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习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可分为校内实习和校外实习两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高校相当重视校外实习环节,以使学生能更好地接触社会、适应社会和融入社会,实现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与企业实际应用的有机对接。但各高校对校外实习的认识理解、组织安排、管理和考核等存在较大差异。
笔者有幸于2011年8月对美国太平洋大学(简称太平洋大学)进行了三周的学习、研修,该校工程学院的“co-op”实习项目的模式值得借鉴。太平洋大学成立于1851年,是美国加州最早成立的私立高校,是全美百强名校。该校工程学院主要专业有计算机工程、计算机科学、电气工程、机械工程、工程物理和工程管理等。
1 “co-op”实习项目的含义
“co-op”一词源于英语单词Cooperate(合作)的缩写,在此特指:通过学校和企业间的合作,使学生进入企业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实习,以实现校内课程学习和企业实际应用的有机融合,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经验。实习期间学生从事企业具体工作,企业支付学生一定的薪水。
2 “co-op”实习项目的特点
“co-op”实习项目和我国高校大力倡导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中的学生进企业实习在教育理念上是基本一致的,但在具体实施模式上有其独特之处。
(1)强调从事和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co-op”实习项目特别要求学生必须从事和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而且学生必须从事具体工作岗位,否则学校有权否定该生的企业实习学分。实习期间,学生有明确的实习目标,企业、学校分别有专职教师全过程跟踪,有完善的实习记录资料。实习结束,企业有专门实习评价,由企业传回学校,作为认定实习学分的依据。由于美国有齐全的诚信记录和法制环境,企业对实习学生的过程记录和实习评价客观、公正,从而避免了我国通过关系盖章的虚假实习和“放羊”式无实质内容的实习,实习效果显著,真正实现了理论—实践—理论、感性—理性—感性的循环提升。
(2)学生必须是有报酬的实习。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企业根据学生的工作岗位和工作质量支付不低于同类人员60%的工资。学校、学生有权要求,且必须兑现,否则学生的实习学分学校不予认可。这主要是①迫使企业重视进企业实习的学生,更大限度发挥实习学生的作用,避免人浮于事,毕竟企业发生了工资费用;②迫使学生树立工作责任感,在获取报酬后有劳动成就感;③增加学生诚信记录,丰富个人简历,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实习时间长且连续。为使企业愿意接纳学生实习、安排对口实习岗位,也为使学生在适应企业工作后完成企业安排的工作任务,提升技术应用能力,丰富实践经验,反思课内学习中的缺陷,“co-op”实习项目安排有近7个月的时间。“co-op”实习项目安排在第三学年的春季学期和第四学年的夏季学期(见表1),即从每年的1月至8月连续实习。因此,“co-op”实习项目的实施确实收到了预期甚至超越的效果,引起了美国其他高校的关注。
(4)学生开展“co-op”实习项目前安排有专门的指导课程。在校内理论教学、实验和实习的基础上,为使学生能在思想认识、知识和技术上、人间沟通和协调上、职业道德等方面做好准备,“co-op”实习项目开展前的第三学年秋季学期专门安排有实习指导课程。该课程为1学分,由资深教授专题讲课,以案例教学为主。
(5)实习项目开展前有充分的准备工作。学生进行“co-op”实习项目的企业可以由学生自己联系,也可由学校联系落实,但学校专职教师及团队必须和学生实习企业直接联系、协调实习前的准备工作,不管学生人数的多少,主要有实习接纳确认、实习岗位和岗位描述、企业指导工程师或联系人、实习计划、涉及主要专业技术或技能、需要学校解决工作条件等。这些准备工作都由学校和企业直接沟通完成,不得由学生代办。
3 由“co-op”实习项目引发的思考
太平洋大学的“co-op”实习项目开展已有近5年,实习效果显著,已由工程学院推广至其他院系。在学习、研修中,通过和有关教师的交流,通过和我国校外实习模式的比较,深感以下方面值得思考和借鉴。
(1)校内教学和校外实习知识的衔接。我国高校一般将学生校外实习安排在完成专业基础课程和部分专业课程学习后,以使学生能用所学专业知识、技术或技能完成实习工作,实现对所学知识的升华。当然,学生也会自学部分校内没有学完或学到的知识或技术。太平洋大学的“co-op”实习项目开展时,学生仅学习了部分的专业基础课程,更没涉及专业课程。我们在和该校工程学院教师座谈提到这种差距时,他们也意识到这一问题,也在逐步完善部分课程的安排,但他们更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带着问题进学校进课堂。
这就是我国高等教育和美国高等教育在教育方法理念上的差距,我们习惯于用“技术性实践”的教学方法—“先理论,后实践;先书本,后行动”,认为:专业工作人员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都可能在现存的学科理论和技术体系中找到答案或指导性意见[1]。而忽视“实践—反思(学习)—再实践”不断循环的“反思性实践”的教学方法。事实上,当学生走出校园后,他们进入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社会生产和文化实践领域,当他们面临现实中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和情境而一筹莫展时,他们才发现,原先所学的那些理论和技术远非是原先想象的那样神通广大、料事如神。在大力倡导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等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今天,“反思性实践”的教学方法值得研究。
(2)实习企业和就业企业的对接。我国高校除在暑期安排学生进企业实习外,在毕业的最后一学期,在完成毕业论文或设计的同时,安排有毕业实习,有效解决了实习企业和就业企业的“零”对接,真正实现了学生和企业的深度了解。而“co-op”实习项目实施后,学生在毕业前不再安排有校外实习,使学生和企业间有近半年的中断期,对学生的就业不利。但我们注意到,美国高校工科类专业仅有30%的学生能在四年中正常毕业,大部分学生都在5~8年内完成学业,也即意味着学生在开展“co-op”实习项目的同时,如果实习企业对学生满意,学生可能会先工作后再完成学业。太平洋大学工程学院有大部分学生即如此。这就是中美对学制和就业时对文凭理解上的差距。
(3)学校和企业间的深度合作。企业是高校开展校外实习的主体,没有企业的参与,学生校外实习无从谈起。当前,我国高校在推行学生校外实习中普遍存在两个难题[2],一是企业的积极性不高。企业普遍不愿接纳学生实习,不是企业不需要,而是我们的学生不能为企业做什么;二是学校和企业在学生实习方面的合作深度不够。即使企业愿意接纳学生实习,也是凭关系或是“放羊”式的形式主义,学生真正上岗动手工作的机会不多。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进企业实习的思想认识不足,学生即使进企业实习,对实习岗位所担负的工作完成质量不高;实习时间过短,学生刚适应企业工作,不久又要回学校学习;学生实习期间给企业带来的难题多,如岗位、安全和日常管理等。
反观太平洋大学的“co-op”实习项目,他们在学生进企业实习前有充分的准备工作、有专门的课程指导学生如何到企业实习、有专职的管理团队、实习时间长且连续,在学生和企业双方满意的同时,鼓励学生先工作后再完成学业等。充分体现了学校在获取学生企业实习机会的同时,为企业所想,切实为企业带来利益和效益,实现企业和学生的“双赢”,从而有效调动了企业接纳学生实习的积极性,使校企合作向深度发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大力提倡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今天,美国太平洋大学“co-op”实习项目的经验值得借鉴,但更要结合实际和国情,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校外实习之路,在用好校内实习资源的同时,充分利用校外实习资源。
参考文献
[1] 李建年.舍恩“反思性教学”理论述略[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6.
[2] 叶才福.校企合作,努力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之路[J].天华教育研究,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