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审美辩证思维研究的新发展

来源 :书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zhenx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以来,书法理论研究进入以史学研究为主导的时代,书法美学研究日渐式微,但是“书法史的研究需要书法美学作为理论支撑,当代书法创作和评论也需要书法美学提供理论资源”[1],对书法美的判断与思辨更是书法发展走向的决定因素之一。因此,在中国书法现代性的发展进程中,重新反思与探究书法本体的审美构成、本质属性和书法审美范畴的内涵外延、发展逻辑,从历史与现代、哲学与文化、实证与思辨等方面展开多角度与多层次的书法美学研究,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杨晓萍所著《书法艺术辩证思想研究》日前由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选取辩证思维这一中国书法审美的基本思维方式为研究对象,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经过9年的重新审思与修改完善而成,是近年来书法美学研究的有力补充。
  随着“辩证法”一词应用场景的泛化,辩证理论的真实内涵被遮蔽。如何在中国书法这一具体语境中反观辩证法,以之来继承并发展中国传统辩证思想的实践智性成为杨晓萍《书法艺术辩证思想研究》的着眼点。该书在肯定辩证思想在书法艺术中的“根性”地位和对书法艺术实践、理论中的辩证思想特征进行描述的基础上展开,主体内容分为五大板块:“书法本体论中的辩证思想”,重点从阴阳论、意象说两个维度阐述了中国古人对书法本体的追寻,并通过与现代美学中的“表现”“再现”说的对比研究,深化了对书法本体的认识;“书法作品中的辩证思想”,通过对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大量书法经典的研究,概括出多种书法形式的对立统一表现和具体统一方法,同时详细论述了书法何以成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以及形式与内容化合的表现;“书法风格中的辩证思想”,列举了众多相对相待的书法风格类型,同时对书法“中和”的多重内涵和书法风格发展的“物极必反”规律及其复杂性进行了专题研讨;“书法创作中的辩证思想”,主要阐释了书法创作条件、创新理路、创作层次、时代精神与个性特征融合、创作意识、创作状态中的辩证思想;“书法欣赏中的辩证思想”,则探讨了书法欣赏的主观性与客观性、感性直观与理性品评间的辩证关系,并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五个维度论述了通过意象思维所获得的审美通感。《书法艺术辩证思想研究》不仅内容翔实、论据充分、论义深洽,而且充分展现了杨晓萍坚实的中国文学、美学基础和深厚的理论素养。通览此书,具有如下特点:
  其一,以书法为媒介架构起中西美学对话的桥梁。
  建立在不同文化尺度之上的中西美学之间的对话一直是当代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辩证法”本是来源于西方的哲学名词,杨晓萍将辩证法作为一种人类认识世界的共同思想置于宏阔的宇宙观之上,消解了“辩证法”一词的西方属性,并提出辩证方式是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思想之中的书法艺术“对自身最深刻的把握与展示方式之一”[2]1,使中西美学以书法为媒介在认识论的层面上架构起对话的桥梁。《书法艺术辩证思想研究》虽以书法这一中国传统艺术样式为论说对象,但是杨晓萍的研究视野并未局限于中国美学中,而是在立足中国范式的基础上不断以西方美学的理论与方法来充实和拓展自己的研究内容,在中西美学相近审美范畴和审美方法的比较中提升对书法根性的理解,成为艺术研究领域内中西美学对话的示范之作。
  其二,将难以言说的书法艺术辩证思想具体化。
  虽然书法是一门视觉艺术,但是其话语方式并不具有绝对的直接性,反而是各种感觉经验的集合,呈现出强烈的意象特征,加之书法实践和时代审美的动态多变,在人们面对它时常常产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无力感。古代书法理论更是以极端概括的文字将书法美的要旨导向玄虚模糊之境,使得众多博大精微的书法审美思想成为难于被人们正确并全面把握的神秘存在。书法艺术辩证思想便是其中的代表。杨晓萍所著《书法艺术辩证思想研究》以书法作品为根本立足点,在依据中国古代哲学理论和书法自身逻辑展开论证的基础上,借鉴完形心理研究、形式主义研究、复杂系统理论、宗白华“意境”层深创构理论、“再现”“表现”说等现代艺术理论研究成果和西方哲学理论、方法,将书法艺术辩证思想中大量难以言说的内容变得具体化、实证化,使人们对这一重要书法美学思想的把握变得明晰、畅通并有据可查,并为其他抽象书法理论的研究做出表率。
