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诗歌作为富有想象的艺术创造,展现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民族文化,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要素,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情趣,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和鉴赏能力,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诗歌鉴赏教学 有效性
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传统诗歌教学偏重于机械式背诵,忽略了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致使学生诗歌鉴赏能力较弱,文学积淀匮乏,抑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和鉴赏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
一、知人论世,探究背景,体会诗情
知人论世,即通过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具体历史环境以及作者的人生经历、生活思想、写作状态、总体风格等,来理解作者真正的写作意图,把握作品的思想情感和内涵意蕴。每一部作品、每一首诗词,都有它产生的特定社会根源和历史背景,都离不开作者的个人处境以及生活理解。只有洞悉了作者的性情特点及写作特色,学生才能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本的思想内容。
以杜甫为例,他是唐代诗坛上一颗璀璨的明星,被尊称为“诗圣”,与李白并称为“双子星座”。他的诗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为主,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而这与他的人生经历密不可分。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一生历经坎坷,饱尝了生活的磨难,体味了人世的悲凉。要想真正把握杜甫诗歌的感情,学生只有了解他的个人经历、思想状况和写作风格,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品味语言,反复锤炼,领悟诗意
古人作诗讲究遣词造句,用词精妙,“吟成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等,都道出了古人对遣词炼句的讲究和重视。许多古诗词正因为妙用了某个字词,而使整首诗词产生了无穷的意境和韵味。
如李白《渡荆门送别》意境高远、想象瑰丽、语言精美,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一个“从”字,凸显了诗人的大气魄;一个“随”字,化静为动,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一个“入”字, 力透纸背,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可见,在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反复推敲,锤炼字、词、句,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意境,感知诗人情感,领悟诗歌的内涵。
1.捕捉“诗眼”,整体感知
“诗眼”是诗歌中最凝练、最生动、最富有韵味的字词,起着提纲切领、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作用。一旦抓住了“诗眼”,学生就能轻松地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因此,在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巧练“慧眼”, 捕捉“诗眼”,感知诗歌情感,把握诗歌的意蕴。
2.反复锤炼,整体把握
在语文诗歌鉴赏教学中,学生只有对关键内容或重点字、词、句进行品味、推敲、咀嚼、锤炼,才能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和内涵意蕴。如李商隐《无题》一诗中辞藻瑰丽、诗象迷离、情致缠绵、含义深邃,闪烁着迷人的艺术色彩。在教学时,教师只有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反复揣摩,才能使学生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意味。
三、把握意象,深究内涵,感悟诗蕴
意象是以表达哲理为目的,以象征性为特点,以充分体现创作主体独特情感活动的表意之象,是创作者用来寄托思想感情的人、物、景、事。诗歌创作讲究凝练而含蓄,在抒发其思想感情时,作者往往不直接表露出来,而是“立象以尽意”。诗歌中的意象不胜枚举,常见的如杨柳、长亭、酒等寓意“惜别怀远”,杜鹃、鹧鸪等象征着凄凉、哀伤、悲苦,梧桐、芭蕉、夕阳、落花、流水等渲染了凄冷、悲凉、忧愁的氛围,月亮、鸿雁、双鲤等引发了离愁别绪。在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意象的特点,探究其内涵,从而更好地理解意象寓意,体味和感悟诗歌深层的情感意蕴。
在诗歌鉴赏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探究诗歌教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诗歌鉴赏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江西省于都县第二中学)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诗歌鉴赏教学 有效性
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传统诗歌教学偏重于机械式背诵,忽略了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致使学生诗歌鉴赏能力较弱,文学积淀匮乏,抑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和鉴赏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
一、知人论世,探究背景,体会诗情
知人论世,即通过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具体历史环境以及作者的人生经历、生活思想、写作状态、总体风格等,来理解作者真正的写作意图,把握作品的思想情感和内涵意蕴。每一部作品、每一首诗词,都有它产生的特定社会根源和历史背景,都离不开作者的个人处境以及生活理解。只有洞悉了作者的性情特点及写作特色,学生才能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本的思想内容。
以杜甫为例,他是唐代诗坛上一颗璀璨的明星,被尊称为“诗圣”,与李白并称为“双子星座”。他的诗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为主,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而这与他的人生经历密不可分。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一生历经坎坷,饱尝了生活的磨难,体味了人世的悲凉。要想真正把握杜甫诗歌的感情,学生只有了解他的个人经历、思想状况和写作风格,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品味语言,反复锤炼,领悟诗意
古人作诗讲究遣词造句,用词精妙,“吟成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等,都道出了古人对遣词炼句的讲究和重视。许多古诗词正因为妙用了某个字词,而使整首诗词产生了无穷的意境和韵味。
如李白《渡荆门送别》意境高远、想象瑰丽、语言精美,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一个“从”字,凸显了诗人的大气魄;一个“随”字,化静为动,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一个“入”字, 力透纸背,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可见,在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反复推敲,锤炼字、词、句,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意境,感知诗人情感,领悟诗歌的内涵。
1.捕捉“诗眼”,整体感知
“诗眼”是诗歌中最凝练、最生动、最富有韵味的字词,起着提纲切领、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作用。一旦抓住了“诗眼”,学生就能轻松地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因此,在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巧练“慧眼”, 捕捉“诗眼”,感知诗歌情感,把握诗歌的意蕴。
2.反复锤炼,整体把握
在语文诗歌鉴赏教学中,学生只有对关键内容或重点字、词、句进行品味、推敲、咀嚼、锤炼,才能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和内涵意蕴。如李商隐《无题》一诗中辞藻瑰丽、诗象迷离、情致缠绵、含义深邃,闪烁着迷人的艺术色彩。在教学时,教师只有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反复揣摩,才能使学生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意味。
三、把握意象,深究内涵,感悟诗蕴
意象是以表达哲理为目的,以象征性为特点,以充分体现创作主体独特情感活动的表意之象,是创作者用来寄托思想感情的人、物、景、事。诗歌创作讲究凝练而含蓄,在抒发其思想感情时,作者往往不直接表露出来,而是“立象以尽意”。诗歌中的意象不胜枚举,常见的如杨柳、长亭、酒等寓意“惜别怀远”,杜鹃、鹧鸪等象征着凄凉、哀伤、悲苦,梧桐、芭蕉、夕阳、落花、流水等渲染了凄冷、悲凉、忧愁的氛围,月亮、鸿雁、双鲤等引发了离愁别绪。在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意象的特点,探究其内涵,从而更好地理解意象寓意,体味和感悟诗歌深层的情感意蕴。
在诗歌鉴赏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探究诗歌教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诗歌鉴赏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江西省于都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