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对农广播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gang4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08年至今,我国各地新农村建设火热展开,这不仅给“三农”带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同时也给媒体提供了一个大展拳脚的新平台,尤其是专业的对农广播,以其专业性、可听性、接近性等专业特质,在引导、宣传新农村建设方面,更是具有得天独厚且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以全国首家省级专业对农广播电台——陕西农村广播为例,分析了对农广播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提速信息互动频率;促进惠农新政落实;推进农民致富增收;促进农民观念改变;满足农民的精神需求等。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信息提速;政策落实;观念改变
  中图分类号:G2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6-0170-02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新农村建设上升到了国家的发展战略。温家宝总理曾说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关系到农业、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富裕,而且关系到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民族的伟大复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给“三农”带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同时也给媒体提供了一个大展拳脚的广大区域。
  媒体,尤其是广播媒体,作为对“三农”传播最有效的传播载体之一,如何宣传和推动新农村建设,就成为必须重视且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面对农民观念变革、农村生活富裕、城乡差异缩小等等情况,广播媒体该做出如何的调整,发挥怎样的作用,成为每一个广播工作者,特别是对农广播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近年来,全国十多家省级专业对农广播应运而生,为广播人迎来了服务“三农”的良好契机:全天候关注、细微处关怀、立体式互动紧贴型服务。这些全新传播模式和观念,让广大农民听众找到了“娘家”,短时间内,各地省市级的电台纷纷开设了专业的对农广播,并且迅速在当地掀起了一股“收听热潮”,各频率的收听率、市场占有率、到达频次比率、听众忠诚度等各项指标都迅速占领了各地收听市场的榜首。各地专业对农广播在吸引广大农村听众的同时,也为新农村建设发挥了一定的宣传服务功能,广播媒体的传播优势也得以充分体现,魅力不断彰显。尤其是陕西农村广播的平均收听率[1]和平均占有率均名列陕西各台榜首。本文将以陕西农村广播为例,具体分析。
  一、信息传递迅速,提速农民与外界互动频率
  现代化的理论家阿历克斯·英格尔斯曾描述道:“大众媒介给人们带来有关现代生活诸多方面的信息;给人们打开了注入新观念的大门,向人们显示新的行事方式,显示有助于增进效能感的技术;启迪并探讨多样的意见,刺激并加强对教育流动性的期望。[2]”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社会背景下,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听众的生活方式、生产样态、生存环境等等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一方面是社会信息的井喷式涌现,一方面却是农村信息闭塞、新技术推广滞后等之间产生的矛盾,给农村受众在信息的集纳、整合、筛选等方面,造成了困惑和困难。纵观众多媒介,唯有广播以其快速、便捷、无处不在、零门槛的优势,有效解决了信息传授双方“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对农村受众而言,收听广播不受时空限制,成本低、方便快捷、信息量大、伴随性强。因此,陕西农村广播开播三个月,省内一些城乡就出现了收音机脱销的状况,“科技文化下乡”、“科技大篷车”等活动吸引了数以万计的听众,“陕西农村广播首届农民春节大联欢”活动,更是吸引了十万农村听众赶往礼泉县袁家村的活动现场。听众形象地说明收听广播的体会“一省一费”——省了电钱费了电池。
  陕西农村广播自开办以来,在陕西关中地区农村中享有声誉,当地农民已经形成“没事听农村广播,有事找农村广播”的习惯,甚至有听众形容“一日不听农村广播,就像饭菜盐不足”。久违的广播升温、受众回流现象,充分体现了广大农民听众对陕西农村广播的极度需求和认可,也为陕西农村广播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二、涉农政策法规宣传,促进惠农新政落实
  由于多年来形成的城乡二元文化结构体系,造成了现有农村文化传受体系落后、信息沟通渠道壅塞等问题,即使在新农村建设设施的今天,农民接受新事物的意识得到了提升。但是,传播信息数量有限、受众理解力较低、政策传播管道不畅等现状,极大程度地影响了各项利农惠农政策的传播、落实和推进。
