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富裕起来的村庄,毕仕俊开始筹划新的蓝图。“我一直以来就坚持一个信念,致富不是杀鸡取卵,不是竭泽而渔,绿色生态保护才是我们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我们‘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对桃花源的描述。当工业文明的脚步行至今天,这种描述更多的只能存在于我们的回忆之中,那些山,那些水,都成了“回不去的故乡”。
“我一定要带领父老乡亲过上好日子!”
如果你心里也有“回不去的故乡”,那不如驱车沿滨海大道北行,那里有一片沃野与青山——毕家上流。2014年11月在“中国最美村镇”评选中,这里以绝美的自然风光,质朴的民俗风情和绚丽的艺术风韵,昂然加冕,成为中国最迷人的新世外桃源、城市靓丽的后花园。
可是,若干年前毕家上流并不是这个样子,那时它还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山村。带来变化的是这样一个人——李沧区毕家上流社区党委书记毕仕俊。生活在此的社区居民常说,如果没有我们的“好书记”毕仕俊,哪里会有现在的毕家上流,哪会有今天的百果山。
根据《毕家上流村志》的记载:“毕家上流村属山坡、丘陵地带……平坦地较少,70%是山礓薄地。旧时,祖祖辈辈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生活。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多数人家吃不饱肚子,只能靠野菜充饥。”社区居民也回忆说:“由于太穷,女孩不愿意嫁来,年轻后生说媳妇得跑到平度、安丘等地去,人们最大的愿望是早日离开这个穷地方。”
1985年,24岁的毕仕俊从部队退伍返乡时,面对的也是灰色的山峦和破旧的房屋。他清楚地记得1987年自己开始干村主任时的情形,“要路没有路,要工业没工业,一分钱收益都没有,只能靠种地、采石、采砂吃饭。”
所以,当1990年29岁的毕仕俊在村委换届选举中,当选为毕家上流社区的党支部书记时,面对乡亲们信任与期待的目光,他说:“我一定要带领父老乡亲过上好日子!”
“只有修好了路,我们才能有出路”
“要想富,先修路。”已经成为山村变革的金科玉律。毕仕俊发现,由于地处山区,社区没有一条完整的联通外界的路。由于路难走,外界的信息进不来,里面的资源也出不去,社区实际上已长期处于“围城”状态。
改变就从修路开始,“只有修好了路,我们才能有出路。”可山路十八弯,大山里修路,特别是面对崂山山脉的特殊地貌,挡道的巨石,拦路的沟壑,其难度可想而知。
再难也没有苦日子难,毕仕俊带领党员,发动群众,坚定地向大山挥起了镐锹。这一干便是十年,毕仕俊和乡亲们搬巨石,填深沟,夯地基,固岩层,经历了无数艰难困苦,硬是凭着锹镐推车,打通了毛杨路和天水路这两条社区外延的主干线。通向山外的路通了,他们又马不停蹄,对社区九个自然村的道路一一进行整治,车进来了,人进来了,以往寂寞的山村开始泛起希望的曙光。
连接外界的路修好了,可接下来的路又该怎么走?村民回忆说:“由于山地多,平原少,地里不长东西,每年都只能种一些小麦、草莓,收入还是不行。”
从1992年开始,毕仕俊带领居民先后开办了上流鞋帮厂、建安公司、石材厂等,解决了村民就业问题,也增加了村民和集体的收入。之后又引进预制板厂和文具厂等。毕家上流村开始摘掉“第一扶贫村”的帽子,并逐步走向了富裕的道路,毕仕俊当初对群众的承诺也得到了实现。
“绿色生态才是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
面对富裕起来的村庄,毕仕俊开始筹划新的蓝图。“我一直以来就坚持一个信念,致富不是杀鸡取卵,不是竭泽而渔,绿色生态保护才是我们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我们‘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
但在别的村或社区都倾力发展工业的时候,毕家上流社区一门心思地修路、种树,这让社区居民有了质疑和指责,也让毕仕俊背负了很大的压力。但他还是坚定地认为:修路造林,将会成为毕家上流社区的出路所在。
在上级政府的支持下,社区专门成立了“青岛百果山农业生态园”,并组建了60人的专业绿化队伍,在山上“大兴土木”,先后栽植了观赏苗木、经济型果树,开辟了独立的采摘园、茶园、特色林地等。
据村民回忆,当时的百果山,只有杨树、松树、刺槐等有限的树种,很多山头是光秃秃的。毕书记便带领大家一个山头一个山头引进苗木、草种,对山体进行绿化。“那时候,社区资金非常紧张,引进的树种也是一些小树苗,种树都是靠人工挖坑、抬树、挑水,特别辛苦。”
事实证明了毕仕俊的眼光和魄力,2009年,是值得百果山永远铭记的一年。由青岛市承办的2014世界园艺博览会,经国内外专家论证,决定将会址落位在百果山。
