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改革的时代需要创新的精神,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时代赋予教育的使命。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要精心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激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善问,安排拓展质疑,激发进一步探究的欲望,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新课程理念下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创新思维是决定学生看待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是学生未来成长和发育中重要的力量,同时也是新时代社会和市场迫切需要的能力。引导学生质疑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基础。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学则思疑。疑点往往是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在关键之处抓住这些疑难问题,深入思考,就会领悟文章的内涵。只有对问题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才能对问题有较透彻的了解和深刻的认识。换言之,阅读课文时,如果能于无疑处生疑,于是疑处质疑问难,并进行分析和解决疑难,就能深刻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同时有效的促进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敢于质疑问难,从而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加深对课文的认识,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
事实上,无论是多么聪明的学生,也不可能对所学课文的字、词、句、段、篇以及标点、语法、修辞、文体等无不通晓,毫无疑问。学生在学习中不提出什么问题,并不能说明其以经明白,相反,正说明其读课文未能深入理解,或者还没有掌握质疑问难的方法。那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当如何引导学生寻找疑点和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一、精心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深入思考
首先,要有目的、有重点地设置疑问。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自始即不多讲,而以提问指点代替多讲。提问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发展思维,而不是为提问而提问。”如在讲读《瀑布》的第一课时,提问:(1)浪一个接一个涌向岸滩时会发出什么声音?(2)阵阵风吹过松林时又会发出怎样的声音?让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探究,展开想象。这样,问题中的两种声音就会在学生的脑海中回荡,学生对这一节的内容就不难理解了。又如:教学《白杨》一课第二段,可抓住“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这句话,提问:(1)什么叫“表白”?怎样理解“表白着自己的心”的意思?(2)从课文中的那些地方可以看得出爸爸在“表白着自己的心”呢?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阅读理解,逐步回答了这些问题,就可以突破这一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其次,提出的问题要巧妙而有趣,要具有一定的深度。有趣的问题既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又能活跃课堂探究问题的氛围。尤其是提问在点子上,而不是脱口而出的一般问题,要提问经过认真思考讨论才可以解决的问题。例如,在讲读《李时珍》的第三小节时,可让学生先自由阅读课文后再提问:李时珍决心要编写的一部比较完善的药物书,应该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先读懂这一段的内容,必须对旧药物书的三条缺点进行概括,然后针对这三条缺点回答完善的药物书应该是怎样的。这样导读,既能激起积极主动思考,又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真正做到一举两得。
二、激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善问
首先,要激励学生大胆提问。学生提出的问题或许是恰当的,或许是不必要的,甚至或许是错误的,教师务必区别对待,不能断然否定。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适当加以点拨,并进行必要的整理和归纳,切忌蜻蜓点水,主次不分。
其次,教师应抓住火候,因势利导,随机点拨,促进学生由不会问到善于问的转化。具体的讲,第一步小学,围绕课题寻找疑点。课题便是文章的眼睛,要是能教会学生善于围绕课题提问题,就培养了学生的审题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如学习《董存瑞舍身炸碉堡》一文,可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问:(1)董存瑞为什么要炸碉堡?(2)“舍身”是什么意思?他为什么要舍身呢?通过提出这些疑问,并结合课文内容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就能感知了。第二步,从字、词、句等方面寻找疑点。课文中有的词句可以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但有的词句含义比较深刻难以理解,这就要通过提出疑问来突破。如学习《鸟的天堂》一课,可启发学生抓住“结尾句”来设置疑问:(1)“鸟的天堂”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的是什么?(2)作者为什么赞美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呢?通过认真思考回顾全文,学生就不难体会“鸟的天堂”的含义及言外之意了?第三步,抓住课文的难点寻找疑点。在阅读中,可以根据课文记叙的重点,通过前后对比,从中发现疑问。例如教学《草地夜行》这一课,可引导学生通过这样比较寻疑:(1)前面说小战士“一步一挨”向前走,后来为什么能“迈开大步”向前走了?(2)前面说“黑暗笼罩着大地”,后面为什么说“看见了光明”(3)为什么说草地是一条“稀烂的路”?通过这样的寻疑解难,学生对课文的主题思想及写作特点就会有深刻的理解。
三、安排拓展质疑,激发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一篇课文学完了,并不是质疑也就此结束了。安排拓展质疑,是将课堂内的知识技能引向课外的大好时机。因为学生读书之疑,有的并不是本课文所能解决的。教师可以抓住学生提出的问题,给学生提供篇目,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寻找答案,或是提示方法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加以解决,从而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的领域。如学完《鲸》这篇课文,其中关于鲸的睡觉方式的描述,学生理解起来并不难,但鲸为什么要这样睡觉呢?这个问题就有思考的价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查找资料,弄清这样睡觉的深层意义。再如《爱因斯坦与小姑娘》这一课中爱因斯坦最后说:“她教我怎样穿戴,怎样放东西和布置房间。这些天,她还给我小甜饼。我呢,简直什么也帮不了她,只好帮她做数学题。”在进一步感受爱因斯坦平易近人的同时,也产生了疑问:别的科学家是不是也这样平易近人?所有的科学家是不是都像爱因斯坦一样只会搞研究不会日常打理?