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区域活动是在幼教工作实践中提炼形成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和新的教育理念,于集体教育教学活动这一灌输式的传统教育模式相比较,由于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效果凸显而已被广泛运用。我从事幼教工作二十二年了,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表明,通过科学设置、合理安排符合幼儿年龄、兴趣爱好和发展水平情况的区域活动,可以让孩子们在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体验操作和交往的乐趣,积极主动地发现、探索和表现,全面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我认为开展幼儿园区域活动要重点把握三大要素,即教师、材料、幼儿,它们三者相互依从,缺一不可。教师是区域活动的筹划和组织者,主要起引导作用;幼儿是区域活动的具体操作者,主要起主体作用;材料是连接教师和幼儿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主要起载体作用。开展区域活动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合理运用材料的载体作用,注重体现幼儿的主体作用。
一、 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可见教师的引导在区域活动的开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教师要适时介入。
常常有这样的情况:一个孩子在认真操作的时候,老师走过去问,你在做什么呀?能告诉老师么?孩子们处在大脑发育阶段,注意力一旦转移就很难再集中过来,这样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指导作用反而会影响幼儿的正常思维甚至创造力,达不到区域活动的教育目的。一般在幼儿进行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时不要轻易上前打扰,而应在其做完这件事情后再进行必要的询问,并及时以适当的方式给予应答。
2、教师要善于观察。
观察是教育的先导。教师只有在善于观察、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才能提高指导幼儿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区域活动基本以自然观察为主,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要了解掌握幼儿行为发生的时间、背景,注意捕捉随时散发的各种信息,必要时可做一定纪录,整理归纳后获取一些有指导价值的资料。
3、教师要因人施教。
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发展水平,结合近期的教育目标进行分类指导,坚持因人施教。如有的幼儿喜欢建筑区,怀揣以后想当建筑师的梦想;有的幼儿爱好科学区,抱有将来要当科学家的志向,虽说小时候的梦想总有些幼稚、志向多少有些盲目,但教师只需顺着每个孩子的想法进行适时引导,就能够使得孩子们学习起来更有乐趣、更有动力、更有方向。
4、教师要积极评价。
幼儿都有表现自己的欲望和想要被别人肯定的奢望。教师在幼儿取得成绩或者是小小的成功时,就要赶紧给予肯定和表扬,以此激发出他们的自豪感。要知道教师肯定的语言,那怕是做些肢体语言,诸如轻抚孩子的肩膀、竖起大拇指等,对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是多么重要啊!
二、合理运用材料的载体作用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材料是区域活动教育意图的物质载体,材料的投放往往决定着幼儿将会获得什么样的收获,得到什么样的发展。
1、材料的层次性。
通过观察、评估每一个幼儿的发展状况,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一要从年级幼儿的需要考虑,提供操作性的材料。小班幼儿喜欢模仿,好奇心强,可借助图片范例,主要保证孩子顺利完成活动。大中班幼儿动手能力较强,思维也较敏捷,要注意材料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以满足他们自主发展的需求。二要从班级幼儿的喜好着眼,提供趣味性的材料。如在"我要上小学啦"区域活动中,按照小学的构建模式精心设立了"音乐室""美术室""阅览室""体育室""实验室""劳技室""教室""办公室"八个区域。幼儿可根据兴趣爱好选择不同内容的区域,通过操作,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想象力和动手能力。三要从同班幼儿的发展出发,提供可变性的材料。幼儿的发展是存在个体差异的,要考虑材料内容的深浅程度既要符合幼儿原有水平和基础,又能促进幼儿在原有基础上的有所提高。如在"做针线活儿"区域活动中,投放的材料有针、绣花线、毛线、小裙子、小上衣以及大小、颜色、形状不同的纽扣和珠子。发现能力强的幼儿会自己穿针、在小裙子上按一定规律(按纽扣颜色或形状)钉纽扣,能力弱的幼儿则选择老师提供的穿好线的针,穿大珠子。照此提供材料,就能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需要。
