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战“金猪年”的家长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taiz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年“龙宝宝”扎堆出生的婴儿潮还令不少新爸、新妈们记忆犹新,而上一次生育高峰的连锁反应已经出现。据资料显示,2007年,北京出生的“金猪宝宝”将新生婴儿一下子增到16.1万多人,北京户籍婴儿也增加到8.2万多人。受传统生育观念影响,北京市户籍人口出现周期性高峰,6年前出生的“金猪宝宝”逐步到了入学年龄。未来3年小学学龄人口将进入新的高峰期,当初扎堆降生的孩子们,可能面临更为拥挤的“独木桥”。 今年秋季,这批“金猪宝宝”将集中入学。家长们为孩子挤进名校的“暗战”已悄然打响。
  李振远:提前3年入手学区房
  2010年以前,北京市小学入学适龄儿童连续10年稳定在10万人左右,到2011年增至13.2万 人,2012年则增长到13.7万人,预计到2014年将增加到18万人,小学在校生总量将由2011年的68万人增加到84万人左右。
  北京市民李振远的孩子虽然不是“金猪宝宝”,却是在2006年9月后出生,将和“金猪宝宝”一起上学。“今年一起上学的学生太多了,我从小孩3岁的时候就开始准备了。”李振远说。李振远家住通州,2000年,在房价相对较低时,他就购买了一套90多平米的房子。有了孩子后,孩子的上学问题便成为家庭的头等大事。“幼儿园可以在家附近上,但小学还是要去好一点的。”经过多方比较,他决定把孩子送到海淀区念书。“那些一类学校都是非富即贵,拼爹肯定拼不过,我就想找一个差不多的学校”。经过多次考察,他把目标放在了海淀区苏州桥附近的一所小学,并且对口的中学还不错。由于很多学校都要求户口落户有一定的时间,他特意了解到,自己所在的学校要求学区落户至少3年。“考虑到将来上学如果不买房子的话还得在海淀租房子,所以一咬牙就买房了。而且我们也不怎么认识人,害怕将来找人麻烦,拼爹拼不过,不如早做准备买学区房。”李振远说。
  谈到近期清华附近的学区房均价已经到了10万元一平米,李振远很庆幸自己早几年买了学区房。他说,早在2010年的三四月份,他就想卖掉通州的房子,可是当时通州房价飙升,他把房子的价格挂得过高,导致没有卖出。直到2011年4月,他将原来20万元买的房子卖到了140万元,又添了近40万元,终于将原来90平米的房子换成了60平米的学区房。 即便买了学区房,他还不是很踏实,直到近期确认孩子落户的时间已经达到了入学要求的时间才松了口气。
  张志明:频繁换户口
  张志明的女儿团团今年9月也要上小学了,从去年开始他就开始为女儿上学的事情作准备。张志明在北京市朝阳区的一家杂志社工作,早在女儿刚出生的时候他就为女儿的日后做好了打算。“我自己从事媒体行业的,平时关注新闻比较多,知道好学校对孩子的影响。”张志明说,为了让女儿日后能接受好一点的教育,女儿出生后他托关系将本应落在朝阳区的户口转到了西城区。西城区的教育质量在北京是公认最均衡、最好的。
  过了几年,张志明发现女儿户口所在的片区小学并不是很好,只是一个区重点。经过再三思索,他又找关系将女儿的户口转到了海淀区。张志明说:“海淀区的教育质量不错,关键是孩子所在的片区小学在海淀区有口皆碑。”
  今年,张志明又遭遇了新的困扰。虽然女儿可以上一所不错的小学,但是,离他们夫妻两上班的地方太远了。张志明和妻子都在朝阳区上班,为了图方便他们将自己的房子租了出去,自己另外租房子住。“我上班骑自行车就到了,妻子更方便,步行就可以。”张志明说,如果女儿要去海淀上学的话,自己只能跟着搬家了。
  最近,张志明又有了新的打算,他认为,与其去海淀上学不如去西城上。3月份,他带着女儿参加了西城区一所名校的特长生考试。张志明说,如果考上了我就又把团团的户口迁回去,全家搬过去,考不上的话就在朝阳上了,交点择校费。张志明对和平里四小很中意,“这所学校很不错,离我工作的地方很接近,接送也方便。”张志明说。为了女儿能进这所小学,他已经准备好了10万块钱的择校费。
  刘琳:走“共建生”捷径
  家住亦庄的刘琳希望儿子能进入城区里的小学学习,可是原本的“划片校”却出了状况,无奈之下打起了“共建生”的算盘,但又因为“隔代”的原因,很可能沾不到光。
  刘琳说,儿子在亦庄一所私立幼儿园就读,虽然这所私立学校连带小学,但还是希望孩子能进入城区公立学校。她和孩子的户口落在东城,直到近期才发现上学出了问题。刘琳说,“户口落在东城一个单位的宿舍,但现在这个宿舍已经变成一座办公楼。进划片学校不仅需要户口还要房产证,我们的房产证不在这儿,而且想临时在这儿买房也办不到,因为户口所在地已经没有我的住房了。”
  眼看孩子就要面临升小学了,但学校还没着落,刘琳情急之下想到或许能搭上“共建生”的顺风车。刘女士的父亲退休前所在单位是一所重点小学的共建单位,但经过咨询后发现,结果并不乐观。刘琳说,“单位的共建生名额很紧张,要先满足在职人员的需求,我父亲已经退休,而且和孩子又是隔代关系,所以 走共建生的可能性不大。”尽管希望渺茫,刘琳还是提交了“共建生”申请“有一丝希望也得试试。”
其他文献
构建师生平等对话的学校氛围  《中小学管理》2013年第2期刊登李希贵文章指出,营建校园里的平等氛围需要各领域的共同努力。学校管理者除了减少行政力量,淡化管理痕迹之外,还要在校园里努力构建师生对话的平台。过去我们面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往往想到的是处理,而不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找到其背后的原因,以平等的心态与当事学生对话。过去许多时候,我们对学生的想法不够敬畏,总是以挑剔的目光,以我们的想法取代学生的想
