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物理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本文将探讨如何在初中物理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不断拓展实验教育的功能,促进初中物理实验的积极有效发展。
关键词:物理实验;实验教学;创新思维能力
物理学是研究物体运动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物理学的发展和自身的研究决定了它是一项以做实验活动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有助于学生领悟和知晓物理学的规律和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科教兴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科技创新为国家发展注入了活力。科技发展与物理创新日益密切,物理创新对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发展的推进作用更加明显。在初中基础物理教学中,塑造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显得愈加重要。这就要求教师进一步更新教学的思想意识,创新方法,结合学习生活现实,改进实验内容和方法,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和学生实验能力。本文结合笔者的实践经验,探讨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创新思维意识
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目标是在掌握知识和能力的同时,塑造学生的创新素质。初中物理教材注重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通过对实验场景的介绍,启示学生提出问题,进行猜测和假设,并通过实验的创建设计、分析论证、评价与交流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完成实验设计方案,体验探究性解决处理问题、体验探索的快乐,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利于塑造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
例如,在探索平面镜成像特性的实验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自由选择实验器具,给学生做一场好的实验提供条件。学生参与热情高,兴趣浓厚,相互交流,不断改进实验方法。结果表明:
本次实验由于给予学生选择和尝试的权利,在合作与交流中出现了多种研究思路和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成为实验探索的参与者,而不是教材实验的简单重复者。提高了实验授课教学的效果,塑造和提升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注重观察思考,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指大脑在思考一个问题时呈现的一种扩张状态的思维模式,简单的说就是采用多种思维方式解决处理问题的一种思维艺术。这种思维活动是敏感的,能使人有独到的见解和敏锐的洞察力,并能够融会贯通,不受思维固定的制约。洞察与思索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物理学科三维目标中的过程目标和方法目标;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会发现的眼睛和会思考的大脑,这是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素质。
例如,教師要求学生对通过导体的电流、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导体电阻的关系进行分组实验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的作用:
这是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的探索性实验,可以锻炼学生的操作动手能力和分析剖解能力。通过实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问题化解处理能力和探索能力。通过思考滑动变阻器在两个实验中的作用,塑造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和严密的科学姿态,激起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创新实验模式,发展学生直觉思维能力
直觉思维的发展,就是引导学生勇于实践、勇于创新、勇于创造,通过运用知识和灵感触动思维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培养学生根据一定的线索迅速做出判断或运用周围事物进行发明创造的能力。教师应创建一些具有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实验,并从中改进和拓展实验活动。在创新课堂示范实验中,教师可以开放实验室,开设第二课堂,开展课外科技小创作和小发明等激发学生的科学热情。
例如,在制作“神奇旋转框架”时,可以在5号电池的两端吸上一个圆形的永磁铁,并垂直放置,一段铜线被制成一个方框,框架上部的中部为凹面,与电池正极连接的磁铁接触,中下两端靠近与电池负极连接的磁铁的两侧,这个方框就可以绕着电池不停地旋转。如果将两端带有磁铁的电池放在铜线制成的弹簧中,电池将从弹簧的一端移动到另一端。
在本实验中,通过创新操作将电和磁联系起来,通过演示实验直观生动地反映了抽象的物理规律。学生在看到电池、磁铁及相关运动时,可以猜想磁场对电流的影响,磁场中导体受力的方向也与电流的方向有关。这样,通过创新示范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观察到的现象中牵连相关知识,可以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和分析能力,观赏物理现象的美与协调,收获“发现”成功的快乐。
四、及时评价,拓展创新思维
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的反馈,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要对学生的实验结果和学生的实验态度进行评价。在评价中,给学生努力学习的信心,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认识到创新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实现实验学习的意义。
五、结束语
总之,教师应坚持通过实验授课教学方法激起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实践,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塑造学生的创新品格。教学过程应该是以智慧启迪智慧,以创新培育创新,让教师充满智慧,让学生充满热情,使课堂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和魅力的巨大磁场,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叶瑞祥.创新学习能力论[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
[2]马宝昌,王曾仪.创新思维[M].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
