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翔摔一跤,让他浑身无力
第一次见到刘飞,是2012年的8月9日。他是被妈妈强行推到我的咨询室的,确切地说,应该是被挟持而来。他的个子高出妈妈一头,却柔弱无力地斜挂在妈妈的胳膊上。妈妈并不粗壮,显然是在极度紧张状态下有了超然的力气,一只胳膊紧紧地抱着儿子的腰,使出全身的力量把他推到了我面前的沙发上。刘飞身体歪了歪,就势缩在了沙发上。
妈妈语速很快:“老师,你看这孩子到底得了啥病,就这么半死不活躺在家里,什么也不做。问他什么也不说。学习任务这么重,这时间可耽误不起啊!”
我观察到,妈妈说话的时候,刘飞的眉头很明显地皱了一下。大概妈妈这些话已经在家里说过许多遍了。我安抚着急上火的妈妈,告诉她:“你先出去等等吧,我试着和他谈谈。”
妈妈走后,刘飞并没有明显的反应。我问:“同学,可以告诉我你叫什么名字吗?”他抬头看看我,勉强挤出了两个字:“刘飞。”
我说:“飞翔的飞吗?这名字好,听起来像刘翔的弟弟。”他突然生气了,大声对我喊:“别说了!”接着一句国骂,“他妈的,没意思。”看他情绪有些激动,我也有一点激动,但我控制着没有任何表示,而是静静地等待着。其实从简单的几句对话中,我已经捕捉到了一些信息。
过了很久他开口说了一句:“老师,对不起。”我说:“你喜欢体育吗?”他点点头。我问:“你喜欢刘翔?”他的情绪再次波动,终于无法自制地诉说起来。
“老师,我从8岁就开始崇拜刘翔了。记得那时候我才上小学二年级,当时我爸和我一起看雅典奥运会比赛,记得刘翔冲线的那一刻,我爸很激动,当时就把我抱起来举过了头顶,告诉我说,儿子,你要好好向刘翔大哥哥学习,长大了为国争光!我清晰地记得刘翔那张挂着灿烂笑容的脸,那么帅气、自信、阳光。我真的渴望自己长大了能成为他那样的人!北京奥运会的时候我12岁,小学毕业了。刘翔退赛,我很难过。媒体说,他受伤了,等伤好了之后参加下一届奥运会。我坚信刘翔会好起来。这些年,我一直坚持锻炼身体,学校里的每次运动会我都踊跃参加,中考时我的体育考了满分。上高中后学习很紧张,我依然每天早早起来跑步锻炼身体,学习上我也不敢懈怠。每当我烦了、累了时,想想刘翔,就会浑身充满力量,我对自己说:加油!我相信刘翔能在这届奥运会上再创辉煌,也相信我会像刘翔一样不停地奔跑,不停地跳跃,最终成功!”
说到这里,他垂下了头,痛苦地说:“可他连第一栏都没能跨过去。他摔倒的那一刻,我觉得是我一下子重重摔倒在了跑道上,浑身无力,再也爬不起来了。”说完,他安静地陷在沙发里。我走过去轻轻拥抱了他。他说:“谢谢老师!”我征询他:“我把你妈妈请进来,好吗?”他摇了摇头。
他为何被偶像“掌控”
我只好单独跟他妈妈沟通。我说,孩子这种萎靡状态缘于刘翔的跨栏失败,刘翔的一个摔跤摔痛了他。刘妈妈惊讶地睁大了眼睛:“老师,这怎么可能,刘翔在英国伦敦呢,万里之外,关这孩子什么事啊?”
“因为刘翔是他的偶像。”
“是的,这孩子从小就喜欢刘翔,因为喜欢刘翔,他还喜欢上了体育,跑步、打篮球,现在他床头上还贴着刘翔的照片呢。我们觉得这挺好的。可喜欢刘翔怎么就变得这样了呢?”
