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树下的反思》的反思

来源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omson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考考试说明》的写作要求,是能写实用类、论述类和文学类文章。近年来高考写论述类文章的呼声渐高,浙江省2016年在试卷中明确提出只写论述类文章,这将是近几年的一个趋势,值得我们充分重视。
  2016年高考语文,浙江省在评卷时出现这样一份卷子,作文的电脑阅卷“背靠背”打分数,存在较大的差异,一评二评不能解决问题,转向三评;三评不能解决问题,最后交由四评(终评)处理。前三评分数分别是40分、20分、38分。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篇引起较大争议的文章,想想看这篇作文应该给多少分。
  菩提树下的反思
  菩提树下,我观棋不语,前世、今世、来世,患得患失。前世的人们曾想到今世的生活,今生的生活又能决定来世的发展吗?
  来世的生活,我们可以想象。线上娱乐已经成为我们今世不可或缺的東西。在将来,VR设备可能成为主流。
  在VR中我们可能会体验到不一样的生活,虚拟试衣、虚拟交流、虚拟观赛将不是梦想。可在一个便利中必定会有弊端。VR的暴力,VR的色情,层出不穷,成为可能危害青少年健康生活的一大隐患。
  在过去的几千年生活中,人们没有网络,没有VR,也可以活得如此精彩,众多文人把酒言欢,举杯邀明月,难道他们也要用着VR来虚拟一个酒友、一轮明月来对饮吗?
  我又想起了那最令人注目的藏传佛教的上师情歌的仓央嘉措。仓央嘉措曾发出这样的感叹:我可以爱你一世却不可以爱你一时。失敬,失敬。身为布达拉宫最大的王,却不能拥有平凡的爱情,实在是令人悲伤。
  “住在布达拉宫,他是最大的雪域之王。”
  行走在街头,他是世间最美的情郎。
  就是如此一个王爱上了一个姑娘,却因为六世达赖的尊贵地位,被指令不能相爱。他渴望自由,却被世人所阻挡,他不幸,但又有幸。
  假如生活在有VR的世界里,他可以拟出世间行走的模样,沉浸于虚拟的世界中,终日碌碌无为,碌碌无为就无法造就一个忧伤的情诗王子,世间也就再无 “世间安得双安法,不负如来不负卿”这样美的诗句,就是因为他的夺取幸福,所以才造就了他的美丽,他也造就了自己传奇的一生。
  其实他内心是丰富的,并不是只有快乐才是幸福,内心充实才是幸福。
  就又如纳兰性德(误,应为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的感慨。
  有虚拟世界的存在不一定是坏事,因为日新月异的世界是不断发展的。但是我们不能沉浸于这个虚拟的世界中,应该保持适当的距离。
  没有虚拟世界的诗人,仓央嘉措活得依旧充实,就是因为没有它们才能成为被后人所注目的,所传诵的诗人、词人等等。
  假如他们真的拥有虚拟世界,他们的生活会因此发生什么变化,就如我们拥有,又将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我们先分析这篇文章所具备的得分点,有下面几条。一是扣住话题。作为考场作文,写作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要“听话”,考官要求什么,就写什么。不可节外生枝,不可自说自话,不可随意发挥。《菩提树下的反思》,反思的就是材料中提出的虚拟世界的得与失,全文围绕这个话题而展开,而深入,这正是本次作文所要求的。二是纳入容器。这篇文章有线索,或者说有容器,那就是菩提树。考生以菩提树为思维由头,表达依托,因此还拟了一个很美好、能警醒的标题。惜乎文章写着写着溢出了容器外,菩提树未能贯穿到底。三是语言优美。这是可以得高分的基础或者说先天优势。这篇文章颇为抒情的写法,由明快的短句、优雅的引用、丰富的反问构成,写得流畅而吸引人。四是字体漂亮。考场作文不要求有很浓的书法味,只求工整清晰。能够达到漂亮的程度当然更好。
  有这些明显的得分点,可以得到高分吗?我们再来看看这篇文章存在的失分点。最大的失分点是没有观点。通读全文,几乎找不到明确的立论或者结论,这差不多是论述类文章的致命缺陷。这也算是散文的通常写法,让读者通过文章本身的表达来领悟作者的观点,而不是开门见山或者水到渠成地提出观点、得出结论。其次的失分点是缺乏论证。通常我们说议论文由论点、论据和论证三部分组成。这篇文章的论点是有所缺失的,而可以称作论据的是仓央嘉措和纳兰性德两个清明的文化名人事例(后一例有误)。但推出这事例后,考生并没有进一步加以充分论证, 缺乏一些理性的分析,也没有通过相关的分析得出关于如何看待虚拟世界的结论。第三个失分点是例子单一。文章以仓央嘉措为主例,但叙述描写的内容过多,议论的篇幅过少,不是论述类文章的写法。最后的失分点在于散文笔法。大家可以看出,这篇文章基本上属于散文写法,有些随意,有些松散,显得感性。在感情上较为抒情,在表达上流于自由,在结构上有失严谨,在思维上不够严密,这些都与论述类文章有较大差距。
  作文评审组最终给这篇文章的四评(终评)是多少呢?28分。“功”“过”相较,“功”轻“过”重,“功”表“过”质,“功”不抵“过”。28分这个分数,对于这篇考场作文来说,是较为恰当的;对于考生本人来说,是殊为可惜的;对于即将面临高考的同学来说,是应引以为戒的。
  今天的分析先到这里为止,希望下次能跟同学们聊聊跻身高分作文的正面例子。
其他文献
