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分析:
文学家高尔基指出:夸张是创作的基本原则。通过这种手法能更鲜明地强调或揭示事物的实质,加强作品的艺术效果。每个人都有一张脸,它既有共性又有自己的特点,通过学生探究泥塑的立体表现技法,大胆想象、夸张,设计一张“特别的脸”。通过这样一种富有挑战与创意的学习活动,给予学生发挥个性的自由,表现独特个性的空间,初步了解和掌握泥塑面部表情特征的立体造型规律,提高学生的立体造型能力。
学情分析:
我校是一所乡镇学校,在获取美术信息和材料方面不是很方便,从而影响学生对美术学习的热情,同时也限制了对美术作品的多种形式表现。结合地域资源,针对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比较强的情况,在教学方法、教学资源运用等方面进行调整,以期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感受泥塑和乡土文化的艺术特色。
设计意图:
本课设计以夸张“脸”的造型变化为切入点,让学生的想象力和立体造型能力得到综合锻炼。在教学设计中,紧紧围绕新课标中“以学生发展为本”与“利用地方资源”的指导思想,创设一个轻松幽默乡土文化,感情色彩浓厚的课堂。注重师生互动、生生活动,使学生形成身边处处皆艺术的理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人物各种表情与五官变化的规律,认识夸张艺术特点,运用夸张手法表现面部表情,掌握泥塑立体造型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学会运用正确的观察方法感受漫塑的艺术特征,在浓浓的乡土情境里趣味性地表现夸张的脸,并能创造性使用其它材料完美表现脸。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泥塑夸张表现头像造型的乐趣,培养学生对泥塑人物造型的审美情趣,以及他们对地方资源的搜集能力。
重点:综合利用泥和其它材料,根据瓦片的形状,采用塑造方法表现夸张的脸。
难点:掌握夸张的方法表现人物脸部的形与神。
教具:多媒体课件、陶泥、锤子、塑料颗粒。
学具:瓦片、橡皮泥、泥塑工具、瓶盖、帽子、彩色笔等。
场地:教室,6人为一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播放视频《古镇沥海》,从视频中老屋带给我们什么感受?
生1:太美了!白墙黑瓦,美丽的江南风景。
生2:纵横交错的屋顶,错落有致的电线,交织出家乡无限风光。
2、课前让大家去搜集黑色的方瓦片,你有什么体会?
生1:老房子越来越少,这样的瓦片基本看不到了。
生2:我是在奶奶家的老屋里找到了几片,很少很少。
设计意图:
通过欣赏、搜集,让学生感受家乡的风土人情。
3、游戏:很久以前,聪明的祖先只靠瓦、泥就能造起房子遮风挡雨。今天,咱们来当回建筑师,用瓦片在大纸上造一间房子,比一比哪一组最好最快!安排6人为一组,展开活动。
4、组织学生点评,教师小结:六组的房子建造得真好,每位同学都是很棒的建筑师,难怪人家称沥海为“建筑之乡”,培养了我们这批小工匠。再瞧一瞧,你发现了什么?
生:除了是房子,还像一张脸。
5、对,很像我们的脸。你看,谁来了——动画播放瓦与泥的对话:“你好!瓦哥,好久不见了!”“好久不见了,泥兄。”“怎么不高兴?”“唉,别提了。科技发展得快,我快要退出江湖了,不会有人记得我了。”“不会的,你走过的历史最长,有着丰功伟绩,他们都记着你,是不是啊——”(学生回答)“真的吗!我这张‘包公’脸不讨人喜欢哦。”“没事,我有很多小帮手,用我给你美容下,保你有张非常特别、有个性的脸。五(1)班的小朋友,愿意帮我们吗?”(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
创设游戏情境、设置悬念,给课堂教学营造幽默乡土文化氛围,启发学生的学习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为后面的教學目标完成起到铺垫的作用。
6、板书课题:脸。变动两块瓦片,让这张脸产生丰富的表情?
生:哀和笑。
二、探究新知
1、想一想瓦哥的脸会有哪些表情?请学生表演,说说五官有什么特征?
