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诵读经典,感受圣贤的智慧,丰盈我们的内心,让我们学会思考,学会感悟。本文以“吟诵经典,畅谈理想”为主题,以《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为例,从教学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考核评价以及成效特色五个方面阐述本课的信息化教学设计。
关键词: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
一、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
此次教学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基础模块)上册(修订版)》第六单元第二十二课《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文篇幅较长,语言生动,其中不乏细节描写,历来是研究孔子思想以及孔门弟子的重要而宝贵的资料。本课生动地再现了孔子和学生一起畅谈理想的情形,是古诗文诵读单元的重要教学内容。通过本次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经典古诗文的理解和对传统文化感受,提高古诗文诵读水平,增加语言积累,陶冶情操,提高文化品味。
(二)学情分析
本次授课对象为材料成型及控制专业中职二年级学生。此次授课之前学生已有一定文言词法、句法知识的积累,具备了学习浅显文言文的能力,能够根据语境推断词句意思并较准确的翻译全文;经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和自主学习,学生已能通读文章大意,理解重难点字词及特殊的文言句式。但缺乏对内容思想的整体把握和对古诗文的诵读方法的初步掌握。
学习习惯:传统课堂中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缺乏兴趣,不愿开口诵读。方法上仍习惯于对文言的“字斟句酌”般“掌握”,而忽略了对于内容思想的把握,缺乏通过诵读将知识潜移默化为内在思想文化和语文素养的能力;根据学习风格测试量表统计,学生学习风格上偏向于听觉型、视觉型和操作型。不满足于传统课堂讲授式教学,信息化接受程度较高,依赖手机和互联网,能够参与活动,表达自我,喜欢“在做中学”。
(三)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学内容及学情的分析,依据课标及单元目标要求,将该课题设计为2个课时,并制定了相应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孔子和《论语》的常识,积累“如、夫、则、尔、以”等文言词汇以及文言句式,学习本文清晰的结构层次。
技能目标:初步掌握古诗文的诵读方法,品析通过对话和简单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情感目标:理解孔子“礼乐治国”政治思想,感受圣贤的智慧与胸怀,领会孔子及弟子的思想在当今社会中的现实意义,树立积极的人生理想。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确定了教学重点为:品味四弟子各自的性格和志向。
根据学情确定了教学难点为:理解孔子“吾与点也”的思想内涵及治国理念。
(五)教学环境
班级学生共16人,利用数据智能分析,四人一组进行异质分组,优化小组结构;利用智慧教室及网络教学系统为学生创设生动、温馨、丰富、新颖的教学环境,构建以教师交互性指导,以学为中心的探索式、协同式学习环境。
二.教学方法
以学为中心,注重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作为学习的促进者,引导、监控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进程。本课通过学生自学、成果展示、平台互动、在线测试、网络投票等形式完成教学任务。采用任务驱动、协作学习、问题解决、多元评价等方法实现教学过程系统优化。利用网络学习平台、移动教学平台、诵读APP等信息资源支持分层教学和差异化学习。
三.教学过程
根据学情分析和教学目标,依托教学平台,将课程教学活动分为课前自学、课堂教学和课后研学三个阶段。
根据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课前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架(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配套学习资源),学生在课外完成自学任务,与后续课堂的学习内容紧密相关,让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使教学中探讨的问题更有针对性。
(一)课前自学
(1)教师通过微信平台发布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文言基础知识总结及课前自测题目。学生复习回顾上节课所学文言知识,梳理基础知识并完成在线测试,查看自己对课程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教师通过微信平台发布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名家范读与合作诵读。学生登录手机APP平台跟读范读导师录音,根据诵读技巧提示,以小组为单位,登录诵读平台,进入情景分角色合诵课文,从而初步掌握诵读方法,體会人物性格特点和各自为政理念。将诵读音频分享至微信平台,通过平台投票选出最佳朗读小组进行课堂情景剧展示。
(二)课中合作探究
根据教学ARCS动机模型理论,围绕注意、关联、信心和满意四个层次来设计教学环节,将课中教学设计为测验展示、情景剧表演、问题探究三个环节,以此激发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动机,在学习中获得满足。
(1)测验展示。
教师在平台展示课前学生测验内容,完成点评。这一环节能够快速抓住学生注意力,帮助回顾所学,使学生尽快进入教学情境,开展下一步教学。
(2)情景剧表演。
教师播放小组诵读作品,并请最佳朗读小组进行课堂情景剧展示,学生进入情境,分角色以现代文的形式演绎课文内容。这一过程帮助学生在诵读与演绎过程中掌握文章大意,使学生初步体会四子各自志向,从而开展下一步深入合作学习任务。
(3)问题探究。
教师在平台发布问题一:从子路、冉有、公西华的言谈中可以看出他们各自怎样的志向和什么性格特点?学生根据提示归纳四弟子志向,进而从原文分析出四弟子性格,以小组合作讨论形式完成自主提炼。教师利用词云投屏展示各小组答案并作归纳总结。
