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伯龙先生是知名书法家,书画教授。从三岁执笔伊始,迄今为止,在翰墨场上历练近五十载,留下大量精美作品。曾参加数十次全国性、国际性的书画大赛、展览、学术交流等活动并获大奖,并着有《唐伯龙书法选》,作品流传海内外,部分作品被党和国家领导人及李光耀、福田康夫、李明博等外国政要收藏。同时,他还是一名思想谋略者、理论研究家、诗词文化人,多年来,勤勤恳恳,孜孜求索,积极担当,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出版了《人类进步工程论》大型系列丛书,为全人类的和谐进步发展,提供了可行性参考。
【唐伯龙先生,笔名宇宙新人,湖南省东安县人。现任人类进步工程联合会秘书长、人类进步工程研究院院长、人类进步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等。】
渊源孕育书法灵根
唐伯龙先生系湖南东安县人,出生于一个诗书礼仪世家,与书法结缘甚早。据他介绍,在其三周岁生日当天,其父给他带来文房四宝,从此便开始临池泼墨,五岁发蒙读书,六七岁即撰写楹联,八九岁时已在方圆几十里的县城小有名气,其书法之艺术才华,可谓与生俱来。
“我们家是一个传统积极的家族,无论是祖父一辈,还是父伯一代,都是饱读诗书、深研学问的人,他们乐善好施,积德行善,闻名乡里。可以说,深厚的家学渊源,是我走上书法之路的根底之一。”谈及家学,唐伯龙先生略显自豪,“很小的时候,我经常聆听祖父讲三国,谈水浒,分解说岳传、杨家将等故事;我父亲就深受我爷爷的影响,而我则受他们的熏陶,从小在浓鬰的文化氛围中学习成长。”
渊深家风的耳濡目染,是唐伯龙先生走上书法之路的因素之一;另一方面,从大处而言,则是典型“湖湘文化”的潜移默化。“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湖湘大地,自古钟灵毓秀,地灵人杰。对于自己生长之地,他亦是自豪不已:“湘楚文化,即楚文化,最开始以屈原为标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求索是其精髓,用生命去求知,用心灵去探索;另一点,则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代革命家勇挑重担的责任感,主张改造社会、造福人类、建设家国的精神。所以湖南一带文化繁荣,人才不断,欧阳询、魏源,王夫之、曾国藩、毛泽东、刘少奇、贺龙、彭德怀、胡耀邦、朱镕基、袁隆平等等,出了很多人才,他们都是不断求索,勇于担当,敢为天下先,以天下为己任的典范。”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楚文化”熏陶下的唐伯龙先生,自小志存高远,不懈求索,积极承担。他引用毛泽东的话说:“天下是我们的天下,我们不承担,谁承担?我们不干,谁干?从小我就拥有了这股精神动力,立志要干出一番事业来了。”据他回忆,他九岁那年,适逢其祖父八十大寿,其祖父将他及十几个孙儿叫到跟前,问:“你们这些小娃娃,将来都有些什么志向呀?”大家争先回答,或为功名做高官,或为利禄发大财,只有小伯龙回应说:“我要当一名书法家!”彼时,其祖父对他赞赏有加,从此多方面鞭策鼓励他为此奋斗。
志存高远的唐伯龙先生,不但立志高,更立志恒久,多年来潜心钻研名家名帖名碑,晋字、魏碑、唐楷、宋行等等,无不心慕手追,极力临摹,并融会贯通,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以及后来参加工作,凡唐伯龙先生所到之处,其书法水平无不冠绝一时,为人所激赏。现如今,唐伯龙先生的作品早已名扬海内外,成为全人类共赏之瑰宝。入选各种书法字典,其名也被录入世界名人录等,参加各种比赛获奖的次数,更是多不胜数。
“翰墨留香有余韵,龙飞凤舞五十载。”据介绍,明年他即将举办个人书法艺术展览暨从艺五十周年,将时间选定在了2011年11月11日11时11分11秒。他说:“这一刻,刚好是我从事书法艺术五十周年,是特别有意义的一个时间点,藉此机会,我希望以此为起点,在书法艺术求索路上,能迈向更高点。”
著作人类浩瀚工程
自古至今,书法家不胜枚举,然而,历史上从未有过一名专职的书法家,即以书法为职业的书法家,毋庸置疑,书法家皆是文人、艺术家,甚至哲学家、思想家。唐伯龙先生亦如此。他常言,自己左手写字,右手着文,在书法上能有所造诣是自己的终生理想,而做理论家、哲学家,则是他近几十年来孜孜不倦的追求。如今,他早已将此两者统一结合起来,兼而顾之,并行不悖。