2、材料的季节性。
自然界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材料,要不遗余力地挖掘和利用。一年四季中各种各样的果蔬类、动植物可谓琳琅满目、变化无穷,这些形态质地各异的自然物,极大地丰富了活动区材料。如在美工区,可以将麦粒、豆子、花生等制作成各式各样的装饰品,还可将土豆、萝卜、黄瓜等装饰成惟妙惟肖的小动物。这样做幼儿不仅认识了一年四季,还把四季中存在的自然物,采取剪剪、贴贴、画画的手段完成了一个个小作品。如果教师把这些作品布置在教室里,孩子们的荣誉感和成就感那就更大了。
3、材料的价值性。
在收集利用废旧材料的过程中,可以借此循循善诱地向幼儿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用旧挂历纸剪"窗花",用旧毛线学编织,用方便面盒种蔬菜,用鸡蛋皮画图案等等。这些废旧材料的收集利用,拓宽了幼儿的思维空间和想象力,有利于磨练幼儿的意志性格,有利于促进幼儿独立人格的良好形成。
三、注重体现幼儿的主体作用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能力才干来自他们的手指尖"。幼儿是区域活动的主体,在区域活动中要力求推行"自主、自行、自由",注重体现幼儿的主体作用。
1、让幼儿自主学习掌握。
幼儿往往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主动参与活动,充分显示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如幼儿平时跟家长逛超市,对超市的情景比较熟悉,在设计"超市购物"区域活动时,孩子们热情高涨,主动为超市取名、布设环境、确定人员、落实分工,操作中孩子们也就很投入。
2、让幼儿自行解决疑惑。
营造一个轻松活泼且富有启迪性的氛围,可使幼儿产生无限的想象和创造的欲望。如角色游戏区中"菜场"的"顾客"要买"海带",可惜没有存货,于是孩子们自己动脑经、想方法,极力寻找合适材料(如纸条或布条)来替代完成,由此激发了幼儿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动性,同时还发挥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让幼儿自由组团发展。
要为幼儿提供与同伴学习和游戏的机会,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学会合作,提高交往能力。如美工区"漂亮的伞"制作过程,要通过设计室的设计,然后送到制作室去制作。这个活动材料内容复杂,方法步骤很多,组合难度较大,一个幼儿不可能独立完成,大家必须协商配合,组团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共同创作出漂亮的小伞。
以上是我开展幼儿园区域活动的肤浅体会,在实践中还有亟待共同探究的问题,仍需大家继续去挖掘,以此不断推动幼儿的全面发展。
一、 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可见教师的引导在区域活动的开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教师要适时介入。
常常有这样的情况:一个孩子在认真操作的时候,老师走过去问,你在做什么呀?能告诉老师么?孩子们处在大脑发育阶段,注意力一旦转移就很难再集中过来,这样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指导作用反而会影响幼儿的正常思维甚至创造力,达不到区域活动的教育目的。一般在幼儿进行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时不要轻易上前打扰,而应在其做完这件事情后再进行必要的询问,并及时以适当的方式给予应答。
2、教师要善于观察。
观察是教育的先导。教师只有在善于观察、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才能提高指导幼儿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区域活动基本以自然观察为主,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要了解掌握幼儿行为发生的时间、背景,注意捕捉随时散发的各种信息,必要时可做一定纪录,整理归纳后获取一些有指导价值的资料。
3、教师要因人施教。
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发展水平,结合近期的教育目标进行分类指导,坚持因人施教。如有的幼儿喜欢建筑区,怀揣以后想当建筑师的梦想;有的幼儿爱好科学区,抱有将来要当科学家的志向,虽说小时候的梦想总有些幼稚、志向多少有些盲目,但教师只需顺着每个孩子的想法进行适时引导,就能够使得孩子们学习起来更有乐趣、更有动力、更有方向。
4、教师要积极评价。
幼儿都有表现自己的欲望和想要被别人肯定的奢望。教师在幼儿取得成绩或者是小小的成功时,就要赶紧给予肯定和表扬,以此激发出他们的自豪感。要知道教师肯定的语言,那怕是做些肢体语言,诸如轻抚孩子的肩膀、竖起大拇指等,对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是多么重要啊!
