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实验室经济模式作为技术创新的新形式,是“产学研”三位一体的结合,被认为是提升企业竞争力,提高企业经济社会效益的有效创新模式。本文在比较了国内外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模式的特点的基础上.试图从中得到一些启示,为我国实验室经济模式的发展提供参考意见,并分析了我国企业发展产学研合作创新体系“实验室经济模式”的必要性,提出发展实验室经济应该以企业作为主体。
关键词:实验室经济;技术创新;产学研合作
实验室经济,是国内外专家提出的一种通过政府和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依托高校、科研机构的实验室或科研团队的科研知识优势进行技术创新,从研发投入到核心技术,到产业优势的新型产业发展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企业依靠自身建设的实验室或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实验室联合,让知识转化为技术,让技术生成产业,从而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与活力,真正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这种“亦企业、亦科研机构”的发展模式,具有市场导向性强、科技成果转化快、经济效益高等特点。这种由高校、科研机构负责上游技术研发,由企业负责下游产业化的“产学研”三位一体结合的“实验室经济”模式,给企业提供了一个技术创新的有效平台,让更多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的经济社会效益。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然而,我国企业的总体技术创新能力和先进生产工艺水平比起发达国家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这在一定程度上使我国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经济环境中处于某种劣势,而我国的科技资源相对集中在高校和科研机构,企业的科技资源比较缺乏,通过产学研合作的形式来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更是必然的选择之一。因此,“实验室经济”模式这样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形式对区域创新体系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国内外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模式的特点
1、国外产学研合作模式特点
(1)美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
硅谷模式是美国产学研合作的典型代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美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的主要特点是:①联邦政府是产学研合作创新的主要推动力量。美国政府中有许多科研资助部门,促进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研究,鼓励大学与企业在技术发展上的合作,支持企业与国家实验室的合作,以及尝试用一系列计划来加强民用技术的创新能力。②美国政府的一系列包含产、学、研合作方面新内容的政策主张,为产学研合作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③给予高校强有力的资金支持,鼓励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④根据市场需求推进创新产品的产业化和市场化,科研机构、中介机构、风险投资和企业以市场为纽带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2)英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
英国的产学研合作创新具有极浓厚的官方色彩。20世纪90年代,英国工业和贸易部发表了《英国的国家创新系统》报告,有力推动了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知识的储存、转移和流动。英国的产学研合作有如下特点:①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科技改革措施,设立了大批促进学术界与企业合作的计划。②政府鼓励企业在高新技术方面的投资,将产学研合作实践集中于信息、生物、新材料等具有战略意义的基础科技领域。③政府重点支持中小型企业,例如,1997年英国政府推出旨在加强科研部门和小企业之间联合的“法拉第伙伴”计划。④推动高校筹建企业技术中心,为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做准备。
(3)日本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
日本产学研合作经过多年的实践,形成了一个较为突出的特点,就是产学研合作被称为“产学官”合作,这也明确指出了日本产学合作的官方主导实质和特征。日本产学官合作的模式的特点是:①日本政府在产学研合作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②通过政府制定各种制度支持产学研的合作,如资源流动机制、拨款制度、技术转让和成果转化制度、社会性产学研效果评价制度等。③建立企业与大学开展共同研究的制度,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制度化和规范化。④创办中介机构,促进大学科研成果产品化,日本政府科学厅创办了促进科研成果产品化的中介机构——高科技市场。
2、国内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特点
(1)广东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
在中国区域创新评价中,广东的自主创新能力一直名列前茅。产学研合作创新是其自主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特点是:①非常注重政府的主导作用,并且强调其服务职能。②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以大学和科研院所为重点的创新体系、以中介机构为核心的成果转化体系。③注重服务于中小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交流和研发公共平台以及一站式的中介服务机构。
(2)上海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
上海的产学研合作经历了自发结合、政府引导阶段后,模式多元化程度已经达到较高水平,目前其产学研合作创新具有鲜明的特色:①合作内容由单一的技术服务、技术转让、合作开发、相互兼职、联合培养技术人才模式,逐渐发展到参与方较多、合作内容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共建合作研究中心、实验中心、研究开发公司和高新技术企业等模式。②科研人员以及高校学生创办的科技型企业、高校自办的科技型校办产业、科研机构转制开办的科技型企业和大学科技园区正在蓬勃兴起。③积极探索与外国大学和企业的合作,建立了联合实验室、技术服务中心、创新中心等研究和服务机构。