中学时代起,唐伯龙先生即笔耕不辍,时常于电台、报刊发表文章;到了大学后,他更是妙笔不断;参加工作后,他集中精力于政策研究、大型策划、规划中,成为了一名政策研究员。离开机关后,怀着无止境求索心态的他,不满足既有的成就,意欲在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开拓一片天空。上世纪九十年代,他将目光定在“研究炎黄文化”上,他说:“炎黄文化,几乎囊括了所有的中华文化,古代的,现在的,包括所有华人文化圈;但是研究后,我发现这个课题有一定的民族性和局限性。”
来到深圳后,唐伯龙先生将注意力集中在“人类进步学”,后来被其定义为“人类进步工程论”。他说:“我没有做过实际调查,但是可以肯定,古今中外,没有一个人对‘人类进步学’做过系统的研究,我的研究可以说是首创,前无古人。”其实,他的研究很早即有所涉及“人类进步工程”,只到最近几年才全身心集中于此,他说:“有书法的功底,触动了内心世界的不断升华,书法让人有豪情,有壮志,有理想追求,在艺术追求之际,内心不断美化;写人类进步的著作,灵感突发而至,很快就成功拿下来了。前前后花费十八年之久,但主要成果集中来深圳后的八年,以前一直断断续续,大量的工作是基础,后面自然水到渠成。”
不久前,这部前后历时十八年的煌煌大作——《人类进步工程论》大型系列丛书宣告付梓,该作共十部分,共计十六本书,约一千二百八十万字。与此同时,他还注册了三个机构——人类进步工程有限公司、人类进步工程联合会、人类进步工程研究院,以协调辅助理论研究创新。他分析道:“公司是经济基础,联合会是群众组织,藉以广泛联系,凝聚人心;而研究院,则是希望将此工程作为一个科学的命题来研究,我的研究只是初步的,一个引子而已,我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这个命题非常大,囊括一切,在整个宇宙中,最伟大、最有魅力便是人类,宇宙有了人类,才五光十色,才有价值。因此,抓住人类这个命题,即抓住了宇宙的核心和精髓,一切科学研究就有了基础。”
难得可贵的是,唐伯龙先生的研究并没有脱离中国传统的哲学内涵。他说:“我把其内涵概括为宇宙哲学,这不仅关乎人类,还牵扯宇宙;人类要发展,必须和宇宙和谐、同步、同调。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国哲学讲究天人合一,人类和自然和谐的发展观,而这些目前越来越深入人心,不仅在中国,在世界亦是如此。”
协调之中见精气神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做一句空”,为了书法艺术和理论研究,多年来,唐伯龙先生摈弃物欲,守住寒窗,书法创作和理论写作双管齐下。他总结说:“我左手写字,右手着书,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两点是自己的整个文化追求,整个的传统价值。”
每天清晨五点半,寒光熹微之际,他从美梦中醒来,满脑是灵感,他都会准时起床,开始进行人类进步研究,着书立说,数十年循环往复,寒暑不辍。中午稍作休憩后,从下午两点起,进行书法创作,调剂大脑、理顺思维,或行书挥洒,或楷书谨严,抄写传统经典。“书法,可以调心、调解身体机能,亦可以静心,‘静以至远’,可以很好地开启思维的翅膀,灵感骤至;灵感来了,赶紧写书,如果仅仅是写字,就浪费稍纵即逝的灵感了。”书法和写作,唐伯龙先生视为左膀右臂,相互之间的起承转合,他颇有心得,“我的家里,厅里放着书桌,房间安置电脑,等写作疲乏了,静下心来写字,全神贯注精气神,全身融通,疲倦顿时一扫而空。”
每当思考书法之于自身意义,他总是直言,书法艺术不但给了自己以精神食粮,人生动力,更主要的是给了自己健康的灵药。“我身体非常好,从未得过什么疾病,一直都很健康,不但身体健康,身心也健康,从不消极,不看消极的书籍,不看消极的影视,不想消极的事,永远乐观向上。”
而思索书法艺术的内在哲学联系,他亦辩证看待,尤其对于初学书法者而言,更是一语中的,“初学书法,一定得从楷书入手,打好基础后,再练习行书、草书,过了一段时间后,又要回到楷书上来,如此循环,不断提高;不然,没有楷书的根柢,写字就飘忽不定,没有力度,显得不凝重,而行草书没有下一定功底,则会出现呆板、凝滞,缺乏灵气的毛病。”他谆谆善诱道,似乎每一句话都是多年艺术实践的总结,“中国的书法,包罗万象,美不胜数,楷书凝重,让人觉得稳重,充满正气,写好了一股浩然之气油然而生;而行书、草书,则灵气飞动,让这股正气升华开来,令人叹为观止。灵感性、敏感性、灵活性、稳重型、专注性等,都是书法强调的,书法中蕴藉有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枯实搭配、有骨有肉、向背相向、大小长短两平等等矛盾双方的统一,具有很强的哲学辩证。”
书法是一门具有辩证哲学的艺术,亦是静心养性的修行;而人类进步工程,则是一项惠及全人类和谐发展,前无古人的课题研究,两者兼而有之,“左右”手行之,唐伯龙先生得道如此,不亦乐乎?