  针对这一现实,陕西农村广播以“为农民说话,听农民说话,说农民的话”为办台宗旨,推出了多档指向清晰、定位准确、覆盖面广的节目。
  节目设置上,有帮助听众解决法律问题的《900维权在线》;送科技到田间地头的《农科新干线》;喜闻乐见的戏曲节目《戏曲百花园》和《900点戏台》;海量信息传递兼舆论监督实施的《小康直播室》;晚间夜话节目《今夜心语》等。
  这样一来,涉及“三农”的大事小情,农民听众都能在第一时间获知,甚至一些不甚明了的问题,也能通过农村广播得到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诸如“一号文件”、减免农业税、各种补贴政策、城镇化建设等惠农政策和措施,陕西农村广播发挥各类节目的优势专长,进行专业化、立体式、多层面、深入浅出地解释,从而有效地引导听众正确理解政策、合理使用权限、积极应对转变,让政策在听众心里扎根、在农村顺利有效贯彻落实。
  三、传播先进农科技术,推进农民致富增收进程
  伴随农业标准化、科技化、信息化的发展,土里刨食儿已成为老黄历,一去不复翻。各类先进的农科技术、致富信息等,成为农民听众需求的重点,因此,有效实施农科技术、改变传统生产环节、确立现代经营理念、创建致富增收渠道等,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陕西农村广播的农科服务节目《农科新干线》(现更名为《致富大赢家》),是一档农业科技服务类节目,每天上午10︰00~11︰00播出。重点报道农业科技新成果、新产品、实用技术、生产决策信息和市场供求信息,第一时间请农科专家及时解决农民朋友生产技术上的问题,并发布农副产品、农业生产资料供求信息及市场行情,推荐名、特、优、新农产品,普及商品知识和市场经营意识,引导农民树立市场新理念。同时,通过开展各类方便、精巧的农科专家下乡活动,以及开通“农科大篷车”等,在听众和农业专家之间架起了一座迅速、快捷地进行沟通的桥梁,为农民及时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而农科专家们也认为,农村广播这项工作也是农业高科技向农村生产力转化的一条经济便捷的途径。小切口反映大问题,主持人对专家的提问设计简洁、细致,口语化、方言的语言风格以及较强的节目互动参与等特点,让农民通过广播的引导,结合自己实际,因地制宜,不断创新出适合本地发展的致富之路。   四、引领思想意识,促进农民观念改变
  所谓思路决定出路,新农村建设也是同样道理。农民思想意识的改变,将带来生活态度、生产方式、营销思路、发展方向等各方面的改变和提升,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推动三农发展。广播媒体语言亲切、可听性、伴随性强等特点,容易为广大农民听众接纳,尤其是陕西农村广播“农民通讯员”的引入,改变了传统播音主持“固定腔调”的节目形态[3],因此在传播先进文化、现代农业意识等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又负有重大责任和义务,帮助提升农民思想意识,改变观念。2008年,陕西遭受大雪灾害时,面对省内各地农村受灾严重,农民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时,陕西农村广播一边联络各相关职能部门发布权威消息,传递政府声音,一边号召听众生产自救,减少损失;一边邀请农科专家提供解决方案,一边连线农民专家讲述高招妙计。解农民的燃眉之急,并且用科学的方法指导生产生活,增加了听众灾后重建的信心和决心。
  农民面对灾难需要媒体帮助,而面对丰收同样需要思路上的更新。冬天,西安周边菜农芹菜丰收,眼见芹菜烂在地里,没有客商上门。陕西农村广播启动“爱心芹菜”工程,组织大型商贸企业,到田间地头收购芹菜,一天内就收购了近万斤芹菜。在解决难题的同时,陕西农村广播还实时结合案例,向听众阐释“订单农业”的生产模式和营销途径,帮助听众和生产合作社实现产销对接。从农业生产到家长里短,陕西农村广播为广大农民听众提供了贴身且细致入微的服务。《今夜心语》节目,每天晚间21︰00~22︰30,广大农民听众通过短信或热线电话直接参与节目。节目中,听众既可以围绕自己的工作、生活、学习、情感和广大听众交流,也可以反映问题,还可以咨询相关政策,或者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没有死板固定的内容限制,只要是农民听众想说的、又符合政策要求的话都可以,真正打造一个“听农民说话的平台”。晚间节目交流平台,让听众充分交流对新生活的感受,梳理出正向的生活观和世界观。《今夜心语》节目开播第一年,就收到听众来信1800多封、手机短信留言5000多条、热线参与超过5000人次。
  五、丰富文化生活,满足农民的精神需求
  广播的传播功能中重要的一项是娱乐性,而面对农村精神生活匮乏的现实,广播大有用武之地。结合农民需求办广播,为此陕西农村广播推出《900点戏台》和《戏曲百花园》两档戏曲节目,《900点戏台》以点播秦腔唱段为主,每天上午通过短信平台与广大戏迷互动,点戏、送戏。《戏曲百花园》节目将点戏、听戏、品戏、唱戏、学戏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听众收听、参与节目的各种形式,节目融欣赏性、知识性、参与性和竞技性为一体。每周六、周日下午《乡音乡情乡事》节目,以“心灵花园”、“老槐树下”和“魅力舞台”为主干,以“好歌放送”、“短信互动”为补充,以大型征文活动为亮点,为广大听众倾心打造周末文艺盛宴。农村广播一年十多场下乡活动,每次都会邀请省内知名秦腔名角送戏下乡;举办各类听众读书、诗歌创作等征文活动,鼓励听众放下锄头,动起笔头,讲述家乡的变化。听众在文章中写到:“农家灶具换了,房子大了,歌声多了,打麻将小牌儿的少了,邻里关系变得融洽了!”
