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1.028
资料与方法
例1:骨性安氏Ⅲ类深覆颌,咀嚼肌功能过强,后牙咬颌垂直距离较短。
上颌后缩,下颌前突,反深覆颌,ANB角为-8.0°,有家族遗传性伴咀嚼肌功能过强。过强的咀嚼肌和偏侧咀嚼习惯导致患者的后牙颌垂直距离较短,且出现下颌骨逆时针旋转。这种病例通常被认定为需要接受正颌外科手术或者拔牙代偿矫治。然而,例1一直采用单纯的正畸方法治疗。
同时减弱平衡过强的咀嚼肌功能,增加后牙角颌垂直距离,促进下颌骨顺时针旋转。为了矫治该病例上下颌骨的前后向和垂直向不调,咬颌异常及软组织外形异常,矫治该病例时采用肌肉调控理念,利用上颌骨前方牵引打开咬颌盖上上下颌骨前后向的位置不调,利用肌功能训练建立患者的舌肌,与口周肌肉和咀嚼的协调平衡,通过Ⅲ类或者牙区的弹性牵引等办法重建正常的鼻气道呼吸习惯。很多因素帮助最终成功地完成了该病例的矫治而且长期保持稳定,并且达到了咀嚼肌功能正常均衡。主要的原因就是:通过肌功能训练协调口周及咀嚼肌肉平衡。建立正常的鼻道呼吸关系,在治疗早期扩大腭穹隆从而创造的舌运动空间。利用打开咬颌的矫治器,Ⅲ类牵引和后牙垂直牵引以及肌功能训练等办法减弱均衡咀嚼肌功能,增加后牙咬颌距离改善患者的骨性牙性和软组织的不协调问题。这样,经过矫治患者的后牙垂直距离增加,上颌骨向前向下生长,从而引导下颌骨顺时针旋转。及那关未接受正颌手术或者拔牙矫治,但肌肉调控的矫治理念仍然,可以使该患者的最终矫治效果达到满意且长期保持。
例2:患者,女,14.5岁,诊断为严重的骨性安氏Ⅲ类牙颌。临床检查发现,上颌后缩,下颌前突,ANB角-4.4°,咀嚼肌功能较弱,咬合力减弱,导致患者的上颌骨前牙牙槽嵴高度过短上颌牙弓狭窄并因此出现舌位置空间不足影响磨牙的咬合,出现后颌距离过长,前牙开合,同时导致上前牙唇倾,最后出现呼吸困难。这时候的后颌升高对于开合而言起到一个支点升高的作用,在咬合力的作用下磨牙近中倾斜,下颌Spee曲线异常,颞颌关节应力载荷过大。家族遗传因素和发音问题等因素最终引发患者的下颌运动异常和颞颌关节紊乱。
矫治方法:没有采用拨牙或者正颌手术等方法而是通过上颌扩弓,扩大了舌运动空间,利用肌肉调空理念调节口周肌肉与舌的功能和位置平衡,帮助患者养成鼻呼吸的习惯。为了能够帮助患者在治疗早期建立正常的鼻呼吸习惯,首先对患者实施了颊舌系带延长,扩大舌位置空间。然后利用Ⅲ类牵远中移动下颌骨,同时运中直立,压低下颌磨牙,嘱患者通过嚼口香糖进行舌肌和咀嚼肌的功能训练,利用扩大的舌位置间隙实现舌肌与口周咀嚼肌肉的运动平衡。从而解决患者的上下颌骨在前后向上,垂直向上的位置不调。矫治结果表明:合平面向下向后旋转使得AB平面和上下后牙牙轴更加 垂直于功能性合平面。因而后牙的咬合支撑更加稳定,减小了咬合力对关节的压力负担。此外前牙的开合问题也通过升高上前牙,牙槽突高度的办法加以解决。升高的前牙牙槽突也延伸了上唇软组织不仅获得了良好的唇肌运动平衡,使面形轮廓更加协调同时也对矫治后的颌骨联合处的牙槽骨高度起到了稳定保持的作用。术后随访证实该患者矫治后的牙弓形态稳定,咬合关系良好,而且没有受生长的负面影响。
矫治结束后并没有完全直立磨牙而是使磨牙近中倾斜,与下颌生长保持相同的生长方向。维持磨牙牙轴与合平面一直,这样在咬合力的作用下一方面保证矫治后的牙弓形态稳定,另一方面减轻了咬合力对颞颌关节的载荷影响。患者的牙槽骨具有很大可塑空间,可以在矫治力的作用下扩弓并保持稳定。在扩弓的同时通过肌功能训练重建舌肌与咀嚼的肌功能协调因此可以保持矫治后牙弓形态的稳定。在稳定的牙弓形态上排列的牙齿在和谐的肌肉作用下自然也就保持了矫治后的整齐排列。
