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蟹的境界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j35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喜欢吃蟹。在我眼中,比起其他海鲜来,蟹的迷人之处在于那极难得的、多元丰硕的口感层次,肥美软糯的蟹黄、黏稠鲜美的蟹膏、绵细甘甜的白肉,从蟹肚、蟹脚到蟹钳,都有着或细致或浓郁的不同风貌,令人倾倒。
  我屡游江南,海鲜没少吃过,食蟹自然是一大美事。江苏餐馆保留了传统的大闸蟹的做法,清蒸之后,备镇江醋拌以剁成米的老姜,蟹膏、蟹肉佐姜醋而食,再加适量白糖调制而成,既可以去土腥味,也可解腻提鲜。食毕,不怕酸的人,甚至可以尽饮漂浮蟹香、蟹渣的姜醋,流到指缝的醋也要在滴到桌前吮指尽收,不能浪费。
  人在广州,也能吃到蟹。蒜香蟹是地道的粤菜,烹制時将蟹滤干水分后用调料腌1分钟左右,再将蒜泥酱均匀地洒在蟹肉上,放入锅中蒸熟。蒜香浓郁,美味无比。
  上海的小吃样样精致,当地特色的咸蛋黄炒蟹值得一尝。同样选用新鲜的肉蟹,将咸蛋黄与各种调料一同翻炒均匀后用小火熬制,再将蟹加入与蛋黄一同翻炒而成。食用时,蛋黄与蟹肉的味道融合,有类似蟹黄的香味。
  印象最深的是海南三亚之行,友人把我带到红沙鱼排吃海鲜。突突地坐着小船到了鱼排上的简陋餐馆。用的是最简单的清水锅底,随你喜欢选择海鲜,海鲜都是早上出海打捞的虾蟹斑鱼等等,调料是简单的酱油。照例席上有海蟹。放到锅里浸泡一会捞上来,去壳,爽口而且带着咸鲜,味道一点都不觉得寡淡,没有了辣椒、青菜、姜、蒜、醋、咖喱等,还原的味道却是令人意外地愉悦。
  盐焗蟹,是把半生不熟的蟹放在炒熟的粗盐粒中,焗焖而成。这道菜很见厨师功夫,制作的温度要适宜,盐味才可入得蟹壳内,才会产生盐焗过后特别的风味。蟹肉甘香可口,外面香脆而内里依然肉汁丰富。
  母亲的蟹羹别有特色。她端一大陶盆放到堂屋中间,然后利索地把案板上的蟹剁馅似的切个粉碎,然后将其全部倒入陶盆里。从大缸里舀了一盆凉水进去,用勺子捞走上面的蟹壳的残渣,沉在底下的全是鲜嫩的蟹黄蟹白。此时炉膛已烧得通红,母亲先用葱段姜末炝锅,然后把蟹黄蟹肉一股脑推进热锅中,立刻满屋香味弥漫。盖锅煮汤,母亲开始擀面,灵巧的双手切出细细的面条。面擀好了,下入锅中。母亲盛了一碗递给我,我尝了一口,立刻断定,梁实秋文中所说的蟹酱面的感觉,我是真的找到了。母亲的蟹羹,其实应该叫做蟹面。浓稠的汤汁,满是蟹香。面条不多,静卧于蟹汤中。蟹的浓香,面的爽滑,真是美味。
  由此,我悟到食蟹的境界。约二三知己好友,把酒持蟹,畅谈人生,是一种境界,那是友情的最高境界。而全家人团团围坐,热闹喧嚣,是一种境界,那是家庭和美的最高境界。独自江畔食蟹,明月清风,自然也是一种境界,那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而生活中的另一种境界,便是吃上一碗母亲亲手做的蟹面,温馨滋补,营养身心。
  食蟹的境界,说来也是林林总总。不过,总的来说,若能酒过愁肠,忘却人生烦恼,持蟹在手,尽尝其间美味,我想,这应该是最高的境界吧。
其他文献
一  罗兰夫人说:“认识的人越多,我越喜欢狗。”何也?因为,有的人,你对他再好,他也会背叛你,而狗不会。她说的是狗的忠诚。其实,还有一点,也应说及:狗的自然,是怎样,就怎样,不装、不做作,而人有虚伪一面。仅从这两点而言,人应向狗学习;养狗、爱狗者的信念,也应更坚定。  二  有的人,在其位,不谋其政,还振振有词:“无为而治。”如果是认识糊涂,就该拨乱反正:老子的“无为”,是不做不该做之事,而做應该
期刊
朱国平先生撰文《胡子总是要刮的》(本刊7月上)对刮胡子这门手艺后继乏人表示担忧。我有同感,在《我当理发匠胡师傅50年回头客》(2014年11月28日《杂文报》)中谈到:“顾客都说,胡师傅的刮脸功夫无人能及,对于顾客而言,那简直就是一种享受。人脸包包坑坑,把脸刮好,让顾客感到像按摩那样舒服,是手艺,是艺术,是匠心。”胡师傅的手艺在此地硕果仅存,新一代“发艺师”们“美发”有一套,却不谙刮脸之道。我经常
期刊
