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大力提高少数民族农牧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是目前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随着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和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新疆塔城市对广大牧民进行科技文化知识的培训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少数民族农牧民培训工作取得的成果
塔城市委、政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农牧民科技文化的培训工作,各级培训部门围绕特色养殖、种植、民族特色手工艺等加大培训力度。通过各类技能培训,使参加培训的少数民族群众在提高从业技能的同时,掌握1~2门手艺,拓宽了各族农牧民致富门路和就业面,从而达到了增收的目的。几年中共开展各类培训107期,其中少数民族劳动力培训班45期3000余人次,实用技术培训班62期5400人次,共投入项目资金85万元。
二、影响少数民族农牧民科技文化素质的原因
1. 受长期居住边远分散的自然环境的影响。塔城市位于祖国西北边陲,是一个有汉、哈、回、维、锡、俄等25个民族聚居的少数民族地区,长期的游牧生活及恶劣的自然环境,极大地影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2. 少数民族农牧民缺乏学习科技文化知识的意识。长期以来养成的生活习惯和安于现状的心态,使生活在牧区的农牧民学习科技文化知识的意识比较淡薄,学习积极性不高;农牧民子女中厌学、辍学现象较多;大部分人只有小学、初中文化程度,远远不能适应当今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民族繁荣的需要。
3. 培训资源分散,缺乏统一的规划。随着塔城市牧民定居新村的建立,各部门根据自身职能相继开展了各种培训,但由于部门之间缺乏必要沟通和联系,使得有些培训内容重复进行,这样不仅造成了培训资源的浪费,也使参加培训的少数民族农牧民对培训产生了盲目性,从而影响了培训的效果。
三、提高少数民族农牧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思路与方法
(一)高度重视,科学规划
以加快发展畜牧业为重点,围绕建设现代优质绿色畜产品基地这一目标,制定科学有效的农牧民培训规划,切实提高少数民族农牧民的整体素质,力争把千户牧民新村建设成草料基地、奶源基地、肉品基地。
(二)整合资源,加大培训力度
1. 政府部门要整合资源,建立密切合作、资源共享、齐抓共管的联合培训机制。以牧民新村、养殖覆盖区、牧场为重点,利用集中讲授、专题培训、观摩交流、现场示范指导、送科技下乡、媒体资源等手段进行培训。
2. 在培训中重点抓好少数民族村干部、党员、专业人才和少数民族青年的培训,通过培训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广大农牧民自主学习、增产增收,自觉维护民族团结。
3. 培训内容要与农牧民的接受能力和实际需求相适应。如特色养殖技术、农村实用技术、工程建筑、牧业运输、餐饮服务、民族传统食品加工、手工艺品制作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等。时间上结合农时开展培训,理论培训宜在冬季农闲时期集中进行,在生产季节以分散指导和田间指导为主。教材要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组织专家编译部分哈语实用教材,对技术进行简化和乡土化,形成易懂易学的技术手册和明白纸,使广大牧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此外,还要把技术培训和语言教育等内容结合起来,让部分富余牧民学好技术后能顺利走出农村,到城市和内地就业。
(三)加大培训经费的投入
结合塔城市少数民族村、社区发展现状及市场发展需求,各级政府应每年拿出专项资金用于开展科技培训,并逐步加大经费投入,确保培训质量。
通过开展少数民族科技培训,一方面提高了少数民族农牧民群众的科技素质,改变了他们的劳作方式及思维方式,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加快了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同时,也增强了少数民族农牧民群众加快发展的信心和能力,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各民族的团结和社会稳定。
一、少数民族农牧民培训工作取得的成果
塔城市委、政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农牧民科技文化的培训工作,各级培训部门围绕特色养殖、种植、民族特色手工艺等加大培训力度。通过各类技能培训,使参加培训的少数民族群众在提高从业技能的同时,掌握1~2门手艺,拓宽了各族农牧民致富门路和就业面,从而达到了增收的目的。几年中共开展各类培训107期,其中少数民族劳动力培训班45期3000余人次,实用技术培训班62期5400人次,共投入项目资金85万元。
二、影响少数民族农牧民科技文化素质的原因
1. 受长期居住边远分散的自然环境的影响。塔城市位于祖国西北边陲,是一个有汉、哈、回、维、锡、俄等25个民族聚居的少数民族地区,长期的游牧生活及恶劣的自然环境,极大地影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2. 少数民族农牧民缺乏学习科技文化知识的意识。长期以来养成的生活习惯和安于现状的心态,使生活在牧区的农牧民学习科技文化知识的意识比较淡薄,学习积极性不高;农牧民子女中厌学、辍学现象较多;大部分人只有小学、初中文化程度,远远不能适应当今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民族繁荣的需要。
3. 培训资源分散,缺乏统一的规划。随着塔城市牧民定居新村的建立,各部门根据自身职能相继开展了各种培训,但由于部门之间缺乏必要沟通和联系,使得有些培训内容重复进行,这样不仅造成了培训资源的浪费,也使参加培训的少数民族农牧民对培训产生了盲目性,从而影响了培训的效果。
三、提高少数民族农牧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思路与方法
(一)高度重视,科学规划
以加快发展畜牧业为重点,围绕建设现代优质绿色畜产品基地这一目标,制定科学有效的农牧民培训规划,切实提高少数民族农牧民的整体素质,力争把千户牧民新村建设成草料基地、奶源基地、肉品基地。
(二)整合资源,加大培训力度
1. 政府部门要整合资源,建立密切合作、资源共享、齐抓共管的联合培训机制。以牧民新村、养殖覆盖区、牧场为重点,利用集中讲授、专题培训、观摩交流、现场示范指导、送科技下乡、媒体资源等手段进行培训。
2. 在培训中重点抓好少数民族村干部、党员、专业人才和少数民族青年的培训,通过培训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广大农牧民自主学习、增产增收,自觉维护民族团结。
3. 培训内容要与农牧民的接受能力和实际需求相适应。如特色养殖技术、农村实用技术、工程建筑、牧业运输、餐饮服务、民族传统食品加工、手工艺品制作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等。时间上结合农时开展培训,理论培训宜在冬季农闲时期集中进行,在生产季节以分散指导和田间指导为主。教材要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组织专家编译部分哈语实用教材,对技术进行简化和乡土化,形成易懂易学的技术手册和明白纸,使广大牧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此外,还要把技术培训和语言教育等内容结合起来,让部分富余牧民学好技术后能顺利走出农村,到城市和内地就业。
(三)加大培训经费的投入
结合塔城市少数民族村、社区发展现状及市场发展需求,各级政府应每年拿出专项资金用于开展科技培训,并逐步加大经费投入,确保培训质量。
通过开展少数民族科技培训,一方面提高了少数民族农牧民群众的科技素质,改变了他们的劳作方式及思维方式,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加快了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同时,也增强了少数民族农牧民群众加快发展的信心和能力,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各民族的团结和社会稳定。