偶像崇拜可以说是当今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青少年喜欢一个偶像人物,本质上是为了更好的激励自我,以获得个人的成功。一项关于“青少年榜样教育与偶像崇拜的心理调查与思考”的调查显示,中学生崇拜偶像是因为偶像身上有许多值得学习和羡慕之处,主要集中在以下四点:一是外表形象,二是个性魅力,三是个人成就,四是优秀品质。刘飞对刘翔的崇拜,恰恰涵盖了这几点。刘翔外形帅气,品质优秀,个人成就显著,曾获奥运冠军,第一次让黄皮肤的中国人在短跑赛场上扬眉吐气。刘飞苦练体育,努力进取,无疑是偶像的力量在激励着他。这是偶像对刘飞积极的影响。
可青少年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从儿童到成人过渡的特殊发展阶段,有着特殊的心理活动方式和内容。偶像崇拜作为这一特定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附属品,反映了青少年对理想人物的社会认同和情感依恋,也是他们的一种心理需求。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心理需求从低到高分为五大类,依次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自尊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其中归属和爱的需求是青少年面临的最大需求,处在青春断乳期的他们,生理发育逐渐成熟和心理发育相对滞后的矛盾,让他们一方面疏远父母的关心,一方面又渴望和依赖别人的关心。如今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陪伴,强烈的孤独感激发了他们对爱和归属的需要。他们对偶像的那份依恋便不难理解。
刘妈妈听着我的解释频频点头。
“可是对偶像过分的情感依恋和认同,容易出现消极影响,刘飞在刘翔跨栏失败时的表现便是情绪极端化的依恋特征。”我说。
刘妈妈着急地问:“那我们该怎么办呢?不能让他这样颓废下去呀!”
我笑了,安慰她:“别太担心,他很快就会好起来。刘翔已经接受了手术,著名的医院,著名的医生,还有什么伤治不好呢?”
我和刘妈妈谈话的时候,我让刘飞在一屏之隔的隔壁休息。我相信我们的谈话他完全能够听到。我是故意要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泄漏”给他。这个年龄的孩子,已经具备自我认知和自我改正的能力。
清醒永远比狂热重要
但在此我不得不提醒一些家长:偶像崇拜是青少年成长的动力,但也有一些青少年在崇拜中失去了自我。因此教育专家卢勤说:“面对追星,清醒永远比狂热重要。”
如何最大化地发挥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积极影响,并尽量降低偶像崇拜带来的消极影响呢?著名心理学家岳晓东博士主张采取大禹治水的策略,合理调节、科学疏导,不能简单地压制和干涉。他说,青少年的偶像崇拜就如他们脸上长的青春痘一样,到了一定的年龄便会自然消失,不必去“挤”。
我给刘飞的妈妈两点建议:一是作为家长,在青少年偶像崇拜的过程中,要把握好参与性原则和疏导性原则。古人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了解到孩子崇拜的偶像是谁,偶像身上哪些地方吸引了孩子,才能防患于未然,并注意加强孩子对偶像崇拜的认知,引导他明确自己为何崇拜,崇拜什么。二是加强亲子沟通,平时多关心陪伴孩子,淡化孩子的孤独感,削弱偶像对孩子的影响力。
