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商业部原副部长、党组副书记、世界中餐业联合会名誉会长姜习同志,于2020年6月2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商业部原部长胡平同志,于2020年8月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本刊重新发表《中国烹饪主要特征重在“味”》、《精·美情·礼》,以此深切缅怀姜习同志,深切缅怀胡平同志。
中国的饮食文化,是一个令人感兴趣的课题,主要原因在于它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历史悠久,广博精深,光彩夺目,正在向更高层次、更深领域发展。
烹任的发明已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根据中国考古学界的研究论断,位于北京周口店地区的“北京人”开始了用火熟食,烹饪技术从此产生,从而将禽兽用食物充饥解渴的饮食方法,逐渐升华为人类的一项文明的享受,这已为世界学术界所认同。美国学者也据以认定,烹任技术是“北京人”“早已发明了”的“一种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技能”。据最新的测定,这已是距今五十七万多年前的事。
烹任技术发明以后,便在中华民族的这块土地上不断发展、升华,经历了火墙、石烹、陶烹、铜烹、铁烹等各个历史阶段,经过人类反复实验、实践,筛选、优选,形成了今日的中国烹任。它常用的烹任原料约三千种左右,形成为杂食的优势;应用的刀工技法达数十种,既利于形状整齐,成熟均匀,出味入味,又利于消化吸收,特别是中国独创的剞刀法,赋予了食品以艺术的形象;应用的烹调法也有上百种,既利于不同原料质地滋感的体现,又利于五味调和而构成和谐的新味;应用的调味品近五百种,占常用烹饪原料的六分之一,各种调味料的味与主配料的味复合组配,再经过不同烹调法的效应,产生了中国食品变化多端、不可胜数的风味。以这些为主体,构成为中国烹饪精密、严谨的工艺流程,形成为中国烹饪一整套完善的技术体系。其特点,可以概括为:
广采博取、充分利用的原料优选;
刀工细腻、组配平衡的切配加工;
讲究火候、注重滋感的烹制技法;
善于调和、追求风味的调味工艺。
这些,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构成为中国烹任有别于其他国家烹饪的基本特点。
还有个特点,虽非工艺范畴,却与烹饪工艺有着紧密联系,这便是结构合理、主副分清的膳食体制,这同样是经过漫长历史的实验、实践、筛选而形成的。中国是以植物性原料为主体的膳食结构,主食、副食、零食完全分清的饮食制度,中国烹饪正是依据这一体制进行烹调生产与饮食消费的。
因此,中国菜肴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标准,可以概括为以下六个字:色、形、香、味、滋、养。色,是食品的色泽;形,是食品的形态;香,是食品的香气;味,是食品的味道;滋,是食品的质地感觉;养,是饮食养生,讲究营养美食。六者结合,共同组成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的综合的饮食艺术享受。其中,又以味的享受为核心,以养的享受为目的,这正是中国烹饪的特征。
中国烹饪是味的艺术的结晶,对于味的认识,文字诞生之前尚不可知,有了文字之后,关于味的记述已屡有出现,先秦文献中已经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例如:“口之于味也,有同嗜也”《孟子》),“五味之美,不可胜极”(《黄帝内经》),“味以行气(《左传》),“五味实气”(《国语》),“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文子》)等等。由于善于知味、辨味、用味、造味,便產生了数不清的味道。所以,中国又有句老话,叫做“食无定味,适口者珍”,也因此,中国烹饪的味便处在多变的状态之中,至少在目前,还无法加以科学地量化。但是,有一点是很清楚的,中国烹饪以味为依据,分为若干菜系,其下又分为众多地方风味,此外还有宫廷风味、寺院风味、家常风味以及五十六个民族的风味,构成为中国饮食的多层次、多方位、多品类的风味体系。品尝中国的饮食,无疑地是一种味的艺术的享妥,使人们得到物质与精神交融的满足。中国烹饪之所以受到世界的推崇,其核心恐怕即在于此。
中国烹饪对于味的追求,不仅仅是为了味的艺术的享受,还蕴含有更深层次的追求,就是饮食养生这一目的。中国烹任的整个工艺流程都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中国膳食结构与饮食制度,也是为了这一目的;对于味的追求,更是朝向这一目的而迈进的。关于味与饮食养生的关系,中华民族早已加以总结,收载在两千多年前成书的古医书《黄帝内经》之中,是中华民族在实际生活中,经过千万年来反复实验、实践的验证,经过反复的筛选、优选,经过认识、再认识而得出的成果。中国传统医学的性味学说便由此而得;无病食养,有病食治,食治无效再用药的理论也得之于此。人体的健康,得之于许多因素,最基本的因素是饮食。饮食得当,调节平衡,便获得了健康的基础;反之,失去平衡,病痛随生。这个道理,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中华民族便是如此将美味与养生统一起来的,这本身便是一个具有深奥科学内含的课题。国内有人己对此进行宏观上的探索,得到了一些初步的认识。对这个课题展开更广泛、更深入、更高层次的研究揭示其机制原理无疑将造福于全人类!