生1:紧张的时候眼睛盯得比较大,汗珠冒出来了。
生2:疼痛时,眼睛挤成一乖皱线,眉毛打起疙瘩。
生3:惊讶时眼睛很大,眉毛上扬,嘴巴呈“O”形。
2、海绵宝宝是小朋友熟悉的明星,欣赏它的各种表情,感受五官的变化。
设计意图:
通过欣赏,拉近学生学习与生活的距离,把娱乐和学习融合起来,感受设计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3、怎样让瓦哥的脸变成明星?
生1:给它打扮得漂亮点,色彩鲜艳、浓丽。
生2:把它变得迷人可爱,人人都喜欢它。
4、播放《憨豆》视频,说说憨豆先生的脸特别在哪里?
生1:表情丰富、夸张,给人带来幽默和开心。
生2:他的眼睛特大,特夸张。
5、、在学生讨论中,引出“夸张”,教师小结:夸张的运用让某些地方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同时增强了事物的特征,产生幽默和风趣。今天我们给瓦哥做一张“夸张的脸”。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找到夸张手法,并认识它的特性与要领,使他们产生学习成就感,保持愉悦的心情继续探索,以层层递进的教学模式逐渐完成教学目标。
6、板书课题:夸张的脸。
三、欣赏图片
1、欣赏课本中图片《说唱俑》,请大家来说说它的脸部夸张在哪里?
生1:人物的嘴巴张得比较大,舌头都往外伸卷了。
生2:看出这个演员的表情相当丰富,让人联想到当时他说唱得津津有味,唾沫四溅。 生3:人物的眼睛变得很小,脸部扭曲起来。
2、欣赏余庆成泥塑《就这么过》、《亲家》等作品,岳云生泥塑《讲笑话》、《丑脸系列》等作品,学生感受大师手中的 “夸张的脸”以及泥巴的艺术魅力。模仿大师作品中的人物,结合本地区的农村生活,组织学生扮演角色,演出他们的表情。
师示范:扯着面粉吆喝——卖扯白糖喽,又香又脆,一点不黏牙。
生1挑着担喊:磨剪刀,修阳伞。
生2弯腰撒米:啾啾啾,咯咯咯。
生3骑车叫喊:鹅毛、鸭毛、甲鱼壳、长头发有么有?
设计意图:
模仿作品中人物进行表演,给欣赏增添了不少乐趣,加深学生对作品的印象和理解,帮助学生深入观察,发现生活中的淳朴美。将美术欣赏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结合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3、比较:生活中的脸与大师手中的脸有什么区别?有何想法?
生1:非常的夸张。
生2:生活是艺术的创作源泉,艺术却又高于生活。
设计意图:
学生在比较中去辨别、思考和理解,从而达到知识的递进式学习。
4、设想瓦哥可以变成怎样的人物?夸张它脸上的什么部位?
生1:可以是我的爸爸,黝黑的肤色,方方的脸,笑起来嘴特别的大,牙特别的白。
生2:是老爷爷,长长的眉毛盖住了小小的眼睛,突出的嘴巴缺着三颗大门牙。
生3:它是学校的保安阿明,瘦长的小白脸,鼓出的颧骨,看上去更精干了。
四、夸张瓦片
1、热身:随意玩泥给瓦哥做一张嘴,介绍泥塑的方法。
2、怎样夸张这张嘴?立体塑造嘴?
生1:拉大嘴巴,翘起上下唇,添加舌头和牙齿。
生2:加上大龅牙,刻画嘴唇纹理。
根据学生的操作,教师小结技法:加法——在原有的泥块上添加泥块,通过捏、压、戳等方法做出立体效果;减法——在原有的泥块上用泥塑工具挖、掏、切出立体的效果。
设计意图:
对泥塑知识的讲解,促使学生对这方面知识形成初步的认知。
3、出示同龄人的作品,归纳不同类型的脸?
生1:有平面的,有立体的。
生2:五官向外凸的脸,五官向内凹的脸。
设计意图:
在随意玩弄泥的过程中,学生探究脸的几种变现方式和制作方法,为自己设计夸张的脸做到胸有成竹。
4、观察瓦片,给它的方形来一个大变身?不同弧度的正反两面和长宽,脸有什么变化?