对刘飞,我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要学会评判性地接受偶像,不要只关注偶像成功与否的表象,还要多探求偶像成功背后的努力以及人格特征,不要过多地依恋偶像,而是要学会从不同的层面认同偶像。把偶像当作平常人来看待,偶像是人而不是神。比如刘翔,虽然两届奥运会都无功而返,让“翔迷”们沮丧,可这么多年,刘翔带伤坚持训练,他的勇敢坚强、乐观豁达,才是“翔迷”们应该关注的重点。做一个刘翔那样的人,不是在奥运会上能否获得金牌,而是做一个有刘翔品质和人格特征的人,不言败、不放弃。二是凡事往积极的方面想,刘翔虽然在赛场上摔了一跤,可他在人生的跑道上并没有摔跤,他已经接受了治疗,人生随时会有奇迹发生。三是拓宽心胸,敞开心扉,多和父母沟通,多和别人交流。
刘飞和妈妈离开的时候,情绪较初来时有了很大好转。我提醒妈妈在家不要唠叨指责孩子,尽量开导陪伴孩子。
事隔一周,我又见到了刘飞。他是一个人主动来找我的。他有了明显的变化。他告诉我,刘翔的手术很成功,他在网上看到他的照片了,和以前笑得一样灿烂。他还会参加下一届奥运会。我笑着问他:“如果他下一次还没有登上领奖台呢?你会失望吗?”他想了想说:“我会祝他成功。那时候我大概不会失望吧,我一直在思考你那天说的那些话。我觉得,我喜欢刘翔,不应只是他成功那一刻带来的荣耀,而是他一直在跑的坚持。”刘飞是个领悟力很强的孩子,这一点让我感到十分欣慰。罗杰斯说,“助人自助”是心理咨询的最高境界,不但帮助来访者解决实际问题,而且帮助他们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我相信刘飞会很快把他的“自助”做得更好。
一个月后,我给刘飞妈妈打电话,询问刘飞的情况。她先是送给我一阵笑声,然后说:“老师,我一直念叨着要去好好谢谢你呢。你放心吧,开学了,刘飞状态很好,看起来比以前成熟稳重多了。更让我高兴的是,现在他和我话多了,不像以前那么犟了。”我说:“那肯定是你比以前会做妈妈了。”刘飞妈妈再一次开心地笑了。放下电话,我的心情也无比舒畅。
那个被万里之外的偶像掌控的少年,学会了自己掌控自己。但愿更多陷入偶像崇拜的青少年,尽早走出青春期的迷雾。也希望更多的家长,扮演好孩子引导者的角色,帮助孩子在偶像崇拜的道路上拨开云雾见到彩虹。
【编辑:冯士军】
第一次见到刘飞,是2012年的8月9日。他是被妈妈强行推到我的咨询室的,确切地说,应该是被挟持而来。他的个子高出妈妈一头,却柔弱无力地斜挂在妈妈的胳膊上。妈妈并不粗壮,显然是在极度紧张状态下有了超然的力气,一只胳膊紧紧地抱着儿子的腰,使出全身的力量把他推到了我面前的沙发上。刘飞身体歪了歪,就势缩在了沙发上。
妈妈语速很快:“老师,你看这孩子到底得了啥病,就这么半死不活躺在家里,什么也不做。问他什么也不说。学习任务这么重,这时间可耽误不起啊!”
我观察到,妈妈说话的时候,刘飞的眉头很明显地皱了一下。大概妈妈这些话已经在家里说过许多遍了。我安抚着急上火的妈妈,告诉她:“你先出去等等吧,我试着和他谈谈。”
妈妈走后,刘飞并没有明显的反应。我问:“同学,可以告诉我你叫什么名字吗?”他抬头看看我,勉强挤出了两个字:“刘飞。”
我说:“飞翔的飞吗?这名字好,听起来像刘翔的弟弟。”他突然生气了,大声对我喊:“别说了!”接着一句国骂,“他妈的,没意思。”看他情绪有些激动,我也有一点激动,但我控制着没有任何表示,而是静静地等待着。其实从简单的几句对话中,我已经捕捉到了一些信息。
过了很久他开口说了一句:“老师,对不起。”我说:“你喜欢体育吗?”他点点头。我问:“你喜欢刘翔?”他的情绪再次波动,终于无法自制地诉说起来。
“老师,我从8岁就开始崇拜刘翔了。记得那时候我才上小学二年级,当时我爸和我一起看雅典奥运会比赛,记得刘翔冲线的那一刻,我爸很激动,当时就把我抱起来举过了头顶,告诉我说,儿子,你要好好向刘翔大哥哥学习,长大了为国争光!我清晰地记得刘翔那张挂着灿烂笑容的脸,那么帅气、自信、阳光。我真的渴望自己长大了能成为他那样的人!北京奥运会的时候我12岁,小学毕业了。刘翔退赛,我很难过。媒体说,他受伤了,等伤好了之后参加下一届奥运会。我坚信刘翔会好起来。这些年,我一直坚持锻炼身体,学校里的每次运动会我都踊跃参加,中考时我的体育考了满分。上高中后学习很紧张,我依然每天早早起来跑步锻炼身体,学习上我也不敢懈怠。每当我烦了、累了时,想想刘翔,就会浑身充满力量,我对自己说:加油!我相信刘翔能在这届奥运会上再创辉煌,也相信我会像刘翔一样不停地奔跑,不停地跳跃,最终成功!”
