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實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初中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什么是创新教育呢?创新教育是与接受教育相对而言的,以继承为基础,发展为目的,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价值取向的新型教育。所谓创新型人才,即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在这里,学生的创新素质并不是老师直接给予的,而是在适宜的教育教学环境下自主发展的结果。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创设适宜
学生创新发展的教育教学环境。现结合新课改从教学角度谈几点体会。
一、结合新课改认清创新教育的本质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掌握其一般规律,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数学素质基础。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于是有的教师便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生随意去想去说,说得离谱,或有的在教室内桌椅围成圆桌状讨论讨论,这其实并不是创新,作为教师要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误区。我们不能穿新鞋,走旧路,应通过深入钻研新教材,把与时代发展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课本在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
二、在新课改这个大教育环境中营造创新教育的氛围
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可见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之大。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造力,应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教育的氛围。
1、创设“多维互动”的学习氛围。
“多维互动“是指师生、生生、生师在教学中多方面参与的多向交流,才能促成学生的合作探究。而要促成这样的学习氛围,就要正确处理师生之间的关系,使教师应有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使之和谐、平等、民主,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不止是优生,还包括后进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与“土壤”。以“升学率”为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的传授知识中,很难形成创新意识,这些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逐步由知识的传授者、问题的仲裁者、学生的控制者、教材的实施者及固定教学模式的执行者等角色转向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咨询者、帮助者、促进者、设计者、新课程的开发者。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不可忽视,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教师要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2、结合新课程创造如情入境的教学氛围
通过氛围的营造,使学生思维活跃起来,产生丰富的想像和联想,为启迪创造性思维创造有利条件。如以动态形式展示题目,充分挖掘和利用题目本身的智力价值,如数出角的个数可以这样出示:
这样,学生获得的就不仅是“有几个角”这一知识,而且还能明白“为什么”,如在直角中多了一条线,这条线把直角又分成了2个角,因此有3个角。这样教学很自然的把数列的有关思想渗透其中。还可以设计开放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数学开放题,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形成积极探索和力求创新的心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供了广阔的驰骋天地。在诸多的开发题中,具有多种答案的开放题是学生最喜欢做的。如开放的应用题:买来面值0.6的与0.8的邮票共15张,要用多少钱?
开放的平面几何:右面的图形是个等边三角形,它只是整个图形的1/4。请你展开想像的翅膀,把整个图形画出来。
开放的计算:用各种方法比较8/9与9/10的大小。
三、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
古今中外,许多教育理论家都阐述了兴趣对学习过程的作用。孔子的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
1、怀着新的兴趣与期待,是学生学好知识的良好基础,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恰如其分的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既到位又不越位,正如新课程强调的要帮助、引导,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这样可吸引学生,学生因有趣而学,而思维,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
2、注重操作探索,体现课改理念,促进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这也是实施创新教育的着力点。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动手,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初中学生都有好动与好胜的心理,这样在直观操作教学的基础上,探究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变枯燥抽象的数学原理学习为生动活泼的规律探索,激发好奇心与求知欲,变苦学为乐学。如讲授“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先小组合作,然后让学生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拼在一起,使三个顶点重合,相邻两角的一边重合,至此,问学生:“这三个内角和为多少度?”由此引入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这样可激活学生探索的兴趣,而且可启发学生如何作辅助线。也可以针对不同小组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数学笑话晚会等,发挥不同学生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培养他们创新兴趣。
3、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的创新的兴趣。
“问题是数学的灵魂“创设问题情景,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目的及学生的年龄的特点向学生提出巧妙、新颖的问题,以跃跃欲试的态度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能在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如教学“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时”可先画一个破轮示意图,口述:这是一个破轮子,某修配厂要为客户加工一个同样大小的新轮,怎样才能“破镜重圆”呢?再如讲方程组时,先引入民间流传的趣味问题:木马、板凳33,共有脚100只,问木马板凳各几何?引导学生列出方程组,很自然地激发了学生探讨方程组解法的欲望。总之教无定法,作为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和吸收新的方法,创造和运用新的方法才能激发学生创新。
