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当前我国新课程改革全面展开的新形势下,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工作中广大幼儿园教师也体会到急需获得专业化成长的紧迫性,但如何有效促进自身的专业化成长使很多幼儿教师感到很茫然,不知从何处着手。我园在不断地摸索实践中,尝试了“一课多研”的教研活动形式,成为了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有效途径之一。本文从“什么是“一课多研”;“一课多研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作用”两方面简要谈一些对“一课多研”的教研活动形式的体会。
关键词一课多研 专业化研讨
当前我国新课程改革正全面展开,新时期的教育变革要求我们一线教师由原来的“教书匠”向“学者型”教师转化,这一转化过程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其实在工作中我们广大幼儿园教师也体会到急需获得专业化成长的紧迫性。那如何有效促进自身的专业化成长?对这一点很多教师会感到很茫然,不知从何处着手。其实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的渠道很多:接受专家的指导、同行之间的交流切磋、对幼教工作持续不断地实验和批判性的反思等都是常用的方法。而笔者认为“一课多研”的教研活动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对教师来讲这也是最直接最方便的途径。我园近年来开展的“一课多研”的教研活动形式,正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尝试之一。以下就对“一课多研”的教研活动形式谈的一些肤浅的认识。
一、什么是“一课多研”
所谓“一课多研”是指教研组针对同一活动内容,由同一教师或不同的教师进行多次实践研究的教研活动形式。我园采取的是由教研组全体教师轮流开课的形式,其他教师集体听课,听完课采取平等的对话研讨型的评课方式,进行集体反思,寻找教育活动中有价值的东西,并提升到理论高度来概括、认识,同时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提出新的设想或生成新的问题。在集体研讨后由另一教师在采纳集体的建议后再进行同内容的开课研究,使合理的建议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教学行为。如此反复多次研讨实践,让每一位教师都参与进来,分享集体智慧的成果,力争让课堂效果最优化。活动中,通过比较不同的教学策略,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研讨教学中的困惑、存在的问题等,教师的专业素质获得了较好的发展。
二、“一课多研” 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作用
(一)架起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
教师专业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并在教学实践中能充分运用。我们的教师为了更好地上好研究课,展示自己,激发了主动学习新理论、新纲要的积极性,并在实践中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我组的一位年轻教师曾用“参与着、收获着、成长着”来形容自己的体验。对于刚参加教研活动有开心,有紧张,也有压力。对于年轻教师来说参加教研活动,总想着怎样少暴露一点自己的问题,结果问题越来越多。随着教研的不断深入,就会从实际的事例和讨论交流中,领悟自己所存在的共性的或是个性的不足。由此,愿意去看一些理论的文章,从理性认识的层面去反思、检视自己。渐渐地愿意参与活动,因为这样的活动深刻、实在。
(二)有效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通过“一课多研”的活动形式,我们有些教师凭借集体的力量,不断学习新理念,反思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了自身的教学能力,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例如“为我们的猫妈妈装饰门帘”,即让幼儿用排序的方法串门帘,然后来装饰,这是我们上学期组织过的一个小班教育活动。教研组的一位老师第一次上课时,采用了拟人化游戏活动形式,孩子们的探索热情很高,很快就装饰好了猫妈妈的门帘,但是,这门帘显得有些杂乱,也并无有序的排列,可以说目的并没有真正达到。课后教研组进行了集体研讨,分析不足,并设计了几种新的方案。第二次由教师开课,这位教师在材料上作了改变,没有采用上次的雪花片、木珠等材料,而是采用了彩色卡纸,她把不同颜色的卡纸剪成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图形卡片。活动过程中,幼儿确实能够学会更好的按照大小、形状、颜色来排序,有些孩子也想出了几种不按常理的排序方法,具有很强的创造性。但是,由于第二位教师在设计修改时删掉了上一次教学活动中的拟人化游戏环节,缺少了一定的趣味性,与上次活动相比幼儿的兴致相对稍微低了些。
