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新课程同行(下篇)

来源 :广西教育·A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lulsww9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下篇:我实践我困惑我思考
  
  数学到底应该学习什么?
  学生的思维通过具体的做题体现出来。新课程教材依据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的原则,采用主题图的方式呈现,把数学和生活联系在一起。主题图给了教师一定的创造空间,但是我发现当前数学练习存在模式化的倾向,学生学习什么就按什么思路考虑问题。不管老师出什么题,不管练些什么,学生都用最近学到的方法去套,十有八九是对的。学生头脑中建构的不是数学的模型,而是做题的模型,就是简单可以套用的思路、公式。这样,学生没有发展思维,渐渐学会了懒惰。思维训练不具有挑战性,就激不起学生兴趣。学生不参与思维训练,就不能提升思维能力。数学教学似乎简单而重复的劳动,应带给学生些什么?
  一、如何处理学生已有的知识起点,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
  
  [片段四:《9和几的进位加法》]
  师:问一共有几盒牛奶?你能列出算式吗?
  生1:9+5=14。
  生2:5+9=14。
  师:你们是怎么算出来的?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与小组里的同学交流。
  ……
  师:请各小组派一位代表汇报,本组的成员可以补充发言。
  生1:把5分成1和4,9+1=10,10+4=14。
  生2:把9当做10,10+5=15,多加了1,15-1=14。
  生3:我从图上一盒一盒数出来的,1、2、3……14。
  生4:我先把9记在脑子里,然后接着往下数,10、1 1、12、13、14。
  (凡是从事过几轮一年级教学的老师都知道,这几乎是相同的算法,只不过是出现的数字顺序起点不同而已。我想这一回也不过大同小异罢了,可接下来的情况却出乎我的意料。)
  生5:老师,我还有一种想法,就是不知道对不对?
  师:说说看,说错没关系。
  生5:我看到9+5,我马上想到是14,直接就算出来了。我在幼儿园就已经算得很快了。
  这时,有几个学生立即附和:“是啊,妈妈在家里‘专门’帮我练,我也算得很快。”
  (我想以前的学生也会有这种情况,只不过他们不敢说而已。新课程要求课堂上应充分给予学生质疑、评价、表达和交流的机会,教师肯花心思为学生创设安全的、和谐的、说真话的氛围,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值得欣慰。)
  生6:我的方法跟你们都不同。我是这样想的:因为9+9=18,5比9少4个,那么18-4=14。(好一个推理!)
  生7:老师,我也有一种算法:因为14-9=5,所以9+5=14。沈老师教过我们:做加法,可以想减法;做减法,可以想加法。
  (我一时无言。是啊,学生对9+9=18、14-5=9都已熟稔于心了,我还能说什么呢?我思索片刻说:“可以啊,这些方法都是对的。祝贺你们早已学会了这个本领!”)
  ……
  [困惑与思考]
  尽管在设计本课教案时,就有意识地将教学重点由“会不会计算”调整到“怎么计算”上来。但是学生的实际表现仍然超出了老师的意料。部分学生对于“20以内的进位加法”已烂熟于心,他们或者是上幼儿园时就已学会,或者是由家长提前教会,抑或是课前已看过书了。基于此,我不禁产生疑惑:如果学生早就会算“9加几”,教师还有没有必要循循善诱,引导学生思考算法的多样化?
  又比如《认识钟表》这个内容给上学才几个月的一年级学生学习,看起来有点难。所谓学生的知识起点包括两个方面: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已具备的原有知识。这个教学内容是生活经验高于逻辑起点,上课前学生已经接触过钟表,学会认识钟表。通过课前调查,我发现60%的学生对整时和半时(不能正确书写)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教学时,如果我们忽视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不过,学生们生活体验也不会完全一样,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具有这种生活体验,也要考虑一部分学生没有这种生活体验。
  对于这部分提前学会的“人尖儿”。在以后几节课里怎样调控和安排?如何体现差异性教学?怎样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这给我们老师上了生动的一课:备学生远比备教材重要得多,紧迫得多,困难得多。
  
