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的写作教学陷入了功利性的怪圈,通过所谓的秘籍大法、模块套路等让学生进行参仿借鉴,尽管这些方法能在短期内奏效,但从根本而言都是生吞活剥,都是剽窃别人之言完成写作任务。究其原因,主要是忽视了作文中境象的本意,未能使学生抓住生活细节抒发真情实感。围绕境象活化语文作文教学,能使得学生在知识转化过程中,把握命脉,做到行为把握、表象把握和符号把握,从而说出真话和抒发真情。
一、引导观察体验,把握行为动感
写作是一种认知感悟的积累过程,需要从观察中把握细微,体味细小动作、细致言语、细腻表情。行为的动感需要学生带着好奇心和新鲜感去主动捕捉,发现更多差异和不同。观察景象特征,是写出真话的物质基础。
注重观察指导,让学生的体验更加深刻,有助于激活写作激情。如,在七年级下册的“叙事要完整”的写作指导中,我就围绕“上学途中发生的一件事”为表达中心要点,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经历过的一件事,有的同学说,搀扶老爷爷、老奶奶过马路,受到了表扬;有的同学说,看见了一群蚂蚁在搬家,忙忙碌碌地干活;有的同学说,看见了一群鸽子在城市上空自由飞翔,无忧无虑地生活着……这些细小的情景都能够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感知印象。我根据学生的表述,结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引导学生归纳出叙事应该围绕“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起因、经过、发展”等部分进行把握,引导他们将观察到的印象最深的部分描述出来。针对观察的内容,建议学生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换位观察,在移步观景的过程中发现各不同。引导学生观察景象,多注意从不同的侧面发现不同,让他们在“横看成岭侧成峰”的过程中总结方法,让素材走出静态产生跳动之感。观察应该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际中引导,多注重根据他们的体验来筛选有效的信息内容。引导学生将感知体验通过不同的表述形式予以陈述,让他们的思维更加开阔和丰富,更利于把握作文重点。
二、挖掘资源要素,把握表象静态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动态观察体验是学生获得写作灵感的基础,合理优化组合各种资源要素则是促进文章生成的必备物质。引导学生探索各种资源要素,把握表象的特征予以调配,定会烹制各种不同的小鲜。
发现语言表述资源要素的内在关系,探寻其中的言外之意,便于学生离开干瘪的无奈境地。如,在八年级上册的“多角度描写景物”中,我建议学生按照《苏州园林》描写的景物顺序以及各不相同的特征,以“美丽的校园”为题,带领学生按照移步换景的方式观察校园,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描写,要求学生以校园中的某一点为中轴,对校园景色的安排布置、结构设计等进行详细描写,像晨读亭偏位于校园的东北角,给我们(学生)更多静谧的空间,让我们能够在静读沉思的过程中发现更多精彩。也可建议学生按照由主到次的顺序进行描述,让学生能够紧扣表达重点进行详略得当地叙述,帮助他们深化感知。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说出各自描述对象的特征,让他们在主动表述过程中归纳彼此之间的联系,帮助他们透过表象的静态探寻内在的练习,使得文章表述更加合理优化。
挖掘资源要素,应该从学生熟知的景象中引导,让他们在了解特征、差异的基础上,能主动探寻其中的必然规律和内在联系。在组合要素中,应多带领学生融入此情此景,用明察秋毫的眼力和奇思妙想审视其不同,让他们的思想更为活跃。资源要素的静态其实更是体现学生语言结构、逻辑思维、语言组织的综合运用能力,反映着内心的细腻。
三、点拨精彩妙处,把握意境高远
关注精彩,给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借鉴的机会,让他们在博采众长的过程中写出美文佳作。如,在“献给母亲的歌”的写作指导中,我要求学生围绕“母爱”例举曾经让他们感动的事例:母亲在暴风雨来临前给我送雨伞,到家时发现她的半个身子淋了雨,生病感冒一场;母亲为了帮助我治病,不辞劳苦地寻医问药,有次一整夜没睡,为的是想得到萤火虫作药引;母亲为了能使我喝上牛奶,每夜做缝纫,一天夜里竟然趴在缝纫机上睡着了……我据此,要求学生能够找出动人之处,一一赏析和点评,引出“母爱似海,恩重如山”的主题,引导学生从感恩方面去抒写,帮助他们拓宽意境。
多组织学生相互拜读,让他们在感受经典的基础上,给他们更多参考的机会。多欣赏学生的习作,找出闪光点予以拓展延伸,帮助学生集思广益。多引导学生进行二次写作,让学生能够在发现精彩的基础上写出更为动人的文章。引导学生从身边事例中仔细观察和静心深思,释放无穷的思维想象力,让他们走出违心所言,违心而写的心理状态。在快快乐乐地学习写作和处处留意作文中增强表达的自我效能感和信心。