(3)江苏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
江苏是全国最早提出“科技兴省”战略的省市,也是中国科技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江苏大力加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使其成为创新体系中非常活跃的主体。其产学研模式的特点是:①江苏企业整体规模较强,进人“全国500”强的企业基本保持稳定态势,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②发挥产学研合作创新在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中的作用。③政府采用“灯塔式”干预、“桥粱式”干预、“激励式”干预和创新平台建设等方式鼓励产学研合作创新。④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和产学研合作项目。
(4)其他科技园区的合作创新模式
除以上区域的产学研模式外,还有一些科技园区的经验值得注意。例如,中关村科技园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的原始创新、以市场需求为动力的集成创新、以全球产业前沿为目标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模式。“光谷”产学研合作创新主要分为以政府主导的企业网络模式、龙头企业主导的模式和市场主导的自由发展模式。台港新竹科技园区以确定主导产业、充分利用区位优势、政策优惠、选择成熟产业等为特色。 3、国内外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的启示
国外的产学研合作创新实践开展得较早,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总体而言,产学研合作创新开展得较好的国家在实施产学研合作创新时都比较注重以下几点:①产学研合作创新的主体是企业。②政府制定有利于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相关政策。③重视科技成果的研发、商品化和产业化,并培育完善的技术市场运行机制。④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和风险投资的积极参与。
国内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主要是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目前还处于边模仿边学习边自主创新的阶段,而且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机制还没有形成。但是,国内的产学研合作发展非常迅速,产学研联盟模式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二、企业选择实验室经济模式的必要性
1992年,在我国组织实施了“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这是落实我国“经济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这一方针的有力举措。2006年,科学技术部等部门联合下发的“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实施方案中,把引导和支持若干重点领域形成产学研战略联盟作为重要内容,但是,整体而言,我国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发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基本的解决。
教育部2006年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由于受到缺乏内在动力机制、缺乏外在经济载体、社会投资机制不畅等三大“瓶颈”制约,我国高校目前虽然每年取得的科技成果在6000-8000项之间,但真正实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不到1/10。我国科技投入和科技成果数量近年持续快速增长,但科技成果转化率和产业化率仍然严重偏低。发达国家的科技成果转化率是80%,而我国仅为25%,而真正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转化率的低下,使大量科技成果成为“展品”,科研价值难以形成生产力。
从目前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要求来看,技术创新战略仍然是企业竞争战略中的重要乃至主要的战略,选择合作创新模式是目前必然而且可行的选择。一方面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联合,进行产学研合作;另一方面加强与上下游企业乃至竞争对手合作,共同研发需要的各种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
首先,选择实验室经济模式是现代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必然要求。当今企业发展的基本特点之一是产品和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涉及的技术领域越来越广泛,包含的技术非常丰富多样和复杂,即使是创新能力很强的企业,也几乎不可能对其所涉及的各种技术都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发。另一方面,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转化比较分散,技术集成度较低,资金投入不足。因此,产学研合作创新——实验室经济模式能够有效地整合资源,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有利于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其次,世界范围内高素质的研发人才越来越多,技术成果越来越多,具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越来越多,通过合作从外部获取技术成为可能。高校是培养人才资源和高水平科技专家、传播新知识和新思想的重要场所,人员流动更新快,加速了新知识和新技术在供应商、顾客、合伙人、大学、新建企业、咨询公司等之间的传播,极大地加速了技术的扩散速度,适于开展基础理论研究。科研机构在应用研究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在专业化方面有较深厚的研究资源。企业通过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很可能充分利用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创新资源,获得更强的技术创新能力。