生1:把瓦片的两个角敲掉。
生2:对半切开瓦片,可做一个侧面的脸。
5、找一找身边的材料,让瓦哥的脸更有特色。
生1:给它戴上我的安全帽上学去。
生2:插上彩色笔,变得有原始风味。
生3:教室里的破扫把做它的胡子和头发,效果是非常的棒。
6、创作要求:二人合作,运用泥和其它材料给瓦片设计一张很夸张、有特色的脸。
设计意图:
变化瓦片,发散学生的思维,创造不同角度作品;搜集身边材料,促进学生形成身边材料皆艺术的理念。
五、快乐体验,教师巡视指导
六、展评作品
1、自评:介绍瓦片的脸夸张在哪里?
生1:我是瓦妹妹,五彩有型的头发是我最美的地方,尖尖的牙是我吃水果最好的武器。
生2:它是犀利瓦哥,臉上的打扮最潮流,没人赶超过它。
生3:性感的嘴唇下有一排大龅牙,正在矫正中,叫我牙套瓦妹好了。
生4:我叫瓦姨,长得不是很美,酸酸的樱桃,吃得我眨眼咧嘴流口水,吃相不好别看我!
2、学生互评:说说哪张脸很幽默、很特别。
3、教师围绕学生的课堂表现、作品形式、立体表现等方面进行综合点评。
设计意图:
运用三位一体的评价模式,让学生、老师相互交流,既能达到总结本课知识内容的目的,又能锻炼学生运用美术语言进行作品分析评价的能力。
七、总结延伸
1、播放视频,让瓦泥的对话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2、思考:除了绘画和泥塑,还可以用什么艺术语言表现夸张的脸?
3、出示图片欣赏:达利的装置作品、国外剪纸作品、非洲木雕作品等。
设计意图:
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提高审美品位,进而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如何让自己的学生在课上有所收获、快乐学习、轻松掌握,一直是我不断思考、研究的问题。在试教过程中,我发现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是高效课堂的关键所在,因而我精心设计游戏活动、情景创设、角色扮演等教学环节,不仅让我收获了教学成果的喜悦,还有学生精彩回答及作品表现,带给我心灵上的震撼和内心深处的感动。这些教学环节设计极富有童趣和乡土气息,以趣生情激发学生创作激情,提升了他们对漫塑人物的审美品位。
(绍兴市上虞区沥海镇中心小学 浙江绍兴)
文学家高尔基指出:夸张是创作的基本原则。通过这种手法能更鲜明地强调或揭示事物的实质,加强作品的艺术效果。每个人都有一张脸,它既有共性又有自己的特点,通过学生探究泥塑的立体表现技法,大胆想象、夸张,设计一张“特别的脸”。通过这样一种富有挑战与创意的学习活动,给予学生发挥个性的自由,表现独特个性的空间,初步了解和掌握泥塑面部表情特征的立体造型规律,提高学生的立体造型能力。
学情分析:
我校是一所乡镇学校,在获取美术信息和材料方面不是很方便,从而影响学生对美术学习的热情,同时也限制了对美术作品的多种形式表现。结合地域资源,针对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比较强的情况,在教学方法、教学资源运用等方面进行调整,以期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感受泥塑和乡土文化的艺术特色。
设计意图:
本课设计以夸张“脸”的造型变化为切入点,让学生的想象力和立体造型能力得到综合锻炼。在教学设计中,紧紧围绕新课标中“以学生发展为本”与“利用地方资源”的指导思想,创设一个轻松幽默乡土文化,感情色彩浓厚的课堂。注重师生互动、生生活动,使学生形成身边处处皆艺术的理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人物各种表情与五官变化的规律,认识夸张艺术特点,运用夸张手法表现面部表情,掌握泥塑立体造型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学会运用正确的观察方法感受漫塑的艺术特征,在浓浓的乡土情境里趣味性地表现夸张的脸,并能创造性使用其它材料完美表现脸。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泥塑夸张表现头像造型的乐趣,培养学生对泥塑人物造型的审美情趣,以及他们对地方资源的搜集能力。
重点:综合利用泥和其它材料,根据瓦片的形状,采用塑造方法表现夸张的脸。
难点:掌握夸张的方法表现人物脸部的形与神。
教具:多媒体课件、陶泥、锤子、塑料颗粒。
学具:瓦片、橡皮泥、泥塑工具、瓶盖、帽子、彩色笔等。
场地:教室,6人为一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播放视频《古镇沥海》,从视频中老屋带给我们什么感受?