初读苏洵《六国论》时,不免感叹于作者分点论证、环环相扣的严密思路,真是当之无愧的史论中的典范。但再读之并细究六国破灭之史实,便不难发现此文论据的重大失误,如“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的论据与“秦先后按顺序消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的史实不符;再如苏洵论及“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却忽略了燕国与秦国距离较远,正是因为有别国的土地做了燕国的军事缓冲地带,
期刊
【试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40分)  南朝梁元帝一日雅兴大发,与诸位大臣一起游山逛水。当大家尽兴泛舟在烟雨朦胧的湖上时,一位大臣献言梁元帝:“烟波浩渺,圣上亲临盛会,自有‘帝子降兮北渚’!”梁元帝冷笑不已:“这是屈原的《九歌》里面的一句吧?下一句就是‘目眇眇兮愁予’,你莫不是借此笑话朕的眼睛吧?”当即下令砍了这个可怜大臣的头。原来,梁元帝是一个独眼龙。  你对这则故事中大臣的言行
期刊
编者按:本期我们请杭州两所重点高中的老师提供了四篇考场作文佳作并附点评,两道试题分别来自杭州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期中考试,以及杭州第四中学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期中考试。  【试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作文。(40分)  学者于丹说:“一个人的视力本有两种功能:一个是向外去,无限宽广地拓展世界;另一个是向内来,无限深刻地去发现内心。 ”  哲学家罗素说:“
期刊
初学《琵琶行》,对琵琶女和诗人备感同情。两人同是绝世人物、才华出众、名震京都,却偏不得志,流落到江州这偏远之地,饱受世态炎凉之苦。这门庭若市和门前冷落的对比,这歌舞升平、觥筹交错夜夜欢与独守空船、冷对江月的对比,这昔盛今衰的对比,无不让人惋惜同情有才学之人不被重视的悲苦命运。一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更道出了相遇必相识、相知不在话语,以及命运安排的巧妙。  只是随着阅读的深入,困惑也
期刊
燕子在雨前飞得比篱还低。我坐在桑园里,看到柳树在闷热中摆动枝条,像玩累的小女孩扇动自己的裙子。草们交头接耳,传播关于雨水的各种猜测,它们甚至竖起尖尖的耳朵,听远方有没有雷声。没有,“吱吱”的声音是从对面街上传来的加工铝合金门窗的电锯声。  雨燕在草丛中掠来掠去,像寻找丢失的东西,如钥匙。看不出燕子也会粗心大意。但飞这么快,它能看清地面的东西吗?草丛里藏着许多毛桃,那是碧桃树在昨夜的风里遗落的。手拎
期刊
“传统”一词,高频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衣食住行,每一条都可以找到传统的影子。与此同时,日新月异的科技,又不断在挑战传统:手机支付大大代替了现金流通,“金银细软”已经成为了书中的修辞;越来越大规模的年轻人离开家乡到大城市打拼,“父母在,不远游”已经缺少了强大的说服力。与其说传统就是一成不变,不如说传统是保留着能安抚慰藉世人的内在,在新技术的裹挟下,探索前行。  美文  很多传统到了现代社会,早已时移
期刊
身为一线语文教师,成為像于漪、吴非(原名王栋生)那样的语文名师,是我从业以来的夙愿。  余生也晚,于漪是老前辈,了解不多且素昧平生;而吴非先生虽亦是长者,却曾当面聆听过教诲。他本真质朴,执着敬业,对中国教育尤其是语文教育极为关注热爱,其教育情怀与忧患意识,在社会上有巨大影响。  我曾反复阅读他的著作,回味、深思,自觉获益匪浅。而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他的语言:真情流露,热忱洋溢,任意率真,彰显鲜明的爱憎
期刊
每一场雨,对桑园的小虫都是汪洋。尽管是小雨,雨滴落下来,对小虫来说也是可怖的事情。譬如,一个比你身体大三倍的水坨子啪叽砸下来,很意外的。  我想,即使如雨滴般大小,也是按人的身体比例设定的。它只有人的泪珠那么大,只有半个耳垂大,千百滴于人身上,砸不坏也吓不坏人。雨水即使多到让江河决堤,也给人留有余地。它下几天几夜,有时间让你撤退。这里面仿佛有上帝的恩典。  我不知道桑园的瓢虫怎样看待雨。雨水灌注它
期刊
我原是个非常喜欢下雨天的人。很多年前,就曾写过一篇小文《下雨天,真好》怀念小时候雨天里许许多多好玩的事儿。如今已偌大年纪了,每逢下雨天,心头就溢漾起童年时的温馨欢乐。而且在下雨天,我读书与工作的效率也似乎比较高。  我的书房后窗,紧邻一家眷舍,每逢下雨天,哗哗哗的牌声即起,杂以惊呼声、抱怨声,声声入耳。起初很厌烦这种噪音妨碍我工作情绪,渐渐地习以为常。觉得雨声与牌声相和,加上我自己家地下室蓄水池不
期刊
謝家庭院残更立,燕宿雕梁。  月度银墙,不辨花丛那辨香。  此情已自成追忆,零落鸳鸯。  雨歇微凉,十一年前梦一场。  (选自《纳兰性德词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和这首词的相遇我用的是耳朵,在数年前一档晚间的广播节目里,一个柔而带着些冷峻的女声在全无背景音乐的空间里仿佛很不经意地读出了这首词,我一下子就记住了它,记住了声音和文字的共鸣。无眠的夜晚,有雨后的宁静,有月下的冷清,有花香的淡远,有燕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