最后,实验室经济模式的综合优势非常明显。通过产学研合作和企业间合作进行技术开发,可以充分发挥不同组织各自的技术优势,实现优势互补。企业是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技术开发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经济行为,企业的参与使产学研合作的研究开发更有可能按照市场机制进行。这样,进行新技术研发的速度更快,成本更低,风险更小;同时,还可以大大提升企业应对市场和技术快速发展变化的能力。尤其是在我国,发展实验室经济成为调整科技系统和经济系统不协调发展的有力手段。
三、发展实验室经济应该以企业为主体
技术创新不是纯技术活动,是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活动,本质上是一种经济活动,是一种以技术为手段,实现经济目的的活动。因此,发展实验室经济应该以企业为主体,即在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中,企业是创新投入的主体、风险承担的主体和收益获得的主体。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原因:
1、高校和科研机构科研成果的特点
高校和科研机构主要是从事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这种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还是有很大区别的。科学研究具有很大的探索性和偶然性,关注的是发现客观存在的未知的事物及其科学价值,很难制定准确的时间计划。这些科学研究的成果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很强的缄默性。而技术创新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和成本预算内完成,以保证经济价值的实现,或者减少技术创新过程中的风险。
2、高校和科研机构研发人员能力单一
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发人员主要具有技术开发能力,比较擅长原始单元技术的开发,往往只能完成原型和样机的开发。研发成果从产生到转化需要经过四个阶段:即,第一阶段是科学研究;第二阶段是技术性成果(实验室样机、新材料实验室制备技术路线);第三阶段是中试实验线(工业化样机、材料的工业化生产路线);第四阶段是产业化生产。从企业角度看,最好是研究成果已经完成中试比较成熟后再向企业转移。但是,高校和科研机构对市场缺乏了解,工业化经验不足,很难完成中试阶段。技术创新需要同时具有技术开发能力,及时准确地了解细分市场和目标用户需求、开拓市场的能力,快速集成创新和高水平的经营管理能力等多种能力。显然,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发人员所具备的核心能力比较单一,与成功的技术创新所需的能力相比,是远远不够的。
3、技术交易过程中存在的障碍
从以上高校和科研机构技术创新研究成果的特点来看,其新技术向企业转移、进行技术交易面临较大的困难。因为技术具有复杂性、不确定性、私密性、可复制性、时效性、路径依赖性等特点。技术转移和交易与商品买卖过程有很大不同:信息不对称、定价难、交易过程漫长、交易对象复杂,企业要在供应方保守技术秘密的前提下与其签订技术交易契约,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将研究开发成果中的显性知识和技术,隐性知识和技术,实现技术创新的组织管理和协调方式,甚至还包括核心技术人员转移给企业。显然,一项技术转移和交易要能同时满足这些条件,困难重重,这是高校研发成果转化率很难提高的一大原因。从我国国情来看,一方面由于体制、机制和政策的多重原因,在技术转移的同时实现掌握核心技术人员也转移到企业是非常困难;另一方面,耳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少数研发人员还存在机会主义行为,比如将不成熟的科研成果重复转让等。
关键词:实验室经济;技术创新;产学研合作
实验室经济,是国内外专家提出的一种通过政府和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依托高校、科研机构的实验室或科研团队的科研知识优势进行技术创新,从研发投入到核心技术,到产业优势的新型产业发展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企业依靠自身建设的实验室或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实验室联合,让知识转化为技术,让技术生成产业,从而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与活力,真正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这种“亦企业、亦科研机构”的发展模式,具有市场导向性强、科技成果转化快、经济效益高等特点。这种由高校、科研机构负责上游技术研发,由企业负责下游产业化的“产学研”三位一体结合的“实验室经济”模式,给企业提供了一个技术创新的有效平台,让更多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的经济社会效益。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然而,我国企业的总体技术创新能力和先进生产工艺水平比起发达国家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这在一定程度上使我国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经济环境中处于某种劣势,而我国的科技资源相对集中在高校和科研机构,企业的科技资源比较缺乏,通过产学研合作的形式来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更是必然的选择之一。因此,“实验室经济”模式这样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形式对区域创新体系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国内外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模式的特点
1、国外产学研合作模式特点
(1)美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
硅谷模式是美国产学研合作的典型代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美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的主要特点是:①联邦政府是产学研合作创新的主要推动力量。美国政府中有许多科研资助部门,促进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研究,鼓励大学与企业在技术发展上的合作,支持企业与国家实验室的合作,以及尝试用一系列计划来加强民用技术的创新能力。②美国政府的一系列包含产、学、研合作方面新内容的政策主张,为产学研合作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③给予高校强有力的资金支持,鼓励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④根据市场需求推进创新产品的产业化和市场化,科研机构、中介机构、风险投资和企业以市场为纽带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2)英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