这也让毕家上流社区有了共识:“将来我们要靠这片山林吃饭,所以要好好保护。”为保障世园会的顺利举办,社区仅在2013年就投入300多万元用来清理百果山整个林区杂草、枯枝,解决山林防火的问题。
据统计,社区共在百果山生态园引进栽植树种约26万株,完成山头绿化650余亩,建成了包括“巾帼双拥林”、“共青团林”、“竹苑”、“中外友谊林”、等十余处林地,引进木瓜、猕猴桃、玫瑰香葡萄、山楂、枣庄石榴、沾化冬枣等果树5万多株,并开通建成了10公里的环山路,5000多米的人行观光小径,3条28000米长的樱桃沟,400米长的仿木瓜果长廊和200米长的花廊。
随着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的成功举办,毕家上流社區一下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投资的沃土、经济发展的高地。世园会的建设拉动了社区的经济、解决了劳动就业,居民们都分到了全国一流的安置住房,社区由原城乡接合部一跃成为新型生态城市的中心。
深得其利的毕仕俊和毕家上流居民更加认定“绿色生态才是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为了避免坐吃山空,社区组织大家把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形成合力,争取继续做大生态旅游产业。“毕家上流田园底色纯净、青山绿水交融,没有工业污染,这里的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高达3300个/立方米,水中的有害物质接近于0,具有极好的产业基底,如果再通过后期的持续建设,生态旅游优势一定将会在未来释放出巨大的经济效益。”
深秋时节走进社区,无论是新建的世园大道还是见证毕家上流变革的天水路,都是宽阔而平坦。这让紧邻市区的社区享有城市的便利,又有城市没有的静谧。
从全国各地而来的画家聚集于此,挥毫泼墨间,一幅幅以百果山为蓝本的山水画尽显风流,更加壮丽的画卷也正在展开:5公里的百果山文化艺术大街项目,3000亩的民族风情园项目,10万平方米的商业网点项目,三星级宾馆项目正紧锣密鼓地进行中;1万平方米的养老院项目,600亩的社区生态农业保障基地项目已经开工建设。一个以青山绿水为支撑,集旅游、休闲、度假、餐饮、养老等现代服务业为一体的“上流社区”产业经济群已骄傲地展示在世人面前。
作为毕家上流的当家人,毕仕俊的开拓精神与无私奉献也为他赢得了众多荣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山东省优秀党员、富民兴鲁劳动奖章、青岛市劳动模范、李沧区优秀共产党员……
在毕家上流村委会旁的石碑上,镌刻着“为人民服务”几个大字,简单却又显眼。如果将之与毕仕俊26年来的开拓和奋斗联系起来的话,你会发现,这几个字更加苍劲有力。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对桃花源的描述。当工业文明的脚步行至今天,这种描述更多的只能存在于我们的回忆之中,那些山,那些水,都成了“回不去的故乡”。
“我一定要带领父老乡亲过上好日子!”
如果你心里也有“回不去的故乡”,那不如驱车沿滨海大道北行,那里有一片沃野与青山——毕家上流。2014年11月在“中国最美村镇”评选中,这里以绝美的自然风光,质朴的民俗风情和绚丽的艺术风韵,昂然加冕,成为中国最迷人的新世外桃源、城市靓丽的后花园。
可是,若干年前毕家上流并不是这个样子,那时它还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山村。带来变化的是这样一个人——李沧区毕家上流社区党委书记毕仕俊。生活在此的社区居民常说,如果没有我们的“好书记”毕仕俊,哪里会有现在的毕家上流,哪会有今天的百果山。
根据《毕家上流村志》的记载:“毕家上流村属山坡、丘陵地带……平坦地较少,70%是山礓薄地。旧时,祖祖辈辈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生活。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多数人家吃不饱肚子,只能靠野菜充饥。”社区居民也回忆说:“由于太穷,女孩不愿意嫁来,年轻后生说媳妇得跑到平度、安丘等地去,人们最大的愿望是早日离开这个穷地方。”
1985年,24岁的毕仕俊从部队退伍返乡时,面对的也是灰色的山峦和破旧的房屋。他清楚地记得1987年自己开始干村主任时的情形,“要路没有路,要工业没工业,一分钱收益都没有,只能靠种地、采石、采砂吃饭。”
所以,当1990年29岁的毕仕俊在村委换届选举中,当选为毕家上流社区的党支部书记时,面对乡亲们信任与期待的目光,他说:“我一定要带领父老乡亲过上好日子!”
