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初中政治课堂教学策略

来源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am1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对教学的要求不同于以往课程的要求,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更加强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强调深入到学生的认知世界,通过参与学习过程,给他们深刻的体验。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它是学生成长的舞台、是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天空、是学生品味生活的“梦想剧场”。
  新课程对教学的要求不同于以往课程的要求,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更加强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强调深入到学生的认知世界,通过参与学习过程,给他们深刻的体验。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它是学生成长的舞台、是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天空、是学生品味生活的“梦想剧场”。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主要场所。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应如何实施?我结合自身的教學工作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与做法:
  一、转变教学观念,树立新的教学质量观
  教学观念是教师教学行为的先导。有怎样的观念就会有怎样的行为。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新时期的教育目的已唱响了素质教育的主旋律。因此,老师在教学中要改变传统教育中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分数,轻质量;重尖子,轻全体;重教轻学的教学观念,树立符合教育要求的新的教学质量观。在初中政治课教学中就是要改变过去过分强调理论知识学习,轻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用,改变过去重视学生的考试分数,忽略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内化养成的状态,使政治课教学充分发挥影响学生思想意识的功能,使学生完成由知到信,再由信到行的发展过程。
  二、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
  课堂氛围是指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相互交往的一种心理状态。如若师生间能在宽松、和谐、平等的状态下开展教学活动,则课堂氛围便是良性的。它对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在课堂动态生成过程中的创造性和学习兴趣,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保证。根据初中政治课教材的特点,笔者以为,营造良好的政治课课堂教学氛围,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1、教师用微笑去感染学生
  教师的工作态度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很难想象一个有职业倦怠的老师能让学生对他所教的学科产生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微笑就是阳光,是教师宽容、忍让精神的体现。有教师微笑的课堂,会使学生情绪稳定,心情舒畅。因此,教师在走进课堂之前要将自己的一切不快丢在教室外,试着去忘记自己的不快,做个乐观的人;试着忘记学生的过去,做个宽容的人;试着忘记自己的权威,做个与学生平等的人;试着忘记学生的种种意外,做个公正的人。教师应以自己良好的心态,认真的工作去熏陶和感染学生,使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
  2、教师以平等对话去启发学生
  传统的课堂教学强调教师权威,搞“一言堂”,致使师生间缺乏情感交流,观点碰撞。长此以往,学生养成了性格上的堕性,人格上的奴性。这显然不符合我国新时期“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目的要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蹲下身来与学生平行”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犹为重要。老师在政治课课堂上应将话语权多交给学生,允许学生对同一件事发表不同的看法。即使学生的看法有些幼稚,甚至有些偏激,老师都应持一种包容的态度,允许学生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交流,通过自我的矛盾斗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而不是将自己或别人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让学生体验理性思考带来的成就感。
  三、转变教师角色,突出学生主体作用
  新教材在课本中增加了许多能引发学生思考并说明观点的阅读材料,用好这些材料对学生内化教材观点,形成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极具价值。然而课本所提供的材料并非都为学生熟悉。因此,教师在使用阅读教材时应有所取舍:对于学生熟悉的材料,老师可以选用;对于学生陌生的材料,教师可以舍去,通过分析材料呈现的意图及学生生活的环境,去创设虚拟的案例或另选学生熟悉的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教材观点。总之,教师在教材的使用中不能只传授教材内容,而应去领会教材意图,做课程的开发者。
  新教材打破了以强调知识系统性和理论性为主要任务的学科课程的特点,在编写中降低了知识的理论难度,突出了不同学科内容的整合性,在课本中增加了很多旨在让学生内化教材观点的学生活动。教材这种结构形式的变化,无非是要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让学生不仅通过学习明理,更重要的是要将“理”变成学生生活中的“行”。显然,教材结构的变化已体现了其价值取向由知识的获取转向到了人的培养和发展上。而人的发展是很难简单地依赖于外界的影响或者说教来完成的,它必须通过受教育者自身的“亲历”或“实践”来实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很好地体现教材编写的意图,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就应从传统教育中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转化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也应由学习活动中的“接受者”转化为学习活动的自主探究者。
  四、改变评价方式,保证新课程理念的顺利实施
  评价标准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有重要的导向和调控作用。我国的素质教育已经推行很多年了,但很多学校的教师仍然在按应试教育的模式开展教学活动,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行政管理者仍然在用“分数”、“考试成绩”作为考评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这使老师担心素质教育的推行会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因此,老师们宁愿保守地使用传统教育方式提高学生分数,也不愿冒险使用新的教学方式来推进素质教育。故,改变教育评价方式是促使老师们改变教育行为方式的重要保证。从当下教育的要求看,在初中政治课教学中,学校可以政治课所要求的学生素质的发展状况作为对老师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
其他文献
背景及目的:博尔纳病病毒(BDV)是一种嗜神经性的单股负链RNA病毒,BDV的感染宿主包括了大部分温血动物,而根据一些研究认为BDV感染也可能于人类精神疾病有关,在我国和其他国家一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教育教学面临着很多的挑战,对高校教育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实现大数据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和无缝对接,是高校目前面临的重要课题.高校必须要搭建要转变教
摘要:生物教材结构分为知识结构,能力培养结构,思想品德结构。对前者,研究的较多,较深,而对后两者的研究却不多见。对生物教材中如何体现能力的培养多见于从教材表述角度来探讨。而在生物教材中如何把能力培养以结构形式反映出来却少研究。本文试对教材能力培养结构的构建以及新编高中生物教材(以下简称新教材)应如何反映这种能力培养结构的问题做一些初步探讨。  一、课文系统  课文系统也应从三个层次来反映这种结构。
摘要:我们在掌握基本语言后,必须学会脱离语言本身,我们首先要理解文章整体而非个别词句。文章的体裁、内容可能千差万别,但文章是人写出来的,那就必定有一定逻辑。词句都不过是表象,而把握作者的意图才是解题之关键。  如果我们在复习过程中,充分运用固定程序阅读来进行强化训练,就一定能达到掌握、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不仅速度快,而且记得牢,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快速阅读法是日益盛行的一种读书方法。
摘要:化学课程的改革对构成化学内容的化学实验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的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选择什么样的实验内容、采用什么样的实验教学方式、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重要价值等,这些都是我们化学教师应值得考虑的问题。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初中化学如果能采用直观的实验教学,不仅可以向学生展示化学仪器和化学物质的多样性,还可以让学生正确掌握操作的正确步骤和装置的简单美观性,更重
摘要:在语文教材中,有着多种风格的课文,有的质朴淡雅,有的壮烈激昂,有的迤逦秀美,有的意蕴深远。然而每一种类型的文章,就犹如不同质态的液体,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沸点”。这些“沸点”,有时在情感升华之处,有时在精彩生成之处,有时又在平实而耐人寻味的叙述之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好这个“沸点”,使师生的情感、心智充分燃烧,让课堂散发浓浓的语文味道。  记得一次参加赛课,请了同事帮忙谋课。当时选择的课
期刊
摘要:“发展地理思维能力”是九年义务教育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之一,而地理思维能力的体现,依赖于地理思维品质的达到程度。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地理思维品质成为我们的首要任务。  一、地理教学中思维品质的培养:  1.(精炼提问)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促成学生思维发展的动力包括:动机、欲望、兴趣、爱好。其中兴趣是激发学生思维的最活跃因素,而提问则是激发兴趣的内在“激素”和“催化剂”。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