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正在进行的基础 教育 改革,无论从理念到方法都是全新的,从表面上看只是改变了教材,实质上是在改造人。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的方式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方面都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务必根据教学对泉及文本内容的需要,优化组合这些方式上好每节课。
新形势小学数学 课程理念 合作交流 评价方式 实践化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即复习新课一讲授新课一练习巩固。即使在学习环节中注重了“预习”,也是为了更好地“讲授新课”,为了更好、更快地让学生接受“新知”。久而久之,客观上导致了学生思维的依赖性和惰性,因而也就根本谈不上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以致于丧失了创造力。因此,新的数学课程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一. 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抽象性、精确性和应用的极端性等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 规律 。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可以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参与意识;可以创设“操作”情境,提供参与条件;可以创设“讨论”情境,营造参与氛围,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生动有趣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如:教学‘`0”的初步认识时,我先创设全班学生吹泡泡的情境。学生边吹边数教室里充满了五颜六色的泡泡,一会儿泡泡没有了。这时我抓住时机:谁能讲一讲你吹了几个泡泡?现在有几个泡泡?全破了、没有了。没有用什么数表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知识,从而揭示课题。紧接着我再创设“小猫钓鱼”的故事情境:让学生数一数第一只、第二只、第三只、第四只小猫各钓几条鱼?当学生讲第四只猫没有钓着时用什么数表示?用“0”表示。这样把问题情境故事化,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学数学的乐趣,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也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再比如:学习得数是"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用“分苹果”,学习得数为“0”的减法用“小猫吃鱼”,学习“5”以内的减法用“摘果子”。在讲解认识时间时我用“小明的一天”等一些有趣的课题表示,使学生学习既不陌生,又不枯燥,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增加了教学的实效性。
二. 合理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转变角色,从“知识权威”的神坛上走下来,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做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其次,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的教学理念,是自主学习的重要形式。教学时,教师应以同桌或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互相交流,在交流中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在教学中,教师要多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多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空间,充分满足学生的活动欲望,使学生在合作中学到知识,在交流中解决问题,找到方法。比如在教学“用除法解决问题”课题时,我首先出示一道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生活问题情境;老师到商店购物时发现一种饮料一箱54元共6瓶,另一种饮料一箱8瓶合计56元,老师想买一瓶饮料,买哪一种便宜呢?让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和与同伴的交流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样的教学设计真正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他们是主动完成意义的建构、创造性的解决实际问题,并积极参与反思、修正自己行为的真正的人。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合作学习的本质优势,教学设计应着重关注以下四条策略:①精选合作内容。②明确合作分工。③细化合作组织。④重视合作指导。
三. 鼓励算法多样化
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上更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教师要具备整合教材的能力。选择那些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同时,内容的呈现也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算法的多样化,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 发展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时,我首先创设“讨论”情境,提问:老师想买一本定价32元的故事书。可是老师现在只有9元钱,老师至少还要在攒多少钱才够买这本故事书呢?问题一出学生就急不可待地展开热烈的讨论,最后想出了6种解决问题的算法。有的学生说:先用30-9=21,再用21+2=23;有的学生是这样算的:12-9=3,20+3=23;还有的学生举手说:我是先用10-9=1,再用22+1=23的。这样选取生活中的事例作为教学内容,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和意义,而且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引起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学生主动学习,从而想出了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四. 运用知识实践化
学生在自主学习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因此让学生在生活的空间中学习,在实践中感知学会从生活中解决问题。如:教学得数是9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时,放手让学生去实践,通过自己涂一涂 总结 出加法和减法算式。当学生初步学会统计知识后,放手让他们去统计自己的身边的数量,如:春、夏、秋、冬的衣服各几件,春、夏、秋、冬的裤子几条、鞋几双,小书架上的书,家中餐具,一月的水、电、气费等。这样的教学安排,将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去,学生同时在实践中学会了解决问题,获得了一些数学的情感体验。健康及富有活力的课堂数学学习活动,具有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学内容,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自信和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非常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和健康人格的形成。