第二次集体研讨时,我们分析了两次活动的利弊,决定综合两次活动中有价值的内容,去粗取精,再进行第三次开课。第三位教师在授课时,活动过程中孩子们的兴致非常高,而且也顺利地学会了简单的排序,整堂课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结束。幼儿在“学习——纠正——再尝试”中学会了排序;而我们的教师在“上课——研讨、反思——再尝试——再研讨……”这样反复的研究实践的过程中博采众家之长,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
(三)激发了教师的研究兴趣,改变了教师传统的思维方式
“一课多研”能够不断地“追踪深入”,或“生成”新的问题,当教研沿着环环相扣的脉络不断深入,反思和追问的习惯就会形成,教师的智慧就会不断地积累。每次活动、每位教师都带着问题学习,大家集思广益,打开了思路,当新教师提出自己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遇到的困惑时,老教师则以自己教育生涯中所积累的经验帮助新老师分析问题、解答问题,使参与者既能明晰自我教学设计、实践中的优点,以便扬长而为,又能清楚自我教学设计、实践中的弊端。在活动中,教师学习用新的理念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发现了许多自己从未意识到的问题,体验到了大胆尝试研究的成功感,萌发了进一步探究的动机。我们的“一课多研”的教研活动形式已进行了四个学期,笔者觉得自己在每次的研究过程中都有很大的收获,更有兴趣、信心去尝试、探索,在语言的表达、反思案例的撰写上都有很大的进步。
(四)形成了团结合作的氛围
教师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集体环境,“一课多研”创造了分享、合作与支持的研究氛围,增进了教师之间的沟通,使大家在活动中了解他人、了解自己,分享各自的经验,共同讨论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困惑。同事的实践可以作为一面批判的镜子,反射出自己行动的影像,而教师之间的交流使得原来为各人所有的经验观点成为一种共享的资源,一个大家“合资”建成的“资源银行”。通过这一活动,教师的合作意识、团结意识大大增强了,整个教研组形成了浓厚的集体研讨的氛围,在研讨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总之,在“一课多研”的教研活动中,我们的教师在合作、对话、碰撞中不断地成长、进步!当然,我们的“一课多研”的教研活动形式还处于摸索阶段,还有很多不完善之处,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改进,去创新,同时也希望各位专家和同行给我们提供大力的帮助!
关键词一课多研 专业化研讨
当前我国新课程改革正全面展开,新时期的教育变革要求我们一线教师由原来的“教书匠”向“学者型”教师转化,这一转化过程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其实在工作中我们广大幼儿园教师也体会到急需获得专业化成长的紧迫性。那如何有效促进自身的专业化成长?对这一点很多教师会感到很茫然,不知从何处着手。其实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的渠道很多:接受专家的指导、同行之间的交流切磋、对幼教工作持续不断地实验和批判性的反思等都是常用的方法。而笔者认为“一课多研”的教研活动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对教师来讲这也是最直接最方便的途径。我园近年来开展的“一课多研”的教研活动形式,正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尝试之一。以下就对“一课多研”的教研活动形式谈的一些肤浅的认识。
一、什么是“一课多研”
所谓“一课多研”是指教研组针对同一活动内容,由同一教师或不同的教师进行多次实践研究的教研活动形式。我园采取的是由教研组全体教师轮流开课的形式,其他教师集体听课,听完课采取平等的对话研讨型的评课方式,进行集体反思,寻找教育活动中有价值的东西,并提升到理论高度来概括、认识,同时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提出新的设想或生成新的问题。在集体研讨后由另一教师在采纳集体的建议后再进行同内容的开课研究,使合理的建议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教学行为。如此反复多次研讨实践,让每一位教师都参与进来,分享集体智慧的成果,力争让课堂效果最优化。活动中,通过比较不同的教学策略,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研讨教学中的困惑、存在的问题等,教师的专业素质获得了较好的发展。
二、“一课多研” 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作用