漫步湖北省武穴市第二实验小学,处处翰墨飘香,呈现着浓郁的校园文化。近年来,武穴市第二实验小学坚持践行“共度生命历程,体验生命快乐”办学理念,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依托传统文化,大力推行书法教育,扎实开展“诵经典美文,习中华书法”活动,让学生在翰墨书香中立德、怡情、启智、健体,快乐成长,展翅飞翔。学校的办学品位不断得以提升,探索出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素质教育之路。  营造氛围 达成书法传承共识  
张文,长春工程学院水利与环境工程学院副教授。吉林省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师、教书育人楷模、高校系统优秀共产党员标兵,长春市师德标兵,长春工程学院优秀共产党员标兵、“三育人”标兵。  “我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决心为此贡献自己的力量”。——摘自张文《自传》  出了名的“小才子”  张文,1955年出生在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查干花乡的农村,地处松嫩平原南部,这里有享誉中外的旅游圣地查干湖,是著名的鱼
“热爱学生是教师必备的最重要的道德修养。”这是临邑师范附属小学教师滕春红日记本封面的一句话,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话一直伴随着她行走在小学教师这条路上,一走就是25年。  滕春红是山东省德州临邑师范附属小学教师,她气质优雅,是在人群中忍不住会多看一眼的那种人。她在讲台已经站了25个春秋了,对此,她说很满足,跟学生在一起,有辛勤的播种,也有快乐的收获,她从参加工作起,就有写日记的习惯。她将她的学生点滴进
一流大学的建设离不开高校法人的自律。日本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后,其自律经验颇具特色。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是战后日本大学的一次重要制度变迁,其目的是增强大学的自主与自律,从而更有利于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始终坚定不移地推进日本大学重点化建设战略的实施。  监察制度与大学法人化改革同步  日本实行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伊始就同步安排了对于大学法人的监察制度。日本学者认为,目前,日本国立大学法人的监察制度如下: 
新加坡工艺教育学院成立于1992年,隶属于新加坡教育部,并由新加坡政府全额资助,是新加坡唯一能颁发“国际技术技能证书”的学院,也是2005年新加坡第一所获得新加坡质量奖的教育机构。新加坡质量奖是新加坡政府对于该学院作为培养优秀企业人才这一独特教育机构的认可,同时也是该学院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发展现状  学院经历近多年蜕变,发展到现在拥有11座遍布新加坡的现代化校园,不同的校区分别提供不同的课程,
就业问题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在这样一个社会大背景下,大学生就业特别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贫困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就更值得关注和研究。当前社会,出现了一些贫困女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甚至异常而导致不幸事故发生的案例,这提醒我们要关注和研究贫困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状况,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其走出心理障碍,走向健康的心理,从而实现良好就业。
河北人苗卫芳2008年考取河北大学研究生,毕业后,苗卫芳没能找到一份理想的“铁饭碗”工作,最终回到村里种地。苗卫芳回乡后,其父苗风山感觉压力巨大,选择了服毒自杀。一些村民以苗卫芳为“反面教材”教育孩子:“看他,这么多年学都白上了,以后不要跟他学。”(10月17日《河北青年报》)  有选择就是有希望  新闻的主人公曾应聘到灵寿县护驾疃中学、行唐龙州中学任教,每月工资能拿到1500元左右,但他并不满足
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的浪潮中,大学被寄予科技创新与成果产业化等提升经济竞争力的厚望。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大学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创业人才,也需要大学创造创新并进行成果转化。因此,建设创业型大学正在成为大学变革的趋势。在这方面,美国一些著名的研究型大学,通过构建创业生态系统建设创业型大学的构想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例如,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就利用和整合大学的教育资源,积极吸引外部力量参与,与社会建立广泛的
大学新生的学习方式转变问题是一直比较受关注的问题,也一直是大学班主任和辅导员们必须面对的问题。作为理工科院校的大学新生的班主任和大学新生专业基础课教师,笔者对大学新生的学习问题做过一个调查。调查对象为一个班级的学生,计40人。通过两个月的大学学习和生活,不适应大学学习方式的学生超过30人;能自如应对大学学习的学生仅有3人;其余的同学需要花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能勉强跟得上大学的学习。这一结果显示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