例3:患者,男,12岁,临床检查为严重的骨性Ⅲ类错上颌后缩,下颌前突偏斜,ANB角为-6.5°。由于患者很小的时候就缺失了上下颌第一磨牙,影响了咬合关系并导致异常的颌骨发育因而出现偏侧咀嚼习惯,患者双侧后牙咬合垂直距离不对称以及相应的颞颌关节症状。下颌骨位置偏斜,上颌牙弓狭窄,由于上下4个第一磨过早颌坏缺损导致后牙咬垂直距离不足。治疗方案包括:拨除右侧上下两个颌坏的第一磨牙,利用Begg矫治器,充分利用其轻力,低摩擦打开咬合快速的特点加上Ⅲ牵引配合肌肉调空等肌功能训练等方法。不采用正颌外科手术或者前方牵引等矫治办法。确保矫治成功的主要原因是;通过上颌扩弓除了上下颌牙齿的错锁结关系,增加了舌位置空间,促使下颌向下向后旋转。
嘱患者在矫治中,矫治,矫治后需要长时间咀嚼口香糖进行肌功能训练建立和谐稳定的口周肌肉平衡体系同时在矫治结束后利用牙正位器保持3年。这种肌功能训练可以帮助患者建立正常的咀嚼功能。
本病例的矫治利用了肌肉调空理念进行肌功能训练扩大了舌位置空间,使得双侧咀嚼肌运动协调并与舌肌保持动态平衡。通过增加垂直距离获得的呼吸道空间利于帮助患者养成鼻呼吸的习惯。
讨论
介绍的3个病例都是典型的骨性III类,同时使得伴有后牙咬合垂直距离过高,过短或者两侧不对称等问题。这些都嘱于正颌外科手术或拔牙矫治的范畴。然而通过调空后牙咬高度等单纯的正畸方法也达到了同样的矫治目的。本文所提及的肌肉调空主要是指协调舌肌,口周肌肉和咀嚼肌之间的运动平衡,开拓呼吸道建立鼻呼吸。
矫治结果表明通过调空咀嚼肌功能可以减少上颌前牙的应力负载,建立良好的后牙咬合导功能能够长期保持矫治效果,这些病例的最主要矫治目标就是扩宽呼吸道建立鼻呼吸习惯,建立舌肌与口周肌肉和咀嚼肌之间的动态平衡体系。
资料与方法
例1:骨性安氏Ⅲ类深覆颌,咀嚼肌功能过强,后牙咬颌垂直距离较短。
上颌后缩,下颌前突,反深覆颌,ANB角为-8.0°,有家族遗传性伴咀嚼肌功能过强。过强的咀嚼肌和偏侧咀嚼习惯导致患者的后牙颌垂直距离较短,且出现下颌骨逆时针旋转。这种病例通常被认定为需要接受正颌外科手术或者拔牙代偿矫治。然而,例1一直采用单纯的正畸方法治疗。
同时减弱平衡过强的咀嚼肌功能,增加后牙角颌垂直距离,促进下颌骨顺时针旋转。为了矫治该病例上下颌骨的前后向和垂直向不调,咬颌异常及软组织外形异常,矫治该病例时采用肌肉调控理念,利用上颌骨前方牵引打开咬颌盖上上下颌骨前后向的位置不调,利用肌功能训练建立患者的舌肌,与口周肌肉和咀嚼的协调平衡,通过Ⅲ类或者牙区的弹性牵引等办法重建正常的鼻气道呼吸习惯。很多因素帮助最终成功地完成了该病例的矫治而且长期保持稳定,并且达到了咀嚼肌功能正常均衡。主要的原因就是:通过肌功能训练协调口周及咀嚼肌肉平衡。建立正常的鼻道呼吸关系,在治疗早期扩大腭穹隆从而创造的舌运动空间。利用打开咬颌的矫治器,Ⅲ类牵引和后牙垂直牵引以及肌功能训练等办法减弱均衡咀嚼肌功能,增加后牙咬颌距离改善患者的骨性牙性和软组织的不协调问题。这样,经过矫治患者的后牙垂直距离增加,上颌骨向前向下生长,从而引导下颌骨顺时针旋转。及那关未接受正颌手术或者拔牙矫治,但肌肉调控的矫治理念仍然,可以使该患者的最终矫治效果达到满意且长期保持。
例2:患者,女,14.5岁,诊断为严重的骨性安氏Ⅲ类牙颌。临床检查发现,上颌后缩,下颌前突,ANB角-4.4°,咀嚼肌功能较弱,咬合力减弱,导致患者的上颌骨前牙牙槽嵴高度过短上颌牙弓狭窄并因此出现舌位置空间不足影响磨牙的咬合,出现后颌距离过长,前牙开合,同时导致上前牙唇倾,最后出现呼吸困难。这时候的后颌升高对于开合而言起到一个支点升高的作用,在咬合力的作用下磨牙近中倾斜,下颌Spee曲线异常,颞颌关节应力载荷过大。家族遗传因素和发音问题等因素最终引发患者的下颌运动异常和颞颌关节紊乱。
