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是最基本的语文教学手段。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的教师也都十分重视,可在初读过后,却又往往忽略了学生是否还具有强烈的“阅读期待”,一遍又一遍地阅读课文,渐渐地失去了初读时的兴趣,他们喜欢情节、喜欢形象,一旦知道了课文大概内容之后,“阅读期待”索然无味,只留下的是教师的“煽情”矫作,这样的阅读还能谈得上质量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这里的“阅读期待”指的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一种探求未知的渴望,是读者阅读之前内心所预想的情景、包含的期望。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在初读后不断产生新的期待,提高阅读质量呢?
一、激活个性 产生“期待心理”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每个学生都应拥有学习和发展的自由。因此,教师必须把阅读的自由、学习的快乐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自主探索,真正实现个性的发展。如一教师在教学《月亮湾》这一课时,当学生把课文读流利后,师让学生默读思考,完成填空:我们的村子是( )的村庄。
生1:我们的村子是非常美丽的村庄。师:加了“非常”就是自己的语言了。
生2:我们的村子是风景如画的村庄。
师:好!“风景如画”融进了学生自己的感受及认识之中。
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风景如画的村庄。听我读课文,请你们闭上眼睛,在脑子里画画,画出自己心中的月亮湾。”师开始读课文。“水的绵长清澈,桥的古朴苍老,山的稳重敦厚,花的灿若朝霞,采茶姑娘的欢声笑语,好一幅宁静、优美的山村乡居图。我喜欢这样的地方,我读进去了。”
至此,学生才慢慢睁开眼睛,可仿佛还在回味。
师:现在请大家自己读一读,然后选择自己最欣赏的一处风景,再好好读一读。
于是,学生有选读“桃树”的,读出了那么灿烂,富有生命活力;有喜欢宁静的,选读了“村子的前面有一条月牙一样的小河,河上有一座石桥”,美得古朴,美得含蓄,再让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学生各读各的,各品各的,感受美、品味美,进而“读”出这种美。学生此时这种浓厚的朗读兴趣,正得益于学生个性化的主观感悟,是学生内心情感的流露,是学生个人见解智慧的展现。
二、巧作评价 促进“期待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评价。”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每个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的独特性和个性化进行多角度、有创意的评价。特级教师孙建峰执教《最大的麦穗》,其中有这样一个环节:一位男同学神情专注、掷地有声地朗读了课文第六自然段苏格拉底的一段话。朗读结束后,孙老师这样评价:“刚刚大家都听到了这位同学如洪钟般能触动人灵魂的话语,可没注意到他所投入的专注的神情,让我们再一次聆听他的声音,欣赏他专注的神情。”这位同学在他的鼓励下读得更好了。读完后,孙老师第二次评价:“如果我是你的一位学生,听到你这样严肃而充满哲理的话语,我一定有所感悟,你是一位严厉派的苏格拉底。”接着,孙老师请了一位女同学读苏格拉底的话,读完后,孙老师第三次评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你如春雨般滋润人心田,你是一位温和派的苏格拉底。”对一同段话的朗读,孙老师作了三次评价:第一次评价从朗读过程和朗读方法入手,巧妙告诉其他同学朗读的要求——专注投入,以情动人;第二次、第三次评价,把自己当作一位普通听众,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和感悟,在看似不经意的话语中,向学生传递了这样的理念:阅读要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孙老师的三次评价,角度各不相同,却层层递进,把阅读的技巧、阅读的情感表现、阅读的个性化体验等以最能让学生理解的方式告诉学生。
三、巧妙补白 提升“期待品位”
阅读是一种心灵的交流,精神的对话。在阅读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重视科学的引领学生的思维,借助教材,挖掘教材,超载教材,用科学的方法训练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活跃的思维活动中张扬个性、放飞理想。
如在教学《荔枝》一课时,有一位教师就很巧妙的利用补白,引导角色互换,实现情感的共鸣和升华。
师:“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这句简短的话语包含了作者多少情感啊!你能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写几句作者没有说出的话吗?(学生练笔)
生:“而今,荔依旧年年红”,我与母亲却永远阴阳两隔。母亲啊,我想念您,您永远活在我的心中。”、“母亲临终前未吃到荔枝是我终生的愦憾。”、“我真希望在另一个世界,母亲也能尝到新鲜的荔枝。”、“母亲啊,您在哪里?儿子再也不能为您奉上几颗鲜嫩的荔枝了,这痛楚永远萦绕在我心头”这样通过巧妙的补白,使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随作者的“悲”而悲,随作者的“思”而思,语言文字所传达出的思想感情真正地在学生心中激起了波澜,泛起了涟漪。我想,能自主产生对文章的“阅读期待”,也该是“品位”提升的一个方面吧!