说到这里,他垂下了头,痛苦地说:“可他连第一栏都没能跨过去。他摔倒的那一刻,我觉得是我一下子重重摔倒在了跑道上,浑身无力,再也爬不起来了。”说完,他安静地陷在沙发里。我走过去轻轻拥抱了他。他说:“谢谢老师!”我征询他:“我把你妈妈请进来,好吗?”他摇了摇头。
他为何被偶像“掌控”
我只好单独跟他妈妈沟通。我说,孩子这种萎靡状态缘于刘翔的跨栏失败,刘翔的一个摔跤摔痛了他。刘妈妈惊讶地睁大了眼睛:“老师,这怎么可能,刘翔在英国伦敦呢,万里之外,关这孩子什么事啊?”
“因为刘翔是他的偶像。”
“是的,这孩子从小就喜欢刘翔,因为喜欢刘翔,他还喜欢上了体育,跑步、打篮球,现在他床头上还贴着刘翔的照片呢。我们觉得这挺好的。可喜欢刘翔怎么就变得这样了呢?”
偶像崇拜可以说是当今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青少年喜欢一个偶像人物,本质上是为了更好的激励自我,以获得个人的成功。一项关于“青少年榜样教育与偶像崇拜的心理调查与思考”的调查显示,中学生崇拜偶像是因为偶像身上有许多值得学习和羡慕之处,主要集中在以下四点:一是外表形象,二是个性魅力,三是个人成就,四是优秀品质。刘飞对刘翔的崇拜,恰恰涵盖了这几点。刘翔外形帅气,品质优秀,个人成就显著,曾获奥运冠军,第一次让黄皮肤的中国人在短跑赛场上扬眉吐气。刘飞苦练体育,努力进取,无疑是偶像的力量在激励着他。这是偶像对刘飞积极的影响。
可青少年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从儿童到成人过渡的特殊发展阶段,有着特殊的心理活动方式和内容。偶像崇拜作为这一特定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附属品,反映了青少年对理想人物的社会认同和情感依恋,也是他们的一种心理需求。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心理需求从低到高分为五大类,依次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自尊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其中归属和爱的需求是青少年面临的最大需求,处在青春断乳期的他们,生理发育逐渐成熟和心理发育相对滞后的矛盾,让他们一方面疏远父母的关心,一方面又渴望和依赖别人的关心。如今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陪伴,强烈的孤独感激发了他们对爱和归属的需要。他们对偶像的那份依恋便不难理解。
刘妈妈听着我的解释频频点头。
“可是对偶像过分的情感依恋和认同,容易出现消极影响,刘飞在刘翔跨栏失败时的表现便是情绪极端化的依恋特征。”我说。
刘妈妈着急地问:“那我们该怎么办呢?不能让他这样颓废下去呀!”
我笑了,安慰她:“别太担心,他很快就会好起来。刘翔已经接受了手术,著名的医院,著名的医生,还有什么伤治不好呢?”