  二、关于“算法的多样化与算法的优化”的忧虑
  1.如何在算法的多样化的基础上,深入挖掘知识的内涵?
  新课标指出:“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与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9加几的加法》这节课,学生们有七八种算法。但静下心来,仔细想一想学生真正掌握了吗?学生对自己选择的方法真正理解了吗?知道算理吗?方法很多。可能会流于形式。我任教的两个班共90余人,在课堂上我一共请了20余人发言,了解到了这部分人的学情。而剩下的70人他们真实的情况如何?不能被部分学生踊跃发言提出的多种算法所迷惑,应进一步引导学生挖掘知识的深层内涵。我认为算法的多样化并不意味着学生们都掌握了知识,应进一步引导学生积极探索。
  2.如何处理算法多样化带来的大量的信息交流?
  這节课,学生发言非常积极,老师面对着学生高举的双手只好几次宣布暂停。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思路,都想表现自己,信息交流量将大大增加,课堂上必须保证宽松、畅通的渠道。其中,不仅要有师生的交流,还要有生生之间的交流。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多给学生提供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多给学生交流改进的机会。说实话,一年级的学生的学习习惯,尤其“倾听”的习惯尚未养成,常常是你说你的,我做我的。老师处理课堂开放与落实目标的关系有相当大的难度。教师放的过多,有效的组织无力,学生说的机会多,独立思考练习少,就难以完成课时目标。
  3.如何把握算法多样化和算法优化的“度”?
  在“9+几”的新授课中,对“9+几”算法多样化和算法优化的关系如何把握,一直是学术界争论颇多的问题。有以下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凑十法”是最优的方法,其他许多方法只不过是“凑十法”的衍生物罢了。为了让学生少走弯路,教师应千方百计地将学生引导到“凑十法”上来。持这一观点的人以在学术界德高望重的老前辈居多。另一种观点认为,“凑十法”固然是一种好方法,但是学生思维水平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采取往“凑十法”一条道赶的方法,能够有效提升一部分学生的思维水平,但也极容易挫伤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采用数数办法的学生。因此,让学生自主选择合适的方法。比较合理。
  在本课教学中,我秉承“尊重学生的自我构建和自我理解,学生所构建的方法不一定是最优的,却是学生使用起来最得心应手的”,“让学生自主选择合适的方法”的理念开展教学。在对算法进行优化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基础。我大胆地将数数法和非数数法、“一个一个数到14”和“把9记在脑子里接着数”进行了比较、优化。但是,针对学生出现的“9+5=14”的直觉算法,以及“9+1=10,10+4=14”,“5+5=10,10+4=14”。“10+5=15,15-1=14”等四种相对而言比较好的方法,我采取了冷处理的方法——默认。试问。这四种方法还需要优化吗?其优化的标准是什么?怎么进行优化?
  
  结束语
  
  新课程改革为教师提供了新的教学理念。同时,我也发现新理念与教学现状之间尚有一定距离,先进的教学理念尚未被教师内化为课堂教学实际。“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有一句话“冷眼看课堂”说得好。冷静地分析思考新的问题,就可能想出好的解决方法,方法总比困惑多。乘着新一轮课改东风,让我们不断在实践中摸索。在困惑中反思,在思考中成长,与新课程同行。
  
