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傍晚上街散步,见到许多老年人在小花园的广场上跳乐作舞,让我不禁想起遥远的小山寨那间破旧的茅草屋里,老母亲在家劳碌的情景。
在城里,一听到喊妈妈的声音,我立即就会想起脸上镶满阳光与泥土的母亲。
山沟里,住着我的母亲。她像个哨兵,坚守着自己双手盖起的茅草屋,耕耘着几亩责任田。
冬天,母亲经常浸冷水做粗活,双手皴得像松树皮,指节上都裂了很大的血口,粗大的指肚肿得像芋头。她白天去收地,满是血口的手,把包谷杆拔了,扯掉窜在地里的南瓜藤,还要摘下那些布毛刺的瓜叶背回家喂猪。晚上,忙着料理那七八头猪的食,要砍许多老南瓜。她把瓜砍开,掏了瓜米,才将瓜剁碎。
看到母亲那样的苦那样的累,我不止一次向她许诺:“我一定好好读书,长大进城工作后,把你接到城里享福。”
尤其是10年前,当父亲走时,母亲的心,积压的是苦闷,几乎碎了。稍有空,她就去父亲坟边走走、看看。在那里,轻揉父亲身上的厚土,怕压痛他的身子,细扯父亲周边韵杂草,担心挡住他的去路,还安慰他,周围有些长辈陪着,不孤单,也不必孤单。
父亲走后的日子里,母亲用那微弱的身子,守护我们四个兄弟姊妹。她没日没夜地在田地里转。晴雨天,她还去山里砍柴,你叫她别去,可等你一转背,她却进了深山。傍晚,看到的,是一捆又一捆的柴火堆满了房前的墙边。母亲病了,她仍通宵照看稻田的水,累出了病,呕吐不止。我左劝右劝,怕晕车的她才被我接进城治疗。
在城里住院一周,她才想水喝,想东西吃,笑了起来。出院后,我带她到城里还没转上一圈,她就说,脑壳都转晕了,不好玩儿,走,回去。她住几天后,不自然,觉得城里不像农村,觉得没地方玩儿,门不能串,话无处说,做饭买菜贵得要死,尤其是城里没有农村安静,一天到晚,耳朵都快震聋了。我说:“母亲,你要住不惯,就回去吧。”
母亲快上车时,我取出身上仅有的钱给她,说,母亲,钱是不能代替孝顺的。母亲看着我,不要,说我的孩子小,要读书,需要钱。这几年结婚、购房等欠不少债,自身都难保,不要顾及母亲。相反,母亲知道我生活拮据,天天牵肠挂肚,常托人捎来她省吃俭用攒下的大米、鸡蛋、腊肉等,说能帮我一点是一点子。当我把钱悄悄地塞进她的口袋。母亲再一次扯着我的衣领,拍着我的肩,摸着我的头,提着我的眼镜,说我的头发长了,剪剪,才上了车。车上,她把头探出窗外,笑起来:“有空了,还是回家看看!”
隆冬,我回了老家。立在街沿,摇看门上的大锁,转几下,拉几下,不开。准备去找她时,叔叔家的小姑娘走过来,说我的母亲到对面山上摘猪食叶去了。当母亲拄着锄、背着装满猪草的背篓走进屋时,我双手托着那沉重的背篓,放下,看到母亲磨破的衣服,看到她肩上皮肉渗出的血,心一酸:“明明叫你不做了,还是闲不住。”我跟她说:“你身子弱了,年纪大,少做点,好不好?”她却说:我多做点,你们就少负担一点。现在,我还累得起,到我真正动不得了,那就只有靠你们了。
第二天,我要返回。母亲老早就在自家屋子的厨房里忙碌。吃饭时,母亲说“有空了,还是常回家看看!”临走要返城时,母亲依然重复着“有空了,还是要回家常看看!”