当然,“阅读期待”在阅读教学中的尝试仅是开始,它能否在阅读教学中焕发异彩,还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地探索。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这里的“阅读期待”指的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一种探求未知的渴望,是读者阅读之前内心所预想的情景、包含的期望。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在初读后不断产生新的期待,提高阅读质量呢?
一、激活个性 产生“期待心理”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每个学生都应拥有学习和发展的自由。因此,教师必须把阅读的自由、学习的快乐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自主探索,真正实现个性的发展。如一教师在教学《月亮湾》这一课时,当学生把课文读流利后,师让学生默读思考,完成填空:我们的村子是( )的村庄。
生1:我们的村子是非常美丽的村庄。师:加了“非常”就是自己的语言了。
生2:我们的村子是风景如画的村庄。
师:好!“风景如画”融进了学生自己的感受及认识之中。
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风景如画的村庄。听我读课文,请你们闭上眼睛,在脑子里画画,画出自己心中的月亮湾。”师开始读课文。“水的绵长清澈,桥的古朴苍老,山的稳重敦厚,花的灿若朝霞,采茶姑娘的欢声笑语,好一幅宁静、优美的山村乡居图。我喜欢这样的地方,我读进去了。”
至此,学生才慢慢睁开眼睛,可仿佛还在回味。
师:现在请大家自己读一读,然后选择自己最欣赏的一处风景,再好好读一读。
于是,学生有选读“桃树”的,读出了那么灿烂,富有生命活力;有喜欢宁静的,选读了“村子的前面有一条月牙一样的小河,河上有一座石桥”,美得古朴,美得含蓄,再让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学生各读各的,各品各的,感受美、品味美,进而“读”出这种美。学生此时这种浓厚的朗读兴趣,正得益于学生个性化的主观感悟,是学生内心情感的流露,是学生个人见解智慧的展现。
二、巧作评价 促进“期待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评价。”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每个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的独特性和个性化进行多角度、有创意的评价。特级教师孙建峰执教《最大的麦穗》,其中有这样一个环节:一位男同学神情专注、掷地有声地朗读了课文第六自然段苏格拉底的一段话。朗读结束后,孙老师这样评价:“刚刚大家都听到了这位同学如洪钟般能触动人灵魂的话语,可没注意到他所投入的专注的神情,让我们再一次聆听他的声音,欣赏他专注的神情。”这位同学在他的鼓励下读得更好了。读完后,孙老师第二次评价:“如果我是你的一位学生,听到你这样严肃而充满哲理的话语,我一定有所感悟,你是一位严厉派的苏格拉底。”接着,孙老师请了一位女同学读苏格拉底的话,读完后,孙老师第三次评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你如春雨般滋润人心田,你是一位温和派的苏格拉底。”对一同段话的朗读,孙老师作了三次评价:第一次评价从朗读过程和朗读方法入手,巧妙告诉其他同学朗读的要求——专注投入,以情动人;第二次、第三次评价,把自己当作一位普通听众,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和感悟,在看似不经意的话语中,向学生传递了这样的理念:阅读要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孙老师的三次评价,角度各不相同,却层层递进,把阅读的技巧、阅读的情感表现、阅读的个性化体验等以最能让学生理解的方式告诉学生。
三、巧妙补白 提升“期待品位”
阅读是一种心灵的交流,精神的对话。在阅读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重视科学的引领学生的思维,借助教材,挖掘教材,超载教材,用科学的方法训练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活跃的思维活动中张扬个性、放飞理想。
如在教学《荔枝》一课时,有一位教师就很巧妙的利用补白,引导角色互换,实现情感的共鸣和升华。
师:“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这句简短的话语包含了作者多少情感啊!你能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写几句作者没有说出的话吗?(学生练笔)
生:“而今,荔依旧年年红”,我与母亲却永远阴阳两隔。母亲啊,我想念您,您永远活在我的心中。”、“母亲临终前未吃到荔枝是我终生的愦憾。”、“我真希望在另一个世界,母亲也能尝到新鲜的荔枝。”、“母亲啊,您在哪里?儿子再也不能为您奉上几颗鲜嫩的荔枝了,这痛楚永远萦绕在我心头”这样通过巧妙的补白,使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随作者的“悲”而悲,随作者的“思”而思,语言文字所传达出的思想感情真正地在学生心中激起了波澜,泛起了涟漪。我想,能自主产生对文章的“阅读期待”,也该是“品位”提升的一个方面吧!
当然,“阅读期待”在阅读教学中的尝试仅是开始,它能否在阅读教学中焕发异彩,还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