要耐住性子与孩子交流,告诉孩子如何分辨“自己的”和“别人的”,教会孩子如何面对与处理自己喜欢,但却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家园沟通,有效应对
孩子的意志力薄弱,往往经不起诱惑,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总想据为己有。如果孩子将别人的东西“拿”回了家,家长发现后应及时与幼儿园沟通,针对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引导,帮助孩子认识和改正错误。但孩子也有自尊心,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尊重孩子,找到孩子“拿”东西的真正原因。
总之,3~6岁的孩子还不具备有意“偷窃”的意识与能力,成人在处理孩子的这类行为时,一定要注意方法,切忌在外人面前直接批评、讽刺、嘲笑、挖苦孩子,否则,不仅会伤害孩子的自尊,教育效果也会事倍功半。
此外,有时孩子会故意用“拿东西”来引起大人的关注,以发泄心中的不满。比如,有个别家长因为种种原因,对孩子不够关心,在某些方面敷衍了事,孩子就会用“拿东西”来“警告”大人,以此来引起父母的注意。再如,有的老师对某些孩子比较偏爱,忽视了另外一些孩子,当他们感觉到不公,就会用各种行为来进行反抗,将不是自己的东西“拿”回家。出现这些情况时,成人应当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教育方式,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满足其合理要求,使其在信任、宽松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这件事让我深深地领悟到“家园配合,有效沟通”的重要性。看似一件小事,但如果不去深入了解,就会产生很大的误会,甚至会对孩子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家长和老师只有进行有效沟通,才能避开教育的“盲区”,并针对“盲区”共同探讨出适合孩子的教育手段。每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是成长必须付出的代价。只有家园携手,科学育儿,才能为孩子打造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P
下午临近放学,和我配班的马老师将班上的洋洋喊到教室的前面,对小朋友们说:“你们看,洋洋的衣服口袋里装的是什么?”只见洋洋满脸通红,衣服的口袋鼓鼓的。还没等洋洋开口,马老师便一边说着,一边从洋洋的口袋里掏出了一大堆雪花片插塑玩具。“洋洋想把幼儿园的玩具带回家,这样对吗?”“不对。”“小偷,小偷,打电话叫警察……”教室里顿时乱成一片。
这一幕正巧被站在教室外准备接洋洋回家的妈妈看到了。洋洋的妈妈拉着儿子,噙着泪水,一声不响地消失在人流中,身后留下一声声刺耳的“小偷”……
第二天早上晨间接待,我焦急地等待着洋洋和他的妈妈,想跟她打声招呼,解释一下马老师的出发点是想让孩子明白幼儿园的玩具是不能随便拿回家的。可我等来等去,等到的是浩浩的妈妈,她气愤地对我说“陆老师,我家浩浩不跟洋洋坐,他是小偷,偷幼儿园的玩具。”另外几位家长也附和:“对,不能让洋洋把我们家的孩子带坏了。”更有家长嘱咐自己的孩子不要跟洋洋玩,要离他远一点。家长们的这些举动让我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显然马老师的做法已经给孩子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那一天,洋洋和他的妈妈始终没有出现。
倾心交谈,化解僵局
第三天,洋洋的妈妈带着孩子来到我的办公室,带着委屈和怨气,对我说:“陆老师,我家孩子不懂事,应该教育,回家挨了我一顿打,可马老师也不该当着全班小朋友的面……”说着眼眶就红了。洋洋一句话也不说,低着头,两手摆弄着衣角。此时,我能理解一个家长的心情,孩子的自尊心被我们老师无意伤害了。
我蹲下来,抚摸着洋洋的头,轻轻地问:“能告诉老师,你为什么会把雪花片放到自己的口袋里吗?”“我在家里搭的蘑菇房子上面没有房顶,我想用雪花片做瓦,把房顶搭好,带到幼儿园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孩子的话像针一样刺在我的心上,一开始我们竟没有给孩子任何解释的机会。
我又说道:“你想用雪花片做房顶的想法很特别,蘑菇房子一定很漂亮。可你知道马老师为什么会生气吗?”“我没有经老师同意,就随便把雪花片放口袋里准备带回家玩。”“那这样做,对吗?”“不对,我要跟马老师道歉。”“来,鼓励一个。”我和洋洋同时伸出了大拇指,互相碰了碰(这是我和孩子们之间约定的一种鼓励方式),洋洋的脸上有了一丝笑容。洋洋妈妈也释怀了,说:“陆老师,还是你最了解我家洋洋。”见洋洋妈妈的心情有所好转,我趁机把马老师找来,让她主动和洋洋妈妈沟通:“洋洋妈妈,不好意思,我的处理方法不对,给孩子和您造成了伤害,请您多多包涵。”“马老师,你也是为了教好我家洋洋,他调皮,让你们操心,我也是一时不冷静,气坏了……”此刻,洋洋妈妈心中的不快才得以消除,我和马老师悬着的心也总算放下了。