最近,我没能回老家过“昂玛突”节,母亲却把一大包用芭蕉叶包着的糯米粑粑托人给我捎来,坐了几个小时汽车才到达我嘴边的清香,让我嚼出了母亲的爱意和母族的风味。看看这些粑粑,还有些柔软,细细密密的指纹清晰可辨,随便翻开一枚纹印,可以感想到我的父母、兄弟姐妹热气腾腾春糯米耙耙欢乐的场景。
勾起流沙河乡愁的“就是那一只蟋蟀”,让李白想家的是月光,鲁迅也许是一句戏文激发他写了著名的《社戏》。这糯米粑粑的清香却实实在在让我想起了家乡的红土地,那山,那水,那人。
在城里,一听到喊妈妈的声音,我立即就会想起脸上镶满阳光与泥土的母亲。
山沟里,住着我的母亲。她像个哨兵,坚守着自己双手盖起的茅草屋,耕耘着几亩责任田。
冬天,母亲经常浸冷水做粗活,双手皴得像松树皮,指节上都裂了很大的血口,粗大的指肚肿得像芋头。她白天去收地,满是血口的手,把包谷杆拔了,扯掉窜在地里的南瓜藤,还要摘下那些布毛刺的瓜叶背回家喂猪。晚上,忙着料理那七八头猪的食,要砍许多老南瓜。她把瓜砍开,掏了瓜米,才将瓜剁碎。
看到母亲那样的苦那样的累,我不止一次向她许诺:“我一定好好读书,长大进城工作后,把你接到城里享福。”
尤其是10年前,当父亲走时,母亲的心,积压的是苦闷,几乎碎了。稍有空,她就去父亲坟边走走、看看。在那里,轻揉父亲身上的厚土,怕压痛他的身子,细扯父亲周边韵杂草,担心挡住他的去路,还安慰他,周围有些长辈陪着,不孤单,也不必孤单。
父亲走后的日子里,母亲用那微弱的身子,守护我们四个兄弟姊妹。她没日没夜地在田地里转。晴雨天,她还去山里砍柴,你叫她别去,可等你一转背,她却进了深山。傍晚,看到的,是一捆又一捆的柴火堆满了房前的墙边。母亲病了,她仍通宵照看稻田的水,累出了病,呕吐不止。我左劝右劝,怕晕车的她才被我接进城治疗。
在城里住院一周,她才想水喝,想东西吃,笑了起来。出院后,我带她到城里还没转上一圈,她就说,脑壳都转晕了,不好玩儿,走,回去。她住几天后,不自然,觉得城里不像农村,觉得没地方玩儿,门不能串,话无处说,做饭买菜贵得要死,尤其是城里没有农村安静,一天到晚,耳朵都快震聋了。我说:“母亲,你要住不惯,就回去吧。”
母亲快上车时,我取出身上仅有的钱给她,说,母亲,钱是不能代替孝顺的。母亲看着我,不要,说我的孩子小,要读书,需要钱。这几年结婚、购房等欠不少债,自身都难保,不要顾及母亲。相反,母亲知道我生活拮据,天天牵肠挂肚,常托人捎来她省吃俭用攒下的大米、鸡蛋、腊肉等,说能帮我一点是一点子。当我把钱悄悄地塞进她的口袋。母亲再一次扯着我的衣领,拍着我的肩,摸着我的头,提着我的眼镜,说我的头发长了,剪剪,才上了车。车上,她把头探出窗外,笑起来:“有空了,还是回家看看!”
隆冬,我回了老家。立在街沿,摇看门上的大锁,转几下,拉几下,不开。准备去找她时,叔叔家的小姑娘走过来,说我的母亲到对面山上摘猪食叶去了。当母亲拄着锄、背着装满猪草的背篓走进屋时,我双手托着那沉重的背篓,放下,看到母亲磨破的衣服,看到她肩上皮肉渗出的血,心一酸:“明明叫你不做了,还是闲不住。”我跟她说:“你身子弱了,年纪大,少做点,好不好?”她却说:我多做点,你们就少负担一点。现在,我还累得起,到我真正动不得了,那就只有靠你们了。
第二天,我要返回。母亲老早就在自家屋子的厨房里忙碌。吃饭时,母亲说“有空了,还是常回家看看!”临走要返城时,母亲依然重复着“有空了,还是要回家常看看!”
最近,我没能回老家过“昂玛突”节,母亲却把一大包用芭蕉叶包着的糯米粑粑托人给我捎来,坐了几个小时汽车才到达我嘴边的清香,让我嚼出了母亲的爱意和母族的风味。看看这些粑粑,还有些柔软,细细密密的指纹清晰可辨,随便翻开一枚纹印,可以感想到我的父母、兄弟姐妹热气腾腾春糯米耙耙欢乐的场景。
勾起流沙河乡愁的“就是那一只蟋蟀”,让李白想家的是月光,鲁迅也许是一句戏文激发他写了著名的《社戏》。这糯米粑粑的清香却实实在在让我想起了家乡的红土地,那山,那水,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