四、从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
数学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技能。
1、教师应注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创新思维。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正是通过质疑开始。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对学生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更要敢于质疑。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数学解题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方位观察,多角度思考,广泛联想,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活跃的灵感,解题后让学生进行反思和引申,鼓励学生积极求异和富有创造性的想象,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2、開发情感智力教育,培养创新个性品质。美国学者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提出:“尽管创造者要具有一定的智力,但高智商并不是高创造力的先决条件。”可见,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以良好的个性品质作后盾。培养学生对复杂问题的判断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激励学生要树立周恩来同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具有像爱迪生发明灯丝一样的坚定信念。如利用数学开放题这种“问题数学”能培养学生具有敢于求异、勇于创新的气魄;利用“课题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错析教学”,培养学生坚忍不拔,持之以恒,不怕困难和挫折的顽强意志和良好的人格特征。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创新情感和个性品质。
3、加强数学能力的培养,形成创新技能。数学能力是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上的个性心理特征。其中数学技能在解题中体现为三个阶段;探索阶段——观察,试验,想象;实施阶段——推理、运算、表述;总结阶段——抽象、概括、推广。这几个过程包括了创新技能的全部内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加强解题的教学,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同时,进行有意识的强化训练:自学例题、图解分析、推理方法、理解数学符号、温故知新、归类鉴别等等,学生在应用这些方法求知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数学能力,形成创新技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每堂课里都要进行各种总结,也必须有意识地让学生总结,总结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即锻炼学生集中思维的能力,这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是相辅相成的,集中思维使学生准确、灵活地掌握各种知识,将它们概括、提取为自己的观点、作为求异思维的基础,保障了求异思维的广度、新颖程度和科学性。培养概括归纳能力,课堂教学中要将总结的机会尽可能地放给学生,如总结一个问题,归纳一堂课的内容;总结一次讨论的结果;总结一次辩论的正、反意见等。每次总结,都挑选多位学生发言,要求他们说出自己的独特理解,不要众口一词,随声附和。总结完后,让学生提出自己发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进一步延伸,形成创新技能。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取得明显成效的,它是一个系统过程,为此,教师要善于学习,融汇百家;不断创新,自成一家,探索出适合自己教学风格和特点的教学模式,让我们借新课改之东风,让课堂教学百花齐放,充满生命的活力,培育创新型的人才吧。
学生创新发展的教育教学环境。现结合新课改从教学角度谈几点体会。
一、结合新课改认清创新教育的本质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掌握其一般规律,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数学素质基础。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于是有的教师便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生随意去想去说,说得离谱,或有的在教室内桌椅围成圆桌状讨论讨论,这其实并不是创新,作为教师要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误区。我们不能穿新鞋,走旧路,应通过深入钻研新教材,把与时代发展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课本在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
二、在新课改这个大教育环境中营造创新教育的氛围
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可见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之大。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造力,应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教育的氛围。
1、创设“多维互动”的学习氛围。
“多维互动“是指师生、生生、生师在教学中多方面参与的多向交流,才能促成学生的合作探究。而要促成这样的学习氛围,就要正确处理师生之间的关系,使教师应有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使之和谐、平等、民主,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不止是优生,还包括后进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与“土壤”。以“升学率”为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的传授知识中,很难形成创新意识,这些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逐步由知识的传授者、问题的仲裁者、学生的控制者、教材的实施者及固定教学模式的执行者等角色转向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咨询者、帮助者、促进者、设计者、新课程的开发者。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不可忽视,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教师要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2、结合新课程创造如情入境的教学氛围
通过氛围的营造,使学生思维活跃起来,产生丰富的想像和联想,为启迪创造性思维创造有利条件。如以动态形式展示题目,充分挖掘和利用题目本身的智力价值,如数出角的个数可以这样出示:
这样,学生获得的就不仅是“有几个角”这一知识,而且还能明白“为什么”,如在直角中多了一条线,这条线把直角又分成了2个角,因此有3个角。这样教学很自然的把数列的有关思想渗透其中。还可以设计开放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数学开放题,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形成积极探索和力求创新的心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供了广阔的驰骋天地。在诸多的开发题中,具有多种答案的开放题是学生最喜欢做的。如开放的应用题:买来面值0.6的与0.8的邮票共15张,要用多少钱?