[3]王惠连,赵欣华,伊嬪.创新思维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关键词:物理实验;实验教学;创新思维能力
物理学是研究物体运动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物理学的发展和自身的研究决定了它是一项以做实验活动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有助于学生领悟和知晓物理学的规律和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科教兴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科技创新为国家发展注入了活力。科技发展与物理创新日益密切,物理创新对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发展的推进作用更加明显。在初中基础物理教学中,塑造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显得愈加重要。这就要求教师进一步更新教学的思想意识,创新方法,结合学习生活现实,改进实验内容和方法,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和学生实验能力。本文结合笔者的实践经验,探讨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创新思维意识
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目标是在掌握知识和能力的同时,塑造学生的创新素质。初中物理教材注重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通过对实验场景的介绍,启示学生提出问题,进行猜测和假设,并通过实验的创建设计、分析论证、评价与交流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完成实验设计方案,体验探究性解决处理问题、体验探索的快乐,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利于塑造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
例如,在探索平面镜成像特性的实验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自由选择实验器具,给学生做一场好的实验提供条件。学生参与热情高,兴趣浓厚,相互交流,不断改进实验方法。结果表明:
本次实验由于给予学生选择和尝试的权利,在合作与交流中出现了多种研究思路和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成为实验探索的参与者,而不是教材实验的简单重复者。提高了实验授课教学的效果,塑造和提升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注重观察思考,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指大脑在思考一个问题时呈现的一种扩张状态的思维模式,简单的说就是采用多种思维方式解决处理问题的一种思维艺术。这种思维活动是敏感的,能使人有独到的见解和敏锐的洞察力,并能够融会贯通,不受思维固定的制约。洞察与思索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物理学科三维目标中的过程目标和方法目标;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会发现的眼睛和会思考的大脑,这是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素质。
例如,教師要求学生对通过导体的电流、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导体电阻的关系进行分组实验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的作用:
这是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的探索性实验,可以锻炼学生的操作动手能力和分析剖解能力。通过实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问题化解处理能力和探索能力。通过思考滑动变阻器在两个实验中的作用,塑造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和严密的科学姿态,激起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创新实验模式,发展学生直觉思维能力
直觉思维的发展,就是引导学生勇于实践、勇于创新、勇于创造,通过运用知识和灵感触动思维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培养学生根据一定的线索迅速做出判断或运用周围事物进行发明创造的能力。教师应创建一些具有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实验,并从中改进和拓展实验活动。在创新课堂示范实验中,教师可以开放实验室,开设第二课堂,开展课外科技小创作和小发明等激发学生的科学热情。
例如,在制作“神奇旋转框架”时,可以在5号电池的两端吸上一个圆形的永磁铁,并垂直放置,一段铜线被制成一个方框,框架上部的中部为凹面,与电池正极连接的磁铁接触,中下两端靠近与电池负极连接的磁铁的两侧,这个方框就可以绕着电池不停地旋转。如果将两端带有磁铁的电池放在铜线制成的弹簧中,电池将从弹簧的一端移动到另一端。
在本实验中,通过创新操作将电和磁联系起来,通过演示实验直观生动地反映了抽象的物理规律。学生在看到电池、磁铁及相关运动时,可以猜想磁场对电流的影响,磁场中导体受力的方向也与电流的方向有关。这样,通过创新示范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观察到的现象中牵连相关知识,可以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和分析能力,观赏物理现象的美与协调,收获“发现”成功的快乐。
四、及时评价,拓展创新思维
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的反馈,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要对学生的实验结果和学生的实验态度进行评价。在评价中,给学生努力学习的信心,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认识到创新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实现实验学习的意义。
五、结束语
总之,教师应坚持通过实验授课教学方法激起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实践,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塑造学生的创新品格。教学过程应该是以智慧启迪智慧,以创新培育创新,让教师充满智慧,让学生充满热情,使课堂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和魅力的巨大磁场,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叶瑞祥.创新学习能力论[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
[2]马宝昌,王曾仪.创新思维[M].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
[3]王惠连,赵欣华,伊嬪.创新思维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