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年“龙宝宝”扎堆出生的婴儿潮还令不少新爸、新妈们记忆犹新,而上一次生育高峰的连锁反应已经出现。据资料显示,2007年,北京出生的“金猪宝宝”将新生婴儿一下子增到16.1万多人,北京户籍婴儿也增加到8.2万多人。受传统生育观念影响,北京市户籍人口出现周期性高峰,6年前出生的“金猪宝宝”逐步到了入学年龄。未来3年小学学龄人口将进入新的高峰期,当初扎堆降生的孩子们,可能面临更为拥挤的“独木桥”。 今年秋季,这批“金猪宝宝”将集中入学。家长们为孩子挤进名校的“暗战”已悄然打响。
李振远:提前3年入手学区房
2010年以前,北京市小学入学适龄儿童连续10年稳定在10万人左右,到2011年增至13.2万 人,2012年则增长到13.7万人,预计到2014年将增加到18万人,小学在校生总量将由2011年的68万人增加到84万人左右。
北京市民李振远的孩子虽然不是“金猪宝宝”,却是在2006年9月后出生,将和“金猪宝宝”一起上学。“今年一起上学的学生太多了,我从小孩3岁的时候就开始准备了。”李振远说。李振远家住通州,2000年,在房价相对较低时,他就购买了一套90多平米的房子。有了孩子后,孩子的上学问题便成为家庭的头等大事。“幼儿园可以在家附近上,但小学还是要去好一点的。”经过多方比较,他决定把孩子送到海淀区念书。“那些一类学校都是非富即贵,拼爹肯定拼不过,我就想找一个差不多的学校”。经过多次考察,他把目标放在了海淀区苏州桥附近的一所小学,并且对口的中学还不错。由于很多学校都要求户口落户有一定的时间,他特意了解到,自己所在的学校要求学区落户至少3年。“考虑到将来上学如果不买房子的话还得在海淀租房子,所以一咬牙就买房了。而且我们也不怎么认识人,害怕将来找人麻烦,拼爹拼不过,不如早做准备买学区房。”李振远说。
谈到近期清华附近的学区房均价已经到了10万元一平米,李振远很庆幸自己早几年买了学区房。他说,早在2010年的三四月份,他就想卖掉通州的房子,可是当时通州房价飙升,他把房子的价格挂得过高,导致没有卖出。直到2011年4月,他将原来20万元买的房子卖到了140万元,又添了近40万元,终于将原来90平米的房子换成了60平米的学区房。 即便买了学区房,他还不是很踏实,直到近期确认孩子落户的时间已经达到了入学要求的时间才松了口气。
张志明:频繁换户口
张志明的女儿团团今年9月也要上小学了,从去年开始他就开始为女儿上学的事情作准备。张志明在北京市朝阳区的一家杂志社工作,早在女儿刚出生的时候他就为女儿的日后做好了打算。“我自己从事媒体行业的,平时关注新闻比较多,知道好学校对孩子的影响。”张志明说,为了让女儿日后能接受好一点的教育,女儿出生后他托关系将本应落在朝阳区的户口转到了西城区。西城区的教育质量在北京是公认最均衡、最好的。
过了几年,张志明发现女儿户口所在的片区小学并不是很好,只是一个区重点。经过再三思索,他又找关系将女儿的户口转到了海淀区。张志明说:“海淀区的教育质量不错,关键是孩子所在的片区小学在海淀区有口皆碑。”
今年,张志明又遭遇了新的困扰。虽然女儿可以上一所不错的小学,但是,离他们夫妻两上班的地方太远了。张志明和妻子都在朝阳区上班,为了图方便他们将自己的房子租了出去,自己另外租房子住。“我上班骑自行车就到了,妻子更方便,步行就可以。”张志明说,如果女儿要去海淀上学的话,自己只能跟着搬家了。
最近,张志明又有了新的打算,他认为,与其去海淀上学不如去西城上。3月份,他带着女儿参加了西城区一所名校的特长生考试。张志明说,如果考上了我就又把团团的户口迁回去,全家搬过去,考不上的话就在朝阳上了,交点择校费。张志明对和平里四小很中意,“这所学校很不错,离我工作的地方很接近,接送也方便。”张志明说。为了女儿能进这所小学,他已经准备好了10万块钱的择校费。
刘琳:走“共建生”捷径
家住亦庄的刘琳希望儿子能进入城区里的小学学习,可是原本的“划片校”却出了状况,无奈之下打起了“共建生”的算盘,但又因为“隔代”的原因,很可能沾不到光。
刘琳说,儿子在亦庄一所私立幼儿园就读,虽然这所私立学校连带小学,但还是希望孩子能进入城区公立学校。她和孩子的户口落在东城,直到近期才发现上学出了问题。刘琳说,“户口落在东城一个单位的宿舍,但现在这个宿舍已经变成一座办公楼。进划片学校不仅需要户口还要房产证,我们的房产证不在这儿,而且想临时在这儿买房也办不到,因为户口所在地已经没有我的住房了。”
