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对教学的要求不同于以往课程的要求,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更加强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强调深入到学生的认知世界,通过参与学习过程,给他们深刻的体验。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它是学生成长的舞台、是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天空、是学生品味生活的“梦想剧场”。
新课程对教学的要求不同于以往课程的要求,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更加强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强调深入到学生的认知世界,通过参与学习过程,给他们深刻的体验。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它是学生成长的舞台、是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天空、是学生品味生活的“梦想剧场”。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主要场所。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应如何实施?我结合自身的教學工作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与做法:
一、转变教学观念,树立新的教学质量观
教学观念是教师教学行为的先导。有怎样的观念就会有怎样的行为。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新时期的教育目的已唱响了素质教育的主旋律。因此,老师在教学中要改变传统教育中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分数,轻质量;重尖子,轻全体;重教轻学的教学观念,树立符合教育要求的新的教学质量观。在初中政治课教学中就是要改变过去过分强调理论知识学习,轻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用,改变过去重视学生的考试分数,忽略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内化养成的状态,使政治课教学充分发挥影响学生思想意识的功能,使学生完成由知到信,再由信到行的发展过程。
二、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
课堂氛围是指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相互交往的一种心理状态。如若师生间能在宽松、和谐、平等的状态下开展教学活动,则课堂氛围便是良性的。它对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在课堂动态生成过程中的创造性和学习兴趣,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保证。根据初中政治课教材的特点,笔者以为,营造良好的政治课课堂教学氛围,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1、教师用微笑去感染学生
教师的工作态度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很难想象一个有职业倦怠的老师能让学生对他所教的学科产生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微笑就是阳光,是教师宽容、忍让精神的体现。有教师微笑的课堂,会使学生情绪稳定,心情舒畅。因此,教师在走进课堂之前要将自己的一切不快丢在教室外,试着去忘记自己的不快,做个乐观的人;试着忘记学生的过去,做个宽容的人;试着忘记自己的权威,做个与学生平等的人;试着忘记学生的种种意外,做个公正的人。教师应以自己良好的心态,认真的工作去熏陶和感染学生,使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
2、教师以平等对话去启发学生
传统的课堂教学强调教师权威,搞“一言堂”,致使师生间缺乏情感交流,观点碰撞。长此以往,学生养成了性格上的堕性,人格上的奴性。这显然不符合我国新时期“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目的要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蹲下身来与学生平行”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犹为重要。老师在政治课课堂上应将话语权多交给学生,允许学生对同一件事发表不同的看法。即使学生的看法有些幼稚,甚至有些偏激,老师都应持一种包容的态度,允许学生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交流,通过自我的矛盾斗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而不是将自己或别人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让学生体验理性思考带来的成就感。
三、转变教师角色,突出学生主体作用
新教材在课本中增加了许多能引发学生思考并说明观点的阅读材料,用好这些材料对学生内化教材观点,形成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极具价值。然而课本所提供的材料并非都为学生熟悉。因此,教师在使用阅读教材时应有所取舍:对于学生熟悉的材料,老师可以选用;对于学生陌生的材料,教师可以舍去,通过分析材料呈现的意图及学生生活的环境,去创设虚拟的案例或另选学生熟悉的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教材观点。总之,教师在教材的使用中不能只传授教材内容,而应去领会教材意图,做课程的开发者。
新教材打破了以强调知识系统性和理论性为主要任务的学科课程的特点,在编写中降低了知识的理论难度,突出了不同学科内容的整合性,在课本中增加了很多旨在让学生内化教材观点的学生活动。教材这种结构形式的变化,无非是要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让学生不仅通过学习明理,更重要的是要将“理”变成学生生活中的“行”。显然,教材结构的变化已体现了其价值取向由知识的获取转向到了人的培养和发展上。而人的发展是很难简单地依赖于外界的影响或者说教来完成的,它必须通过受教育者自身的“亲历”或“实践”来实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很好地体现教材编写的意图,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就应从传统教育中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转化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也应由学习活动中的“接受者”转化为学习活动的自主探究者。
四、改变评价方式,保证新课程理念的顺利实施
评价标准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有重要的导向和调控作用。我国的素质教育已经推行很多年了,但很多学校的教师仍然在按应试教育的模式开展教学活动,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行政管理者仍然在用“分数”、“考试成绩”作为考评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这使老师担心素质教育的推行会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因此,老师们宁愿保守地使用传统教育方式提高学生分数,也不愿冒险使用新的教学方式来推进素质教育。故,改变教育评价方式是促使老师们改变教育行为方式的重要保证。从当下教育的要求看,在初中政治课教学中,学校可以政治课所要求的学生素质的发展状况作为对老师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
