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旨在从“使用与满足”理论视角下分析恐怖电影的色彩运用,以香港僵尸电影为例,色彩的独特运用方法能让观众认知恐怖信息、获取恐怖愉悦、产生文化共鸣,色彩独特的运用可以为国产恐怖电影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使用与满足;恐怖电影;色彩运用
[中图分类号]:J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7-170-01
一、引言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恐怖电影,香港僵尸电影一直处于华语恐怖电影的领军地位。“使用与满足”是传播学中的重要理论,它把受众成员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人,把受众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1]。而色彩作为电影最重要的视觉元素之一,在恐怖电影中发挥了着重要作用。
二、恐怖电影与影视色彩
(一)恐怖电影——香港僵尸电影
恐怖电影是一种表达恐惧情绪的电影类型。香港僵尸电影善于用丑陋凶恶的僵尸形象直接冲击观众的视觉感官。1980年上映的《鬼打鬼》是香港僵尸电影的开端,1985年《僵尸先生》的上映轰动了全国乃至世界影界。20世纪80年代是香港僵尸电影发展的鼎盛时期。
(二)影视色彩发展
1935年,美国马勃里安导演的《浮华世界》问世,标志着彩色电影时代的到来。此后三十年,随着世界范围内的高科技的不断发展,化工、电子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色彩成为电影空间造型必不可缺的构成成分[2]。
三、恐怖电影中色彩運用的“使用与满足”分析
(一)认知恐怖信息——以《鬼打鬼》为例
1、色彩奠定冷色调视觉风格
观众的首要诉求就是认知影片的色彩信息。色彩决定了全片的色彩风格,决定整个影片的基调。在影片《鬼打鬼》中,导演运用淡绿色、偏暗、冷色调为影片的整体风格。影片中在夜晚,主角张大胆从破旧的屋子跳出来,导演运用蓝绿色传递了凉意;在白天,导演依旧运用冷色调,本是白天比较安全的画面,但能仍让观众感到阴冷。
2、色彩推动恐怖故事情节发展
“色彩既是画而造型的构成元素,又是一种独特的电影叙事语言”[3]。在《鬼打鬼》中,张大胆越狱后逃进了义庄,义庄内幽暗的灯光呈淡绿色,暗示着僵尸即将出现。随着剧情的发展,张大胆虽然被守夜班的善良徐真人吓了一跳,但是淡绿色的诡异画而给观众带来深深的恐惧。
3、色彩塑造正反面人物的形象
导演通过色彩的巧妙设计和处理,很好地揭示了道士与僵尸这两个正反面角色的形象。影片中谭老板家中明亮的棕红色家具凸显出他有钱有势,穿着一身黑色突出了他邪恶凶残的性格。而道士穿着黄色的道服,身边笼罩着黄色的烛光,给观众带来温暖与希望。
(二)获取恐怖愉悦——以《一眉道人》为例
1、非白然色彩强化恐怖感
在影片《一眉道人》中,僵尸脸色苍白,眼圈呈红色,在现实生活中脸色苍白的人多出现在医院或殡仪馆,人们看到会产生敬畏之心,带来阴森、恐惧的感觉,增强了观众的恐怖愉悦。
2、色彩对比增添喜剧效果
导演常常在正而角色出场的时候加入暖色调,与非自然的冷色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观众意识到现实的存在,给观众带来深层次的恐怖愉悦。在《一眉道人》中,一眉道长正在施法时,导演使用黄色的暖色调,烘托出一眉道人的正义,告诉观众只要有一眉道人在的地方就是安全的。
(三)产生文化共鸣——以《猛鬼差馆》为例
1、色彩的儒家文化反映
不同的色彩风格形成电影的色彩结构,承载着文化内容。儒家美学注重色彩以“礼”性为标准。在影片《猛鬼差馆》中,表现道士的画面多使用的是鲜艳的黄色,黄色代表光明、美好,充分显示了道士的善良与正义。道士这一角色塑造的成功也多是源于其人格的魅力最终俘获了观众的心,道士的场景强化儒家文化反映,使得观众产生了文化共鸣。
2、色彩的道教文化体现
道家美学侧重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之美[4]。在电影中需要还原色彩的真实感。《猛鬼差馆》上映时间为1987年,影片虽然运用刻意的深蓝色来表现僵尸的恐怖,但在整体的视觉体验上给观众创造了一种视觉真实感,影片时以80年代香港现代都市为故事背景,与当时上映的时间相吻合,画面还原了香港当代的都市色彩,创造了一种视觉真实感,使观众产生了共鸣。
3、色彩的现世感暗示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而对“九七”,港人在自身文化身份追寻的道路上走过迷惘、无奈,终于找到了“希望”。在《猛鬼差馆》的结局,众人消灭僵尸之后,原本漆黑的旧屋子照进了阳光,画面整体变得明亮起来,体现了消灭僵尸之后重现光明,给观众愉快、安定的视觉体验,也暗含了香港人民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和希望。
四、结语
总之,色彩不仅可以观众的视觉产生强烈冲击,同时,从“使用与满足的”视角下,色彩在恐怖电影中的运用还让观众能够更好地认知恐怖信息、获取恐怖愉悦,产生文化共鸣,满足了人们对于恐怖电影多方而的需求。因此,对于电影色彩的运用方法,我们应努力探求,充分利用我国的独具创造特色的文化氛围及色彩传播特点,助力国内恐怖电影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徐恩玉.电影色彩语言的表意功能与艺术特征[D].华中师范大学,2008.