教师在平台发布问题二:孔子为何“与点”?教师在平台发布问卷,学生选择自己所理解的孔子“与点”的理由。教师展示票选结果并请学生结合自身谈谈选择的理由,最后进行归纳总结。
(三)课后深化拓展 (1)拓展研读,以文会友。根据拓展资料对儒家经典《论语》中的名言进行自学研读,并在微信平台上接龙行令进行论语分享和启示交流。
(2)畅谈理想,各言其志。学生观看《国家宝藏》中用失蜡法铸造的“云纹铜禁”,结合自身专业畅谈各自理想,并录制短视频上传微信平台,教师在平台上对学生观点进行评论,引导学生将儒家积极奋斗、努力进取而又顺应自然的思想融入理想,實现自身价值。
通过以上三阶段的信息化课堂教学设计,本课程有效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完成了既定教学目标,促成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升,以问题驱动探究,辅助多种信息化手段带动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完成教学任务。
四.考核评价
设计有效评价,采用多元评价模式,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性,注重过程性评价。肯定学生学习过程中付出的努力程度和良好的学习态度,不以对错来评价学生。
教师-学生:教师全程记录学生各学习环节的表现,结合在线平台测试、任务上传、作业提交、小组互评成绩及留言互动等方面了解学生对本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学生-教师:设计了网络问卷表,让学生总结自己的收获,以及对教师的教学提出意见,形成教学反馈机制。
学生-学生:学生除需完成作品上传、作业提交等常规任务之外,还需观看其他同学或小组作品,并根据评价标准完成评价。
五.成效特色
构建信息化课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本课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古诗文教学与现代信息化技术有机结合起来,打造双向互动的立体化教学空间,整合资源,激发兴趣,使课程教学更为生动、活泼。
注重知识内化,升华情感共鸣。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应树立文化自信,我们的学生作为新时代的“大国工匠”,应将文化自信渗透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等日常思想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审美追求等方面。从文化自信走向专业自信、职业自信,以先贤智慧启迪人生理想,从而实现自身价值。
本次教学设计以信息化技术为支撑,通过任务驱动、情景体验、小组讨论等方法,促成了师生角色的转换,打破了传统语文课堂教学的灌输模式,丰富了课程的教学资源,以探索 “互联网+中职语文”的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教学平台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做到课内与课外的结合;智能评价学生学习状况,分析教学不足,促进了教学与教研的结合;智慧教室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识别和重构自身认知,完成过程与结果的结合。
关键词: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
一、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
此次教学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基础模块)上册(修订版)》第六单元第二十二课《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文篇幅较长,语言生动,其中不乏细节描写,历来是研究孔子思想以及孔门弟子的重要而宝贵的资料。本课生动地再现了孔子和学生一起畅谈理想的情形,是古诗文诵读单元的重要教学内容。通过本次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经典古诗文的理解和对传统文化感受,提高古诗文诵读水平,增加语言积累,陶冶情操,提高文化品味。
(二)学情分析
本次授课对象为材料成型及控制专业中职二年级学生。此次授课之前学生已有一定文言词法、句法知识的积累,具备了学习浅显文言文的能力,能够根据语境推断词句意思并较准确的翻译全文;经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和自主学习,学生已能通读文章大意,理解重难点字词及特殊的文言句式。但缺乏对内容思想的整体把握和对古诗文的诵读方法的初步掌握。
学习习惯:传统课堂中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缺乏兴趣,不愿开口诵读。方法上仍习惯于对文言的“字斟句酌”般“掌握”,而忽略了对于内容思想的把握,缺乏通过诵读将知识潜移默化为内在思想文化和语文素养的能力;根据学习风格测试量表统计,学生学习风格上偏向于听觉型、视觉型和操作型。不满足于传统课堂讲授式教学,信息化接受程度较高,依赖手机和互联网,能够参与活动,表达自我,喜欢“在做中学”。
(三)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学内容及学情的分析,依据课标及单元目标要求,将该课题设计为2个课时,并制定了相应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孔子和《论语》的常识,积累“如、夫、则、尔、以”等文言词汇以及文言句式,学习本文清晰的结构层次。
技能目标:初步掌握古诗文的诵读方法,品析通过对话和简单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情感目标:理解孔子“礼乐治国”政治思想,感受圣贤的智慧与胸怀,领会孔子及弟子的思想在当今社会中的现实意义,树立积极的人生理想。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确定了教学重点为:品味四弟子各自的性格和志向。
根据学情确定了教学难点为:理解孔子“吾与点也”的思想内涵及治国理念。
(五)教学环境
班级学生共16人,利用数据智能分析,四人一组进行异质分组,优化小组结构;利用智慧教室及网络教学系统为学生创设生动、温馨、丰富、新颖的教学环境,构建以教师交互性指导,以学为中心的探索式、协同式学习环境。