  其三,初步完成对书法艺术辩证思想理论体系的构建。
  虽然我们在浩繁的中国古代书论中未曾见到“辩证”字样,但辩证思想实实在在地渗透到中国古代书法实践和书法理论之中,“成为书法超越具体时空的‘根性’”[2]1。然而,中国古代关于书法艺术辩证思想的阐发多是分散的、片段式的、提纲性的、感悟型的。中国现当代对书法辩证思想的研究则多集中于对书法形式、实践技法、创新方法等多个方面对立范畴的描述,缺少具体的、深入的、全面的、专题性的、系统化的阐释和论证。《书法艺术辩证思想研究》的问世改变了这一现状,该书也成为第一部对书法艺术的辩证思想展开深入、详尽、专门研究的著作。杨晓萍通过从书法本体、书法作品、书法风格、书法创作、书法欣赏五个维度展开对书法艺术辩证思想的深入论证与全面把握,构筑起书法艺术辩证思想的理论体系,实现了对这一书法美学思想的系统化研究。
  其四,实现古代书法辩证理论重要概念的补充与完善。
  古代书法理论家对书法审美判断、审美实践、审美标准和审美关系的阐发中存在大量独具中国特色的美学概念,如“阴阳”“意象”“韵外之致”“神采”“中和”等。这些概念无不闪耀着辩证思想的光辉,但是由于中国古代书论习惯采用物象化比喻而非逻辑论证的表述方式,追求以有限的物象寄寓无限的内涵,在留给读者较大想象空间的同时也增加了这些概念的理解难度,由此产生诸多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认识。以“中和”为例,有的学者将其视作中国书法的最高审美标准,有的学者则认为它是阻碍中国书法发展的绊脚石。面对这些古代书法辩证理论中尚未得到有效解读或存在较大争议的重要概念,杨晓萍运用文本细读的方式进行系统梳理,实现了对这些概念的补充与完善:提出“阴阳观”并非哲学中阴阳思想的比附,而是在内化的同时又存在着丰富与发展;认为“意象”在中国艺术中的深厚传统根基是其在20世纪发展成为无所不包的本体性概念的原因,而书法“意象”自身又具有统一与超越的复杂属性;指出“韵外之致”理论可落实于书法作品之中并具体可感,得益于宋代书法理论解决了魏晋书论与唐代书论之间的内涵轉化理路问题;提出“神采”观念在不同的相对关系中存在不同内涵;认为书法的“中和”具有多重内涵,存在狭隘化和宽泛化两种理解,不同理解会造成其与书法风格的不同关系并影响其在书法审美中的地位。
  其五,首次将实用理性引入书法艺术辩证思想研究。
  实用理性立足于真理的现实意义,反对形而上学的抽象思辨,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特征与中国经济、文化、艺术发展的积极推动因素,但是实用理性在当代书法艺术研究中并未受到足够重视。杨晓萍《书法艺术辩证思想研究》的出版打破了这一局面,首次将实用理性引入书法艺术辩证思想研究,并强调“书法中的辩证思想是在具体实践中对辩证哲学的感悟,是‘行动的’辩证思想”[2]2。杨晓萍认为不能机械地将书法艺术的辩证思想理解为静态的对立统一,而应该站在“行动”的立场上,依据书法内容、书法实践环境的不同对其内涵进行动态及复杂性解读。所以在《书法艺术辩证思想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对书法艺术辩证思想具体内容的动态发展情况的论证。例如在对“意境”进行探讨时,杨晓萍将其划分为“始境”“又境”“终境”三个渐次发展的阶段,并指出书法的这三重境界之间存在着一个渐次澄明的过程。在对“书法创作”展开研究时,又以创作主体情意为指引将创作过程划分为三个层次,同样从辩证发展的角度进行把握。而关于书法艺术辩证思想具体内容的复杂性解读,杨晓萍指出在实际书写过程中,书法形式要素中所包含的多种相反因素并非只是简单的二元对立,“而往往呈现出多层次的不同,以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从而形成三元,甚至多元的复杂性”[2]79。
  《书法艺术辩证思想研究》是杨晓萍十余年书法美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该书对于书法艺术辩证思想观念的把握、表现的分析,始终未曾脱离具体书法作品,却又能不囿于作品,而是站在囊括古今、兼及中西的宏阔美学视野下钩深索隐,析精剖微,是对当代书法美学研究在审美思维方式领域的有益探索。
其他文献
关键词:滕县;李鱓;绘画;黄家瑞;黄钟  1982年第2期的《文物》刊载了《李鱓手札》真迹一通,同时发表了王咨臣先生一文。王文就信札中内容确定了李鱓滕县离任与定居扬州的时间。为了论述的需要,现将李氏原札部分内容引用如下:  至好叔侄,滕县未晤。归里门匆匆数言,彼此经年,仆仆天涯,可发一笑。愚已决计家居,近复作出山想,来郡城托钵,为入都之计。十月底离家,三长兄三长嫂暨阖宅安好,无烦系念。愚有急需事是
期刊
