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能力的核心是阅读,学生学习语文应当着重提高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指什么?是指通过阅读能够独立地获取知识的技能。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可持续学习能力的一种策略。
框架阅读法
这是一种着眼于文章整体的阅读方法。根据某一类文体的内容特点和规律性,经过分析和归纳,形成一个个结构“框架”。在学习有关方面的内容时,便可按已有的“框架”去归纳和对比,迅速找到相应的内容,更好地把握记忆。如对于议论文《谈骨气》《反对自由主义》《开动机器》等即可采用此法。论文具有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那么这三个要素就可以构成议论文的阅读框架。按这一框架,在读以上几篇文章时,就要看它们提出了什么样的论点,怎样提出来的,用了哪些内容作论据,是怎样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也就是使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边读边考虑框架中所涉及到的内容,读完以后就会对这一类文体的内容和特点掌握得更清楚全面。当然,框架阅读法的关键在于制定出适合的“框架”,而且该“框架”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广泛的适用性。一般教科书的知识体系,如记叙文的六要素,小说的三要素,就是现成的框架。具体的阅读依靠框架的引导,而框架又不断受具体阅读内容的补充、丰富和完善,这样便能使阅读既多快好省,又不失其灵活性。从而掌握的知识也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条理化,越来越巩固。
问题阅读法
不会思考,不会提问,就不会有发展。所谓“问题阅读法”,就是反复阅读课文,就所读的课文提出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关于课文内容的,也可以是关于课文形式的;可以是自己经过思考有了答案的,也可以是经过思考仍没有答案的。总之,读了课文必须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自己试着去解决这些问题。
如对于雨果《“诺曼底”号遇难记》一文,有学生对哈尔威船长与大船一同沉入深渊的做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大船的遇难责任不在于哈尔威船长。哈尔威船长完全可以保全生命,重新开始自己热爱的事业,他的做法是不珍爱生命的表现。对于《明天不封阳台》一文,有学生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见解的问题:杜家一开始封阳台的决心非常坚决。一只受伤的鸽子飞进了阳台,让父子俩人对封阳台产生了动摇。作者通过生动的叙述和精辟的议论,表达了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重大主题。可结尾段“我”做出的“明天先不封阳台”的决定与题目和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不能很好统一。杜家以后还会不会封阳台?不少学生认为“先”字不要的好。带着问题阅读使学生思维变得广阔,并敢于向课本发出质疑,提出挑战。
比较阅读法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一部文学理论名著,作者正是从许多作家作品的比较中,总结出一系列创作理论的。例如在《体性》一章中,刘勰就列举了十二位作家的不同风格:贾谊清新、司马相如夸张、杨雄含蓄、刘向明晰、班固绵密、张衡周详、王粲明快、刘桢激昂、阮籍高雅、嵇康壮烈、潘岳泼辣、陆机庄重。这种评价,就是通过对不同作家的作品的分析、对比得出来的。
在阅读时,一定要学会运用这种对比的方法。例如观日出,许多作家都写过,可以把有关文章找来阅读。像巴金的《海上的日出》,刘白羽的《日出》,姚鼐的《登泰山记》等,把这些作品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就可以看出,同样是观日出,但各人写法都不同,观察的角度、观察的粗细、立意和风格等等,都不一样。这样多看多比较,就可以从中悟出一些道理来,有利于启迪思维。
现行中学语文课中,有不少文章在选作教材时,作者和编者又作了精心的删改。有的文章还能找到作者的原稿。因此,我们也可以用比较法来阅读。首先,要求自己品味课文,尽量品出一点味来。再仔细读原文,并对照课文,找出作者和编者在哪些方面作了修改。对修改处反复比较、分析、思考。为什么要这样改?是不是每一处都修改得很好?为什么?例如,我们在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鲁迅先生原稿中有这样一段:“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他不渊博。”修改时在“不渊博”前加“毕竟”两字。经过认真比较,我们可以体会到好:在“我”的童年时代,阿长给“我”讲过许多故事,她可算得渊博了;但是,她却不知道“这故事”(关于‘怪哉’虫的传说)是怎么回事,所以她“毕竟不渊博”,既肯定了她有知识,又指出她还不怎么渊博,用“毕竟”来修饰“不渊博”,语气委婉,在否定中仍有肯定的意思。
