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张的脸》教学案例

来源 :中国篆刻·书画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vic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分析:
  文学家高尔基指出:夸张是创作的基本原则。通过这种手法能更鲜明地强调或揭示事物的实质,加强作品的艺术效果。每个人都有一张脸,它既有共性又有自己的特点,通过学生探究泥塑的立体表现技法,大胆想象、夸张,设计一张“特别的脸”。通过这样一种富有挑战与创意的学习活动,给予学生发挥个性的自由,表现独特个性的空间,初步了解和掌握泥塑面部表情特征的立体造型规律,提高学生的立体造型能力。
  学情分析:
  我校是一所乡镇学校,在获取美术信息和材料方面不是很方便,从而影响学生对美术学习的热情,同时也限制了对美术作品的多种形式表现。结合地域资源,针对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比较强的情况,在教学方法、教学资源运用等方面进行调整,以期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感受泥塑和乡土文化的艺术特色。
  设计意图:
  本课设计以夸张“脸”的造型变化为切入点,让学生的想象力和立体造型能力得到综合锻炼。在教学设计中,紧紧围绕新课标中“以学生发展为本”与“利用地方资源”的指导思想,创设一个轻松幽默乡土文化,感情色彩浓厚的课堂。注重师生互动、生生活动,使学生形成身边处处皆艺术的理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人物各种表情与五官变化的规律,认识夸张艺术特点,运用夸张手法表现面部表情,掌握泥塑立体造型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学会运用正确的观察方法感受漫塑的艺术特征,在浓浓的乡土情境里趣味性地表现夸张的脸,并能创造性使用其它材料完美表现脸。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泥塑夸张表现头像造型的乐趣,培养学生对泥塑人物造型的审美情趣,以及他们对地方资源的搜集能力。
  重点:综合利用泥和其它材料,根据瓦片的形状,采用塑造方法表现夸张的脸。
  难点:掌握夸张的方法表现人物脸部的形与神。
  教具:多媒体课件、陶泥、锤子、塑料颗粒。
  学具:瓦片、橡皮泥、泥塑工具、瓶盖、帽子、彩色笔等。
  场地:教室,6人为一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播放视频《古镇沥海》,从视频中老屋带给我们什么感受?
  生1:太美了!白墙黑瓦,美丽的江南风景。
  生2:纵横交错的屋顶,错落有致的电线,交织出家乡无限风光。
  2、课前让大家去搜集黑色的方瓦片,你有什么体会?
  生1:老房子越来越少,这样的瓦片基本看不到了。
  生2:我是在奶奶家的老屋里找到了几片,很少很少。
  设计意图:
  通过欣赏、搜集,让学生感受家乡的风土人情。
  3、游戏:很久以前,聪明的祖先只靠瓦、泥就能造起房子遮风挡雨。今天,咱们来当回建筑师,用瓦片在大纸上造一间房子,比一比哪一组最好最快!安排6人为一组,展开活动。
  4、组织学生点评,教师小结:六组的房子建造得真好,每位同学都是很棒的建筑师,难怪人家称沥海为“建筑之乡”,培养了我们这批小工匠。再瞧一瞧,你发现了什么?
  生:除了是房子,还像一张脸。
  5、对,很像我们的脸。你看,谁来了——动画播放瓦与泥的对话:“你好!瓦哥,好久不见了!”“好久不见了,泥兄。”“怎么不高兴?”“唉,别提了。科技发展得快,我快要退出江湖了,不会有人记得我了。”“不会的,你走过的历史最长,有着丰功伟绩,他们都记着你,是不是啊——”(学生回答)“真的吗!我这张‘包公’脸不讨人喜欢哦。”“没事,我有很多小帮手,用我给你美容下,保你有张非常特别、有个性的脸。五(1)班的小朋友,愿意帮我们吗?”(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
  创设游戏情境、设置悬念,给课堂教学营造幽默乡土文化氛围,启发学生的学习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为后面的教學目标完成起到铺垫的作用。
  6、板书课题:脸。变动两块瓦片,让这张脸产生丰富的表情?
  生:哀和笑。
  二、探究新知
  1、想一想瓦哥的脸会有哪些表情?请学生表演,说说五官有什么特征?
  生1:紧张的时候眼睛盯得比较大,汗珠冒出来了。
  生2:疼痛时,眼睛挤成一乖皱线,眉毛打起疙瘩。
  生3:惊讶时眼睛很大,眉毛上扬,嘴巴呈“O”形。
  2、海绵宝宝是小朋友熟悉的明星,欣赏它的各种表情,感受五官的变化。
  设计意图:
  通过欣赏,拉近学生学习与生活的距离,把娱乐和学习融合起来,感受设计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3、怎样让瓦哥的脸变成明星?
  生1:给它打扮得漂亮点,色彩鲜艳、浓丽。
  生2:把它变得迷人可爱,人人都喜欢它。
  4、播放《憨豆》视频,说说憨豆先生的脸特别在哪里?