因此,教师应当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得学生能够在其中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学习数学,平等地交流各自对数学的理解,以改变学生认知方式的单一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新形势小学数学 课程理念 合作交流 评价方式 实践化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即复习新课一讲授新课一练习巩固。即使在学习环节中注重了“预习”,也是为了更好地“讲授新课”,为了更好、更快地让学生接受“新知”。久而久之,客观上导致了学生思维的依赖性和惰性,因而也就根本谈不上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以致于丧失了创造力。因此,新的数学课程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一. 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抽象性、精确性和应用的极端性等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 规律 。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可以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参与意识;可以创设“操作”情境,提供参与条件;可以创设“讨论”情境,营造参与氛围,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生动有趣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如:教学‘`0”的初步认识时,我先创设全班学生吹泡泡的情境。学生边吹边数教室里充满了五颜六色的泡泡,一会儿泡泡没有了。这时我抓住时机:谁能讲一讲你吹了几个泡泡?现在有几个泡泡?全破了、没有了。没有用什么数表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知识,从而揭示课题。紧接着我再创设“小猫钓鱼”的故事情境:让学生数一数第一只、第二只、第三只、第四只小猫各钓几条鱼?当学生讲第四只猫没有钓着时用什么数表示?用“0”表示。这样把问题情境故事化,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学数学的乐趣,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也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再比如:学习得数是"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用“分苹果”,学习得数为“0”的减法用“小猫吃鱼”,学习“5”以内的减法用“摘果子”。在讲解认识时间时我用“小明的一天”等一些有趣的课题表示,使学生学习既不陌生,又不枯燥,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增加了教学的实效性。
二. 合理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转变角色,从“知识权威”的神坛上走下来,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做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其次,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的教学理念,是自主学习的重要形式。教学时,教师应以同桌或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互相交流,在交流中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在教学中,教师要多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多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空间,充分满足学生的活动欲望,使学生在合作中学到知识,在交流中解决问题,找到方法。比如在教学“用除法解决问题”课题时,我首先出示一道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生活问题情境;老师到商店购物时发现一种饮料一箱54元共6瓶,另一种饮料一箱8瓶合计56元,老师想买一瓶饮料,买哪一种便宜呢?让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和与同伴的交流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样的教学设计真正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他们是主动完成意义的建构、创造性的解决实际问题,并积极参与反思、修正自己行为的真正的人。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合作学习的本质优势,教学设计应着重关注以下四条策略:①精选合作内容。②明确合作分工。③细化合作组织。④重视合作指导。
三. 鼓励算法多样化
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上更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教师要具备整合教材的能力。选择那些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同时,内容的呈现也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算法的多样化,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 发展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时,我首先创设“讨论”情境,提问:老师想买一本定价32元的故事书。可是老师现在只有9元钱,老师至少还要在攒多少钱才够买这本故事书呢?问题一出学生就急不可待地展开热烈的讨论,最后想出了6种解决问题的算法。有的学生说:先用30-9=21,再用21+2=23;有的学生是这样算的:12-9=3,20+3=23;还有的学生举手说:我是先用10-9=1,再用22+1=23的。这样选取生活中的事例作为教学内容,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和意义,而且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引起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学生主动学习,从而想出了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四. 运用知识实践化
学生在自主学习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因此让学生在生活的空间中学习,在实践中感知学会从生活中解决问题。如:教学得数是9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时,放手让学生去实践,通过自己涂一涂 总结 出加法和减法算式。当学生初步学会统计知识后,放手让他们去统计自己的身边的数量,如:春、夏、秋、冬的衣服各几件,春、夏、秋、冬的裤子几条、鞋几双,小书架上的书,家中餐具,一月的水、电、气费等。这样的教学安排,将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去,学生同时在实践中学会了解决问题,获得了一些数学的情感体验。健康及富有活力的课堂数学学习活动,具有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学内容,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自信和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非常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和健康人格的形成。因此,教师应当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得学生能够在其中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学习数学,平等地交流各自对数学的理解,以改变学生认知方式的单一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