开放的平面几何:右面的图形是个等边三角形,它只是整个图形的1/4。请你展开想像的翅膀,把整个图形画出来。
开放的计算:用各种方法比较8/9与9/10的大小。
三、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
古今中外,许多教育理论家都阐述了兴趣对学习过程的作用。孔子的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
1、怀着新的兴趣与期待,是学生学好知识的良好基础,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恰如其分的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既到位又不越位,正如新课程强调的要帮助、引导,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这样可吸引学生,学生因有趣而学,而思维,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
2、注重操作探索,体现课改理念,促进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这也是实施创新教育的着力点。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动手,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初中学生都有好动与好胜的心理,这样在直观操作教学的基础上,探究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变枯燥抽象的数学原理学习为生动活泼的规律探索,激发好奇心与求知欲,变苦学为乐学。如讲授“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先小组合作,然后让学生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拼在一起,使三个顶点重合,相邻两角的一边重合,至此,问学生:“这三个内角和为多少度?”由此引入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这样可激活学生探索的兴趣,而且可启发学生如何作辅助线。也可以针对不同小组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数学笑话晚会等,发挥不同学生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培养他们创新兴趣。
3、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的创新的兴趣。
“问题是数学的灵魂“创设问题情景,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目的及学生的年龄的特点向学生提出巧妙、新颖的问题,以跃跃欲试的态度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能在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如教学“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时”可先画一个破轮示意图,口述:这是一个破轮子,某修配厂要为客户加工一个同样大小的新轮,怎样才能“破镜重圆”呢?再如讲方程组时,先引入民间流传的趣味问题:木马、板凳33,共有脚100只,问木马板凳各几何?引导学生列出方程组,很自然地激发了学生探讨方程组解法的欲望。总之教无定法,作为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和吸收新的方法,创造和运用新的方法才能激发学生创新。
四、从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
数学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技能。
1、教师应注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创新思维。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正是通过质疑开始。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对学生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更要敢于质疑。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数学解题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方位观察,多角度思考,广泛联想,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活跃的灵感,解题后让学生进行反思和引申,鼓励学生积极求异和富有创造性的想象,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2、開发情感智力教育,培养创新个性品质。美国学者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提出:“尽管创造者要具有一定的智力,但高智商并不是高创造力的先决条件。”可见,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以良好的个性品质作后盾。培养学生对复杂问题的判断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激励学生要树立周恩来同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具有像爱迪生发明灯丝一样的坚定信念。如利用数学开放题这种“问题数学”能培养学生具有敢于求异、勇于创新的气魄;利用“课题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错析教学”,培养学生坚忍不拔,持之以恒,不怕困难和挫折的顽强意志和良好的人格特征。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创新情感和个性品质。
3、加强数学能力的培养,形成创新技能。数学能力是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上的个性心理特征。其中数学技能在解题中体现为三个阶段;探索阶段——观察,试验,想象;实施阶段——推理、运算、表述;总结阶段——抽象、概括、推广。这几个过程包括了创新技能的全部内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加强解题的教学,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同时,进行有意识的强化训练:自学例题、图解分析、推理方法、理解数学符号、温故知新、归类鉴别等等,学生在应用这些方法求知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数学能力,形成创新技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每堂课里都要进行各种总结,也必须有意识地让学生总结,总结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即锻炼学生集中思维的能力,这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是相辅相成的,集中思维使学生准确、灵活地掌握各种知识,将它们概括、提取为自己的观点、作为求异思维的基础,保障了求异思维的广度、新颖程度和科学性。培养概括归纳能力,课堂教学中要将总结的机会尽可能地放给学生,如总结一个问题,归纳一堂课的内容;总结一次讨论的结果;总结一次辩论的正、反意见等。每次总结,都挑选多位学生发言,要求他们说出自己的独特理解,不要众口一词,随声附和。总结完后,让学生提出自己发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进一步延伸,形成创新技能。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取得明显成效的,它是一个系统过程,为此,教师要善于学习,融汇百家;不断创新,自成一家,探索出适合自己教学风格和特点的教学模式,让我们借新课改之东风,让课堂教学百花齐放,充满生命的活力,培育创新型的人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