二.教学方法
以学为中心,注重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作为学习的促进者,引导、监控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进程。本课通过学生自学、成果展示、平台互动、在线测试、网络投票等形式完成教学任务。采用任务驱动、协作学习、问题解决、多元评价等方法实现教学过程系统优化。利用网络学习平台、移动教学平台、诵读APP等信息资源支持分层教学和差异化学习。
三.教学过程
根据学情分析和教学目标,依托教学平台,将课程教学活动分为课前自学、课堂教学和课后研学三个阶段。
根据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课前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架(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配套学习资源),学生在课外完成自学任务,与后续课堂的学习内容紧密相关,让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使教学中探讨的问题更有针对性。
(一)课前自学
(1)教师通过微信平台发布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文言基础知识总结及课前自测题目。学生复习回顾上节课所学文言知识,梳理基础知识并完成在线测试,查看自己对课程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教师通过微信平台发布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名家范读与合作诵读。学生登录手机APP平台跟读范读导师录音,根据诵读技巧提示,以小组为单位,登录诵读平台,进入情景分角色合诵课文,从而初步掌握诵读方法,體会人物性格特点和各自为政理念。将诵读音频分享至微信平台,通过平台投票选出最佳朗读小组进行课堂情景剧展示。
(二)课中合作探究
根据教学ARCS动机模型理论,围绕注意、关联、信心和满意四个层次来设计教学环节,将课中教学设计为测验展示、情景剧表演、问题探究三个环节,以此激发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动机,在学习中获得满足。
(1)测验展示。
教师在平台展示课前学生测验内容,完成点评。这一环节能够快速抓住学生注意力,帮助回顾所学,使学生尽快进入教学情境,开展下一步教学。
(2)情景剧表演。
教师播放小组诵读作品,并请最佳朗读小组进行课堂情景剧展示,学生进入情境,分角色以现代文的形式演绎课文内容。这一过程帮助学生在诵读与演绎过程中掌握文章大意,使学生初步体会四子各自志向,从而开展下一步深入合作学习任务。
(3)问题探究。
教师在平台发布问题一:从子路、冉有、公西华的言谈中可以看出他们各自怎样的志向和什么性格特点?学生根据提示归纳四弟子志向,进而从原文分析出四弟子性格,以小组合作讨论形式完成自主提炼。教师利用词云投屏展示各小组答案并作归纳总结。
教师在平台发布问题二:孔子为何“与点”?教师在平台发布问卷,学生选择自己所理解的孔子“与点”的理由。教师展示票选结果并请学生结合自身谈谈选择的理由,最后进行归纳总结。
(三)课后深化拓展 (1)拓展研读,以文会友。根据拓展资料对儒家经典《论语》中的名言进行自学研读,并在微信平台上接龙行令进行论语分享和启示交流。
(2)畅谈理想,各言其志。学生观看《国家宝藏》中用失蜡法铸造的“云纹铜禁”,结合自身专业畅谈各自理想,并录制短视频上传微信平台,教师在平台上对学生观点进行评论,引导学生将儒家积极奋斗、努力进取而又顺应自然的思想融入理想,實现自身价值。
通过以上三阶段的信息化课堂教学设计,本课程有效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完成了既定教学目标,促成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升,以问题驱动探究,辅助多种信息化手段带动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完成教学任务。
四.考核评价
设计有效评价,采用多元评价模式,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性,注重过程性评价。肯定学生学习过程中付出的努力程度和良好的学习态度,不以对错来评价学生。
教师-学生:教师全程记录学生各学习环节的表现,结合在线平台测试、任务上传、作业提交、小组互评成绩及留言互动等方面了解学生对本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学生-教师:设计了网络问卷表,让学生总结自己的收获,以及对教师的教学提出意见,形成教学反馈机制。
学生-学生:学生除需完成作品上传、作业提交等常规任务之外,还需观看其他同学或小组作品,并根据评价标准完成评价。
五.成效特色
构建信息化课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本课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古诗文教学与现代信息化技术有机结合起来,打造双向互动的立体化教学空间,整合资源,激发兴趣,使课程教学更为生动、活泼。
注重知识内化,升华情感共鸣。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应树立文化自信,我们的学生作为新时代的“大国工匠”,应将文化自信渗透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等日常思想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审美追求等方面。从文化自信走向专业自信、职业自信,以先贤智慧启迪人生理想,从而实现自身价值。
本次教学设计以信息化技术为支撑,通过任务驱动、情景体验、小组讨论等方法,促成了师生角色的转换,打破了传统语文课堂教学的灌输模式,丰富了课程的教学资源,以探索 “互联网+中职语文”的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教学平台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做到课内与课外的结合;智能评价学生学习状况,分析教学不足,促进了教学与教研的结合;智慧教室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识别和重构自身认知,完成过程与结果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