图1 李可染 巫峡帆影纸本水墨设色 61.9cm×48.7cm年代不详 中国美术馆藏  中国美术馆藏李可染作品共有19件,其中18件为中国画作品,1件为书法作品。除一幅创作于1979年的书法作品和几幅尚无年款的作品之外,其他中国画作品均创作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属于李可染重要转型时期的作品。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早年即显现出艺术天赋,师从国画老师钱松龄,16岁入上海美术专门学校
期刊
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中叶,随着现代艺术的崛起,艺术史和艺术批评的方法也有了极大的发展。其中就包括以罗杰·弗莱(Roger Fry)为代表的形式分析方法。如果看一幅画,主要是想从这幅画里看到故事的话,那还不如去看一部小说,因为靠绘画来讲故事,肯定不如小说;如果看一幅画,主要是想从画里看到历史叙事和历史意义,那还不如去读史书,比如《史记》或者《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上述提及的这些内容,并不是说绘
期刊
一  说起江南精致文化,最为人所熟知的,大概就是昆曲了。尤其是对于从未到过江南的外国人来说,他们在世界各地都可以看到昆曲表演,不必到江南旅游,也能感受江南的精致生活形态和秀美园林,多少体味白居易说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或是苏东坡说的“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自晚明以来,昆曲就展现了中国表演艺术的精粹,也从中显示江南精致文化的精髓。昆曲舞台演出看似很容易:纯净的舞台,只有一桌二
期刊
关键词:宣纸;天人合一;玉文化“天人合一”是什么?  造纸术为什么在中国横空出世?之后,为什么会产生跟书画极端匹配的宣纸?各种说法,莫衷一是。除了直接的科技原因和间接的社会原因,应该还有文化传统和哲学认知上的原因。世间万物,有因才有果,有果必有因。中国古代,从万物有灵的起点出发,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思想的由来,是中国农耕社会向精耕细作发展的自觉。在农耕社会,人们需要从天地自然
期刊
一、许承尧其人  许承尧(1874—1946),曾用单名芚,字际唐,亦作霁塘、霁堂,号疑庵(盦),又号悔庵(盦),别号芚父(甫)、芚叟、芚翁、涤玄叟、婆娑翰林、檀干村人,室名“眠琴别圃”“三遮室”“晋魏隋唐四十卷写经楼”“涤玄室”,安徽歙县唐模人,近代著名诗人、方志学家、文物鉴藏家。  许承尧自幼聪颖好学,博览群书,为光绪甲午(1894)科举人,光绪甲辰(1904)恩科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为中
期刊
端午节那天晚上,玉璞兄与世长辞。这几天,我一直很难受,心情也平静不下来。但是,我想,无论如何,我应该把过去这些年来与玉璞兄交往的点点滴滴,整理一下。这也算是对玉璞兄的一份怀念吧。  2012年11月,我来曲阜师范大学书法学院工作,随后也就认识了玉璞兄。其实,早在十几年前,还在北京读博时,我就从我的导师刘守安教授那里知道了玉璞兄其人。我和玉璞兄都是潍坊人,又都是刘守安老师的学生,又都深爱着书法。所以
期刊
从地上捡起一片金黄的秋叶,因而有了一幅记录着这一刻的心情与感动的作品。看到插在花瓶中随意开放的花而被吸引,因而也通过笔墨和色彩幻化出一幅充满着生意的作品。随意散落在案头的海棠果、嫩黄的秋叶,可以点染出一幅精致的画面……这些都因为对于自然的吸引和感动才产生艺术的灵感和创作的冲动。但倘若对自然是冷漠的,对眼前的事物视而不见,这不仅仅是因为兴趣使然,我以为这些都与态度有关。如何对待自然、如何观察自然、如
期刊
贾广健 1964年生。1994年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研究生毕业并获硕士学位,留校任教。现为天津美术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中国工笔画学会副会长、天津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国家画院花鸟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美术家协会职业道德建设委员会委员、中国画学会理事、天津市政协委员、天津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第十二、十三届美展中国画评委、全国第十次文代会代表、全
期刊
关键词:新安画派;渐江;传承;画僧  画家渐江(弘仁)离我们的时代已经很远了,但对于喜欢山水画的人而言,他一直是座丰碑。新安江流出黄山后叫作渐江,这条江把两岸的建筑和田野汇成一体,春雨时节,轻烟薄雾,渐江也就被笼罩在这迷蒙的烟雨中。没有渐江的满江绿水,也就可能没有画家渐江笔下清逸绝尘的山水作品;假如没有画家渐江,或许就没有文人墨客来到这条普通的江边感怀。  渐江在武夷山出家后,云游后回到了家乡歙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