这样引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关系到小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还很多,关键是教师要树立创新教育的观念、引导得法,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让他们成长为实现“中国梦”的创造型人才。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新课程理念下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创新思维是决定学生看待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是学生未来成长和发育中重要的力量,同时也是新时代社会和市场迫切需要的能力。引导学生质疑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基础。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学则思疑。疑点往往是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在关键之处抓住这些疑难问题,深入思考,就会领悟文章的内涵。只有对问题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才能对问题有较透彻的了解和深刻的认识。换言之,阅读课文时,如果能于无疑处生疑,于是疑处质疑问难,并进行分析和解决疑难,就能深刻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同时有效的促进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敢于质疑问难,从而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加深对课文的认识,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
事实上,无论是多么聪明的学生,也不可能对所学课文的字、词、句、段、篇以及标点、语法、修辞、文体等无不通晓,毫无疑问。学生在学习中不提出什么问题,并不能说明其以经明白,相反,正说明其读课文未能深入理解,或者还没有掌握质疑问难的方法。那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当如何引导学生寻找疑点和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一、精心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深入思考
首先,要有目的、有重点地设置疑问。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自始即不多讲,而以提问指点代替多讲。提问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发展思维,而不是为提问而提问。”如在讲读《瀑布》的第一课时,提问:(1)浪一个接一个涌向岸滩时会发出什么声音?(2)阵阵风吹过松林时又会发出怎样的声音?让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探究,展开想象。这样,问题中的两种声音就会在学生的脑海中回荡,学生对这一节的内容就不难理解了。又如:教学《白杨》一课第二段,可抓住“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这句话,提问:(1)什么叫“表白”?怎样理解“表白着自己的心”的意思?(2)从课文中的那些地方可以看得出爸爸在“表白着自己的心”呢?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阅读理解,逐步回答了这些问题,就可以突破这一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其次,提出的问题要巧妙而有趣,要具有一定的深度。有趣的问题既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又能活跃课堂探究问题的氛围。尤其是提问在点子上,而不是脱口而出的一般问题,要提问经过认真思考讨论才可以解决的问题。例如,在讲读《李时珍》的第三小节时,可让学生先自由阅读课文后再提问:李时珍决心要编写的一部比较完善的药物书,应该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先读懂这一段的内容,必须对旧药物书的三条缺点进行概括,然后针对这三条缺点回答完善的药物书应该是怎样的。这样导读,既能激起积极主动思考,又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真正做到一举两得。
二、激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善问
首先,要激励学生大胆提问。学生提出的问题或许是恰当的,或许是不必要的,甚至或许是错误的,教师务必区别对待,不能断然否定。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适当加以点拨,并进行必要的整理和归纳,切忌蜻蜓点水,主次不分。
其次,教师应抓住火候,因势利导,随机点拨,促进学生由不会问到善于问的转化。具体的讲,第一步小学,围绕课题寻找疑点。课题便是文章的眼睛,要是能教会学生善于围绕课题提问题,就培养了学生的审题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如学习《董存瑞舍身炸碉堡》一文,可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问:(1)董存瑞为什么要炸碉堡?(2)“舍身”是什么意思?他为什么要舍身呢?通过提出这些疑问,并结合课文内容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就能感知了。第二步,从字、词、句等方面寻找疑点。课文中有的词句可以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但有的词句含义比较深刻难以理解,这就要通过提出疑问来突破。如学习《鸟的天堂》一课,可启发学生抓住“结尾句”来设置疑问:(1)“鸟的天堂”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的是什么?(2)作者为什么赞美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呢?通过认真思考回顾全文,学生就不难体会“鸟的天堂”的含义及言外之意了?第三步,抓住课文的难点寻找疑点。在阅读中,可以根据课文记叙的重点,通过前后对比,从中发现疑问。例如教学《草地夜行》这一课,可引导学生通过这样比较寻疑:(1)前面说小战士“一步一挨”向前走,后来为什么能“迈开大步”向前走了?(2)前面说“黑暗笼罩着大地”,后面为什么说“看见了光明”(3)为什么说草地是一条“稀烂的路”?通过这样的寻疑解难,学生对课文的主题思想及写作特点就会有深刻的理解。
三、安排拓展质疑,激发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一篇课文学完了,并不是质疑也就此结束了。安排拓展质疑,是将课堂内的知识技能引向课外的大好时机。因为学生读书之疑,有的并不是本课文所能解决的。教师可以抓住学生提出的问题,给学生提供篇目,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寻找答案,或是提示方法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加以解决,从而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的领域。如学完《鲸》这篇课文,其中关于鲸的睡觉方式的描述,学生理解起来并不难,但鲸为什么要这样睡觉呢?这个问题就有思考的价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查找资料,弄清这样睡觉的深层意义。再如《爱因斯坦与小姑娘》这一课中爱因斯坦最后说:“她教我怎样穿戴,怎样放东西和布置房间。这些天,她还给我小甜饼。我呢,简直什么也帮不了她,只好帮她做数学题。”在进一步感受爱因斯坦平易近人的同时,也产生了疑问:别的科学家是不是也这样平易近人?所有的科学家是不是都像爱因斯坦一样只会搞研究不会日常打理?这样引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关系到小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还很多,关键是教师要树立创新教育的观念、引导得法,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让他们成长为实现“中国梦”的创造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