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观察早期康复介入治疗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康复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在我院进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7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患者术后实施骨科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早期康复介入治疗,术后4周利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VAS评分、Barthel指数等对比观察两组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实施早期康复介入治疗的观察组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早期康复介入治疗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显著,可促进恢复关节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早期康复介入治疗;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临床疗效
随着关节手术技术的提高,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是临床常用的解除膝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改善膝关功能活动和矫正畸形的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1],但是膝关节恢复正常功能单纯靠手术,效果往往不尽人意,术后的康复治疗和早期功能锻炼是术后膝关节康复的重要因素,精湛的手术加上科学的康复治疗,才能获得理想的临床效果。笔者选择在我院进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3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后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早期康复介入治疗,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9月—2014年9月在我院进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7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观察组36例患者中男16例,女20例,年龄33—72岁,平均(51.2±3.3)岁,其中类风湿性关节炎12例,骨性关节炎19例,创伤性关节炎5例,进行单膝置换25例,双膝置换11例。对照组36例患者中男17例,女19例,年龄38—75岁,平均(53.7±3.5)岁,其中类风湿性关节炎13例,骨性关节炎17例,创伤性关节炎6例,进行单膝置换26例,双膝置换10例,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本实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手术类别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康复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术后实施骨科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早期康复介入治疗,具体措施如下。
1.2.1术后第一天:使用空气动力肢体循环治疗仪及CPM机进行被动膝关节活动,屈伸、旋转踝关节,随意的活动脚趾,促进血液回流防止肌肉萎缩。
1.2.2术后2—3d:在床上仰卧位做膝关节被动屈伸练习、被动压腿练习、髋膝关节被动外展内收练习、肌肉静力性收缩练习及屈髋屈膝练习[2],根据患者的承受能力确定练习次数,以患者不感到疼痛和疲劳为宜。
1.2.3 术后4—14d:可进行坐位关节屈伸练习,由被动到主动,由坐位到站位,逐渐增大关节ROM训练,借助床沿、助行器等进行下地负重站立、重心转移、平衡本体感觉训练和行走训练。
1.2.4术后2周:逐渐增加髋膝关节的主动活动,继续增大活动范围训练,平衡本体感觉训练,肌力及步行训练及上下楼梯训练。
1.3 疗效评定标准:治疗4周后对比观察两组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应用髋关节Harris评分标准来评价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90分以上为优秀;60—89为良好;45—60为尚可;45分以下为差[3]。术后并发症包括患者术后感染、疼痛、双下肢长度不等、假体移位等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用x±s表示计量资料,术前与术后应用t检验进行比较,P <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对比 治疗4周后应用髋关节Harris评分标准从疼痛、活动度、行走能力及功能四个方面来评价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显示实施早期康复介入治疗的观察组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对比(例,%)
2.2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从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来看,观察组患者共有5例患者出现疼痛、血栓等情况,并发症发生率为13.9%,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例,%)
3 讨论
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的观点是持续的被动的活动理论,早已被临床广泛应用[4],临床研究显示早期进行科学、正确的康复介入治疗,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增加肌肉力量,也可以预防部分患者术后关节囊粘连和萎缩,软化瘢痕[5],促进关节早期恢复日常生活能力,对术后膝关节康复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中笔者选择在我院进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3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后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早期康复介入治疗,治疗4周后应用髋关节Harris评分标准从疼痛、活动度、行走能力及功能四个方面来评价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显示实施早期康复介入治疗的观察组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早期康复介入治疗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显著,可促进恢复关节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孙杨梅,江容安.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手术后早期康复介入的疗效分析[J].医药与保健,2014,22(02):171—172.
[2]王伟,早期康复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13,18(11):215—216.
[3]吴新军,尹芝华.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训练的疗效[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3,9(08):203—204.
[4]崔爱琴,李内英,张俊娥,等.康复训练的早期介入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中的应用[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2,13(06):78—79.
[5]张超.早期康复介入对膝关节人工置换术疗效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17(15):2330-2331.
关键词:早期康复介入治疗;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临床疗效
随着关节手术技术的提高,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是临床常用的解除膝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改善膝关功能活动和矫正畸形的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1],但是膝关节恢复正常功能单纯靠手术,效果往往不尽人意,术后的康复治疗和早期功能锻炼是术后膝关节康复的重要因素,精湛的手术加上科学的康复治疗,才能获得理想的临床效果。笔者选择在我院进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3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后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早期康复介入治疗,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9月—2014年9月在我院进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7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观察组36例患者中男16例,女20例,年龄33—72岁,平均(51.2±3.3)岁,其中类风湿性关节炎12例,骨性关节炎19例,创伤性关节炎5例,进行单膝置换25例,双膝置换11例。对照组36例患者中男17例,女19例,年龄38—75岁,平均(53.7±3.5)岁,其中类风湿性关节炎13例,骨性关节炎17例,创伤性关节炎6例,进行单膝置换26例,双膝置换10例,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本实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手术类别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康复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术后实施骨科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早期康复介入治疗,具体措施如下。
1.2.1术后第一天:使用空气动力肢体循环治疗仪及CPM机进行被动膝关节活动,屈伸、旋转踝关节,随意的活动脚趾,促进血液回流防止肌肉萎缩。
1.2.2术后2—3d:在床上仰卧位做膝关节被动屈伸练习、被动压腿练习、髋膝关节被动外展内收练习、肌肉静力性收缩练习及屈髋屈膝练习[2],根据患者的承受能力确定练习次数,以患者不感到疼痛和疲劳为宜。
1.2.3 术后4—14d:可进行坐位关节屈伸练习,由被动到主动,由坐位到站位,逐渐增大关节ROM训练,借助床沿、助行器等进行下地负重站立、重心转移、平衡本体感觉训练和行走训练。
1.2.4术后2周:逐渐增加髋膝关节的主动活动,继续增大活动范围训练,平衡本体感觉训练,肌力及步行训练及上下楼梯训练。
1.3 疗效评定标准:治疗4周后对比观察两组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应用髋关节Harris评分标准来评价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90分以上为优秀;60—89为良好;45—60为尚可;45分以下为差[3]。术后并发症包括患者术后感染、疼痛、双下肢长度不等、假体移位等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用x±s表示计量资料,术前与术后应用t检验进行比较,P <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对比 治疗4周后应用髋关节Harris评分标准从疼痛、活动度、行走能力及功能四个方面来评价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显示实施早期康复介入治疗的观察组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对比(例,%)
2.2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从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来看,观察组患者共有5例患者出现疼痛、血栓等情况,并发症发生率为13.9%,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例,%)
3 讨论
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的观点是持续的被动的活动理论,早已被临床广泛应用[4],临床研究显示早期进行科学、正确的康复介入治疗,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增加肌肉力量,也可以预防部分患者术后关节囊粘连和萎缩,软化瘢痕[5],促进关节早期恢复日常生活能力,对术后膝关节康复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中笔者选择在我院进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3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后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早期康复介入治疗,治疗4周后应用髋关节Harris评分标准从疼痛、活动度、行走能力及功能四个方面来评价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显示实施早期康复介入治疗的观察组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早期康复介入治疗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显著,可促进恢复关节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孙杨梅,江容安.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手术后早期康复介入的疗效分析[J].医药与保健,2014,22(02):171—172.
[2]王伟,早期康复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13,18(11):215—216.
[3]吴新军,尹芝华.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训练的疗效[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3,9(08):203—204.
[4]崔爱琴,李内英,张俊娥,等.康复训练的早期介入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中的应用[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2,13(06):78—79.
[5]张超.早期康复介入对膝关节人工置换术疗效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17(15):2330-2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