  生1:表情丰富、夸张,给人带来幽默和开心。
  生2:他的眼睛特大,特夸张。
  5、、在学生讨论中,引出“夸张”,教师小结:夸张的运用让某些地方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同时增强了事物的特征,产生幽默和风趣。今天我们给瓦哥做一张“夸张的脸”。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找到夸张手法,并认识它的特性与要领,使他们产生学习成就感,保持愉悦的心情继续探索,以层层递进的教学模式逐渐完成教学目标。
  6、板书课题:夸张的脸。
  三、欣赏图片
  1、欣赏课本中图片《说唱俑》,请大家来说说它的脸部夸张在哪里?
  生1:人物的嘴巴张得比较大,舌头都往外伸卷了。
  生2:看出这个演员的表情相当丰富,让人联想到当时他说唱得津津有味,唾沫四溅。   生3:人物的眼睛变得很小,脸部扭曲起来。
  2、欣赏余庆成泥塑《就这么过》、《亲家》等作品,岳云生泥塑《讲笑话》、《丑脸系列》等作品,学生感受大师手中的 “夸张的脸”以及泥巴的艺术魅力。模仿大师作品中的人物,结合本地区的农村生活,组织学生扮演角色,演出他们的表情。
  师示范:扯着面粉吆喝——卖扯白糖喽,又香又脆,一点不黏牙。
  生1挑着担喊:磨剪刀,修阳伞。
  生2弯腰撒米:啾啾啾,咯咯咯。
  生3骑车叫喊:鹅毛、鸭毛、甲鱼壳、长头发有么有?
  设计意图:
  模仿作品中人物进行表演,给欣赏增添了不少乐趣,加深学生对作品的印象和理解,帮助学生深入观察,发现生活中的淳朴美。将美术欣赏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结合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3、比较:生活中的脸与大师手中的脸有什么区别?有何想法?
  生1:非常的夸张。
  生2:生活是艺术的创作源泉,艺术却又高于生活。
  设计意图:
  学生在比较中去辨别、思考和理解,从而达到知识的递进式学习。
  4、设想瓦哥可以变成怎样的人物?夸张它脸上的什么部位?
  生1:可以是我的爸爸,黝黑的肤色,方方的脸,笑起来嘴特别的大,牙特别的白。
  生2:是老爷爷,长长的眉毛盖住了小小的眼睛,突出的嘴巴缺着三颗大门牙。
  生3:它是学校的保安阿明,瘦长的小白脸,鼓出的颧骨,看上去更精干了。
  四、夸张瓦片
  1、热身:随意玩泥给瓦哥做一张嘴,介绍泥塑的方法。
  2、怎样夸张这张嘴?立体塑造嘴?
  生1:拉大嘴巴,翘起上下唇,添加舌头和牙齿。
  生2:加上大龅牙,刻画嘴唇纹理。
  根据学生的操作,教师小结技法:加法——在原有的泥块上添加泥块,通过捏、压、戳等方法做出立体效果;减法——在原有的泥块上用泥塑工具挖、掏、切出立体的效果。
  设计意图:
  对泥塑知识的讲解,促使学生对这方面知识形成初步的认知。
  3、出示同龄人的作品,归纳不同类型的脸?
  生1:有平面的,有立体的。
  生2:五官向外凸的脸,五官向内凹的脸。
  设计意图:
  在随意玩弄泥的过程中,学生探究脸的几种变现方式和制作方法,为自己设计夸张的脸做到胸有成竹。
  4、观察瓦片,给它的方形来一个大变身?不同弧度的正反两面和长宽,脸有什么变化?
  生1:把瓦片的两个角敲掉。
  生2:对半切开瓦片,可做一个侧面的脸。
  5、找一找身边的材料,让瓦哥的脸更有特色。
  生1:给它戴上我的安全帽上学去。
  生2:插上彩色笔,变得有原始风味。
  生3:教室里的破扫把做它的胡子和头发,效果是非常的棒。
  6、创作要求:二人合作,运用泥和其它材料给瓦片设计一张很夸张、有特色的脸。
  设计意图:
  变化瓦片,发散学生的思维,创造不同角度作品;搜集身边材料,促进学生形成身边材料皆艺术的理念。
  五、快乐体验,教师巡视指导
  六、展评作品
  1、自评:介绍瓦片的脸夸张在哪里?
  生1:我是瓦妹妹,五彩有型的头发是我最美的地方,尖尖的牙是我吃水果最好的武器。
  生2:它是犀利瓦哥,臉上的打扮最潮流,没人赶超过它。
  生3:性感的嘴唇下有一排大龅牙,正在矫正中,叫我牙套瓦妹好了。
  生4:我叫瓦姨,长得不是很美,酸酸的樱桃,吃得我眨眼咧嘴流口水,吃相不好别看我!
  2、学生互评:说说哪张脸很幽默、很特别。
  3、教师围绕学生的课堂表现、作品形式、立体表现等方面进行综合点评。
  设计意图:
  运用三位一体的评价模式,让学生、老师相互交流,既能达到总结本课知识内容的目的,又能锻炼学生运用美术语言进行作品分析评价的能力。
  七、总结延伸
  1、播放视频,让瓦泥的对话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2、思考:除了绘画和泥塑,还可以用什么艺术语言表现夸张的脸?
