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mai12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学是学生身心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这个阶段学生的心理素质很脆弱,自尊心很强,有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这种心理上的激烈变化往往被大多数家长甚至学校所忽视。面对日益突出的中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发生的痛心事件,学校应将追求高升学率的教育理念转换为“先育人,后教书”的全面培养健康而充满正能量的才人理念上来,以全新的姿态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把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当作教学的重点来完成,实现学校教育的“育人”愿景。
  关键词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05-0099-01
  中学生是不成熟却趋于成熟的青少年,当前社会竞争激励,不仅要求他们具有较高的文化底蕴,还必须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适应当下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中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期,这个阶段无论生理、心理、情感、自我意识等都在迅速发展,是人生中发展最迅速、最旺盛、最重要的关键时期,这阶段的学生最容易出现各种问题。就学校教育而言,需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符合这一阶段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既要充当好管理者的角色,又必须了解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的需求,帮助他们形成良好品质及健全的人格。
  一、中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不健康的因素分析
  当下的中学生承受着来自学习和生活的各种压力,不能以积极地心态面對挫折,在心理上存在各种不健康的问题,造成中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有诸多因素,依笔者之见,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
  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受着来自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教育力量的影响,这三个方面,任何一方缺失,都有可能危害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家庭教育一旦缺失,学生的心理问题就更加突出,现在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父母和长辈的溺爱中成长,他们犹如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任何风雨的摧残,父母只能给予称赞和褒扬,不能加以批评和教育,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孩子,进入中学阶段后,生活中和学习上的压力让他们往往一时无法适应,产生诸多的心理问题。单亲家庭的孩子心理健康问题更加突出,单亲家庭中成长的中学生,缺失父母中任何一方的爱,都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使其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二)学生自身心理素质较差
  中学生进入到新环境学习后,他们感受到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现实状况,发现自己并不像在小学时那么优秀,周围比自己能力强的同学比比皆是,感觉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忽视,加之离开了父母的陪读,生活上不能自理,情感上没有依托,于是在压力来临时,紧绷的弦终于断裂,一系列心理问题也就随之产生了。
  (三)学校忽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当下,许多中学一味追求升学率,要求教师把教学作为工作的第一要务,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没有细心地观察学生的细微心理变化,使得很多有轻微心理疾病的学生,问题越来越严重。加之,学校心理健康咨询服务不到位,很多中学虽设有专门的心询咨询室和心理咨询老师,但是学校不够重视,从资金上和基础设施上不能给予必要的支持,而许多心理老师并不是科班出身,不能恰当而有效地给前来咨询的学生排忧解难,使得许多学生不能寻求到外界帮助,心理问题也随之严重。
  二、如何解决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一)学校要树立先育人后教书的理念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现在老师应该担当的任务。教师关爱学生的第一要务应能蹲下身子和学生对话,在传授学业的同时,多与学生进行思想和心里话方面的交流,对待学生要循循善诱,宽严并举,努力做学生心目中热情、宽容、耐心的好老师。对学生存在的一些如妒忌、多疑、敏感、抑郁等心理问题,不是一味地归结为道德或思想问题,而是学会从心理学的角度,运用心理学的分析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障碍,使学生树立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态势。当学生犯错误时,不是简单地去责备,而是在分析中给予引导,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教师在学科教学中也应渗透心理辅导,在课堂教学中,应能打开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心理交往的渠道,形成真诚、信任、民主、愉快的心理气氛。
  (二)提高中学生自身的抗压能力
  学校要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养成健康的心理状态。培养中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自身的抗压能力,当压力来临时,要从容面对,不急不躁,相信“天无绝人之路”、“车到山前必有路”,任何事情总会有转机,那就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心里坦然了,压力自然就缩小了,紧张的神经也就不至于到达崩溃的地步。
  (三)开辟多种渠道,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首先,建立学校与家长之间的联系平台,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每一个因心理不健康而患心理疾病的事例也同样有着家庭的成因。要指导家长“赏识教育”,学校重在“如何做”,家庭重在“怎么做”。学校要和家庭紧密配合,以教育开展的效果为重点及时反馈,树立榜样,找出差距。其次,学校应聘请心理专家来学校与学生座谈,帮助一部分已然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走出困境,同时避免其他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最后,学校要加强心理咨询室建设,了解被咨询对象的具体情况,包括家庭、学习和情绪状况以及心理变化的内因和外因,认真分析被咨询对象的内心活动,并制定相对应的解决措施,切实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中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让家长和教师费心、伤神,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使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可以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学生的心理问题。作为一名教育一线的中学老师,应正确面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积极寻求策略,帮助学生以一个崭新的姿态走出心理困境,引导他们充满正能量地面对各种挑战,迎接属于他们的光明的未来。
其他文献
小学阶段的学生在课堂中容易开小差说闲话,这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以及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都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处理这
摘 要 “童年是人的春天,播下善美、纯真的种子,势必能收获健康人格的果实”。《品德与社会》课程作为九年义务初始阶段特设的一门德育课程,学习做人是这门课程的基础。要引导学生热爱、拥有生活,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发展,培养学生向往美好生活的积极态度和社会参与能力。结合这几年的教育经验来说,教师只有让“品德”与“生活”共同携手,密切以学生的学习和家庭生活为基础,
高中教育时期是学生们迈向高等教育的关键时期,学生们在此期间所接受的教育将会对其高考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在高中教育阶段应当特别强调教学的方法和有效性。高中生物学科作为
科学本身就源于生活,我们生活处处充满着各种科学现象,作为科学的教学者,我们不妨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入手,让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中的科学现象,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形成
摘 要 新课程下教师要在具体的教学情景下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对教材进行加工、改造,寻求与学生认知规律与教材编写意图之间的契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创造性,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激活者,激活教材,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实现新课标的教学要求。  关键词 创造性;品德与社会;教材  中图分类号:C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8)05-0097-01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
当今中国,节能已被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开征燃油税、利用价格杠杆和税收手段促进能源节约势在必行随着国务院决定自2009年1月1日起实施成品油税费改革,取消原在成品油价外征
期刊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出,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数学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它独特的风格,承担着德育的任务。  一、通过数学的美,培养学习动机  学生进行学习为一定的学习动机所支配。刚入学的儿童,为获得父母、教师、亲友的赞扬而认真学习。一位天真稚气的孩子曾毫不掩饰地说出心里话:“老师,
期刊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时间都去哪了--Flash形变动画》,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几个方面来说说我这堂课的设计。n  【教材分析】n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