  陕西农村广播开办的文艺节目,充分贴近农村听众的生活,在提供娱乐平台的同时,还开放了才艺展示的空间,让更多的听众成为广播的主角,变被动的“受者”为主动的“传者”,增强了节目的互动性,改变了传统的大众传播方式,提升了节目的品质和媒体的公信力,同时提升了受众对媒介的忠诚度。对农广播在潜移默化中体现着三贴近的原则,于润物细无声处实现着“农业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相信在建设新农村的进程中,对农广播会不断推陈出现,丰富和完善传播内容、传播手段和传播思路,最大限度的发挥对农广播的作用,服务于新农村建设!正所谓“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参考文献:
  [1] 黄学平.广播收听率调查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2] (美)英格尔斯.从传统人到现代人——六个发展中国家中的个人变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3] 吴郁.节目主持艺术探[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
其他文献
摘 要:微博,是一种供网民进行信息的获取、传播和共享的平台,因其平民化、及时性、交互性和碎片化等传播特征,正在对传统媒体带来巨大冲击。本文以《楚天金报》的官方微博为案例,解析了在新媒体语境下,如何对微博的舆论传播进行理性引导,同时强化内容的传播性,争取其与传统媒体合作的通融性,实现发展的共赢。  关键词:微博;舆论引导;探析;楚天金报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
期刊
摘 要: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优秀文化积淀,富有开发力和创意文化想象的宝库。匈牙利舞团的影子创意舞蹈《符号中国》,在2014央视春晚的亮相,带给我们以新的思考。本文将以匈牙利舞团在2014央视春晚的节目和在英国达人秀夺冠的两个作品为例,试从皮影艺术的传承与新生、符号的具像化表达、宏大叙事和私人叙事的三个视角来探讨其独特的文化传播特质。  关键词:影子舞;体姿符号;文化传播特质  中图分类号:J954
期刊
摘 要:卡通视频《领导人是怎样炼成的》近日在网络上迅速窜红,成为国内外媒体关注的热点。本文笔者试从现象、文本与舆论反应三个方面对这一新媒体事件进行传播学解读,分析事件的传播路径、全球本土化的话语策略及其特定的传播效果,以更大程度地促进我国国际传播能力的提升,从而更好地塑造国家形象。  关键词:公众外交;公共外交;传播策略;传播效果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
期刊
摘 要:我国大众媒体一直将科技传播与普及作为媒体功能的配角,因此“科技记者”的从业现状不容乐观。在“科技记者”业务技能素养需求的分析基础上,通过理论研究和对比分析,构建提出科技记者从业素养体系框架和详细的指标体系,并就如何提高科技记者素养能力制定对策建议便显得极为重要。科技记者的素养体系应包括基础素养和综合素养,其中基础素养可从文化素养和岗位专业素养来考核,综合素养可从科学素养、信息素养、道德素养
期刊
摘 要:灾难事件因其突发性、重要性和冲击性等特点使得灾难报道具有重要的新闻价值,电视媒体在直播报道灾难新闻时更加强调真实、客观、理性和专业精神。我国的电视媒体在报道突发灾难事故时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本文以雅安地震期间电视媒体的直播报道为例,分析了我国电视媒体灾难报道的痼疾,并强调了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的回归。  关键词:灾难;电视直播;新闻专业主义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
期刊
摘 要:在跨文化交流中,在我国外来影视剧(本文以美剧为例)无形中已经成为传播西方文化的重要媒介。但我国本土制作的双语播音主持节目作为正统的传播文化载体却陷入困境。本文通过分析美剧和我国双语播音主持节目的现状、问题,进一步对比和总结两种媒介在传播文化中的利弊,为我国双语播音主持节目未来发展提供一点可借鉴的建议。  关键词:美剧;双语播音主持节目;跨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
期刊
摘 要:新闻的第二落点,一般是指在第一时间把新闻事实公布于众之后,继续寻找、挖掘新闻蕴含的更多内涵和外延。由于周报的出版周期长,抓第一落点失去了现实意义,第二落点的把握成为报道成功与否的关键,而在读图时代,利用图片专题挖掘新闻的内涵和外延成为周报的不二选择。在实践中,泉州广播电视报在体制上采用采编一体,在内容和版面编排上求新求变,走出具有周报特色的“轻新闻”图片专题版面。  关键词:新闻图片专题;
期刊
摘 要:高校软实力作为办学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文章以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丝木棉节为例,描述高校以举办校园品牌文化活动为契机,阐述“丝木棉节”成功举办的因素以及打造品牌文化活动的意义,以此强化校园文化品位定位,探索其提升高校软实力的路径。  关键词:高校;丝木棉节;校园;软实力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6-0157
期刊
摘 要:近年来,随着数字出版技术日益完善和数字出版传媒产业的蓬勃发展,社会对数字出版人才的需求逐年递增,国内各大院校特别是高职院校纷纷设立了以网络编辑为代表的数字出版专业。本文以高职院校探索培养网络编辑专业人才培养为例,分析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现状和问题,提出相应的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策略。  关键词:数字出版人才;网络编辑;策略;高职  中图分类号:G23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
期刊
编者按:中国人民大学被誉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最高学府”,是一所以人文社科为主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直属于教育部,由教育部与北京市共建。它以雄厚的师资力量和精湛的教学技术以及先进的教学设备吸引着广大学子,成为学子们梦寐以求的求学圣地。作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他在教研工作方面不断创新,为广大学子营造更加良好的教学氛围,为社会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学术新秀;同时作为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