[3]王慧.张艺谋电影中服饰色彩的冲击功效[J].科技创新,2012.
[4]姜昊.中西方电影色彩的比较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2011.
关键词:使用与满足;恐怖电影;色彩运用
[中图分类号]:J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7-170-01
一、引言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恐怖电影,香港僵尸电影一直处于华语恐怖电影的领军地位。“使用与满足”是传播学中的重要理论,它把受众成员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人,把受众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1]。而色彩作为电影最重要的视觉元素之一,在恐怖电影中发挥了着重要作用。
二、恐怖电影与影视色彩
(一)恐怖电影——香港僵尸电影
恐怖电影是一种表达恐惧情绪的电影类型。香港僵尸电影善于用丑陋凶恶的僵尸形象直接冲击观众的视觉感官。1980年上映的《鬼打鬼》是香港僵尸电影的开端,1985年《僵尸先生》的上映轰动了全国乃至世界影界。20世纪80年代是香港僵尸电影发展的鼎盛时期。
(二)影视色彩发展
1935年,美国马勃里安导演的《浮华世界》问世,标志着彩色电影时代的到来。此后三十年,随着世界范围内的高科技的不断发展,化工、电子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色彩成为电影空间造型必不可缺的构成成分[2]。
三、恐怖电影中色彩運用的“使用与满足”分析
(一)认知恐怖信息——以《鬼打鬼》为例
1、色彩奠定冷色调视觉风格
观众的首要诉求就是认知影片的色彩信息。色彩决定了全片的色彩风格,决定整个影片的基调。在影片《鬼打鬼》中,导演运用淡绿色、偏暗、冷色调为影片的整体风格。影片中在夜晚,主角张大胆从破旧的屋子跳出来,导演运用蓝绿色传递了凉意;在白天,导演依旧运用冷色调,本是白天比较安全的画面,但能仍让观众感到阴冷。
2、色彩推动恐怖故事情节发展
“色彩既是画而造型的构成元素,又是一种独特的电影叙事语言”[3]。在《鬼打鬼》中,张大胆越狱后逃进了义庄,义庄内幽暗的灯光呈淡绿色,暗示着僵尸即将出现。随着剧情的发展,张大胆虽然被守夜班的善良徐真人吓了一跳,但是淡绿色的诡异画而给观众带来深深的恐惧。
3、色彩塑造正反面人物的形象
导演通过色彩的巧妙设计和处理,很好地揭示了道士与僵尸这两个正反面角色的形象。影片中谭老板家中明亮的棕红色家具凸显出他有钱有势,穿着一身黑色突出了他邪恶凶残的性格。而道士穿着黄色的道服,身边笼罩着黄色的烛光,给观众带来温暖与希望。
(二)获取恐怖愉悦——以《一眉道人》为例
1、非白然色彩强化恐怖感
在影片《一眉道人》中,僵尸脸色苍白,眼圈呈红色,在现实生活中脸色苍白的人多出现在医院或殡仪馆,人们看到会产生敬畏之心,带来阴森、恐惧的感觉,增强了观众的恐怖愉悦。
2、色彩对比增添喜剧效果
导演常常在正而角色出场的时候加入暖色调,与非自然的冷色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观众意识到现实的存在,给观众带来深层次的恐怖愉悦。在《一眉道人》中,一眉道长正在施法时,导演使用黄色的暖色调,烘托出一眉道人的正义,告诉观众只要有一眉道人在的地方就是安全的。
(三)产生文化共鸣——以《猛鬼差馆》为例
1、色彩的儒家文化反映
不同的色彩风格形成电影的色彩结构,承载着文化内容。儒家美学注重色彩以“礼”性为标准。在影片《猛鬼差馆》中,表现道士的画面多使用的是鲜艳的黄色,黄色代表光明、美好,充分显示了道士的善良与正义。道士这一角色塑造的成功也多是源于其人格的魅力最终俘获了观众的心,道士的场景强化儒家文化反映,使得观众产生了文化共鸣。
2、色彩的道教文化体现
道家美学侧重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之美[4]。在电影中需要还原色彩的真实感。《猛鬼差馆》上映时间为1987年,影片虽然运用刻意的深蓝色来表现僵尸的恐怖,但在整体的视觉体验上给观众创造了一种视觉真实感,影片时以80年代香港现代都市为故事背景,与当时上映的时间相吻合,画面还原了香港当代的都市色彩,创造了一种视觉真实感,使观众产生了共鸣。
3、色彩的现世感暗示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而对“九七”,港人在自身文化身份追寻的道路上走过迷惘、无奈,终于找到了“希望”。在《猛鬼差馆》的结局,众人消灭僵尸之后,原本漆黑的旧屋子照进了阳光,画面整体变得明亮起来,体现了消灭僵尸之后重现光明,给观众愉快、安定的视觉体验,也暗含了香港人民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和希望。
四、结语
总之,色彩不仅可以观众的视觉产生强烈冲击,同时,从“使用与满足的”视角下,色彩在恐怖电影中的运用还让观众能够更好地认知恐怖信息、获取恐怖愉悦,产生文化共鸣,满足了人们对于恐怖电影多方而的需求。因此,对于电影色彩的运用方法,我们应努力探求,充分利用我国的独具创造特色的文化氛围及色彩传播特点,助力国内恐怖电影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徐恩玉.电影色彩语言的表意功能与艺术特征[D].华中师范大学,2008.
[3]王慧.张艺谋电影中服饰色彩的冲击功效[J].科技创新,2012.
[4]姜昊.中西方电影色彩的比较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