眼看孩子就要面临升小学了,但学校还没着落,刘琳情急之下想到或许能搭上“共建生”的顺风车。刘女士的父亲退休前所在单位是一所重点小学的共建单位,但经过咨询后发现,结果并不乐观。刘琳说,“单位的共建生名额很紧张,要先满足在职人员的需求,我父亲已经退休,而且和孩子又是隔代关系,所以 走共建生的可能性不大。”尽管希望渺茫,刘琳还是提交了“共建生”申请“有一丝希望也得试试。”
李振远:提前3年入手学区房
2010年以前,北京市小学入学适龄儿童连续10年稳定在10万人左右,到2011年增至13.2万 人,2012年则增长到13.7万人,预计到2014年将增加到18万人,小学在校生总量将由2011年的68万人增加到84万人左右。
北京市民李振远的孩子虽然不是“金猪宝宝”,却是在2006年9月后出生,将和“金猪宝宝”一起上学。“今年一起上学的学生太多了,我从小孩3岁的时候就开始准备了。”李振远说。李振远家住通州,2000年,在房价相对较低时,他就购买了一套90多平米的房子。有了孩子后,孩子的上学问题便成为家庭的头等大事。“幼儿园可以在家附近上,但小学还是要去好一点的。”经过多方比较,他决定把孩子送到海淀区念书。“那些一类学校都是非富即贵,拼爹肯定拼不过,我就想找一个差不多的学校”。经过多次考察,他把目标放在了海淀区苏州桥附近的一所小学,并且对口的中学还不错。由于很多学校都要求户口落户有一定的时间,他特意了解到,自己所在的学校要求学区落户至少3年。“考虑到将来上学如果不买房子的话还得在海淀租房子,所以一咬牙就买房了。而且我们也不怎么认识人,害怕将来找人麻烦,拼爹拼不过,不如早做准备买学区房。”李振远说。
谈到近期清华附近的学区房均价已经到了10万元一平米,李振远很庆幸自己早几年买了学区房。他说,早在2010年的三四月份,他就想卖掉通州的房子,可是当时通州房价飙升,他把房子的价格挂得过高,导致没有卖出。直到2011年4月,他将原来20万元买的房子卖到了140万元,又添了近40万元,终于将原来90平米的房子换成了60平米的学区房。 即便买了学区房,他还不是很踏实,直到近期确认孩子落户的时间已经达到了入学要求的时间才松了口气。
张志明:频繁换户口
张志明的女儿团团今年9月也要上小学了,从去年开始他就开始为女儿上学的事情作准备。张志明在北京市朝阳区的一家杂志社工作,早在女儿刚出生的时候他就为女儿的日后做好了打算。“我自己从事媒体行业的,平时关注新闻比较多,知道好学校对孩子的影响。”张志明说,为了让女儿日后能接受好一点的教育,女儿出生后他托关系将本应落在朝阳区的户口转到了西城区。西城区的教育质量在北京是公认最均衡、最好的。
过了几年,张志明发现女儿户口所在的片区小学并不是很好,只是一个区重点。经过再三思索,他又找关系将女儿的户口转到了海淀区。张志明说:“海淀区的教育质量不错,关键是孩子所在的片区小学在海淀区有口皆碑。”
今年,张志明又遭遇了新的困扰。虽然女儿可以上一所不错的小学,但是,离他们夫妻两上班的地方太远了。张志明和妻子都在朝阳区上班,为了图方便他们将自己的房子租了出去,自己另外租房子住。“我上班骑自行车就到了,妻子更方便,步行就可以。”张志明说,如果女儿要去海淀上学的话,自己只能跟着搬家了。
最近,张志明又有了新的打算,他认为,与其去海淀上学不如去西城上。3月份,他带着女儿参加了西城区一所名校的特长生考试。张志明说,如果考上了我就又把团团的户口迁回去,全家搬过去,考不上的话就在朝阳上了,交点择校费。张志明对和平里四小很中意,“这所学校很不错,离我工作的地方很接近,接送也方便。”张志明说。为了女儿能进这所小学,他已经准备好了10万块钱的择校费。
刘琳:走“共建生”捷径
家住亦庄的刘琳希望儿子能进入城区里的小学学习,可是原本的“划片校”却出了状况,无奈之下打起了“共建生”的算盘,但又因为“隔代”的原因,很可能沾不到光。
刘琳说,儿子在亦庄一所私立幼儿园就读,虽然这所私立学校连带小学,但还是希望孩子能进入城区公立学校。她和孩子的户口落在东城,直到近期才发现上学出了问题。刘琳说,“户口落在东城一个单位的宿舍,但现在这个宿舍已经变成一座办公楼。进划片学校不仅需要户口还要房产证,我们的房产证不在这儿,而且想临时在这儿买房也办不到,因为户口所在地已经没有我的住房了。”
眼看孩子就要面临升小学了,但学校还没着落,刘琳情急之下想到或许能搭上“共建生”的顺风车。刘女士的父亲退休前所在单位是一所重点小学的共建单位,但经过咨询后发现,结果并不乐观。刘琳说,“单位的共建生名额很紧张,要先满足在职人员的需求,我父亲已经退休,而且和孩子又是隔代关系,所以 走共建生的可能性不大。”尽管希望渺茫,刘琳还是提交了“共建生”申请“有一丝希望也得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