生1:太美了!白墙黑瓦,美丽的江南风景。
生2:纵横交错的屋顶,错落有致的电线,交织出家乡无限风光。
2、课前让大家去搜集黑色的方瓦片,你有什么体会?
生1:老房子越来越少,这样的瓦片基本看不到了。
生2:我是在奶奶家的老屋里找到了几片,很少很少。
设计意图:
通过欣赏、搜集,让学生感受家乡的风土人情。
3、游戏:很久以前,聪明的祖先只靠瓦、泥就能造起房子遮风挡雨。今天,咱们来当回建筑师,用瓦片在大纸上造一间房子,比一比哪一组最好最快!安排6人为一组,展开活动。
4、组织学生点评,教师小结:六组的房子建造得真好,每位同学都是很棒的建筑师,难怪人家称沥海为“建筑之乡”,培养了我们这批小工匠。再瞧一瞧,你发现了什么?
生:除了是房子,还像一张脸。
5、对,很像我们的脸。你看,谁来了——动画播放瓦与泥的对话:“你好!瓦哥,好久不见了!”“好久不见了,泥兄。”“怎么不高兴?”“唉,别提了。科技发展得快,我快要退出江湖了,不会有人记得我了。”“不会的,你走过的历史最长,有着丰功伟绩,他们都记着你,是不是啊——”(学生回答)“真的吗!我这张‘包公’脸不讨人喜欢哦。”“没事,我有很多小帮手,用我给你美容下,保你有张非常特别、有个性的脸。五(1)班的小朋友,愿意帮我们吗?”(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
创设游戏情境、设置悬念,给课堂教学营造幽默乡土文化氛围,启发学生的学习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为后面的教學目标完成起到铺垫的作用。
6、板书课题:脸。变动两块瓦片,让这张脸产生丰富的表情?
生:哀和笑。
二、探究新知
1、想一想瓦哥的脸会有哪些表情?请学生表演,说说五官有什么特征?
生1:紧张的时候眼睛盯得比较大,汗珠冒出来了。
生2:疼痛时,眼睛挤成一乖皱线,眉毛打起疙瘩。
生3:惊讶时眼睛很大,眉毛上扬,嘴巴呈“O”形。
2、海绵宝宝是小朋友熟悉的明星,欣赏它的各种表情,感受五官的变化。
设计意图:
通过欣赏,拉近学生学习与生活的距离,把娱乐和学习融合起来,感受设计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3、怎样让瓦哥的脸变成明星?
生1:给它打扮得漂亮点,色彩鲜艳、浓丽。
生2:把它变得迷人可爱,人人都喜欢它。
4、播放《憨豆》视频,说说憨豆先生的脸特别在哪里?
生1:表情丰富、夸张,给人带来幽默和开心。
生2:他的眼睛特大,特夸张。
5、、在学生讨论中,引出“夸张”,教师小结:夸张的运用让某些地方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同时增强了事物的特征,产生幽默和风趣。今天我们给瓦哥做一张“夸张的脸”。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找到夸张手法,并认识它的特性与要领,使他们产生学习成就感,保持愉悦的心情继续探索,以层层递进的教学模式逐渐完成教学目标。
6、板书课题:夸张的脸。
三、欣赏图片
1、欣赏课本中图片《说唱俑》,请大家来说说它的脸部夸张在哪里?
生1:人物的嘴巴张得比较大,舌头都往外伸卷了。
生2:看出这个演员的表情相当丰富,让人联想到当时他说唱得津津有味,唾沫四溅。 生3:人物的眼睛变得很小,脸部扭曲起来。
2、欣赏余庆成泥塑《就这么过》、《亲家》等作品,岳云生泥塑《讲笑话》、《丑脸系列》等作品,学生感受大师手中的 “夸张的脸”以及泥巴的艺术魅力。模仿大师作品中的人物,结合本地区的农村生活,组织学生扮演角色,演出他们的表情。
师示范:扯着面粉吆喝——卖扯白糖喽,又香又脆,一点不黏牙。
生1挑着担喊:磨剪刀,修阳伞。
生2弯腰撒米:啾啾啾,咯咯咯。
生3骑车叫喊:鹅毛、鸭毛、甲鱼壳、长头发有么有?