二、合理运用材料的载体作用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材料是区域活动教育意图的物质载体,材料的投放往往决定着幼儿将会获得什么样的收获,得到什么样的发展。
1、材料的层次性。
通过观察、评估每一个幼儿的发展状况,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一要从年级幼儿的需要考虑,提供操作性的材料。小班幼儿喜欢模仿,好奇心强,可借助图片范例,主要保证孩子顺利完成活动。大中班幼儿动手能力较强,思维也较敏捷,要注意材料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以满足他们自主发展的需求。二要从班级幼儿的喜好着眼,提供趣味性的材料。如在"我要上小学啦"区域活动中,按照小学的构建模式精心设立了"音乐室""美术室""阅览室""体育室""实验室""劳技室""教室""办公室"八个区域。幼儿可根据兴趣爱好选择不同内容的区域,通过操作,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想象力和动手能力。三要从同班幼儿的发展出发,提供可变性的材料。幼儿的发展是存在个体差异的,要考虑材料内容的深浅程度既要符合幼儿原有水平和基础,又能促进幼儿在原有基础上的有所提高。如在"做针线活儿"区域活动中,投放的材料有针、绣花线、毛线、小裙子、小上衣以及大小、颜色、形状不同的纽扣和珠子。发现能力强的幼儿会自己穿针、在小裙子上按一定规律(按纽扣颜色或形状)钉纽扣,能力弱的幼儿则选择老师提供的穿好线的针,穿大珠子。照此提供材料,就能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需要。
2、材料的季节性。
自然界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材料,要不遗余力地挖掘和利用。一年四季中各种各样的果蔬类、动植物可谓琳琅满目、变化无穷,这些形态质地各异的自然物,极大地丰富了活动区材料。如在美工区,可以将麦粒、豆子、花生等制作成各式各样的装饰品,还可将土豆、萝卜、黄瓜等装饰成惟妙惟肖的小动物。这样做幼儿不仅认识了一年四季,还把四季中存在的自然物,采取剪剪、贴贴、画画的手段完成了一个个小作品。如果教师把这些作品布置在教室里,孩子们的荣誉感和成就感那就更大了。
3、材料的价值性。
在收集利用废旧材料的过程中,可以借此循循善诱地向幼儿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用旧挂历纸剪"窗花",用旧毛线学编织,用方便面盒种蔬菜,用鸡蛋皮画图案等等。这些废旧材料的收集利用,拓宽了幼儿的思维空间和想象力,有利于磨练幼儿的意志性格,有利于促进幼儿独立人格的良好形成。
三、注重体现幼儿的主体作用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能力才干来自他们的手指尖"。幼儿是区域活动的主体,在区域活动中要力求推行"自主、自行、自由",注重体现幼儿的主体作用。
1、让幼儿自主学习掌握。
幼儿往往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主动参与活动,充分显示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如幼儿平时跟家长逛超市,对超市的情景比较熟悉,在设计"超市购物"区域活动时,孩子们热情高涨,主动为超市取名、布设环境、确定人员、落实分工,操作中孩子们也就很投入。
2、让幼儿自行解决疑惑。
营造一个轻松活泼且富有启迪性的氛围,可使幼儿产生无限的想象和创造的欲望。如角色游戏区中"菜场"的"顾客"要买"海带",可惜没有存货,于是孩子们自己动脑经、想方法,极力寻找合适材料(如纸条或布条)来替代完成,由此激发了幼儿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动性,同时还发挥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让幼儿自由组团发展。
要为幼儿提供与同伴学习和游戏的机会,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学会合作,提高交往能力。如美工区"漂亮的伞"制作过程,要通过设计室的设计,然后送到制作室去制作。这个活动材料内容复杂,方法步骤很多,组合难度较大,一个幼儿不可能独立完成,大家必须协商配合,组团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共同创作出漂亮的小伞。
以上是我开展幼儿园区域活动的肤浅体会,在实践中还有亟待共同探究的问题,仍需大家继续去挖掘,以此不断推动幼儿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