和洋洋妈妈详细交谈之后,我们才知道,原来洋洋在家里插了一个蘑菇房子,只是房顶上缺了一块,洋洋说再不造好房顶,下雨天小白兔就要淋雨了。正好前天孩子们玩的大雪花片是幼儿园新买的,插在蘑菇房子上做房顶很漂亮,所以洋洋将雪花片放到了口袋里,想着回家搭好房顶,第二天再把蘑菇房子带到幼儿园和小朋友一起玩。由于孩子性格内向,胆子又小,不敢将这个想法直接告诉老师,这才出现了文中开头的一幕。
送走了洋洋妈妈,我牵着洋洋的手来到了教室,对孩子们说:“前天洋洋还没来得及告诉老师和小朋友们为什么要把雪花片放到口袋里,就被大家误会了。其实,洋洋是想在家里用雪花片造一个漂亮的蘑菇房子,再带到幼儿园里跟大家一起玩,你们同意他把雪花片带回家吗?”“同意!”孩子们齐声说。“那今天我们让洋洋把雪花片带回家,好吗?”“好。”
洋洋有点不好意思,转身对着马老师说:“对不起,马老师,我惹您生气了。”“下次有什么想法一定要大胆地跟老师讲清楚哦,老师原谅你。”“谢谢马老师!”在我的带动下,教室里响起了一片掌声,我和洋洋、马老师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第四天,洋洋从家里带来了插好的蘑菇房子。“哇,好漂亮!”“洋洋,你本领真大!”“洋洋,了不起!”孩子们纷纷赞叹。不一会儿,小朋友们就都围到了洋洋的座位旁。洋洋开心地讲起了《有趣的蘑菇房子》的故事,最后还把房子拆了同其他小伙伴一起重新搭建呢!看着洋洋和孩子们玩得这么高兴,我想,曾经的那个“小偷”应该早已烟消云散了,大伙儿已经重新认识了这个善良又有点腼腆的洋洋。
事件反思
马老师是我园新来的教师,在处理这方面的问题时还缺乏一定的经验,无心之失引起了很大的误会。孩子想把玩具带回家,作为教师,首先要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弄清楚孩子内心真实的想法,再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处理。如果孩子喜欢这个玩具,仅仅想把它带回家玩一玩,第二天还会带到幼儿园里来,这样未尝不可。对于3~6岁的幼儿来说,某件东西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界限并不十分明确。很多时候,孩子只是单纯地喜欢某样东西,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带回家,往往意识不到这是一种错误的行为。因此,我们不能一概而论,把这种行为统统冠以“偷”的罪名,让孩子幼小的心灵背上沉重的包袱。
作为父母,在遇到这类情况时,也要克制自己的情绪,打和骂都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而是要耐住性子与孩子交流,告诉孩子如何分辨“自己的”和“别人的”,教会孩子如何面对与处理自己喜欢,但却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家园沟通,有效应对
孩子的意志力薄弱,往往经不起诱惑,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总想据为己有。如果孩子将别人的东西“拿”回了家,家长发现后应及时与幼儿园沟通,针对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引导,帮助孩子认识和改正错误。但孩子也有自尊心,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尊重孩子,找到孩子“拿”东西的真正原因。
总之,3~6岁的孩子还不具备有意“偷窃”的意识与能力,成人在处理孩子的这类行为时,一定要注意方法,切忌在外人面前直接批评、讽刺、嘲笑、挖苦孩子,否则,不仅会伤害孩子的自尊,教育效果也会事倍功半。
此外,有时孩子会故意用“拿东西”来引起大人的关注,以发泄心中的不满。比如,有个别家长因为种种原因,对孩子不够关心,在某些方面敷衍了事,孩子就会用“拿东西”来“警告”大人,以此来引起父母的注意。再如,有的老师对某些孩子比较偏爱,忽视了另外一些孩子,当他们感觉到不公,就会用各种行为来进行反抗,将不是自己的东西“拿”回家。出现这些情况时,成人应当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教育方式,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满足其合理要求,使其在信任、宽松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这件事让我深深地领悟到“家园配合,有效沟通”的重要性。看似一件小事,但如果不去深入了解,就会产生很大的误会,甚至会对孩子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家长和老师只有进行有效沟通,才能避开教育的“盲区”,并针对“盲区”共同探讨出适合孩子的教育手段。每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是成长必须付出的代价。只有家园携手,科学育儿,才能为孩子打造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