矫治方法:没有采用拨牙或者正颌手术等方法而是通过上颌扩弓,扩大了舌运动空间,利用肌肉调空理念调节口周肌肉与舌的功能和位置平衡,帮助患者养成鼻呼吸的习惯。为了能够帮助患者在治疗早期建立正常的鼻呼吸习惯,首先对患者实施了颊舌系带延长,扩大舌位置空间。然后利用Ⅲ类牵远中移动下颌骨,同时运中直立,压低下颌磨牙,嘱患者通过嚼口香糖进行舌肌和咀嚼肌的功能训练,利用扩大的舌位置间隙实现舌肌与口周咀嚼肌肉的运动平衡。从而解决患者的上下颌骨在前后向上,垂直向上的位置不调。矫治结果表明:合平面向下向后旋转使得AB平面和上下后牙牙轴更加 垂直于功能性合平面。因而后牙的咬合支撑更加稳定,减小了咬合力对关节的压力负担。此外前牙的开合问题也通过升高上前牙,牙槽突高度的办法加以解决。升高的前牙牙槽突也延伸了上唇软组织不仅获得了良好的唇肌运动平衡,使面形轮廓更加协调同时也对矫治后的颌骨联合处的牙槽骨高度起到了稳定保持的作用。术后随访证实该患者矫治后的牙弓形态稳定,咬合关系良好,而且没有受生长的负面影响。
矫治结束后并没有完全直立磨牙而是使磨牙近中倾斜,与下颌生长保持相同的生长方向。维持磨牙牙轴与合平面一直,这样在咬合力的作用下一方面保证矫治后的牙弓形态稳定,另一方面减轻了咬合力对颞颌关节的载荷影响。患者的牙槽骨具有很大可塑空间,可以在矫治力的作用下扩弓并保持稳定。在扩弓的同时通过肌功能训练重建舌肌与咀嚼的肌功能协调因此可以保持矫治后牙弓形态的稳定。在稳定的牙弓形态上排列的牙齿在和谐的肌肉作用下自然也就保持了矫治后的整齐排列。
例3:患者,男,12岁,临床检查为严重的骨性Ⅲ类错上颌后缩,下颌前突偏斜,ANB角为-6.5°。由于患者很小的时候就缺失了上下颌第一磨牙,影响了咬合关系并导致异常的颌骨发育因而出现偏侧咀嚼习惯,患者双侧后牙咬合垂直距离不对称以及相应的颞颌关节症状。下颌骨位置偏斜,上颌牙弓狭窄,由于上下4个第一磨过早颌坏缺损导致后牙咬垂直距离不足。治疗方案包括:拨除右侧上下两个颌坏的第一磨牙,利用Begg矫治器,充分利用其轻力,低摩擦打开咬合快速的特点加上Ⅲ牵引配合肌肉调空等肌功能训练等方法。不采用正颌外科手术或者前方牵引等矫治办法。确保矫治成功的主要原因是;通过上颌扩弓除了上下颌牙齿的错锁结关系,增加了舌位置空间,促使下颌向下向后旋转。
嘱患者在矫治中,矫治,矫治后需要长时间咀嚼口香糖进行肌功能训练建立和谐稳定的口周肌肉平衡体系同时在矫治结束后利用牙正位器保持3年。这种肌功能训练可以帮助患者建立正常的咀嚼功能。
本病例的矫治利用了肌肉调空理念进行肌功能训练扩大了舌位置空间,使得双侧咀嚼肌运动协调并与舌肌保持动态平衡。通过增加垂直距离获得的呼吸道空间利于帮助患者养成鼻呼吸的习惯。
讨论
介绍的3个病例都是典型的骨性III类,同时使得伴有后牙咬合垂直距离过高,过短或者两侧不对称等问题。这些都嘱于正颌外科手术或拔牙矫治的范畴。然而通过调空后牙咬高度等单纯的正畸方法也达到了同样的矫治目的。本文所提及的肌肉调空主要是指协调舌肌,口周肌肉和咀嚼肌之间的运动平衡,开拓呼吸道建立鼻呼吸。
矫治结果表明通过调空咀嚼肌功能可以减少上颌前牙的应力负载,建立良好的后牙咬合导功能能够长期保持矫治效果,这些病例的最主要矫治目标就是扩宽呼吸道建立鼻呼吸习惯,建立舌肌与口周肌肉和咀嚼肌之间的动态平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