【唐伯龙先生,笔名宇宙新人,湖南省东安县人。现任人类进步工程联合会秘书长、人类进步工程研究院院长、人类进步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等。】
渊源孕育书法灵根
唐伯龙先生系湖南东安县人,出生于一个诗书礼仪世家,与书法结缘甚早。据他介绍,在其三周岁生日当天,其父给他带来文房四宝,从此便开始临池泼墨,五岁发蒙读书,六七岁即撰写楹联,八九岁时已在方圆几十里的县城小有名气,其书法之艺术才华,可谓与生俱来。
“我们家是一个传统积极的家族,无论是祖父一辈,还是父伯一代,都是饱读诗书、深研学问的人,他们乐善好施,积德行善,闻名乡里。可以说,深厚的家学渊源,是我走上书法之路的根底之一。”谈及家学,唐伯龙先生略显自豪,“很小的时候,我经常聆听祖父讲三国,谈水浒,分解说岳传、杨家将等故事;我父亲就深受我爷爷的影响,而我则受他们的熏陶,从小在浓鬰的文化氛围中学习成长。”
渊深家风的耳濡目染,是唐伯龙先生走上书法之路的因素之一;另一方面,从大处而言,则是典型“湖湘文化”的潜移默化。“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湖湘大地,自古钟灵毓秀,地灵人杰。对于自己生长之地,他亦是自豪不已:“湘楚文化,即楚文化,最开始以屈原为标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求索是其精髓,用生命去求知,用心灵去探索;另一点,则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代革命家勇挑重担的责任感,主张改造社会、造福人类、建设家国的精神。所以湖南一带文化繁荣,人才不断,欧阳询、魏源,王夫之、曾国藩、毛泽东、刘少奇、贺龙、彭德怀、胡耀邦、朱镕基、袁隆平等等,出了很多人才,他们都是不断求索,勇于担当,敢为天下先,以天下为己任的典范。”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楚文化”熏陶下的唐伯龙先生,自小志存高远,不懈求索,积极承担。他引用毛泽东的话说:“天下是我们的天下,我们不承担,谁承担?我们不干,谁干?从小我就拥有了这股精神动力,立志要干出一番事业来了。”据他回忆,他九岁那年,适逢其祖父八十大寿,其祖父将他及十几个孙儿叫到跟前,问:“你们这些小娃娃,将来都有些什么志向呀?”大家争先回答,或为功名做高官,或为利禄发大财,只有小伯龙回应说:“我要当一名书法家!”彼时,其祖父对他赞赏有加,从此多方面鞭策鼓励他为此奋斗。
志存高远的唐伯龙先生,不但立志高,更立志恒久,多年来潜心钻研名家名帖名碑,晋字、魏碑、唐楷、宋行等等,无不心慕手追,极力临摹,并融会贯通,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以及后来参加工作,凡唐伯龙先生所到之处,其书法水平无不冠绝一时,为人所激赏。现如今,唐伯龙先生的作品早已名扬海内外,成为全人类共赏之瑰宝。入选各种书法字典,其名也被录入世界名人录等,参加各种比赛获奖的次数,更是多不胜数。
“翰墨留香有余韵,龙飞凤舞五十载。”据介绍,明年他即将举办个人书法艺术展览暨从艺五十周年,将时间选定在了2011年11月11日11时11分11秒。他说:“这一刻,刚好是我从事书法艺术五十周年,是特别有意义的一个时间点,藉此机会,我希望以此为起点,在书法艺术求索路上,能迈向更高点。”
著作人类浩瀚工程
自古至今,书法家不胜枚举,然而,历史上从未有过一名专职的书法家,即以书法为职业的书法家,毋庸置疑,书法家皆是文人、艺术家,甚至哲学家、思想家。唐伯龙先生亦如此。他常言,自己左手写字,右手着文,在书法上能有所造诣是自己的终生理想,而做理论家、哲学家,则是他近几十年来孜孜不倦的追求。如今,他早已将此两者统一结合起来,兼而顾之,并行不悖。
中学时代起,唐伯龙先生即笔耕不辍,时常于电台、报刊发表文章;到了大学后,他更是妙笔不断;参加工作后,他集中精力于政策研究、大型策划、规划中,成为了一名政策研究员。离开机关后,怀着无止境求索心态的他,不满足既有的成就,意欲在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开拓一片天空。上世纪九十年代,他将目光定在“研究炎黄文化”上,他说:“炎黄文化,几乎囊括了所有的中华文化,古代的,现在的,包括所有华人文化圈;但是研究后,我发现这个课题有一定的民族性和局限性。”