(一)架起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
教师专业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并在教学实践中能充分运用。我们的教师为了更好地上好研究课,展示自己,激发了主动学习新理论、新纲要的积极性,并在实践中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我组的一位年轻教师曾用“参与着、收获着、成长着”来形容自己的体验。对于刚参加教研活动有开心,有紧张,也有压力。对于年轻教师来说参加教研活动,总想着怎样少暴露一点自己的问题,结果问题越来越多。随着教研的不断深入,就会从实际的事例和讨论交流中,领悟自己所存在的共性的或是个性的不足。由此,愿意去看一些理论的文章,从理性认识的层面去反思、检视自己。渐渐地愿意参与活动,因为这样的活动深刻、实在。
(二)有效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通过“一课多研”的活动形式,我们有些教师凭借集体的力量,不断学习新理念,反思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了自身的教学能力,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例如“为我们的猫妈妈装饰门帘”,即让幼儿用排序的方法串门帘,然后来装饰,这是我们上学期组织过的一个小班教育活动。教研组的一位老师第一次上课时,采用了拟人化游戏活动形式,孩子们的探索热情很高,很快就装饰好了猫妈妈的门帘,但是,这门帘显得有些杂乱,也并无有序的排列,可以说目的并没有真正达到。课后教研组进行了集体研讨,分析不足,并设计了几种新的方案。第二次由教师开课,这位教师在材料上作了改变,没有采用上次的雪花片、木珠等材料,而是采用了彩色卡纸,她把不同颜色的卡纸剪成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图形卡片。活动过程中,幼儿确实能够学会更好的按照大小、形状、颜色来排序,有些孩子也想出了几种不按常理的排序方法,具有很强的创造性。但是,由于第二位教师在设计修改时删掉了上一次教学活动中的拟人化游戏环节,缺少了一定的趣味性,与上次活动相比幼儿的兴致相对稍微低了些。
第二次集体研讨时,我们分析了两次活动的利弊,决定综合两次活动中有价值的内容,去粗取精,再进行第三次开课。第三位教师在授课时,活动过程中孩子们的兴致非常高,而且也顺利地学会了简单的排序,整堂课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结束。幼儿在“学习——纠正——再尝试”中学会了排序;而我们的教师在“上课——研讨、反思——再尝试——再研讨……”这样反复的研究实践的过程中博采众家之长,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
(三)激发了教师的研究兴趣,改变了教师传统的思维方式
“一课多研”能够不断地“追踪深入”,或“生成”新的问题,当教研沿着环环相扣的脉络不断深入,反思和追问的习惯就会形成,教师的智慧就会不断地积累。每次活动、每位教师都带着问题学习,大家集思广益,打开了思路,当新教师提出自己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遇到的困惑时,老教师则以自己教育生涯中所积累的经验帮助新老师分析问题、解答问题,使参与者既能明晰自我教学设计、实践中的优点,以便扬长而为,又能清楚自我教学设计、实践中的弊端。在活动中,教师学习用新的理念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发现了许多自己从未意识到的问题,体验到了大胆尝试研究的成功感,萌发了进一步探究的动机。我们的“一课多研”的教研活动形式已进行了四个学期,笔者觉得自己在每次的研究过程中都有很大的收获,更有兴趣、信心去尝试、探索,在语言的表达、反思案例的撰写上都有很大的进步。
(四)形成了团结合作的氛围
教师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集体环境,“一课多研”创造了分享、合作与支持的研究氛围,增进了教师之间的沟通,使大家在活动中了解他人、了解自己,分享各自的经验,共同讨论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困惑。同事的实践可以作为一面批判的镜子,反射出自己行动的影像,而教师之间的交流使得原来为各人所有的经验观点成为一种共享的资源,一个大家“合资”建成的“资源银行”。通过这一活动,教师的合作意识、团结意识大大增强了,整个教研组形成了浓厚的集体研讨的氛围,在研讨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总之,在“一课多研”的教研活动中,我们的教师在合作、对话、碰撞中不断地成长、进步!当然,我们的“一课多研”的教研活动形式还处于摸索阶段,还有很多不完善之处,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改进,去创新,同时也希望各位专家和同行给我们提供大力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