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要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自主探索、操作实践、亲身体验,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感受数学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具的使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具的操作者是学生,可以人人动手、人人参与,主动地接受学习。因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强化学具操作实验教学,让小学生充分发挥各种感官的功能,带着兴致和灵感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和多变性。学生动手进行反复的操作练习,既能全面促进逻辑思维的发展,又能从实践中去发现知识规律,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一、强化学具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小学几何直观性很强,学生对图形的认识,主要依赖于观察。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多观察,同时利用学具让学生动手操作,进行足够的操作训练,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活动,促使具体事物形象在头脑中得到全面反映,建立表象,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几何概念,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例如,在教学体积概念时,我一上课就兴致勃勃地说:“今天,我们一起来玩橡皮泥。”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在一个底部留有一个洞的盒中装满橡皮泥,再把一个长方体塞入橡皮泥中,盖紧盒盖,盒中的一些橡皮泥就从底部的洞中挤出来了。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这一过程,使学生明白了,物体是占有一定空间的。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观察一些身边的学具(如橡皮、文具盒、书包),问哪一个所占空间大,进而得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这样,学生运用学具自己动手操作,不但理解了“空间”、“体积”的概念,而且建立了初步的空间观念。
二、充分利用学具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是创新学习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动力。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操作实验,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进而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进行创新学习。可见,利用学具进行“操作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学生通过教师操作的“把一个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理解了二分之一的含义后,我让学生用长方形纸折出它的二分之一,这时就出现了不同的折法,如图:
师问:“还有别的折法?”学生们动手折起来。过了一会儿,一名学生问:“老师,刚才这几种折法的折痕都经过了中心点,我想问一下,经过这一点任意折是不是都能把它平均分?”话音刚落,教室里活跃起来了,很多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这根本不可能!这时,我因势利导,让同学们按他的方法试一试,结果恰好和那个同学的说法一样。这种让学生运用学具进行动手操作的“操作教学法”,既能让学生学会主动探究新知识的方法,富有创意地思考,又能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发挥学具的启迪作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小学数学中,让学生运用学具动手操作,是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方面。因此,根据小学生直观形象性的思维特点,在教学中,可通过学具操作,激发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和发现知识规律。在强化学生的实践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发挥学生眼、耳的功能,还要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进行合作交流,促使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喜悦。
例如:“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什么?教师采取何种方法能使学生掌握“把各个数位的数字相加”这一规律?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用硬纸做一张数位顺序表,然后分四个过程进行:
(1)用3根小棒在数位顺序表中任意摆1个三位数(如102),看这个三位数能否被3整除。
(2)用6根小棒在数位顺序表中任意摆1个四位数(如2301),看这个四位数能否被3整除。
(3)用9根小棒在数位顺序表中任意摆1个五位数(如31221),看这个五位数能否被3整除。
(4)用3的倍数把小棒在数位顺序表中任意摆1个三位数(如102),看这个三位数能否被3整除。
然后教师问学生:通过操作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你摆的这个数是用3的倍数把小棒在数位顺序表中摆出来的,这说明这个数各数位之和与3一定的关系,是一种什么关系?随之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验证质疑,从而找出规律特征。如果用不是3的倍数把小棒在数位顺序表任意摆个数,看你摆的这个数能否被3整除,通过比较,进而得出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思考,不仅能够初步探索和发现规律,还能促使其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逐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总之,要通过直观教学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认真组织学生进行学具操作活动,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情感、能力、智力的全面发展。
一、强化学具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小学几何直观性很强,学生对图形的认识,主要依赖于观察。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多观察,同时利用学具让学生动手操作,进行足够的操作训练,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活动,促使具体事物形象在头脑中得到全面反映,建立表象,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几何概念,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例如,在教学体积概念时,我一上课就兴致勃勃地说:“今天,我们一起来玩橡皮泥。”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在一个底部留有一个洞的盒中装满橡皮泥,再把一个长方体塞入橡皮泥中,盖紧盒盖,盒中的一些橡皮泥就从底部的洞中挤出来了。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这一过程,使学生明白了,物体是占有一定空间的。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观察一些身边的学具(如橡皮、文具盒、书包),问哪一个所占空间大,进而得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这样,学生运用学具自己动手操作,不但理解了“空间”、“体积”的概念,而且建立了初步的空间观念。
二、充分利用学具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是创新学习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动力。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操作实验,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进而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进行创新学习。可见,利用学具进行“操作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学生通过教师操作的“把一个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理解了二分之一的含义后,我让学生用长方形纸折出它的二分之一,这时就出现了不同的折法,如图:
师问:“还有别的折法?”学生们动手折起来。过了一会儿,一名学生问:“老师,刚才这几种折法的折痕都经过了中心点,我想问一下,经过这一点任意折是不是都能把它平均分?”话音刚落,教室里活跃起来了,很多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这根本不可能!这时,我因势利导,让同学们按他的方法试一试,结果恰好和那个同学的说法一样。这种让学生运用学具进行动手操作的“操作教学法”,既能让学生学会主动探究新知识的方法,富有创意地思考,又能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发挥学具的启迪作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小学数学中,让学生运用学具动手操作,是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方面。因此,根据小学生直观形象性的思维特点,在教学中,可通过学具操作,激发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和发现知识规律。在强化学生的实践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发挥学生眼、耳的功能,还要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进行合作交流,促使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喜悦。
例如:“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什么?教师采取何种方法能使学生掌握“把各个数位的数字相加”这一规律?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用硬纸做一张数位顺序表,然后分四个过程进行:
(1)用3根小棒在数位顺序表中任意摆1个三位数(如102),看这个三位数能否被3整除。
(2)用6根小棒在数位顺序表中任意摆1个四位数(如2301),看这个四位数能否被3整除。
(3)用9根小棒在数位顺序表中任意摆1个五位数(如31221),看这个五位数能否被3整除。
(4)用3的倍数把小棒在数位顺序表中任意摆1个三位数(如102),看这个三位数能否被3整除。
然后教师问学生:通过操作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你摆的这个数是用3的倍数把小棒在数位顺序表中摆出来的,这说明这个数各数位之和与3一定的关系,是一种什么关系?随之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验证质疑,从而找出规律特征。如果用不是3的倍数把小棒在数位顺序表任意摆个数,看你摆的这个数能否被3整除,通过比较,进而得出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思考,不仅能够初步探索和发现规律,还能促使其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逐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总之,要通过直观教学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认真组织学生进行学具操作活动,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情感、能力、智力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