陶晓芳,教师,现居河南武陟。
一、引导观察体验,把握行为动感
写作是一种认知感悟的积累过程,需要从观察中把握细微,体味细小动作、细致言语、细腻表情。行为的动感需要学生带着好奇心和新鲜感去主动捕捉,发现更多差异和不同。观察景象特征,是写出真话的物质基础。
注重观察指导,让学生的体验更加深刻,有助于激活写作激情。如,在七年级下册的“叙事要完整”的写作指导中,我就围绕“上学途中发生的一件事”为表达中心要点,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经历过的一件事,有的同学说,搀扶老爷爷、老奶奶过马路,受到了表扬;有的同学说,看见了一群蚂蚁在搬家,忙忙碌碌地干活;有的同学说,看见了一群鸽子在城市上空自由飞翔,无忧无虑地生活着……这些细小的情景都能够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感知印象。我根据学生的表述,结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引导学生归纳出叙事应该围绕“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起因、经过、发展”等部分进行把握,引导他们将观察到的印象最深的部分描述出来。针对观察的内容,建议学生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换位观察,在移步观景的过程中发现各不同。引导学生观察景象,多注意从不同的侧面发现不同,让他们在“横看成岭侧成峰”的过程中总结方法,让素材走出静态产生跳动之感。观察应该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际中引导,多注重根据他们的体验来筛选有效的信息内容。引导学生将感知体验通过不同的表述形式予以陈述,让他们的思维更加开阔和丰富,更利于把握作文重点。
二、挖掘资源要素,把握表象静态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动态观察体验是学生获得写作灵感的基础,合理优化组合各种资源要素则是促进文章生成的必备物质。引导学生探索各种资源要素,把握表象的特征予以调配,定会烹制各种不同的小鲜。
发现语言表述资源要素的内在关系,探寻其中的言外之意,便于学生离开干瘪的无奈境地。如,在八年级上册的“多角度描写景物”中,我建议学生按照《苏州园林》描写的景物顺序以及各不相同的特征,以“美丽的校园”为题,带领学生按照移步换景的方式观察校园,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描写,要求学生以校园中的某一点为中轴,对校园景色的安排布置、结构设计等进行详细描写,像晨读亭偏位于校园的东北角,给我们(学生)更多静谧的空间,让我们能够在静读沉思的过程中发现更多精彩。也可建议学生按照由主到次的顺序进行描述,让学生能够紧扣表达重点进行详略得当地叙述,帮助他们深化感知。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说出各自描述对象的特征,让他们在主动表述过程中归纳彼此之间的联系,帮助他们透过表象的静态探寻内在的练习,使得文章表述更加合理优化。
挖掘资源要素,应该从学生熟知的景象中引导,让他们在了解特征、差异的基础上,能主动探寻其中的必然规律和内在联系。在组合要素中,应多带领学生融入此情此景,用明察秋毫的眼力和奇思妙想审视其不同,让他们的思想更为活跃。资源要素的静态其实更是体现学生语言结构、逻辑思维、语言组织的综合运用能力,反映着内心的细腻。
三、点拨精彩妙处,把握意境高远
关注精彩,给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借鉴的机会,让他们在博采众长的过程中写出美文佳作。如,在“献给母亲的歌”的写作指导中,我要求学生围绕“母爱”例举曾经让他们感动的事例:母亲在暴风雨来临前给我送雨伞,到家时发现她的半个身子淋了雨,生病感冒一场;母亲为了帮助我治病,不辞劳苦地寻医问药,有次一整夜没睡,为的是想得到萤火虫作药引;母亲为了能使我喝上牛奶,每夜做缝纫,一天夜里竟然趴在缝纫机上睡着了……我据此,要求学生能够找出动人之处,一一赏析和点评,引出“母爱似海,恩重如山”的主题,引导学生从感恩方面去抒写,帮助他们拓宽意境。
多组织学生相互拜读,让他们在感受经典的基础上,给他们更多参考的机会。多欣赏学生的习作,找出闪光点予以拓展延伸,帮助学生集思广益。多引导学生进行二次写作,让学生能够在发现精彩的基础上写出更为动人的文章。引导学生从身边事例中仔细观察和静心深思,释放无穷的思维想象力,让他们走出违心所言,违心而写的心理状态。在快快乐乐地学习写作和处处留意作文中增强表达的自我效能感和信心。
陶晓芳,教师,现居河南武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