新课程对教学的要求不同于以往课程的要求,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更加强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强调深入到学生的认知世界,通过参与学习过程,给他们深刻的体验。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它是学生成长的舞台、是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天空、是学生品味生活的“梦想剧场”。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主要场所。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应如何实施?我结合自身的教學工作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与做法:
一、转变教学观念,树立新的教学质量观
教学观念是教师教学行为的先导。有怎样的观念就会有怎样的行为。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新时期的教育目的已唱响了素质教育的主旋律。因此,老师在教学中要改变传统教育中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分数,轻质量;重尖子,轻全体;重教轻学的教学观念,树立符合教育要求的新的教学质量观。在初中政治课教学中就是要改变过去过分强调理论知识学习,轻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用,改变过去重视学生的考试分数,忽略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内化养成的状态,使政治课教学充分发挥影响学生思想意识的功能,使学生完成由知到信,再由信到行的发展过程。
二、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
课堂氛围是指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相互交往的一种心理状态。如若师生间能在宽松、和谐、平等的状态下开展教学活动,则课堂氛围便是良性的。它对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在课堂动态生成过程中的创造性和学习兴趣,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保证。根据初中政治课教材的特点,笔者以为,营造良好的政治课课堂教学氛围,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1、教师用微笑去感染学生
教师的工作态度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很难想象一个有职业倦怠的老师能让学生对他所教的学科产生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微笑就是阳光,是教师宽容、忍让精神的体现。有教师微笑的课堂,会使学生情绪稳定,心情舒畅。因此,教师在走进课堂之前要将自己的一切不快丢在教室外,试着去忘记自己的不快,做个乐观的人;试着忘记学生的过去,做个宽容的人;试着忘记自己的权威,做个与学生平等的人;试着忘记学生的种种意外,做个公正的人。教师应以自己良好的心态,认真的工作去熏陶和感染学生,使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
2、教师以平等对话去启发学生
传统的课堂教学强调教师权威,搞“一言堂”,致使师生间缺乏情感交流,观点碰撞。长此以往,学生养成了性格上的堕性,人格上的奴性。这显然不符合我国新时期“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目的要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蹲下身来与学生平行”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犹为重要。老师在政治课课堂上应将话语权多交给学生,允许学生对同一件事发表不同的看法。即使学生的看法有些幼稚,甚至有些偏激,老师都应持一种包容的态度,允许学生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交流,通过自我的矛盾斗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而不是将自己或别人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让学生体验理性思考带来的成就感。
三、转变教师角色,突出学生主体作用
新教材在课本中增加了许多能引发学生思考并说明观点的阅读材料,用好这些材料对学生内化教材观点,形成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极具价值。然而课本所提供的材料并非都为学生熟悉。因此,教师在使用阅读教材时应有所取舍:对于学生熟悉的材料,老师可以选用;对于学生陌生的材料,教师可以舍去,通过分析材料呈现的意图及学生生活的环境,去创设虚拟的案例或另选学生熟悉的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教材观点。总之,教师在教材的使用中不能只传授教材内容,而应去领会教材意图,做课程的开发者。
新教材打破了以强调知识系统性和理论性为主要任务的学科课程的特点,在编写中降低了知识的理论难度,突出了不同学科内容的整合性,在课本中增加了很多旨在让学生内化教材观点的学生活动。教材这种结构形式的变化,无非是要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让学生不仅通过学习明理,更重要的是要将“理”变成学生生活中的“行”。显然,教材结构的变化已体现了其价值取向由知识的获取转向到了人的培养和发展上。而人的发展是很难简单地依赖于外界的影响或者说教来完成的,它必须通过受教育者自身的“亲历”或“实践”来实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很好地体现教材编写的意图,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就应从传统教育中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转化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也应由学习活动中的“接受者”转化为学习活动的自主探究者。
四、改变评价方式,保证新课程理念的顺利实施
评价标准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有重要的导向和调控作用。我国的素质教育已经推行很多年了,但很多学校的教师仍然在按应试教育的模式开展教学活动,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行政管理者仍然在用“分数”、“考试成绩”作为考评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这使老师担心素质教育的推行会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因此,老师们宁愿保守地使用传统教育方式提高学生分数,也不愿冒险使用新的教学方式来推进素质教育。故,改变教育评价方式是促使老师们改变教育行为方式的重要保证。从当下教育的要求看,在初中政治课教学中,学校可以政治课所要求的学生素质的发展状况作为对老师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