我和刘妈妈谈话的时候,我让刘飞在一屏之隔的隔壁休息。我相信我们的谈话他完全能够听到。我是故意要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泄漏”给他。这个年龄的孩子,已经具备自我认知和自我改正的能力。
清醒永远比狂热重要
但在此我不得不提醒一些家长:偶像崇拜是青少年成长的动力,但也有一些青少年在崇拜中失去了自我。因此教育专家卢勤说:“面对追星,清醒永远比狂热重要。”
如何最大化地发挥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积极影响,并尽量降低偶像崇拜带来的消极影响呢?著名心理学家岳晓东博士主张采取大禹治水的策略,合理调节、科学疏导,不能简单地压制和干涉。他说,青少年的偶像崇拜就如他们脸上长的青春痘一样,到了一定的年龄便会自然消失,不必去“挤”。
我给刘飞的妈妈两点建议:一是作为家长,在青少年偶像崇拜的过程中,要把握好参与性原则和疏导性原则。古人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了解到孩子崇拜的偶像是谁,偶像身上哪些地方吸引了孩子,才能防患于未然,并注意加强孩子对偶像崇拜的认知,引导他明确自己为何崇拜,崇拜什么。二是加强亲子沟通,平时多关心陪伴孩子,淡化孩子的孤独感,削弱偶像对孩子的影响力。
对刘飞,我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要学会评判性地接受偶像,不要只关注偶像成功与否的表象,还要多探求偶像成功背后的努力以及人格特征,不要过多地依恋偶像,而是要学会从不同的层面认同偶像。把偶像当作平常人来看待,偶像是人而不是神。比如刘翔,虽然两届奥运会都无功而返,让“翔迷”们沮丧,可这么多年,刘翔带伤坚持训练,他的勇敢坚强、乐观豁达,才是“翔迷”们应该关注的重点。做一个刘翔那样的人,不是在奥运会上能否获得金牌,而是做一个有刘翔品质和人格特征的人,不言败、不放弃。二是凡事往积极的方面想,刘翔虽然在赛场上摔了一跤,可他在人生的跑道上并没有摔跤,他已经接受了治疗,人生随时会有奇迹发生。三是拓宽心胸,敞开心扉,多和父母沟通,多和别人交流。
刘飞和妈妈离开的时候,情绪较初来时有了很大好转。我提醒妈妈在家不要唠叨指责孩子,尽量开导陪伴孩子。
事隔一周,我又见到了刘飞。他是一个人主动来找我的。他有了明显的变化。他告诉我,刘翔的手术很成功,他在网上看到他的照片了,和以前笑得一样灿烂。他还会参加下一届奥运会。我笑着问他:“如果他下一次还没有登上领奖台呢?你会失望吗?”他想了想说:“我会祝他成功。那时候我大概不会失望吧,我一直在思考你那天说的那些话。我觉得,我喜欢刘翔,不应只是他成功那一刻带来的荣耀,而是他一直在跑的坚持。”刘飞是个领悟力很强的孩子,这一点让我感到十分欣慰。罗杰斯说,“助人自助”是心理咨询的最高境界,不但帮助来访者解决实际问题,而且帮助他们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我相信刘飞会很快把他的“自助”做得更好。
一个月后,我给刘飞妈妈打电话,询问刘飞的情况。她先是送给我一阵笑声,然后说:“老师,我一直念叨着要去好好谢谢你呢。你放心吧,开学了,刘飞状态很好,看起来比以前成熟稳重多了。更让我高兴的是,现在他和我话多了,不像以前那么犟了。”我说:“那肯定是你比以前会做妈妈了。”刘飞妈妈再一次开心地笑了。放下电话,我的心情也无比舒畅。
那个被万里之外的偶像掌控的少年,学会了自己掌控自己。但愿更多陷入偶像崇拜的青少年,尽早走出青春期的迷雾。也希望更多的家长,扮演好孩子引导者的角色,帮助孩子在偶像崇拜的道路上拨开云雾见到彩虹。
【编辑:冯士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