  (责编 李景和)
其他文献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这就要求课堂教学要创设一个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教学环境。笔者将结合自己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学生知识平台,关注成长中的学生的整个生命发展,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    一、问题提出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教学的中心,是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无论是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还是教学设计,都应围绕
期刊
教学反思的五个维度    杜志强在《教育导刊》2009年第11期上撰文认为,一线教师对教学的反思需要有明确、清楚的反思维度,才能使其反思行为更具体、更具操作性。①教学知识维度的反思。反思行为特别强调知识推理的重要性,尽可能地对推理进行评价,并给出推理的理由,这种充满理性的思考是推动教师对教学知识维度作批判性反思的力量源泉。②教学技巧维度的反思。技术维度的反思是对课堂情境中各种技能与技术的反思,包括
期刊
融安县共有11所初中、11所中心小学、143所村完小及教学点实施了免费午餐制度,21189名农村学生享受到了免费午餐,符合享受免费午餐对象的覆盖率达100%。免费午餐制度的实施,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融安县委、县政府将免费午餐制度作为惠民工程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着力在“组织领导,舆论宣传、经费保障、灵活指导、发动群众、监督管理”等方面下工夫,制定八项措施,有效地保证了免费午餐制度的实施
期刊
在中等职业学校和中小学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由学习调研向分析检查转段的关键时刻,在全区上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自治区党委九届十次全会精神的重要时期,我们在梧州市蒙山县召开全区义务教育学校常规管理桂东北片区现场会,具有特殊意义。会议的主题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总结交流前一阶段的工作情况,研究部署下一阶段工作,进一步推动各地各学校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狠抓落实,努力开创义务教育学校常
期刊
成功、幸福、美滿的人生,是人的永恒追求。小学教育应为孩子们的人生追求做什么呢?韦武平校长的《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基》(以下简称《韦文》)做了很好的回答:为学生的成功、幸福、美满“奠基”。怎样夯实小学教育的“奠基”工程?南宁市逸夫小学进行了可贵的实践和探索。    一、牢固树立“奠基”理念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必须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学生的发展、成功、幸福奠
期刊
教育案例:  周三,我在出黑板报。数学老师走了过来,“梁云这家伙!”  我的心不由得一颤:“又咋了?该不是又闯祸了吧?”想到这,心咯噔一下就拔凉拔凉的。  数学老师笑容可掬:“我刚才在检查工作,你猜梁云和我说啥来着?”还在卖关子,我的心早已晾在悬崖上了。  “他说‘黄老师,明儿是端午节,祝你节日快乐。’”  噢——我如释重负,真是捏了一把汗。  “这小子真懂事!”数学老师意欲犹存。  梁云,在班里
期刊
误区——只见景美、情美,不见言美    一位教师教四年级《乡下人家》一课。在初读课文、学习生字之后,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乡下人家美不美?”学生齐声回答:“美!”教师顺势板书一个“美”字,然后问:“那么我们先学课文第一段,看看乡下人家美在什么地方。”学生匆忙读一遍之后,便议论开了:有的说瓜架很美,有的说瓜藤很美,有的说结出的瓜颜色很美。这样学完一段,再学第二段,直至学完全文。  这样以感悟美景为
期刊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天游峰的扫路人》是苏教版第十二册第15课,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自己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又充满自信的老人形象,表达了对老人自信、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的赞美。教学中我让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从对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感悟文本的内容、情感,拓展学生的思维,充分体现新课
期刊
时下,很多学校都在开展同课异教。笔者最近参加了一次教研活动。两位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得课堂出现一些令人深思的教学现象。她们执教的课文都是《谁的本领大》,经教研员的及时点拨,我们又获得了新的认识。    教师甲(朗读训练)    师:请大家自由读第1-3小节。想想风和太阳第一次比的是什么?  生:他们比的是谁能脱下孩子的表服。  师:听到太阳这样说,风是怎么说的呢?(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那还不
期刊
《地震中的父与子》(人教版第九册)是一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文章,讲述了1994年洛杉矶大地震过后,一位父亲为了心中那个爱的承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历尽艰辛、坚持不懈地救援等待生命转机的儿子,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父爱。父亲坚持长达8小时的救助,像电影画面般“精彩”。这一课的教学,笔者充分地运用让学生品读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父爱进行解读。    一、品读“父亲”的内心    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