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道德与法治素养对一个人的影响极其重要,而作为正处于初步形成道德与法治素养关键时期的初中生,此时就需要家长、教师以及社会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方向。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影响是最为直接的,其教学内容也要更贴近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更应该在教学工作中投入更多精力,运用生活化教学提升初中生道德与法治素养。
【关键词】 初中道德与法治 生活化 应用研究
在教学过程中,为使学生意识到道德与法治学科学习的重要意义,教师应当主动引导学生,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与道德法治学科知识缩短学习距离,促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多方面的去了解道德与法治学科,这样便能提升学生学习效率,从而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一、生活化教学的应用模式
(一)明确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生活教学目标
明确教学目标更能有效让学生体验道德与法治素养真正落实到生活实践中的重要意义,因为初中生正处于青春转折期,思维独立,且有叛逆性特征,只有让学生直面生活才能让教学充满活力,使其道德与法治素养得到提升。例如,我们都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知识点,其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体现个人层次的方面,这一知识点完全可以与学生在学校的生活联系到一起,如学校的周一升旗仪式是体现爱国情怀的价值观,升旗仪式要求学生衣装整洁、态度端正,升旗仪式的庄严、严谨的态度体现了爱国,努力学习,将来成为国之栋梁,为祖国做贡献的文化素养体现了爱国,在学校遵守校纪校规,遵守社会法律等也体现了爱国。按时到校,不迟到、不早退、及时完成班级交代的学习课程,勤奋努力,自强不息的精神体现了敬业。独立完成作业,不抄袭、考试不作弊、遵守师生、同学之间的承诺,说到做到,这就是诚信。在班级里爱护同学,同学有困难及时伸出援助之手,不欺負弱小学生等都体现出了友善。初中道德与法治素养体现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只要用心发现,这都将成为我们学习道德法治知识的教学目标。
(二)提取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生活实际内容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教师要从实际生活中提取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内容,以贴近生活的方式促进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前播放一段视频,一对父母带年幼的孩子出去旅行,在坐缆车的时候绳索突然断裂,导致缆车从高空坠落,在坠落的紧急时刻,父母毫不犹豫地用双手托起年幼的孩子,伴随着一声巨响,缆车坠地,父母就这样永远地离开了,而得益于双手托举的缓冲力孩子活了下来。视频播放后,被这种伟大的父母之爱冲击,有的学生已落泪,这种教学效果是教师远不能在课堂上达到的。由此可见,越真实、越贴近生活的教学模式更容易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大大提升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质量。
(三)鼓励学生深入道德与法治的体验旅程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意思是说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毕竟比较肤浅,要透彻认识事物必须亲自实践。例如在讲到孝道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后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真正深入生活,感受生活。回到家给岁数大的爷爷奶奶捶捶腿、揉揉肩,帮妈妈刷一次洗碗,扫一次地,给刚刚下班身体疲惫的爸爸沏一杯热茶,不仅让学生真正回归了生活,也能够让学生体会到长辈的不容易从而更加的孝顺。
二、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开展生活化教学
(一)创设更为贴近生活的教学场景,以此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及课堂参与度
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课本知识是由相关教育专家挑选出来的,但是其中的知识点都是来源于生活的各个现状,教学内容也只是对现状生活的一种高度概括。教师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上要关注初中生对事物充满好奇心的特点,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时,懂得将贴近生活的教学场景作为桥梁连接学生所学知识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注意力集中,课堂教学效果也会大有提高。
如在教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社会生活讲道德》时,当讲到“尊重他人”“以礼待人”等相关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生活场景让学生进行扮演,可以是红绿灯抢行,可以是商场被插队,通过具体的事件案例,向学生讲解什么是尊重他人,什么是以礼相待,让学生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是错误的,什么样的行为是正确的。角色扮演,实战操练,不仅能激发学生好奇心,引发学生课堂共鸣,还能改善枯燥无味的传统教学模式,为今后的课堂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积极开展生活化课外实践活动,将初中道德与法治知识真正融入生活
生活化教学除了在课堂创设情景教学外,还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不仅学,还要做。课外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中学习知识的一种延续方式,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增加学生阅历,深度体会道德与法治这个学科的学习意义。
《珍视生命》是人教版七年级第四单元第九课的内容,教师在讲解这一课时,可以带学生参观当地的抗震救灾博物馆或者是烈士陵园等具有纪念意义的场所进行学习,在参观的时候,教师要讲解每一个人物、事物背后的真实事件,让学生感受其中,体会生命的伟大,深度感受生命的重要性,从而对生命充满敬畏之心。这种走出去的教学模式,可以为学生带来意想不到的学习体验。
初中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是我们生活中的各个现状的体现,将实际生活运用到课堂中,必会使初中道德与法治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将生活带入课堂,用生活改变教学,用实际生活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进行有效转移,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注入活力,实现学生的综合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1] 杨伦峰.谈生活化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才智,2017(31).