“只有修好了路,我们才能有出路”
“要想富,先修路。”已经成为山村变革的金科玉律。毕仕俊发现,由于地处山区,社区没有一条完整的联通外界的路。由于路难走,外界的信息进不来,里面的资源也出不去,社区实际上已长期处于“围城”状态。
改变就从修路开始,“只有修好了路,我们才能有出路。”可山路十八弯,大山里修路,特别是面对崂山山脉的特殊地貌,挡道的巨石,拦路的沟壑,其难度可想而知。
再难也没有苦日子难,毕仕俊带领党员,发动群众,坚定地向大山挥起了镐锹。这一干便是十年,毕仕俊和乡亲们搬巨石,填深沟,夯地基,固岩层,经历了无数艰难困苦,硬是凭着锹镐推车,打通了毛杨路和天水路这两条社区外延的主干线。通向山外的路通了,他们又马不停蹄,对社区九个自然村的道路一一进行整治,车进来了,人进来了,以往寂寞的山村开始泛起希望的曙光。
连接外界的路修好了,可接下来的路又该怎么走?村民回忆说:“由于山地多,平原少,地里不长东西,每年都只能种一些小麦、草莓,收入还是不行。”
从1992年开始,毕仕俊带领居民先后开办了上流鞋帮厂、建安公司、石材厂等,解决了村民就业问题,也增加了村民和集体的收入。之后又引进预制板厂和文具厂等。毕家上流村开始摘掉“第一扶贫村”的帽子,并逐步走向了富裕的道路,毕仕俊当初对群众的承诺也得到了实现。
“绿色生态才是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
面对富裕起来的村庄,毕仕俊开始筹划新的蓝图。“我一直以来就坚持一个信念,致富不是杀鸡取卵,不是竭泽而渔,绿色生态保护才是我们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我们‘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
但在别的村或社区都倾力发展工业的时候,毕家上流社区一门心思地修路、种树,这让社区居民有了质疑和指责,也让毕仕俊背负了很大的压力。但他还是坚定地认为:修路造林,将会成为毕家上流社区的出路所在。
在上级政府的支持下,社区专门成立了“青岛百果山农业生态园”,并组建了60人的专业绿化队伍,在山上“大兴土木”,先后栽植了观赏苗木、经济型果树,开辟了独立的采摘园、茶园、特色林地等。
据村民回忆,当时的百果山,只有杨树、松树、刺槐等有限的树种,很多山头是光秃秃的。毕书记便带领大家一个山头一个山头引进苗木、草种,对山体进行绿化。“那时候,社区资金非常紧张,引进的树种也是一些小树苗,种树都是靠人工挖坑、抬树、挑水,特别辛苦。”
事实证明了毕仕俊的眼光和魄力,2009年,是值得百果山永远铭记的一年。由青岛市承办的2014世界园艺博览会,经国内外专家论证,决定将会址落位在百果山。
这也让毕家上流社区有了共识:“将来我们要靠这片山林吃饭,所以要好好保护。”为保障世园会的顺利举办,社区仅在2013年就投入300多万元用来清理百果山整个林区杂草、枯枝,解决山林防火的问题。
据统计,社区共在百果山生态园引进栽植树种约26万株,完成山头绿化650余亩,建成了包括“巾帼双拥林”、“共青团林”、“竹苑”、“中外友谊林”、等十余处林地,引进木瓜、猕猴桃、玫瑰香葡萄、山楂、枣庄石榴、沾化冬枣等果树5万多株,并开通建成了10公里的环山路,5000多米的人行观光小径,3条28000米长的樱桃沟,400米长的仿木瓜果长廊和200米长的花廊。
随着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的成功举办,毕家上流社區一下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投资的沃土、经济发展的高地。世园会的建设拉动了社区的经济、解决了劳动就业,居民们都分到了全国一流的安置住房,社区由原城乡接合部一跃成为新型生态城市的中心。
深得其利的毕仕俊和毕家上流居民更加认定“绿色生态才是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为了避免坐吃山空,社区组织大家把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形成合力,争取继续做大生态旅游产业。“毕家上流田园底色纯净、青山绿水交融,没有工业污染,这里的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高达3300个/立方米,水中的有害物质接近于0,具有极好的产业基底,如果再通过后期的持续建设,生态旅游优势一定将会在未来释放出巨大的经济效益。”
深秋时节走进社区,无论是新建的世园大道还是见证毕家上流变革的天水路,都是宽阔而平坦。这让紧邻市区的社区享有城市的便利,又有城市没有的静谧。
从全国各地而来的画家聚集于此,挥毫泼墨间,一幅幅以百果山为蓝本的山水画尽显风流,更加壮丽的画卷也正在展开:5公里的百果山文化艺术大街项目,3000亩的民族风情园项目,10万平方米的商业网点项目,三星级宾馆项目正紧锣密鼓地进行中;1万平方米的养老院项目,600亩的社区生态农业保障基地项目已经开工建设。一个以青山绿水为支撑,集旅游、休闲、度假、餐饮、养老等现代服务业为一体的“上流社区”产业经济群已骄傲地展示在世人面前。
作为毕家上流的当家人,毕仕俊的开拓精神与无私奉献也为他赢得了众多荣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山东省优秀党员、富民兴鲁劳动奖章、青岛市劳动模范、李沧区优秀共产党员……
在毕家上流村委会旁的石碑上,镌刻着“为人民服务”几个大字,简单却又显眼。如果将之与毕仕俊26年来的开拓和奋斗联系起来的话,你会发现,这几个字更加苍劲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