  3、出示图片欣赏:达利的装置作品、国外剪纸作品、非洲木雕作品等。
  设计意图:
  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提高审美品位,进而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如何让自己的学生在课上有所收获、快乐学习、轻松掌握,一直是我不断思考、研究的问题。在试教过程中,我发现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是高效课堂的关键所在,因而我精心设计游戏活动、情景创设、角色扮演等教学环节,不仅让我收获了教学成果的喜悦,还有学生精彩回答及作品表现,带给我心灵上的震撼和内心深处的感动。这些教学环节设计极富有童趣和乡土气息,以趣生情激发学生创作激情,提升了他们对漫塑人物的审美品位。
  (绍兴市上虞区沥海镇中心小学   浙江绍兴)
其他文献
摘 要: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是以学生为主体对象,基于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态度、创新能力、文化理解五个美术学科核心素养,通过各种形式的校园活动发展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使校园文化充满人文情怀。以情感带动文化,以文化丰富内涵,以内涵塑造精神,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易识别卡通形象,让学生对学校具有认同感与归属感,对校园文化建设充满信心与期待。本文通过实践探索对卡通形象在校园文化中的有效
期刊
摘 要:美术教学必须立足当下,通过各种异质要素的联系、融合和对话来生发出新的事物,洞开一个新的世界。教师通过自编教材《立体水墨头像》,与“水墨创意”班的学生一起开启了“中国传统水墨+外国现代艺术流派(立体主义)”的新兴美术学习之旅,并提炼了融异质要素下的水墨探究创意课的一些基本教学要略,来助推传统艺术的未来化发展。  关键词:异质要素 水墨创意 立体水墨头像  美术教学必须立足当下,面向未来,通过
期刊
马一浮手札句读:  仲劼老友如晤,得书,深荷存注。藉悉 近体佳胜,尤慰。见示每日在林间宴坐达八小时,此最有益。 贤久习山居,适于养生之道。孔子习礼、如来说法皆在树下,古人乐于野处,应有以也。吾自来莫干,眠食俱较湖上为胜。山中气温午后最高,不过华氏八十四度。早晚在八十度以下。膳食虽稍清淡,营养无缺。俶方同来,亦觉较在杭时稍健。承 念,堪以告慰。如容许多住,当在白露后下山。吾别无所苦,唯白内障虽未进步
期刊
摘 要:20世纪末,国际上倡导推动了“基于动手探究的科学教育”项目,即“做中学” 。动手做,是探究学习的必要。随着我国核心素养课程改革的发展和推进,越来越多的手段和方法被引入到美术教学中。美术课采用“缝的方式”来完成,不仅是一种工具上的拓展和尝试,也是在强调在动手做学习中掌握规律性的知识,更好地挖掘“缝”的艺术形式和生活的深度关系,在学的过程中渗透劳动美德,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动机,从而引导学生学会
期刊
文旅部全国美术书法考级上半年统考于2019年4月20日在各考试点隆重举行。浙江省考区在浙江文旅厅和地方文化部门的监督下,有条不紊的開展。此次统考涌现出很多优秀报考单位,很多考试作品非常优秀,我们从众多试卷中挑选出了几幅供大家欣赏。  2019年暑期美术书法考级报名工作已经开始,考试时间拟定于7月27日(周六),请各报考点做好考前宣传、报名信息登记工作。书画艺术评优网(www.pc-art.com.
期刊
李飛燕吴昭毅邱涵琪
期刊
徐 洁  今年16岁,就读于安吉县高禹中学。我出生在安吉县的一个偏僻小镇——鄣吴,那是著名的艺术大师吴昌硕的故居,这里有良好的书画氛围,从小耳濡目染,我也爱上了画画,在家我拜当地一些民间画家为师,在学校又跟美术老师学画,日复一日,我的画技有了较大的进步。从四年级开始我就代表学校参加了县艺术节现场书画比赛,小学到初中,均能拿到一二等奖,还代表县参加了湖州市艺术节绘画类评比,2018年暑假,我参加了《
期刊
金王彥儿 姜梓轩 盛采文
期刊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进行美术教学。” 那么如何让师生积极主动地向生活要资源,向生活要素材,向生活要作品?  我们提出“借点拓思”式儿童画创作,“借点”是指在绘画创作中借助生活媒介或素材的某个方面即某个点进行创作,“拓思”是指在绘画创作中借助生活媒介或素材的某个点,并紧紧围绕这个点展开思考,进行充分联想,拓展思路,这是发散性思维的形成过程,也是创意
期刊
课前思考:  本课是浙美版第2册《神气的大公鸡》的番外篇,本课让学生用中国画形式来画公鸡这一熟悉的题材是对教材的拓展和延伸,也会给孩子们带来新奇的感觉。  公鸡是常见的家禽之一,也是孩子们比较熟悉的一种动物,早在幼儿时期,学生就已经画过公鸡,而且在本册学习《神气的大公鸡》时,小朋友已经尝试过用水彩笔、油画棒等常规作画工具画过大公鸡了,在头脑里对公鸡已经有了一个深刻的印象。  古往今来,公鸡也是备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