[2] 廖丽敏.生活化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学课程资源,2019(08).
【关键词】 初中道德与法治 生活化 应用研究
在教学过程中,为使学生意识到道德与法治学科学习的重要意义,教师应当主动引导学生,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与道德法治学科知识缩短学习距离,促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多方面的去了解道德与法治学科,这样便能提升学生学习效率,从而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一、生活化教学的应用模式
(一)明确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生活教学目标
明确教学目标更能有效让学生体验道德与法治素养真正落实到生活实践中的重要意义,因为初中生正处于青春转折期,思维独立,且有叛逆性特征,只有让学生直面生活才能让教学充满活力,使其道德与法治素养得到提升。例如,我们都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知识点,其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体现个人层次的方面,这一知识点完全可以与学生在学校的生活联系到一起,如学校的周一升旗仪式是体现爱国情怀的价值观,升旗仪式要求学生衣装整洁、态度端正,升旗仪式的庄严、严谨的态度体现了爱国,努力学习,将来成为国之栋梁,为祖国做贡献的文化素养体现了爱国,在学校遵守校纪校规,遵守社会法律等也体现了爱国。按时到校,不迟到、不早退、及时完成班级交代的学习课程,勤奋努力,自强不息的精神体现了敬业。独立完成作业,不抄袭、考试不作弊、遵守师生、同学之间的承诺,说到做到,这就是诚信。在班级里爱护同学,同学有困难及时伸出援助之手,不欺負弱小学生等都体现出了友善。初中道德与法治素养体现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只要用心发现,这都将成为我们学习道德法治知识的教学目标。
(二)提取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生活实际内容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教师要从实际生活中提取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内容,以贴近生活的方式促进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前播放一段视频,一对父母带年幼的孩子出去旅行,在坐缆车的时候绳索突然断裂,导致缆车从高空坠落,在坠落的紧急时刻,父母毫不犹豫地用双手托起年幼的孩子,伴随着一声巨响,缆车坠地,父母就这样永远地离开了,而得益于双手托举的缓冲力孩子活了下来。视频播放后,被这种伟大的父母之爱冲击,有的学生已落泪,这种教学效果是教师远不能在课堂上达到的。由此可见,越真实、越贴近生活的教学模式更容易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大大提升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质量。
(三)鼓励学生深入道德与法治的体验旅程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意思是说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毕竟比较肤浅,要透彻认识事物必须亲自实践。例如在讲到孝道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后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真正深入生活,感受生活。回到家给岁数大的爷爷奶奶捶捶腿、揉揉肩,帮妈妈刷一次洗碗,扫一次地,给刚刚下班身体疲惫的爸爸沏一杯热茶,不仅让学生真正回归了生活,也能够让学生体会到长辈的不容易从而更加的孝顺。
二、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开展生活化教学
(一)创设更为贴近生活的教学场景,以此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及课堂参与度
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课本知识是由相关教育专家挑选出来的,但是其中的知识点都是来源于生活的各个现状,教学内容也只是对现状生活的一种高度概括。教师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上要关注初中生对事物充满好奇心的特点,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时,懂得将贴近生活的教学场景作为桥梁连接学生所学知识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注意力集中,课堂教学效果也会大有提高。
如在教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社会生活讲道德》时,当讲到“尊重他人”“以礼待人”等相关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生活场景让学生进行扮演,可以是红绿灯抢行,可以是商场被插队,通过具体的事件案例,向学生讲解什么是尊重他人,什么是以礼相待,让学生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是错误的,什么样的行为是正确的。角色扮演,实战操练,不仅能激发学生好奇心,引发学生课堂共鸣,还能改善枯燥无味的传统教学模式,为今后的课堂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积极开展生活化课外实践活动,将初中道德与法治知识真正融入生活
生活化教学除了在课堂创设情景教学外,还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不仅学,还要做。课外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中学习知识的一种延续方式,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增加学生阅历,深度体会道德与法治这个学科的学习意义。
《珍视生命》是人教版七年级第四单元第九课的内容,教师在讲解这一课时,可以带学生参观当地的抗震救灾博物馆或者是烈士陵园等具有纪念意义的场所进行学习,在参观的时候,教师要讲解每一个人物、事物背后的真实事件,让学生感受其中,体会生命的伟大,深度感受生命的重要性,从而对生命充满敬畏之心。这种走出去的教学模式,可以为学生带来意想不到的学习体验。
初中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是我们生活中的各个现状的体现,将实际生活运用到课堂中,必会使初中道德与法治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将生活带入课堂,用生活改变教学,用实际生活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进行有效转移,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注入活力,实现学生的综合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1] 杨伦峰.谈生活化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才智,2017(31).
[2] 廖丽敏.生活化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学课程资源,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