框架阅读法
这是一种着眼于文章整体的阅读方法。根据某一类文体的内容特点和规律性,经过分析和归纳,形成一个个结构“框架”。在学习有关方面的内容时,便可按已有的“框架”去归纳和对比,迅速找到相应的内容,更好地把握记忆。如对于议论文《谈骨气》《反对自由主义》《开动机器》等即可采用此法。论文具有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那么这三个要素就可以构成议论文的阅读框架。按这一框架,在读以上几篇文章时,就要看它们提出了什么样的论点,怎样提出来的,用了哪些内容作论据,是怎样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也就是使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边读边考虑框架中所涉及到的内容,读完以后就会对这一类文体的内容和特点掌握得更清楚全面。当然,框架阅读法的关键在于制定出适合的“框架”,而且该“框架”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广泛的适用性。一般教科书的知识体系,如记叙文的六要素,小说的三要素,就是现成的框架。具体的阅读依靠框架的引导,而框架又不断受具体阅读内容的补充、丰富和完善,这样便能使阅读既多快好省,又不失其灵活性。从而掌握的知识也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条理化,越来越巩固。
问题阅读法
不会思考,不会提问,就不会有发展。所谓“问题阅读法”,就是反复阅读课文,就所读的课文提出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关于课文内容的,也可以是关于课文形式的;可以是自己经过思考有了答案的,也可以是经过思考仍没有答案的。总之,读了课文必须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自己试着去解决这些问题。
如对于雨果《“诺曼底”号遇难记》一文,有学生对哈尔威船长与大船一同沉入深渊的做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大船的遇难责任不在于哈尔威船长。哈尔威船长完全可以保全生命,重新开始自己热爱的事业,他的做法是不珍爱生命的表现。对于《明天不封阳台》一文,有学生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见解的问题:杜家一开始封阳台的决心非常坚决。一只受伤的鸽子飞进了阳台,让父子俩人对封阳台产生了动摇。作者通过生动的叙述和精辟的议论,表达了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重大主题。可结尾段“我”做出的“明天先不封阳台”的决定与题目和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不能很好统一。杜家以后还会不会封阳台?不少学生认为“先”字不要的好。带着问题阅读使学生思维变得广阔,并敢于向课本发出质疑,提出挑战。
比较阅读法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一部文学理论名著,作者正是从许多作家作品的比较中,总结出一系列创作理论的。例如在《体性》一章中,刘勰就列举了十二位作家的不同风格:贾谊清新、司马相如夸张、杨雄含蓄、刘向明晰、班固绵密、张衡周详、王粲明快、刘桢激昂、阮籍高雅、嵇康壮烈、潘岳泼辣、陆机庄重。这种评价,就是通过对不同作家的作品的分析、对比得出来的。
在阅读时,一定要学会运用这种对比的方法。例如观日出,许多作家都写过,可以把有关文章找来阅读。像巴金的《海上的日出》,刘白羽的《日出》,姚鼐的《登泰山记》等,把这些作品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就可以看出,同样是观日出,但各人写法都不同,观察的角度、观察的粗细、立意和风格等等,都不一样。这样多看多比较,就可以从中悟出一些道理来,有利于启迪思维。
现行中学语文课中,有不少文章在选作教材时,作者和编者又作了精心的删改。有的文章还能找到作者的原稿。因此,我们也可以用比较法来阅读。首先,要求自己品味课文,尽量品出一点味来。再仔细读原文,并对照课文,找出作者和编者在哪些方面作了修改。对修改处反复比较、分析、思考。为什么要这样改?是不是每一处都修改得很好?为什么?例如,我们在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鲁迅先生原稿中有这样一段:“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他不渊博。”修改时在“不渊博”前加“毕竟”两字。经过认真比较,我们可以体会到好:在“我”的童年时代,阿长给“我”讲过许多故事,她可算得渊博了;但是,她却不知道“这故事”(关于‘怪哉’虫的传说)是怎么回事,所以她“毕竟不渊博”,既肯定了她有知识,又指出她还不怎么渊博,用“毕竟”来修饰“不渊博”,语气委婉,在否定中仍有肯定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