英国的产学研合作创新具有极浓厚的官方色彩。20世纪90年代,英国工业和贸易部发表了《英国的国家创新系统》报告,有力推动了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知识的储存、转移和流动。英国的产学研合作有如下特点:①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科技改革措施,设立了大批促进学术界与企业合作的计划。②政府鼓励企业在高新技术方面的投资,将产学研合作实践集中于信息、生物、新材料等具有战略意义的基础科技领域。③政府重点支持中小型企业,例如,1997年英国政府推出旨在加强科研部门和小企业之间联合的“法拉第伙伴”计划。④推动高校筹建企业技术中心,为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做准备。
(3)日本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
日本产学研合作经过多年的实践,形成了一个较为突出的特点,就是产学研合作被称为“产学官”合作,这也明确指出了日本产学合作的官方主导实质和特征。日本产学官合作的模式的特点是:①日本政府在产学研合作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②通过政府制定各种制度支持产学研的合作,如资源流动机制、拨款制度、技术转让和成果转化制度、社会性产学研效果评价制度等。③建立企业与大学开展共同研究的制度,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制度化和规范化。④创办中介机构,促进大学科研成果产品化,日本政府科学厅创办了促进科研成果产品化的中介机构——高科技市场。
2、国内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特点
(1)广东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
在中国区域创新评价中,广东的自主创新能力一直名列前茅。产学研合作创新是其自主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特点是:①非常注重政府的主导作用,并且强调其服务职能。②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以大学和科研院所为重点的创新体系、以中介机构为核心的成果转化体系。③注重服务于中小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交流和研发公共平台以及一站式的中介服务机构。
(2)上海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
上海的产学研合作经历了自发结合、政府引导阶段后,模式多元化程度已经达到较高水平,目前其产学研合作创新具有鲜明的特色:①合作内容由单一的技术服务、技术转让、合作开发、相互兼职、联合培养技术人才模式,逐渐发展到参与方较多、合作内容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共建合作研究中心、实验中心、研究开发公司和高新技术企业等模式。②科研人员以及高校学生创办的科技型企业、高校自办的科技型校办产业、科研机构转制开办的科技型企业和大学科技园区正在蓬勃兴起。③积极探索与外国大学和企业的合作,建立了联合实验室、技术服务中心、创新中心等研究和服务机构。
(3)江苏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
江苏是全国最早提出“科技兴省”战略的省市,也是中国科技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江苏大力加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使其成为创新体系中非常活跃的主体。其产学研模式的特点是:①江苏企业整体规模较强,进人“全国500”强的企业基本保持稳定态势,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②发挥产学研合作创新在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中的作用。③政府采用“灯塔式”干预、“桥粱式”干预、“激励式”干预和创新平台建设等方式鼓励产学研合作创新。④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和产学研合作项目。
(4)其他科技园区的合作创新模式
除以上区域的产学研模式外,还有一些科技园区的经验值得注意。例如,中关村科技园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的原始创新、以市场需求为动力的集成创新、以全球产业前沿为目标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模式。“光谷”产学研合作创新主要分为以政府主导的企业网络模式、龙头企业主导的模式和市场主导的自由发展模式。台港新竹科技园区以确定主导产业、充分利用区位优势、政策优惠、选择成熟产业等为特色。 3、国内外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的启示
国外的产学研合作创新实践开展得较早,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总体而言,产学研合作创新开展得较好的国家在实施产学研合作创新时都比较注重以下几点:①产学研合作创新的主体是企业。②政府制定有利于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相关政策。③重视科技成果的研发、商品化和产业化,并培育完善的技术市场运行机制。④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和风险投资的积极参与。
国内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主要是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目前还处于边模仿边学习边自主创新的阶段,而且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机制还没有形成。但是,国内的产学研合作发展非常迅速,产学研联盟模式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二、企业选择实验室经济模式的必要性
1992年,在我国组织实施了“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这是落实我国“经济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这一方针的有力举措。2006年,科学技术部等部门联合下发的“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实施方案中,把引导和支持若干重点领域形成产学研战略联盟作为重要内容,但是,整体而言,我国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发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基本的解决。