我的奶奶生于光绪末年。套用一度流行的说法,我应该是可以称之为“民国老太太”的。她小脚,套裤,蓝布大襟褂子,有发髻,冬天还戴一顶黑色平绒帽子——是不是有点“民国范”呢?自然,生活在穷乡僻壤的她,和她的同时代人林徽因、张充和之类的“名媛”,不可并论。有意思的是,她能说出许多格言式的俗言俚语,并且身体力行。这些俚俗之语,细细掂量,还颇具文化含量。  “菩萨有眼,响雷打头。”这是奶奶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期刊
《关于阅读的逆向调查》(杂文月刊2017年8月上),很有特色。一个“关于”把标题弄成中规中矩的机关行文格式,接下来却是云诡波谲,“我”的阅读调查不是问读什么书,喜欢什么书,突兀而来却是“你要先烧什么书”,逗起读者的胃口,急于知道答案,回答的各色人等、见仁见智,不说哪里人只说辽宁话、河南话、吴侬软语,意见有稳健的,有极端的,都是“刺心”的。调查大轴是形似的“牛大姐”,一提“牛大姐”人们自然想到《编辑
期刊
《杂文月刊》2017年7月上,刊登一短文《学会低头》,我用一分钟看完了,但花了十分钟思考它。  低頭看似很普通的一件事,内中却有很深的哲理。学会低头就是学会谦虚。不会低头,就会碰得额头青肿。富兰克林就是这样,才学会谦虚的。这篇短文,用生动的事实说明了一个人生深刻的哲理和生活艺术,值得点赞!
期刊
自由,有两个层面。一是民族的自由解放;二是人身的行动自由。无论从哪个层面讲,自由都是来之不易、至为珍贵的。  近读《名人传记》2017年第7期,一篇回忆于右任先生的文章中,有这样一段文字:“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逃至西安。大爷为抗议清廷卑躬屈膝的行径,故意散开辫子,照了一张披头散发的照片以明心志,背景是他自己写的对子:‘换太平以颈血,爱自由如发妻。’”于右任这里讲的,应当
期刊
范纯仁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之子,在父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熏陶下,自小就胸怀大志,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人处世更具名士风范。纵观范纯仁的一生,两度拜相,身居要职,与朋友交往,崇奉“君子之交淡如水”,凡事皆以民意为先、国事为重,从不计较个人私利恩怨,他自我总结道:“吾平生所学,得之中恕二字,一生用不尽。”纵观范纯仁的为官沉浮,大都处在北宋波谲云诡的政治旋涡中,但他从不搞
期刊
人们一日也离不开的微信“朋友圈”之“朋友”一词,《国语辞典》指“友人之统称”。我检索自己的“朋友圈”,里面真正志同道合者少之又少,大多是家人、同事、工作伙伴等,但他们却都被冠以“朋友”而圈在一起!“朋友圈”,其实只不过是我日常生活之交际圈罢了,可微信研发团队偏偏舍“交际”而用“朋友”,如此,则“朋友”一词势必贬值矣。  正因如此,在运用“朋友圈”的最大功能——分享时,就要慎之又慎,当你分享自己的观
期刊
一段时间以来,似乎时常看到关于老人的负面新闻:公交车上,老人强迫年轻人让座甚至大打出手;为了争夺篮球场跳广场舞,老人群体暴力驱赶篮球少年;晨跑老人被汽车所撞,同情被撞死老人者不到20%……  起初时,我的偏向在年轻人一边:是的,现在年轻人打拼事业,早出晚归,工作压力大、工资收入低,辛辛苦苦攒钱也买不起房,不招未来丈母娘待见……即使是在家里,妻子对她的父母也是冲口而出:“我哪像你们吃了饭遛弯精神好精
期刊
曾几何时,国人兴起了大大的旅游热。因为旅游热,常常是,高速路变成停车场,旅游点只剩人头看,恶导游训人如猪狗,黑老板宰客不商量。但,即使很多人有旅游的不愉快和痛苦經历,其热乎势头依然不减。  旅游到底有什么好?有人说,能打开视野,增长见识,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果真如此吗?更多旅游者的写照是:“上车睡觉,下车撒尿,景区拍照,回家什么也不知道。”如此这般,收获在哪?前不久在湖南天门山上,我问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