设计意图:
模仿作品中人物进行表演,给欣赏增添了不少乐趣,加深学生对作品的印象和理解,帮助学生深入观察,发现生活中的淳朴美。将美术欣赏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结合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3、比较:生活中的脸与大师手中的脸有什么区别?有何想法?
生1:非常的夸张。
生2:生活是艺术的创作源泉,艺术却又高于生活。
设计意图:
学生在比较中去辨别、思考和理解,从而达到知识的递进式学习。
4、设想瓦哥可以变成怎样的人物?夸张它脸上的什么部位?
生1:可以是我的爸爸,黝黑的肤色,方方的脸,笑起来嘴特别的大,牙特别的白。
生2:是老爷爷,长长的眉毛盖住了小小的眼睛,突出的嘴巴缺着三颗大门牙。
生3:它是学校的保安阿明,瘦长的小白脸,鼓出的颧骨,看上去更精干了。
四、夸张瓦片
1、热身:随意玩泥给瓦哥做一张嘴,介绍泥塑的方法。
2、怎样夸张这张嘴?立体塑造嘴?
生1:拉大嘴巴,翘起上下唇,添加舌头和牙齿。
生2:加上大龅牙,刻画嘴唇纹理。
根据学生的操作,教师小结技法:加法——在原有的泥块上添加泥块,通过捏、压、戳等方法做出立体效果;减法——在原有的泥块上用泥塑工具挖、掏、切出立体的效果。
设计意图:
对泥塑知识的讲解,促使学生对这方面知识形成初步的认知。
3、出示同龄人的作品,归纳不同类型的脸?
生1:有平面的,有立体的。
生2:五官向外凸的脸,五官向内凹的脸。
设计意图:
在随意玩弄泥的过程中,学生探究脸的几种变现方式和制作方法,为自己设计夸张的脸做到胸有成竹。
4、观察瓦片,给它的方形来一个大变身?不同弧度的正反两面和长宽,脸有什么变化?
生1:把瓦片的两个角敲掉。
生2:对半切开瓦片,可做一个侧面的脸。
5、找一找身边的材料,让瓦哥的脸更有特色。
生1:给它戴上我的安全帽上学去。
生2:插上彩色笔,变得有原始风味。
生3:教室里的破扫把做它的胡子和头发,效果是非常的棒。
6、创作要求:二人合作,运用泥和其它材料给瓦片设计一张很夸张、有特色的脸。
设计意图:
变化瓦片,发散学生的思维,创造不同角度作品;搜集身边材料,促进学生形成身边材料皆艺术的理念。
五、快乐体验,教师巡视指导
六、展评作品
1、自评:介绍瓦片的脸夸张在哪里?
生1:我是瓦妹妹,五彩有型的头发是我最美的地方,尖尖的牙是我吃水果最好的武器。
生2:它是犀利瓦哥,臉上的打扮最潮流,没人赶超过它。
生3:性感的嘴唇下有一排大龅牙,正在矫正中,叫我牙套瓦妹好了。
生4:我叫瓦姨,长得不是很美,酸酸的樱桃,吃得我眨眼咧嘴流口水,吃相不好别看我!
2、学生互评:说说哪张脸很幽默、很特别。
3、教师围绕学生的课堂表现、作品形式、立体表现等方面进行综合点评。
设计意图:
运用三位一体的评价模式,让学生、老师相互交流,既能达到总结本课知识内容的目的,又能锻炼学生运用美术语言进行作品分析评价的能力。
七、总结延伸
1、播放视频,让瓦泥的对话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2、思考:除了绘画和泥塑,还可以用什么艺术语言表现夸张的脸?
3、出示图片欣赏:达利的装置作品、国外剪纸作品、非洲木雕作品等。
设计意图:
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提高审美品位,进而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如何让自己的学生在课上有所收获、快乐学习、轻松掌握,一直是我不断思考、研究的问题。在试教过程中,我发现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是高效课堂的关键所在,因而我精心设计游戏活动、情景创设、角色扮演等教学环节,不仅让我收获了教学成果的喜悦,还有学生精彩回答及作品表现,带给我心灵上的震撼和内心深处的感动。这些教学环节设计极富有童趣和乡土气息,以趣生情激发学生创作激情,提升了他们对漫塑人物的审美品位。
(绍兴市上虞区沥海镇中心小学 浙江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