来到深圳后,唐伯龙先生将注意力集中在“人类进步学”,后来被其定义为“人类进步工程论”。他说:“我没有做过实际调查,但是可以肯定,古今中外,没有一个人对‘人类进步学’做过系统的研究,我的研究可以说是首创,前无古人。”其实,他的研究很早即有所涉及“人类进步工程”,只到最近几年才全身心集中于此,他说:“有书法的功底,触动了内心世界的不断升华,书法让人有豪情,有壮志,有理想追求,在艺术追求之际,内心不断美化;写人类进步的著作,灵感突发而至,很快就成功拿下来了。前前后花费十八年之久,但主要成果集中来深圳后的八年,以前一直断断续续,大量的工作是基础,后面自然水到渠成。”
不久前,这部前后历时十八年的煌煌大作——《人类进步工程论》大型系列丛书宣告付梓,该作共十部分,共计十六本书,约一千二百八十万字。与此同时,他还注册了三个机构——人类进步工程有限公司、人类进步工程联合会、人类进步工程研究院,以协调辅助理论研究创新。他分析道:“公司是经济基础,联合会是群众组织,藉以广泛联系,凝聚人心;而研究院,则是希望将此工程作为一个科学的命题来研究,我的研究只是初步的,一个引子而已,我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这个命题非常大,囊括一切,在整个宇宙中,最伟大、最有魅力便是人类,宇宙有了人类,才五光十色,才有价值。因此,抓住人类这个命题,即抓住了宇宙的核心和精髓,一切科学研究就有了基础。”
难得可贵的是,唐伯龙先生的研究并没有脱离中国传统的哲学内涵。他说:“我把其内涵概括为宇宙哲学,这不仅关乎人类,还牵扯宇宙;人类要发展,必须和宇宙和谐、同步、同调。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国哲学讲究天人合一,人类和自然和谐的发展观,而这些目前越来越深入人心,不仅在中国,在世界亦是如此。”
协调之中见精气神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做一句空”,为了书法艺术和理论研究,多年来,唐伯龙先生摈弃物欲,守住寒窗,书法创作和理论写作双管齐下。他总结说:“我左手写字,右手着书,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两点是自己的整个文化追求,整个的传统价值。”
每天清晨五点半,寒光熹微之际,他从美梦中醒来,满脑是灵感,他都会准时起床,开始进行人类进步研究,着书立说,数十年循环往复,寒暑不辍。中午稍作休憩后,从下午两点起,进行书法创作,调剂大脑、理顺思维,或行书挥洒,或楷书谨严,抄写传统经典。“书法,可以调心、调解身体机能,亦可以静心,‘静以至远’,可以很好地开启思维的翅膀,灵感骤至;灵感来了,赶紧写书,如果仅仅是写字,就浪费稍纵即逝的灵感了。”书法和写作,唐伯龙先生视为左膀右臂,相互之间的起承转合,他颇有心得,“我的家里,厅里放着书桌,房间安置电脑,等写作疲乏了,静下心来写字,全神贯注精气神,全身融通,疲倦顿时一扫而空。”
每当思考书法之于自身意义,他总是直言,书法艺术不但给了自己以精神食粮,人生动力,更主要的是给了自己健康的灵药。“我身体非常好,从未得过什么疾病,一直都很健康,不但身体健康,身心也健康,从不消极,不看消极的书籍,不看消极的影视,不想消极的事,永远乐观向上。”
而思索书法艺术的内在哲学联系,他亦辩证看待,尤其对于初学书法者而言,更是一语中的,“初学书法,一定得从楷书入手,打好基础后,再练习行书、草书,过了一段时间后,又要回到楷书上来,如此循环,不断提高;不然,没有楷书的根柢,写字就飘忽不定,没有力度,显得不凝重,而行草书没有下一定功底,则会出现呆板、凝滞,缺乏灵气的毛病。”他谆谆善诱道,似乎每一句话都是多年艺术实践的总结,“中国的书法,包罗万象,美不胜数,楷书凝重,让人觉得稳重,充满正气,写好了一股浩然之气油然而生;而行书、草书,则灵气飞动,让这股正气升华开来,令人叹为观止。灵感性、敏感性、灵活性、稳重型、专注性等,都是书法强调的,书法中蕴藉有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枯实搭配、有骨有肉、向背相向、大小长短两平等等矛盾双方的统一,具有很强的哲学辩证。”
书法是一门具有辩证哲学的艺术,亦是静心养性的修行;而人类进步工程,则是一项惠及全人类和谐发展,前无古人的课题研究,两者兼而有之,“左右”手行之,唐伯龙先生得道如此,不亦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