法国一位当代名厨保罗·博古兹说过这样句话:“中国是个伟大的国家,中国菜有许多深奥的学问。”我赞同这一看法。中国的烹饪工艺,中国的饮食体制,中国的饮食养生,既是科学,也是艺术,都是学问,连同伴随它们社会历史实践而产生的相关的习俗与礼仪,相关的考古遗存与文物,相关的人物与著作等等,共同汇聚成中国的饮食文化。人们说,中国烹饪是文化、是科学、是艺术,其意义即在于此。中国的烹饪与饮食的确是一门大学问。研究它,开拓它,不仅可以为人类提供美味的饮食享受,而且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与提高素质息息相关,值得为它贡献出我们的智慧与力量。
中国的饮食文化,是一个令人感兴趣的课题,主要原因在于它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历史悠久,广博精深,光彩夺目,正在向更高层次、更深领域发展。
烹任的发明已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根据中国考古学界的研究论断,位于北京周口店地区的“北京人”开始了用火熟食,烹饪技术从此产生,从而将禽兽用食物充饥解渴的饮食方法,逐渐升华为人类的一项文明的享受,这已为世界学术界所认同。美国学者也据以认定,烹任技术是“北京人”“早已发明了”的“一种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技能”。据最新的测定,这已是距今五十七万多年前的事。
烹任技术发明以后,便在中华民族的这块土地上不断发展、升华,经历了火墙、石烹、陶烹、铜烹、铁烹等各个历史阶段,经过人类反复实验、实践,筛选、优选,形成了今日的中国烹任。它常用的烹任原料约三千种左右,形成为杂食的优势;应用的刀工技法达数十种,既利于形状整齐,成熟均匀,出味入味,又利于消化吸收,特别是中国独创的剞刀法,赋予了食品以艺术的形象;应用的烹调法也有上百种,既利于不同原料质地滋感的体现,又利于五味调和而构成和谐的新味;应用的调味品近五百种,占常用烹饪原料的六分之一,各种调味料的味与主配料的味复合组配,再经过不同烹调法的效应,产生了中国食品变化多端、不可胜数的风味。以这些为主体,构成为中国烹饪精密、严谨的工艺流程,形成为中国烹饪一整套完善的技术体系。其特点,可以概括为:
广采博取、充分利用的原料优选;
刀工细腻、组配平衡的切配加工;
讲究火候、注重滋感的烹制技法;
善于调和、追求风味的调味工艺。
这些,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构成为中国烹任有别于其他国家烹饪的基本特点。
还有个特点,虽非工艺范畴,却与烹饪工艺有着紧密联系,这便是结构合理、主副分清的膳食体制,这同样是经过漫长历史的实验、实践、筛选而形成的。中国是以植物性原料为主体的膳食结构,主食、副食、零食完全分清的饮食制度,中国烹饪正是依据这一体制进行烹调生产与饮食消费的。
因此,中国菜肴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标准,可以概括为以下六个字:色、形、香、味、滋、养。色,是食品的色泽;形,是食品的形态;香,是食品的香气;味,是食品的味道;滋,是食品的质地感觉;养,是饮食养生,讲究营养美食。六者结合,共同组成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的综合的饮食艺术享受。其中,又以味的享受为核心,以养的享受为目的,这正是中国烹饪的特征。
中国烹饪是味的艺术的结晶,对于味的认识,文字诞生之前尚不可知,有了文字之后,关于味的记述已屡有出现,先秦文献中已经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例如:“口之于味也,有同嗜也”《孟子》),“五味之美,不可胜极”(《黄帝内经》),“味以行气(《左传》),“五味实气”(《国语》),“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文子》)等等。由于善于知味、辨味、用味、造味,便產生了数不清的味道。所以,中国又有句老话,叫做“食无定味,适口者珍”,也因此,中国烹饪的味便处在多变的状态之中,至少在目前,还无法加以科学地量化。但是,有一点是很清楚的,中国烹饪以味为依据,分为若干菜系,其下又分为众多地方风味,此外还有宫廷风味、寺院风味、家常风味以及五十六个民族的风味,构成为中国饮食的多层次、多方位、多品类的风味体系。品尝中国的饮食,无疑地是一种味的艺术的享妥,使人们得到物质与精神交融的满足。中国烹饪之所以受到世界的推崇,其核心恐怕即在于此。
中国烹饪对于味的追求,不仅仅是为了味的艺术的享受,还蕴含有更深层次的追求,就是饮食养生这一目的。中国烹任的整个工艺流程都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中国膳食结构与饮食制度,也是为了这一目的;对于味的追求,更是朝向这一目的而迈进的。关于味与饮食养生的关系,中华民族早已加以总结,收载在两千多年前成书的古医书《黄帝内经》之中,是中华民族在实际生活中,经过千万年来反复实验、实践的验证,经过反复的筛选、优选,经过认识、再认识而得出的成果。中国传统医学的性味学说便由此而得;无病食养,有病食治,食治无效再用药的理论也得之于此。人体的健康,得之于许多因素,最基本的因素是饮食。饮食得当,调节平衡,便获得了健康的基础;反之,失去平衡,病痛随生。这个道理,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中华民族便是如此将美味与养生统一起来的,这本身便是一个具有深奥科学内含的课题。国内有人己对此进行宏观上的探索,得到了一些初步的认识。对这个课题展开更广泛、更深入、更高层次的研究揭示其机制原理无疑将造福于全人类!
法国一位当代名厨保罗·博古兹说过这样句话:“中国是个伟大的国家,中国菜有许多深奥的学问。”我赞同这一看法。中国的烹饪工艺,中国的饮食体制,中国的饮食养生,既是科学,也是艺术,都是学问,连同伴随它们社会历史实践而产生的相关的习俗与礼仪,相关的考古遗存与文物,相关的人物与著作等等,共同汇聚成中国的饮食文化。人们说,中国烹饪是文化、是科学、是艺术,其意义即在于此。中国的烹饪与饮食的确是一门大学问。研究它,开拓它,不仅可以为人类提供美味的饮食享受,而且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与提高素质息息相关,值得为它贡献出我们的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