教育部2006年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由于受到缺乏内在动力机制、缺乏外在经济载体、社会投资机制不畅等三大“瓶颈”制约,我国高校目前虽然每年取得的科技成果在6000-8000项之间,但真正实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不到1/10。我国科技投入和科技成果数量近年持续快速增长,但科技成果转化率和产业化率仍然严重偏低。发达国家的科技成果转化率是80%,而我国仅为25%,而真正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转化率的低下,使大量科技成果成为“展品”,科研价值难以形成生产力。
从目前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要求来看,技术创新战略仍然是企业竞争战略中的重要乃至主要的战略,选择合作创新模式是目前必然而且可行的选择。一方面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联合,进行产学研合作;另一方面加强与上下游企业乃至竞争对手合作,共同研发需要的各种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
首先,选择实验室经济模式是现代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必然要求。当今企业发展的基本特点之一是产品和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涉及的技术领域越来越广泛,包含的技术非常丰富多样和复杂,即使是创新能力很强的企业,也几乎不可能对其所涉及的各种技术都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发。另一方面,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转化比较分散,技术集成度较低,资金投入不足。因此,产学研合作创新——实验室经济模式能够有效地整合资源,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有利于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其次,世界范围内高素质的研发人才越来越多,技术成果越来越多,具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越来越多,通过合作从外部获取技术成为可能。高校是培养人才资源和高水平科技专家、传播新知识和新思想的重要场所,人员流动更新快,加速了新知识和新技术在供应商、顾客、合伙人、大学、新建企业、咨询公司等之间的传播,极大地加速了技术的扩散速度,适于开展基础理论研究。科研机构在应用研究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在专业化方面有较深厚的研究资源。企业通过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很可能充分利用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创新资源,获得更强的技术创新能力。
最后,实验室经济模式的综合优势非常明显。通过产学研合作和企业间合作进行技术开发,可以充分发挥不同组织各自的技术优势,实现优势互补。企业是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技术开发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经济行为,企业的参与使产学研合作的研究开发更有可能按照市场机制进行。这样,进行新技术研发的速度更快,成本更低,风险更小;同时,还可以大大提升企业应对市场和技术快速发展变化的能力。尤其是在我国,发展实验室经济成为调整科技系统和经济系统不协调发展的有力手段。
三、发展实验室经济应该以企业为主体
技术创新不是纯技术活动,是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活动,本质上是一种经济活动,是一种以技术为手段,实现经济目的的活动。因此,发展实验室经济应该以企业为主体,即在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中,企业是创新投入的主体、风险承担的主体和收益获得的主体。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原因:
1、高校和科研机构科研成果的特点
高校和科研机构主要是从事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这种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还是有很大区别的。科学研究具有很大的探索性和偶然性,关注的是发现客观存在的未知的事物及其科学价值,很难制定准确的时间计划。这些科学研究的成果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很强的缄默性。而技术创新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和成本预算内完成,以保证经济价值的实现,或者减少技术创新过程中的风险。
2、高校和科研机构研发人员能力单一
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发人员主要具有技术开发能力,比较擅长原始单元技术的开发,往往只能完成原型和样机的开发。研发成果从产生到转化需要经过四个阶段:即,第一阶段是科学研究;第二阶段是技术性成果(实验室样机、新材料实验室制备技术路线);第三阶段是中试实验线(工业化样机、材料的工业化生产路线);第四阶段是产业化生产。从企业角度看,最好是研究成果已经完成中试比较成熟后再向企业转移。但是,高校和科研机构对市场缺乏了解,工业化经验不足,很难完成中试阶段。技术创新需要同时具有技术开发能力,及时准确地了解细分市场和目标用户需求、开拓市场的能力,快速集成创新和高水平的经营管理能力等多种能力。显然,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发人员所具备的核心能力比较单一,与成功的技术创新所需的能力相比,是远远不够的。
3、技术交易过程中存在的障碍
从以上高校和科研机构技术创新研究成果的特点来看,其新技术向企业转移、进行技术交易面临较大的困难。因为技术具有复杂性、不确定性、私密性、可复制性、时效性、路径依赖性等特点。技术转移和交易与商品买卖过程有很大不同:信息不对称、定价难、交易过程漫长、交易对象复杂,企业要在供应方保守技术秘密的前提下与其签订技术交易契约,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将研究开发成果中的显性知识和技术,隐性知识和技术,实现技术创新的组织管理和协调方式,甚至还包括核心技术人员转移给企业。显然,一项技术转移和交易要能同时满足这些条件,困难重重,这是高校研发成果转化率很难提高的一大原因。从我国国情来看,一方面由于体制、机制和政策的多重原因,在技术转移的同时实现掌握核心技术人员也转移到企业是非常困难;另一方面,耳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少数研发人员还存在机会主义行为,比如将不成熟的科研成果重复转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